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理異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異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突破憂鬱症的革命性療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rTMS治療揭秘

 

歡迎來到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我們致力於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幫助每一位患者重拾健康與幸福。在這裡,我們將向您介紹一種革命性的憂鬱症治療方法——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

突破憂鬱症的革命性療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rTMS治療揭秘點選連結,可以開啟影片介紹

憂鬱症與大腦的關聯

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長期的情緒低落、喪失興趣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症狀。現代腦科學研究揭示,憂鬱症與大腦內部特定區域及其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大腦中控制情緒的區域可分為自主調節和自願調節兩大類。自主調節涉及邊緣系統中的一些關鍵結構,如杏仁核、海馬體、伏隔核、下丘腦和丘腦。自願調節則涉及前額葉皮層的某些區域,包括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外側前額葉皮層,這些區域負責高階認知功能,如計劃、決策和抑制負面情緒。(延伸閱讀:戀愛使人盲目:愛情對大腦的影響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資料,這些腦區在憂鬱症患者中的互動可能異常,導致情緒調節失常。這些腦區的失調常伴隨著神經傳遞物質的失衡,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進一步加劇了情緒和認知功能的紊亂

rTMS治療的原理與機制

rTMS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技術,利用磁場產生的脈衝直接影響大腦中與情緒和認知相關的區域,調整其活動模式。這一過程安全、高效,且無痛苦。治療過程非常簡單,患者只需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每次接受約10分鐘的無痛治療,治療通常為期4-6週,每週進行5。(延伸閱讀: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跨界合作: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策略

長期增強作用與長期抑制作用

rTMS的治療機制主要通過調節大腦中的長期增強作用和長期抑制作用來實現。長期增強作用是指神經元間突觸傳遞效率的持續增強,通常由高頻刺激引發。高頻rTMS刺激可以增強前額葉皮層與其他腦區的功能連接,有助於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長期抑制作用是指神經元間突觸傳遞效率的持續減弱,通常由低頻刺激引發。低頻rTMS刺激可以抑制過度活躍的腦區活動,達到治療效果


根據《重覆式經顱磁刺激在精神病學實踐中的臨床應用》,rTMS治療還涉及神經可塑性,即大腦在面對環境變化時進行重新調整和重組的能力。這種治療方法通過反覆刺激特定的腦區,促進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強化或削弱,從而實現情緒和認知功能的改善。(延伸閱讀:從神經心理學談強迫症的自我照顧心法


rTMS治療的臨床應用

rTMS主要應用於治療抑鬱症,特別是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此外,rTMS也被證實在治療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強迫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有一定療效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情緒狀態和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根據《神經障礙的經顱磁和電刺激治療》,rTMS治療還可應用於神經病學領域,包括治療慢性疼痛、偏頭痛和帕金森病等。這進一步證明了rTMS在多種神經和精神疾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前景。

rTMS治療的安全性

rTMS是一種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療方法。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治療部位的輕微頭痛和不適,但這些症狀通常在治療結束後很快消失。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的風險,但發生率極低。多項研究已證實rTMS在治療抑鬱症中的有效性,一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接受rTMS治療的患者其抑鬱症狀顯著改善,且效果持續時間長達數月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專業醫療團隊

我們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專業醫療團隊,將確保每位患者都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提供貼心的支持與關懷。如需了解更多有關rTMS的資訊,或預約治療,請隨時聯絡我們。我們的專業團隊將竭誠為您服務,幫助您走向健康的新生活。

通過rTMS治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正在改變憂鬱症的治療方式,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機會。這一革命性的療法不僅改善了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為未來的精神疾病治療開闢了新的道路。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聯繫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或預約rTMS治療,請聯絡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

  • 電話:07-7513171-2091
  • 心理師:簡心理師

我們期待為您提供最專業的服務,幫助您邁向健康的新生活。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是精神病?還是心理病?」:精神科醫師看心靈健康問題的省思

上週日,台灣肥胖醫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舉辦了一場關於「糖胖症整合照護」的研討會,而我在其中主講了一場有關「拖延與健康」的演講,主持人為臺大醫院內科部王治元教授。


在研討會的開場中,王教授分享到他的太太同時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這點引起了我的思考: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在臨床工作中,如何將涉及拖延問題的個案概念化呢?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持有諮商心理研究所和博士相關學位,我又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延伸閱讀: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看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


精神病還是心理病?

