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大人要如何處理自己與孩子的問題?美國精神科醫師魯斯.佩里(Bruce Perry)提出神經序列治療模式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的解決方式 (Perry, 2009)


它是一種包含許多不同領域專業的治療模式(包含:神經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等),特別廣泛運用於心理有創傷孩子的問題行為之因應。神經序列治療模式能幫些什麼忙呢?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因為他獨特基因的遺傳以及後天環境的影響,造就他在自我調節能力、社交技巧、認知功能的發展,各有其不同的成熟歷程。臨床上我們可能會遇到15歲的孩子,但他的自我調節能力可能只有五歲、社交能力只有三歲、認知功能只有10歲。面對這樣的孩子,神經序列治療模式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良好的互動模式架構。(延伸閱讀: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神經序列治療模式認為,面對孩子的問題情緒或行為,如果治療的順序有誤,即使是最好的治療,也不會有效果。那,什麼樣的治療順序,才是比較對的治療順訓呢?大腦從媽媽肚子裡、經青春期乃至到成人階段的腦發育順序,第一階段的腦發育是著重於腦幹及中腦(生命中樞)的成熟,第二階段的腦發育是著重於邊緣系統(情緒腦)的成熟,第三階段的腦發育是著重於皮質腦(理智腦)的成熟。三個腦區各負責不同的功能,腦感與中腦負責運動與感覺的輸入,邊緣系統負責的是依附、情感以及行為,而皮質腦則是負責思考、計畫、抑制與學習。(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腦幹、中腦以及邊緣系統,主要負責保護我們的安全。對於生命是否能存活這件事,隨時保持高度警戒狀態,讓我們的生命避免及立即逃離危險的處境。受到創傷的孩子,即便現在他們已經是身處安全的環境,因為他們腦幹、中腦以及邊緣系統還是處於戰鬥/逃跑/凍結過度敏感的狀態。因此即便只是日常的一般事物,對他們來說,也都深具有危險的訊息。他們無法卸下不必要的武裝緊覺狀態、無法形成安全的依附、也無法有效地管理他們的情緒與行為。他們被困在腦幹、中腦與邊緣系統,所以沒有辦法讓較高階的大腦發揮正常的功用。


我們都知道,思考、計畫與學習都會發生在腦皮質,如果前面兩個腦區沒有得到適當的發展,父母老師的教導再怎麼棒,此時的孩子也法合宜地受教與學習


如果要讓父母老師想要傳遞的教育內容能有效地被傳遞,我們就需要以神經序列治療模式,從下而上來修復這些不安全的依附。神經序列治療模式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情緒調節、接下來和孩子連結、最後再說道理。(延伸閱讀: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首先,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將自己的心境平靜下來。也就是說,要管好孩子之前,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因為當孩子感受到被威脅,他的神經系統就會出現防禦狀態,進而出現了所謂的問題行為。這時,父母的情緒如果能先平靜下來,孩子就會經由家長的臉部表情、說話音量、肢體動作等不同的訊號,接受到父母傳遞給孩子穩定、安全的感受(讓腦幹與中腦平靜)。也就是說,父母的穩定狀態,就是幫助孩子穩定最好的工具

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環境的影響,這些早期生活經驗的影響,更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怎麼說呢?腦科學相關研究結果有一些發現,孩子腦部發育最快、最重要的時期是在0~3歲這個期間。爸媽的遺傳基因雖然提供了孩子大腦神經細胞生長分佈一個重要的模板,不過,孩子早期生命經驗所接獲得的體驗,也扮演塑造孩子大腦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延伸閱讀: 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想要瞭解原生家庭是如何形塑一個人的生命風格嗎?10/2~3在台南,偉任在張老師有一場「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歡迎有興趣的你,也可以來參加喔!

10/2~3 (台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xLhYuJ

11/13~14 (台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ldxoWv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相信許多父母管教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出於愛,然而,如果你沒有弄懂孩子的大腦,你與孩子的管教就容易起了很大的衝突。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怎麼辦?


