從腦科學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待會,就要北上參加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 2020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下午,因為擔任最後一場「認同發展與生命意義的整合」座談會的主持人,昨天利用一個下午,整理一下近日研讀的腦功能科學,看看是否能在當中找出一些與生命意義相關連的資訊。於是,就有了這一篇文章的產出……


「生命」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從出生到死亡,這一路上從自卑邁向超越的人生旅途中,在追尋意義感的目的引領下,獨特的生命風格讓個體展現出日常生活的行為因應策略。因此,活在世上,你我除了要搞懂自己的「生命風格」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生課題,那就是需要理解「生命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看懂時間的意義
知名哲學家康德認為,沒有一個人可以認識世界的真實原貌,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透過自己的感知能力,在選擇以及過濾後所經驗的表象世界。大腦大約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它們之間複雜且綿密的連結,串起了我們所謂的生命知覺。200多年前康德所提出的觀點,以現今腦科學的觀點來說,你我每天都活在自己大腦所創造出來的虛擬劇本中。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所談到的「彷彿」。(延伸閱讀:何為神經心理諮商?
凱利.麥格尼格爾著的《自控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書中提到,掌管「我要做…」、「我不要…」、以及「我想要…」的力量分別在不同的腦區。掌管「我要做…」力量的腦區,位於比較偏在左邊的前額葉皮質;掌管「我不要做…」力量的腦區,位於比較偏在右邊的前額葉皮質;而掌管著「我想要…」力量的腦區,位於前額葉皮質中間內側靠下面的腦區。(雖然,腦功能的分區,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簡單的就可以做出劃分,但,這樣淺顯易懂的概念,提供了我們日常生活作抉擇的時候,一個還不錯的檢視策略)(延伸閱讀:分泌幸福快樂腦激素,你一定要懂的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
「我要做…」、「我不要…」、以及「我想要…」三股力量彼此交織拉扯形塑出屬於你我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單看行為表現無法窺知其行為的意義,唯有將個體行為的表現放在人際互動的脈絡下,才能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特別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提到的人生三大生命任務。在自己與周遭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從親密、工作、與朋友的關係脈絡中,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進而反應出生命的意義。(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評估一個人的「生命任務」
人,內心都期待被愛與愛人、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一旦我們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真正的期待與渴望,「我想要…」這個腦區的神經細胞功能就會變得活躍起來。人就會展現出強大的動機,更有勇氣去克服生活的難關。
阿德勒曾經說過:「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從何處而來?而是要往何處去?」所謂的目的論,指的是個體的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展現出來的手段。當中,目的並非是事實,而是虛構的。人為了自己所設定的目的而活的,受未來虛構的目的所驅使。
追尋社群感是人的本能,自卑的感覺讓一個人努力追求優越,甚至想要達成終極的完美。因為沒有人能夠達成終極的完美,所以這些長期的目標都是虛構的。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論~
一般來說,在我們達到「我想要…」的期待目標後的那一小段時間,我們會感到開心,但這個開心通常不會太久,不一會兒,人就需要再次思考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因為人只要活著,就需要一直擁有一個離我們有一點距離「我想要…」的虛構目標。虛構目的除了讓人的行為有所依循外,另外還可以觸發補償作用,以及在困難的當下創造出正向的感覺。早期記憶會帶領個體走向何處?而人生虛構的目的會影響個體記憶的選擇。(延伸閱讀: 全家總動員製作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生命風格~
當然,剛剛談到生命意義的理解,不能只談「我要做…」、「我不要做…」、以及「我想要…」這三個腦區。以自己為出發點「我要做…」、「我不要做…」、以及「我想要…」的這三股力量,充其量只能反映人的表象行為反應而已。要能夠理解更完整的生命意義,個體需要的是將自己放在整個人際脈絡下來看。因此,搞懂掌管「心智理論」的腦區,就變得是理解生命意義另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所謂心智理論,指的是人理解自己並推論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狀態,然後在這樣的理解能力下,才能在社群下展現出適當的表現。負責心智理論的腦區包括有:顳頂交界(Temporoparietal junction)、楔前葉(percuneus)、顳葉(temporal lobe)、前額葉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下次有機會再和大家談談負責「心智理論」的腦區囉!
從腦科學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主題「認同發展與生命意義的整合」,不知道各位好朋友是否有不同的發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人,每天的行為,不管是意識、或者是潛意識的反應,其實,都和大腦的神經連結有著緊密的連結。
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什麼是神經心理諮商/心理治療(neurocounseling / neuropsychotherapy)?要談這個主題前,就不得不談到心理學界諮商典範的轉移

