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心理學,可以歸納幾個重要的核心概念,這一生,每一個人,都用這樣的概念,來面對愛、交友、工作」人生的3大議題。
這些核心概念包括有:
自卑與超越:談的是如何學習擁抱不足,然後拋開無法改變的想法。
貫注勇氣:談的是如何讓人擁有克服困難的力量,進一步培養出積極的人生觀。
生活型態:談的是如何與過去的負面經驗有個和解的機會,並且拿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課題分離:談的是如何區辨他人的想法不必然要成為自己的煩惱,不要活在別人的期望當中。
社會情懷:談的是如何找到對群體的歸屬感,進而激發自己的行動力。
今天,在過年後第一篇的發文,就和大家談談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動力的來源~~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沒有例外的天生都有自卑感。一開始阿德勒注重的是「器質性的自卑」,研究其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後來,他慢慢的放棄了生物學,而投入研究心理學,於是乎,將理論的重點,從「客觀的自卑感」轉向了「主觀的自卑感」
他特別強調,造成一個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根源,應該是自卑感,而不是性驅力(libido)。進一步來講,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其實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來自每個人自己「主觀的解釋」
因此,一個人為了達到消除自卑、獲得優越感的目的,有些人不斷地採取建設性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當無法透過建設性行動消弭自卑感時,就有一部份的人會偏向採取非建設性的行為(例如以不良行為、犯罪等),企圖來獲得自以為優越的感覺;又或者藉由產生對某些物質的依賴(例如酗酒、物質成癮、網路成癮等),來獲取同情或關懷,或是進一步達到支配周遭他人的目的。
當中,後兩種人,之所以會採取非建設性行為來消弭自卑、獲得優越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沒有覺察的情況,設定了目標進而產生不適當的行為。
在臨床實務上,我也經常看到不少的病人,會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更不健康,而且還努力地設法讓自己不能好起來,如此,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家屬及周遭的人。
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句話,或許就是上述現象一個最好的註解。
總的來說,同樣面對生活中的難關,為何會有些人會選擇正面積極的行動?而有些人又為何會採取負面消極的行動?兩這的差別,就在如何面對「自卑感」。若補償行動是正面的、積極的、具建設性的,最終,會對社會產生足夠的貢獻,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採取的補償動作,如果是是負面的、消極的、具破壞性,就會產生所謂的「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簡單的來說,如果,為了讓自己更好的補償心態,這時「自卑感」就變成進步的動力;但如果,害怕面對自身不足,而選擇逃避,就會變成「自卑情結」。(延伸閱讀: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種「自卑情結」的表現,即是一個人想從別的面向來證明自己的優越,用以逃避自己的不足及缺陷,例如,有些人常常向人炫耀自己手上提的是名牌包、手指戴的是紅寶石或祖母綠的鑽戒。這些人,這樣的方向,很有可能會發展成所為的「優越情節(Superior Complex)」
順便一提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及運用技巧,其實也不全然是來自阿德勒這位學者。任何的理論與學派的形成,都是經過一段歷程,而這個歷程的演進,一定也受到許多人的影響。想當然爾,阿德勒心理學,主要一定是受到阿德勒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位學者也很重要,那就是Rudolf Dreikurs(崔克斯)。前些時間我在「個體心理學」國際期刊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雖然兩人都強調孩童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但文章中特別提到,阿德勒與崔克斯兩人的核心思想,還是有一小小的差異,那個差異就是:
阿德勒的核心思想,比較強調的是「自卑感」,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
阿德勒曾經說:「自卑感無法根除,事實上也無法根除,因為自卑感可成為有益的基石,讓人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茁壯。」
然而,崔克斯的核心思想,比較強調的是孩子對於歸屬感的渴求,特別是對於「家」這份歸屬感的需要
這一小小的差異,提供給可能想進一步專研阿德勒心理學的朋友做參考。
如果你還有興趣的話,也順便提供你阿德勒心理學中,有關於「動力」核心概念的演進順序:
Organ inferiority (1907) --> Aggression drive (1908) --> Masculine protest (1910) --> 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1920s) -->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1930s) --> Striving fro completion and belonging (1950s to present)
小結:
阿德勒說,自卑是因為我們想追求優越,這些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定義我們的人生,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而是要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你我會因相互補償而群聚在一起,倘若每一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獨特的優勢,然後,藉由貢獻自己的優勢給自己所隸屬的團體,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妥善地來管理自己的自卑感,而且還可以讓它變成自己進步的動力,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