首先,你得看懂孩子的脾氣是從大腦的腦一個部位來的?是來自理智腦?情緒腦?還是杏仁核?(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理智腦,指的是額葉功能的表現(特別是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掌控著我們思考判斷的思維能力;情緒腦,指的是邊緣系統功能的表現,掌控著我們本能的衝動和情感的表現。情緒腦中有一個特別的結構叫做杏仁核,可說是我們對於外界危險的偵測器。(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孩子打從媽媽的肚子生出來後,他的情緒腦大約在10出頭歲的時候,就發育得差不多了。然而,他的理智腦大約會在25歲左右,才能發育得比較成熟些。功能良好的理智腦,可以有足夠的能力去調和被活化的情緒腦。然而,一旦杏仁核被活化後,理智腦和情緒腦的連結就很容易被切斷,情緒腦整個就被杏仁核所劫持,而影響了它對外的表現。


有了上述腦科學的知識後,回過頭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的發脾氣。孩子的無理取鬧,身為父母的我們首先需要釐清孩子的情緒是來自情緒腦的火氣?還是理智腦的火氣?(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來自理智腦的火氣,代表孩子的發脾氣是有意圖的,是他可以選擇的,一旦目的達成了,火氣也可以就消退。比方說,孩子要求父母幫他買一台手機,在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他就故意發了一頓脾氣,假哭、胡鬧、無所不用其極地大呼小叫,直到他的父母就範,買了手機給他後,他就可以馬上停下那火山爆發般的火氣。這樣的火氣,就是來自於理智腦的火氣。聰明的他,藉由生氣來控制別人。他的生氣是有意圖、有目的,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氣。

面對孩子來自理智腦的火氣,父母需要做的是搭配溫和及堅定的態度,以「我訊息的溝通」方式,給予說明與適當的設限,而不是亂亂給。雖然亂亂給可以讓孩子降火,馬上解決你眼前的困境,但卻會讓孩子那不成熟的理智腦更加學會不成熟的因應方式。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來自情緒腦的火氣,代表孩子的發脾氣是在自己沒有經過理智腦思考下所發的脾氣,特別是當杏仁核被誘發的時候,情緒腦被杏仁核所劫持,幾乎沒有機會讓理智腦有插手介入的機會。孩子這時候的腦袋瓜裡,充滿了感受被外界威脅所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和壓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面對孩子來自情緒腦的火氣,父母在當下不適合向孩子講道理,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協助孩子的情緒腦降溫。可以的話,讓彼此先離開衝突的場面,因為情緒腦的降溫是需要一些時間與空間。另外,父母也可以選擇運用情感反映的方式,以紓緩的語調將孩子的情緒標定出來。一旦情緒被釐清且被反映出來後,就有機會讓慌張的情緒腦降溫下來。等待孩子的理智腦又重新拿回主導權後,再來與孩子講道理。

當然,協助發脾氣的孩子瞭解他的火氣是來自理智腦或是情緒腦之前,父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要做,那就是先瞭解自己面對孩子的情緒表現,當下的自己,是由理智腦還是由情緒腦所掌控?特別去覺察是否自己的大腦也被杏仁核所劫持而不自知。也就是說,要管好孩子之前,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免得再情緒壓力下,出手管教亂了方寸,孩子沒有感受到你的愛,只有感受到來自你情緒失控的滿滿傷害。(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大人要如何處理自己與孩子的問題?下次再和大家談談,美國精神科醫師魯斯.佩里(Bruce Perry)所提出神經序列治療模式(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的解決方式 (Perry, 2009)


PS: 順便和各位分享近期偉任工作坊的訊息,歡迎有興趣的你,也可以來參加喔!