你是否常常陷入拖延的泥淖中?這種拖延行為是否已經達到一個讓人擔憂的程度,甚至有可能演變成疾病(disease)或疾患(disorder)?

「疾病」和「疾患」是兩個相關但微妙差異的醫學概念。儘管這兩個術語有時會互換使用,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它們可能帶有不同的涵義。

(一)疾病: 通常指的是身體組織或器官出現異常狀態,這種狀態可能與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解剖結構異常相關。這可能涉及到某種生理或病理過程,有時候也可以透過明確的生物學標誌或病理學特徵進行診斷。

(二)疾患: 是一個更廣泛的術語,用來描述身體或心理上的功能障礙或異常。它可以包括疾病,但不僅僅局限在生物學異常上。這個概念還包括對行為、認知或心理過程的影響。「疾患」這個詞更強調對整體功能的影響,而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病理狀態。

因此,當我們談到拖延時,我們是否只是面對一種心理行為的異常(疾患),還是已經涉及到生理健康更深層次的問題(疾病)?

在民國86年從陽明醫學院畢業後,我展開了超過20年的臨床職業生涯。首個十年,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對於病人心理問題的診斷主要以疾病觀點為依據,契合當時尚未那麼複雜的臨床理念。在這階段,我的思維受制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的客觀準則,僅限於對病人表面問題的分析。(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進入第二個十年,擁有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與博士學歷的我,受到病人的反饋,開始被視為類似心理師的精神醫師。十多年的心理學學習使我對人、事、物的感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超越了疾病的表面描述,轉向各種心理學派對這個世界主觀詮釋的多元性。

然而,進入第三個十年,對腦科學的探索使我對精神疾病產生了新的省思。

為何心理學系的教科書將介紹精神疾病的書籍稱為「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呢?



精神疾病、心理疾患、神經病、變態、怪胎、心病等詞語,它們究竟有哪些相似之處?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區別?(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以「abnormal psychology」來看,"abnormal"的定義是偏離常態。這種偏離是指統計常模的偏離?還是文化常模的偏離?亦或是表現為古怪行為或有威脅性行為?精神病的定義和歸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存在著巨大的變異


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羅馬解剖學家蓋倫,以及德國精神病學家克雷佩林,他們是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者。克雷佩林以其最早、最系統地應用醫學模型對心理異常進行分類而聞名,被譽為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


至今,全球普遍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分為三類。在台灣,精神科醫師主要採用的是眾所周知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當你面臨困擾時,是否會被歸類為精神疾病?經過訓練有素的精神科醫師從不同角度評估你的問題,諸如「是否偏離社會規範?」、「是否有功能上的受損?」、「個體承受的痛苦程度?」等問題。



然而,這些面向的評估可能因不同觀點而有不同答案。因此,隨著時代變遷,DSM對疾病的診斷標準也會有所調整。以前被歸類為疾病的情況(例如同性戀),可能在不同時代的脈絡中被重新定義,有時需透過精神科處理,有時則不再被視為精神病。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孩子面臨「躺平」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將「躺平」視為功能受損?這是否違反社會規範?這是否對某些人造成痛苦?而不久的未來,DSM是否有可能將「躺平族」列為一種病症呢?或許,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延伸閱讀: 克服拖延症的心方法