過去這100多年來,有幾個重要的理論基礎深深地影響了諮商心理學的方向。第一個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心理動力的諮商理論,它提供了助人工作者對個體想法、情緒及行為的來源,有一個探討的依據。當中,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可以說是心理動力諮商理論的開山始祖,他所提出精神分析不只重視潛意識的探討,也讓助人工作者也開始重視早期生命經驗的影響。
身為醫師的他,在其探討潛意識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嘗試地以腦科學為基礎,將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或是本我、自我、超我做不同層次腦功能的區分。雖然理論的說明算是詳盡,但或許是因為當時腦科學的研究並不是那麼的成熟,導致佛洛伊德在做心理動力理論的推論時,慢慢地偏離了腦科學的論證,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一些希臘神話相關的論述(例如伊底帕斯情結等)。接下來的榮格心理學,另外再加上「集體潛意識」、「自我實現」兩個新的元素,將人格結構也分為三個層次: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這三個層次和佛洛伊德的說法有一些不同。他的分析理論中,更可以看到濃濃的希臘神話的觀點(例如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等)。

行為主義的相關理論接棒影響了諮商心理的走向,這個理論回歸強調科學的實證為基礎,認為形塑人行為的不是看不到的潛意識,而是明確的增強物。這個概念讓助人工作者將人的行為看成是在環境影響下,個體與環境互動後學習得來的結果。

接著,來到了人本主義的時代,這時候的心理學家又開始思考人類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人似乎和動物不太一樣,思考是其中很大的分野,羅傑斯就是其中的相當有代表性的心理師,他所提出的同理心、真誠與一致性、以及無條件的積極關懷,讓助人工作者開始關心起個體自己的成長以及個人內在滿足的重要性;然後,隨著時代的演進,多元文化的概念,重新建構了助人工作者看待個案問題的方式。
來到了近幾年,因為神經科學探究儀器及技術的圖飛猛進,讓神經科學於人類行為的探討有了更多的瞭解,進而讓助人工作者也開始思索如何將腦功能科學的發現運用於臨床實務的工作領域中,於是,神經心理諮商就逐漸地變成一門值得助人工作者專研的科學。(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人類的同理心 分泌幸福快樂腦激素,你一定要懂的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
什麼是神經心理諮商?
顧名思義就是助人工作者嘗試地整合神經科學於臨床諮商的實務工作上。早期神經科學的研究比較是著重於腦傷或疾病的運用,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助人工作者,也開始嘗試運用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結果來定義及處理你我日常生活的行為及問題。(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回頭來看,當時心理分析導向的諮商理論,意識與潛意識的糾葛,或許就可以以邊緣系統皮質層的記憶與反應結果呈現來說明。(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所謂的洞察,以腦功能科學來說,指的是需要先瞭解問題行為與刻畫在邊緣系統記憶的關聯性,之後進行解放記錄在邊緣系統的情緒,接著在進行改變皮質層的反應迴路。過程中,心理防衛機轉就是心理師用來洞察個案有力的工具。(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榮格心理分析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又有一些不一樣。他認為人不再只是受早期事件的綑綁,透過積極想像及解夢的過程,對自己的潛意識有了更多的瞭解。以腦功能科學來說,他所提出自我實現的歷程,或許就是大腦皮質理性地規劃出自己想要走的路,在朝向自我實現的路途上,邊緣系統的種種反饋,提醒了個體是否偏離的自己想要的方向。
做個小結論:當代的助人工作者,除了擁有心理學的相關專業知能外,如果還能夠瞭解腦功能科學的相關概念,一定能讓助人的工作,有更全面、更有效能的展現。(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PS: 本文章第一個腦圖,是我家老闆示範製作的。因為她看不下去手殘的我使用電腦繪圖板的蠢樣子,所以她就親自示範一次如何使用電腦繪圖板來描繪腦圖。我正在思考,未來是這個工作是否就請她幫忙,來個老闆兼夥伴的關係???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許多的心理學家不約而同地都提到安全感需求的重要性,比方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安全需求依附理論中安全依附的重要性、以及現實治療的五大需求中的生存感需求等