9/25~26 (台中)動機式晤談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zkUaP1

10/2~3 (台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xLhYuJ

11/13~14 (台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ldxoWv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架構

趁著今天在從台北返回高雄的高鐵路途上一點時間,就和大家來談談,我去年開設「融合腦神經科學與阿德勒心理學之自費諮商門診」所運用的理論架構。(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好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家分享文章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身為醫師的我,也無法擺脫被要求發表論文的枷鎖。前幾個月的時間,忙著研究論文的撰寫、投稿與修改,如果這個月,發表的稿件能順利被接受刊登,在接下來這一段時間,偉任就可以心無罣礙地和大家分享「神經心理學」囉!(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這學期,偉任也在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復健諮商研究所,開了「神經心理學研究」這門課。早期傳統神經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神經、精神與動作行為醫學的探討。這些研究進行,主要以神經科領域、復健科領域,或是臨床心理的領域為主。這對於擁有精神科以及諮商心理背景的我來說,近幾年來會關心這樣的主題,顯然會和神經科領域、復健科領域、或是臨床心理領域的專家所關心的方向會很不同,特別是這一堂「神經心理學研究」的課,是開在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與諮商心理研究所。


其實,近幾年來的神經心理學領域開始關注的議題,也和早期傳統神經心理學關注的議題很不一樣,有不少神經心理學的學者專家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的腦科學探討、以及研擬心理病理學的相關處遇計畫。這樣的轉變,也影響了心理學界諮商典範的轉移。(延伸閱讀:何為神經心理諮商?


隨著時代的不同,心理學界諮商的典範也有所不同。舉凡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敘事治療、完形治療等,不管你喜歡或擅長那一個派別的心理學派,在臨床實務工作上,助人工作者之所能針對個案所遇到的問題作出合宜的評估,以及協助個案有效能地渡過人生的困境,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這些心理學派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理論架構。


因為有了一個瞭解人性、解構問題、頗析人與人溝通模式的理論架構,助人工作者就可以用它來協助個案覺察自己的問題,並且也能有一個方向來引導個案解決他所遇到的困擾。

既然神經心理諮商也是心理學的一種派別,在其理論的形塑過程中,也需要有一個明確理論架構的論述。然而,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和其他心理諮商學派理論架構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架構聚焦在人反應(記憶、感覺、情緒、想法、行為、和人際溝通模式)背後的神經訊號處理歷程。(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神經心理諮商相對來說,還算是一門相當年輕的科學。有一些學者,也開始為神經心理諮商提供相關的理論架構。在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發展的歷程中,就不得不提到克勞斯.格勞(Klaus Graswe)這位知名學者。克勞斯.格勞基於之前神經心理諮商領域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他提出了「一致性理論模式(Consistency-theoretical model」,這個理論模式可以協助助人工作者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瞭解精神病理學 (Grawe, 2017)

下面的圖,是偉任將之中文化後的圖。


一致性理論模式說明了人類基本需求(掌控、括樂/痛苦迴避、依附、自我實現)、動機基模(趨前、迴避)以及經驗與行為當中的關聯性。後來,這個理論模式又被做了修改,取名為「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Integrated model of the base 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neuropsychotherapy)」 (Dahlitz & Rossouw, 2014)


雖然「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這個理論模式,對於神經心理諮商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我並沒有打算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因為自己在使用這樣的理論架構時,似乎不能很貼切的運用於臨床的實務工作經驗中。因此,偉任在研讀了許多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書籍與研究文獻後,基於自己的臨床實務工作經驗,再搭配腦解剖的圖像概念,將這個理論架構再做了大幅度的修正,另外提出了一個名為「整合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模式(Integrated neurocounseling theoretical model」的理論架構。


偉任所提出的「整合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模式」的理論架構,是以理智腦(活著是為了什麼?)及情緒腦(如何才能活下來?)作為主要架構,將原有架構中的「安全感」修改為「安全」、「依附」、以及「繁衍」三個部分;另外,再將「基本需求」修改「我要做」、「我不要做」、以及「我想要」三個部分。為何會有這樣的修改與調整?之後再和大家說明解釋囉!


PS:順便和各位分享近期偉任工作坊的訊息,歡迎有興趣的你,也可以來參加喔!

4/10 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團體(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ejPhjgE5xyymAm27

4/24~25 動機式晤談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R1Z1N6

5/15~16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n0Lvv4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