「孩子,你在課堂上怎麼坐不住?」、「親愛的,為何你總是用割腕來和我互動?」、「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再收集那麼多東西?因為家裡已經沒有地放可以睡覺了」、「不明瞭自己一直出現不放心的念頭,總是要重複的檢查門窗?」、「為何自己會沒來由地突然覺得呼吸困難、心悸、手抖?送到醫院檢查,醫師又告訴你所有的報告都沒有異常」。

如果你曾有過上述的疑惑?花些時間來深入了解腦科學與心理學,因為這兩門學問是解讀我們大腦運作的指南。2024120-21,高雄「張老師」中心邀請偉任舉辦一場工作坊,主題為「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DSM-5解讀與實務應用」,也歡迎你來報名參加喔!(活動訊息連結:https://forms.gle/h6Mwh8xHcuHFx2LJ6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神經心理學談強迫症的自我照顧心法

如果你有認識強迫症的患者,你一定對他的強迫性思考與行為非常有印象。明明知道自己重複想著某種念頭,以及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那麼不合理,但自己的腦袋瓜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做重複的行為。這就是強迫症患者的苦。(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一般來說,大約有2~3%的人,會在一生當中的某些時刻被強迫症所困擾。當中超過一半的人會在20歲以前就出現相關的症狀,其中有一些比例有著遺傳的因素。不巧,我們家就有這樣的遺傳體質。強迫症對我的影響是:

在我停好車子、關上車門、離開車子幾公尺後,我的大腦有時會沒有來由地出現車門沒有上鎖的訊息,迫使著我再返回車子檢查車門是否有上鎖,明知道這樣做很不合理,但自己卻沒有辦法說服自己不要再返回檢查車門

一般來說,強迫症患者的內心會有三個轉折,也可以說是強迫症患者內心三部曲:做之前會焦慮、做的當下會獲得釋放的感覺、但做之後會有濃濃的懊悔

和一般人相比較,強迫症的患者腦部造影的檢查結果,可以發現大腦的尾狀核有變小,但功能卻變得活化的現象。相關影響到的腦區包括有眶前額葉、前扣帶迴及尾狀核。從腦科學來看造成強迫症的大腦運作機制,有機會可以提供我們克服強迫症相對的具體作法。(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強迫症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大腦的眶前額葉發出警報,讓我們預期會有可能的錯誤或危險發生第二階段大腦的前扣帶迴,會將我們的擔心牢牢地鎖住在預期的錯誤或危險情境裡第三階段是我們大腦的尾狀核,沒有辦法順利地讓我們感覺已經完成了一件工作,同時將已經做過的工作畫上一個句點,以便讓我們的注意力可以成功地轉移到另一焦點上。於是乎,強迫症的患者只能持續地將注意力停留在某一特定的擔心或事物的預期上,落入害怕與焦慮的不斷循環的過程裡。


有了上面強迫症腦科學的基本認識,我們就可以依據神經運作的三階段分別做出比較合宜回應的方式。面對強迫症自我照顧的第一步是「嘗試告訴自己這些念頭是來自大腦的不安」:當強迫症的患者的大腦匡前額葉開始啟動發出警訊時,嘗試地不要去抗拒這樣的念頭,只要輕輕地告訴自己會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為眶前額葉過度活化產生出來的表象感覺。

第二步是「協助大腦將注意力轉移至五官的感覺上」:因為前扣帶迴會將強迫症患者的擔心牢牢地鎖住在預期的錯誤或危險情境裡,所以當感受到強迫性的焦慮時,就需要提醒自己將大腦的注意力從前扣帶迴的過度激活腦區轉移到五官的感覺腦區裡(看到、聽到、接觸到、聞到、嚐到),這將有助於自己的大腦可以從前額葉過度激活所產生的不安感受帶離開來。