心理深層的不安與傷痛,渴望被瞭解,尤其被你周遭重要他人所瞭解。基本生存安全感的需求如果被滿足了,不安的身體狀態才有機會被冷靜下來,心靈才得以獲得瞭解、釋放與成長。
許多腦科學的實證研究結果,都證實了心理表現會影響生理症狀的呈現,生理症狀的正線也會影響心理表現。一旦我們周遭的環境起了變化,讓我們的大腦感受不到安全感體內的自律神經就沒有經過太多意識的考量,下意識地就透過不同的生理表現來嘗試回應周遭的壓力感知。(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這樣的現象,史蒂芬.伯格斯(Stephen Porge)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再加上自己多年科學研究的佐證,他與他的研究夥伴提出了「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個體會依據周遭環境安全與危險不同層度的覺知(稱之為「神經覺 neuroception」),啟動不同層次的自律神經系統作為相對應的反應
不同層度安全感的覺知,決定了個體本能會運用哪一個生理狀態來回應。依據「多層次迷走神經理論」,會分為三種狀態來回應:第一層次啟動無髓鞘的迷走神經;第二層次啟動交感神經;第三層次啟動有髓鞘的迷走神經。
你或許有聽過自律神經失調,但對於人體自律神經是如何作用的,可能就不是那麼的清楚。所以在介紹多層迷走神經理論之前,稍微和大家解釋一下自律神經的組成以及在體內負責的功能為何?(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人體的神經分為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周邊神經又分為體神經(10%)與自律神經(90%)。

自律神經支配了全身的器官,從頭到腳、由外而內,幾乎身體的所有系統都受其影響。自律神經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扮演生理機能加速器角色的交感神經,另一類是肩負生理機能煞車器功能的副交感神經。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處於緊繃的時候,身體就會啟動交感神經,讓我們處於備戰的狀態;反之,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處於放鬆的時候,身體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讓我們處於平靜的狀態。每一天,交感與副交感會因應我們心理的狀態作出做合適的切換,就是所謂的健康良好的運作模式。(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當中的副交感神經,又可以再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起源於背側運動核(dorsal motor nucleus)的背側迷走神經叢(dorsal vagal complex,它沒有髓鞘包覆,大部分的脊椎動物都有這類的神經,主要是掌控橫隔膜下的相關內臟器官。在演化的歷史上,發展相對比較古老。在面對極大的生存威脅時,動物會凍結自己生理機能,以保留他們存活的相關資源;另一類是起源於疑核(nucleus ambiguus)的腹側迷走神經叢(ventral vagal complex,它有髓鞘包覆,主要負責調節動物的頭部、臉部的肌肉的運作,以及心跳與呼吸的機能,讓人產生放鬆與社會聯繫的人際互動行為。
有了上述對於自律神經的瞭解後,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所謂的「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指的是個體會依據自己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依據「是否有安全感?」以及「是否有生命危險?」來區分個體該使用哪一種層級的自律神經作為因應。

當一個人感覺到周遭的環境是安全的,這時啟動的是第三層次有髓鞘的腹側迷走神經叢,協助個體調節眼睛、臉部、咽喉、頸部等肌肉,產生與他人有社會聯繫的人際互動策略,讓人感覺到平靜得到撫慰;反之,一個人如果感覺到周遭的環境有危險或是與社會的連結受到威脅,這時啟動的是第二層次的交感神經。透過交感神經系統,個體會動員起來,產生「戰或逃」主動的行為因應,讓人發揮對抗外接威脅的力量;一旦威脅的程度等級更加提升,讓一個人感覺到有生命危險、壓根兒一點都無力去阻擋危險、也無處可逃時,就會啟動第一層次無髓鞘的背側迷走神經叢。因為戰和逃都無濟於事,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反而會出現呆僵、崩潰、昏厥、裝死等停止反應的被動行為表現,以便保留既有的資源。無髓鞘的背側迷走神經叢一旦啟動,就會讓人感覺到無助、無望。
比起一般只談論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個理論多了一個無髓鞘的背側迷走神經叢系統的行為反應。不管是哪一種層次的自律神經反應,通常在我們意識層面還沒有充分覺知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下意識地支配人的行為表現。
說到這裡,你可能也會發現,嚴格來說,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應該被稱為多層自律神經理論會是比較合宜一些。
瞭解了「多層迷走神經理論」後,我們再回來看上一篇文章《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的瓶頸與反思 》,就可以知道罹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部分行為表現(例如:驚恐、逃避),以及有些孩子不穩定的情緒或行為表現(例如:爆哭、亂發脾氣、攻擊周遭的人),助人工作者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來評估探討個案背後的行為目的,有時就會遇到部分的困難,因為上述的個案的症狀表現可能是下意識生理本能對周遭環境產生的回應,而不是背後有明顯的行為目的。
臨床實務上要如何運用「多層次迷走神經理論」來協助個案呢?根據「多層次迷走神經理論」,助人工作者在面對罹患創傷後症候群的患者、或是沒有明顯行為目的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第一步就是需要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移除可能的潛在威脅。有了安全感之後,有許多不自主自律神經主導的生理症狀表現就會隨之減退。少了這些自律神經本能反應症狀的遮蔽,就可以比較有容易有機會去探討個案背後真正的行為目的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這麼多的心理學家,在其發展的心理學理論中,這麼強調個體安全感的重要性