第三步是「讓回應強迫思考的行為容易找到句點」:因為大腦的尾狀核失功能,所以讓沒有辦法讓自己感覺到已經完成了一件工作,因此當你在面對強迫思考做出相對應的第一次因應行為時,可以放慢自己的動作,並且嘗試地在因應的行為過程裡記住相關的細節,好在行為結束後可以記得起來自己已經完成了相關因應動作行為反應了。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如何運用這樣的自我照顧心法,我就以我自己面對強迫症時的自我照顧經驗為例來做個說明。有時候,我停好車離開車子幾公尺,在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剛剛已經完成關上車門,不得不再次地返回車子檢查車門是否有上鎖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放慢檢查的速度以及慢慢地再次地關上車門。過程中,還會讓自己嘗試地記住關好車門的相關線索,好比說看清楚後視鏡往後摺的畫面、聽清楚關上車門後的嗶嗶聲響等。好讓自己離開車子一段時間後,當強迫的思考再次出現時,能夠給自己的大腦有一個交代,告訴自己這個東西我已經徹底檢查過了,可以在因應的行為放心地畫上一個句點。

期待這樣以腦科學為基礎的強迫症自我照顧心法,能讓你或你的親友在遇到強破症腦人的困擾時,有一個簡單、清楚且有科學依據的解決方案。(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一)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歡迎報名參加由彰化「張老師」中心所舉辦的活動(相關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3NIlrmg

7/22~23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8/20~21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腦科學於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
(二)如果你對精神疾病背後的腦科學與心理學感興趣的話,歡迎報名參加由台南「張老師」中心所舉辦的活動(相關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35yubKs

5/28~29 對於精神疾患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圖:當心理學到腦科學

昨天是連假的第一天,又撰寫了一萬多個字,離今年人生目標「預計出版《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又接近了一些。也很開心在整理的過程中,陸續和大家分相神經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身為家長的你,一定對這樣的感覺不陌生:「小時候怎麼看都怎麼可愛的孩子,怎麼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完全變了一個樣?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這幾年來,和各位好友分享了心理學的文章已經超過100篇以上,回頭看了一下,感覺好想很少與大家分享一些精神醫療、精神疾病或是腦科學相關的文章。擔任神經精神科主任也超過半年了,不談一些腦科學好像說不太過去。更何況阿德勒心理學的整體論也告訴我們說,心理會影響生理,同樣的,生理也會影響心理的表現。(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於是,今天我就以陳醫師的身分來和各位好友談談這個主題「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看完上面這一段九分鐘的影帶,不知道各位好友有沒有對孩子青春期的困擾多一些瞭解了呢?
這段影帶的製作,大約花了我三天的時間,因為影帶的製作過程,需要一些技術的學習。這個影帶雖然製作完成,但,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待克服,比如說現身解說的影響部分解析度不是很好。看來電影製作中「綠螢幕」技巧的使用,可能是這個問題解決的答案。如果各位好友,你對於影帶的製作也有一些心得,很歡迎你提供給我一些回饋以及解決上述問題的好方法喔!


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看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


自從十多年前開始投入心理學的學習後,除了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覺察力增加外(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不知不覺,我的生活也起了許多的化學變化,和我互動頻繁的生活圈子,似乎從「醫院醫療的領域」慢慢地轉跨足到「教育社政等社區不同的領域」。
下週三晚上,又被「高雄張老師」邀請協助他們進行個案研討會,這次的主題談的是「脆弱與勇氣:談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疾患」。我老婆有一點狐疑地對我說:「前幾天不是才剛到新竹張老師、台中張老師、台南張老師辦活動嗎?你該不會打算將全國的張老師都走過一輪吧!」

這次的個案研討會,提案人要提的個案是一位難以接受自己罹患精神疾患的患者。機構的義務張老師們可以怎麼來協助個案?
當天,偉任將和來參加的義務張老師們,一起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以及「動機式晤談」來協助個案走過他們生命中的低谷。
昨天因為打籃球腳扭傷左腳踝變成麵龜,今天只能全天待在家中休養。所以就利用這個跛腳無法出門的時刻,和大家分享一點下週偉任將在個案研討會中和大家討論的一些觀點囉!
要談「疾病對個案的影響」這樣類似的主題前,我都會先和來參加的夥伴核對一下,在臨床實務中,自己的工作重點是什麼?不同的機構,一定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即便是同一機構,不同的人員其工作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你的工作重點如果不同,與個案的互動可能你會著重在「情感支持」、在「轉介連結」、或是在「行為改變」。不同的工作重點,當然,你所需要的「心理學」就會很不一樣。
不管你的工作重點是著重在哪一個部分,助人工作者都需要先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因為面對不同病識感的個案,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會很不一樣。這就好像醫生在面對相同疾病的病人,但因為其病情嚴重度的不同,需要採取的醫療行為就會很不一樣。
醫療上,醫師會怎樣來區分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呢?當然,不同的疾病就會有不同衡量的測量工具。比如說糖尿病,需要測量的當然一定少不了檢測血糖值。回過頭來說,當我們面對罹患心理疾病的個案時,衡量個案的「病識感」就不可或缺。
實務工作上,身心科醫師會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將個案的病識感分為六級:
第一層級:個案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第二層級:個案能覺察自己和別人有些不一樣,但哪裡不一樣,個案自己無法區分得很清楚。
第三層級:個案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總將問題都歸因於外在因素,亦即都是別人害他,他才會陷入目前的問題當中。
第四層級:個案知道問題可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但不能將原因講得很清楚。
第五層級:個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因素才導致問題持續發生。然而知道歸知道,卻無法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第六層級:個案不只知道問題所在,也能理解自己在問題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會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很顯然的,面對不同病識感的病人,助人工作者需要工作的重點也不一樣。
除了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來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外,動機式晤談的「改變循環輪」,也是一個評估個案的病識感很不錯的工具。(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教你如何看懂一個人改變的動機

一旦個案可以理解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和自己有關係」,接下來你所需要做的是:區辨個案將自己的問題歸因於「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因為不同的致病因素,個案需要接受的處遇計畫就會不一樣。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生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持續規則服藥。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心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作行為的改變。

為了要協助個案能夠持續規則服藥,你可以運用「動機式晤談」相關的技術來化解個案對於服用藥物心中的矛盾。


以及強化增強個案願意服用藥物的動機。


然而,有經驗的實務工作者都知道,在實務工作中,我們很難將個案問題的歸因做這樣的二分法的歸因。因為「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常常是相互影響。(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舉個例子來說,思覺失調症主要的病因是來自於「生理因素」,要控制好幻聽,規則服用藥物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這樣病人就可以幸福快樂的過一生了嗎?很顯然的,答案是「不是!」。
服用藥物雖然可以讓幻聽的症狀獲得不錯的控制。但,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還可能會飽受疾病帶來其他相當沈重的影響,比如說:會有「抱怨老天爺為何會讓我罹患精神疾病的心聲」、會有「罹患疾病矮人一截的自卑感」、會有「擔心朋友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疾病的困擾」、會有「未來我可不可以生孩子的疑惑」等等。這些都不是服用藥物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此時個案需要的是擁有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就可以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來陪伴個案度過人生的困境。

阿德勒特別重視「自卑」,尤其是「器質性的自卑」。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感」沒有不好,壞的是讓個案逃避生活困境挑戰的「自卑情結」
當然,當天的個案研討會,也會和來參與活動的義務張老師們分享如何給予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打氣鼓勵。可以運用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鼓勵技巧以及「動機式晤談」的肯定技巧。(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還有很重要的是,同樣面對精神疾病,為何有些人能夠勇敢面對,但有些人卻因此自我放棄,當中的差別,就是每一個人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來看個案自己的問題。另外,助人工作者也不要忘了病人會以「症狀」來與周遭的人互動,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懂得「行為目的論」。因為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樣奈仍尋味的一段話。(延伸閱讀: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

完成了這篇文章,又朝向明年出書的目標邁進的一小步。期待來年有機會又出我人生的第二本書《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