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的瓶頸與反思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這幾年來偉任投入不少心力在「動機式晤談」以及「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運用與推廣。雖然現在還是滿喜歡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諸多理論與觀點,但,捫心自問,我倒也還算不上是阿德勒醫師的鐵粉。隨著這幾年在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運用與推廣,自己覺得100年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論述,也有一些觀點值得我們再進一步地思考。


比方說,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就不同意因果論,嘗試用目的論來解釋人的所有行為。如果我們相信了「行為目的論」,就可以用它來找出我們自己逃避人生任務背後的種種藉口。在藉由檢視意識層面裡推託逃避的理由,讓我們有機會再次擁有改變人生的決定權。這樣的觀念,的確在某些時候是可以給予陷在困境的人們帶來改變的力量。(延伸閱讀: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然而,在某些情況,這樣的觀念似乎低估了生理、下意識及潛意識等因素的影響。這幾年來,偉任在使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也漸漸地出現了幾個疑惑……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目的論」,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以目的論來解釋心理創傷,就會認為這是個案心理一直存著不想改變的想法,才會將之前的不幸當成逃避的藉口。但,在臨床實務是這樣子的嗎?想想看,這樣的說法運用於遇到天災(地震、車禍等)或是人禍(性侵、家暴等)的個案,在我們進行個案概念化的時候,似乎好像有會遇到一些瓶頸。有時,再怎麼想破頭,好像也分析不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症狀的個案,在他的背後有哪些可能的行為目的。實務上,也有許多個案的表現,他的症狀就僅僅是出於個體面對壓力本能的生理反應而已。
另外,德瑞克斯將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區分為:吸引注意、要求權力、意圖報復、表現無能,給身為父母的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有一個很好的參考架構。(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然而,孩子的偏差行為,偉任在這幾年下來運用「行為目的論」的親師諮詢心得,好像也有一部分孩子的情況,也很難以這四種「行為目的論」來解釋孩子背後的意圖。有時,經老師、家長、心理師、醫師等眾人的用力探索後,孩子這些不穩定的情緒或行為表現(例如爆哭、亂發脾氣、攻擊周遭的人)也真找不出孩子意識層面有什麼樣的意圖,反倒是可以運用孩子在壓力環境下會出現生物本能的行為反應可以解釋得通。
總得來說,行為目的論的相關概念,雖然可以帶給個案重新改變的勇氣,然而,在實務工作的某些時刻,也需要考量生物因素、下意識及潛意識對個案的影響。
前些時候,因為開始探索神經心理科學,研讀到「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Polyvagal Theory」的論述,覺得還滿適合補足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在臨床使用上所遇到的瓶頸。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是由Stephen Porges這位學者於1994年時所提出來的,他認為個體會依據自己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否有安全感?」以及「是否有生命危險?」來區分個體該使用哪一種層級的自律神經作為因應。下圖是偉任初步整理的階層因應圖,詳細的概念,之後再找時間和各位好友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
雖然,阿德勒心理學的運用在臨床實務運用有一些小小的瓶頸,然而,比起其他的心理學派,偉任還是覺得它能提供助人工作者有一個較全面對人性的理解。除此之外,平易近人的理論,也滿符合一般人可以日常使用等等的優點。
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運用感到興趣的話,在今年的下半年,你在不同地區的張老師找到「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活動相關的資訊,活動相關連結如下:
9/19~20桃園:https://bit.ly/2z1Rzjs
11/7~8台南:https://bit.ly/2Wf5Fqv
12/5~6台北:https://bit.ly/3dppAsk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禪宗《指月錄》記載了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過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一段話似乎也很貼切地描述了偉任這二十多年來臨床的執業生涯歷程……
第一重境界,二十四年前,偉任從醫學院畢業。相對於許多科系的畢業生,其畢業後面臨的第一個困擾,通常是生涯職業抉擇的難題。醫學院的畢業生,在其畢業後絕大部分都不用考慮地就抉擇了醫療職場,偉任也不例外。接下來的故事,我想你也可以猜得到,以科學為基礎、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醫療訓練,讓我養成在面對病人所謂心理疾患的判斷時,很自然地就會以疾病觀點來看待來求診病人的行為表現。
此時我的頭腦沒有太多複雜的理論概念,所有的判斷只要以DSM診斷準則為標準就可以了。理解病人,僅僅停留於表面,對周遭人、事、物的感受,有著濃濃DSM客觀黃金診斷的準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十七年前,偉任因緣際會闖入了諮商心理學界,一眨眼也取得了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與博士的學歷。十多年的心理學學習的洗禮,讓我開始探究人事物的本質。透過不同學派心理學的觀點,對人、事、物的感受,不再只是停留於表面。
有了十多年心理學訓練的底蘊,於是,看到人、事、物,不再只是客觀專家建議的疾病描述條文而已。取而代之是,不同心理學派對這個世界人、事、物豐富主觀的詮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一年前,也大約是我四十七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夜深人靜的一個人獨處的夜晚,特別讓偉任思考人生下一個階段該做些什麼?在有一次在期刊文獻閱讀的時候,赫然發現,心理學與腦科學原來也可以有那麼多的連結,於是,又開始對於腦科學有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階段腦科學研讀的起心動念,和二十四年前剛進入精神醫療為了獲取精神專科執照的訓練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時候的閱讀是自己的喜愛,聚焦於心理學與腦科學交集的領域。期待幾年後我,有機會來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和大家分享有腦科學為基礎的心理學論述
為了之後有機會可以開心地告訴大家「心理學與腦科學,原來距離也沒有那麼遠」,接下來的這幾年,腦科學的專研會是偉任下一個人生追尋的目標。
除了大量閱讀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將這兩個複雜的領域用簡單的語言闡述清楚?看來,圖示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式。於是乎,偉任向我們家的老闆提出了計畫書,經過了一番的說明,獲得我家太座大人的首肯,她也撥了一些銀兩讓我購買了繪圖板。
本週花了一些時間學了繪圖軟體,製作了兩張大腦圖,不好意思,有點粗糙。但,這也標記著「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重要的里程碑。各位好友也可以留意一下並給予我回饋,未來再看看偉任畫畫的功力有沒有增加一些囉!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生涯下一站:醫療諮商


人一輩子一直都在做抉擇,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抉擇是關於我們生涯的抉擇。和各位好朋友分享一個新訊息,偉任將到高師大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擔任兼任老師,預計講授的課程為:醫療諮商。未來如果有機會還可以與學弟妹們分享神經心理、成癮行為、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人一輩子有五大生命任務,其中之一的生命任務就是「工作」。然而,當我們在面臨生涯工作抉 擇時,最常碰到的議題,不外就是「不確定」及「難以割捨」 這兩個議題,於是,我們在生涯抉擇時就產生了兩難。(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做生涯抉擇~生涯建構訪談~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
要怎樣才能擁有勇氣來面對自己的生涯抉擇?除了傳統典型配對諮商可以提供我們一個選擇的架構外,建構式阿德勒取向的生涯諮商提供我們另一個職涯選擇的一個參考架構。阿德勒取向的生涯諮商,可以引領我們在多變的生涯環境下發揮 功能、調適與生存,構建出自己的生涯意義和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偉任第二本書《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其中有一個章節在介紹「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喔!)
阿德勒曾經說過:「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從何處而來?而是要往何處去?」。傳統典型生涯諮商中的適配模式和興趣量表,大都聚焦在職業的選擇,而不是職業做決定的過程。阿德勒取向的生涯諮商嘗試指引個案並回答「我是誰?」、「這個世界像什麼?」,以及「我該『如何』及『何處』找到歸屬?」(延伸閱讀:阿德勒 & 陳偉任 高雄咖啡館相遇的故事
已經在醫院工作超過20年的我,在接下來的生涯要如何才能找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思索了一些時間,開心地找到人生下一個方向,下學期,我即將從義守大學轉至高師大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醫療諮商研究」,預計和未來將成為心理師們分享的課程內容包括有「何為醫療諮商?」、「學理基礎」、「臨床實務運用」……
接下來的這2~3年,各位好友將會看到一些與「醫療諮商」、「神經心理諮商」的相關文章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四天的假期,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搗蛋,再加上學校的球場也都關閉,所以只能宅在家中,足不出戶。幸好這幾天有《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otherapy》、《Neuropsychotherapy》等神經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陪著我,看著看著,腦中的伏隔nucleus accumbens)因多巴胺的啟動亮了起來,四天的假期,眼睛很疲累,但,心理卻很豐富!

前幾天有一則社會新聞「兩位台灣同胞在居家檢疫的過程中出現燒炭自殺」,兼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相當有感,心想,他們在選擇離開人世之前,腦中的神經迴路是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嘗試地將這幾天自己研讀的腦科學和這則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事件做個連結,因此,有了這一篇文章的緣起……
人類和病毒/細菌的戰爭不是現在才有,回顧歷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大流行,比方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1976年豬瘟型流感、1981年愛滋病等。現代的社會,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類與病毒/細菌似乎沒了距離
我們都知道,人在壓力的情況下,情緒容易緊繃、思考也容易往負面想。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壓力反應機制呢?
這可以從動物的漫長的演化史講起……
35億年前,地球出現了最早的微生物
6.5億年前,海洋出現了多細胞生物
再經過了5000萬年,多細胞生物開始發展出感覺與運動的神經系統
之後,這樣的神經系統經過了6億年的演化過程,人類在大自然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並且脫穎而出,你我的腦,自然有了很鮮明的神經迴路機制。這個神經迴路就是當我們面對外在環境的壓力時,我們就會提高警覺以及將問題做最壞的負面解讀。

達爾文演化理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些沒有提高警覺以及低估外界危險性的腦筋大條的物種,早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不意外的,主宰現代世界的物種---人類,腦神經就深深地烙下面對壓力時容易情緒容易緊繃、思考老往負面想的神經迴路。

過度的提高緊覺極端的負面思考,對生存,的確有很大的助益,但,對早就遠離肉弱強食的現代生活,反而有著很大的傷害。
圖片來源:biological psychology

現在的生活,我們不太可能會被野獸攻擊而致死,這時,過度的提高緊覺、極端的負面思考反而會讓我們喪失了問題解決的能力,讓生活有可能因此陷入更大的危機。
回頭再來看看這則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的事件,經過了這幾個月疫情的發展,的確,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瞭解它不是那麼好應付。然而,因台灣之前全民防疫的努力,目前的疫情,台灣的醫療能量以及社會可動員的相關資源,應該還在可以掌控的範圍內。那為何這兩位被居家隔離的市民會走不下去呢?有可能在碰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壓力下,他們的大腦本能地出現過度的提高緊覺、以及極端的負面思考,導致他們誤以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已經到了無法解決的地步,最後,讓他們選擇走上自殺這條路。

面對壓力,人會自然地提高警覺及朝向負面思考,這是我們的本能,不是我們的錯。但,為了要讓自己能平安地度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壓力,自己就有責任去學習如何安定自己煩亂不安的心,以及學習如何調整自己排山倒海的負面思考,尤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在蔓延的這段時間。
要如何才能調整大腦迴路,重塑大腦的結構?只要搞懂腦功能科學中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注意力偏誤attention bias」、「負面自傳式記憶negative autographic memory」,你就可以有效能更貼切地運用冥想(專注冥想、正念冥想、慈悲冥想)或是阿德勒勇氣改變術來鍛鍊大腦的情緒肌肉,協助特定區域的腦神經重新建立新的迴路,平靜舊腦,強健新腦,壓力沒煩惱。(延伸閱讀: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下次再找時間和各位好友進一步分享腦科學中的「神經可塑性」、「注意力偏誤、「負面自傳式記憶」的相關概念囉!
等等,還沒完……
剛剛大樓管理員來電,告知偉任四月要出版的新書寄來了,開心地和各位好友分享這個訊息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