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2014年,因為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出版,所以這兩年來,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成為了書店暢銷書排行榜的熱門。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這兩年來,似乎有不少的爸媽受到了啟發,進而激發了他們想要多瞭解一些如何將阿德勒心理學,落實在日常生活管教孩子上
也因此,偉任有許多的機會,受邀到不同的場合,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於我們平日的生活裡。(相關活動連結
瀏覽我的相關活動後,如果你熟悉阿德勒心理學的五大生命任務(工作、朋友、親密關係、自己、靈性),你會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偉任受邀的這些活動當中,還少了一個面向活動的邀請?
看得出來,少的是哪一類型的生命任務嗎?
沒錯,就是少了談論與靈性相處活動的邀約。
在醫學生涯的學習過程中,常聽聞有一些醫療的前輩,在接觸了許多人生關於生、老、病、死等眾多的議題後,當中,有一些前輩們,他們的生涯也悄悄地改變了,從原來醫療的投入,慢慢地轉變成對人性的關懷,最後,也有不少人,開始對哲學靈性的議題有了不少的關心
中年的我,或許還沒有對這個議題有太多的體驗,所以,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大家分享自己在這方面的相關經驗。或許,幾年後,當你注意到偉任開始分享一些關於「靈性」相關議題的文章時,那,肯定我已經步入了老年期了。
回到今天想要和各位朋友分享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和各位父母談談,在管教孩子時,如何增進「自我覺察」的能力
你我或許都同意,教養孩子,父母一定需要不少的勇氣,這些勇氣包括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因為教養的學習,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給予孩子體驗的勇氣(父母需要有陪孩子面對行為結果的勇氣,讓孩子有機會從體驗中學習)、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因為你周遭的人,可能和你的觀念不是那麼相同,或許是你的另一半、公婆、鄰居、朋友等等)。
另外,在教養孩子時,除了需要有上述的勇氣外,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你需要的是要有「課題分離」的能力(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
不管上述種種勇氣的培養過程、或是執行所謂的「課題分離」,很顯然的,你需要的第一步是,有效的增進自我的覺察能力
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就很難做到「課題分離」,也沒有辦法理解自己該是培養勇氣的時候。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的方法。
談到「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的學習,對於一位專業助人者的養成過程,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進修的過程。回想這十多年來,心理治療學習歷程中,有關於「增進自我覺察力」的學習,從一開始的基本的「同理心」訓練、到美國Esalen完形治療機構的學習、法鼓山禪修等等,不同時期的學習,都讓我在「自我覺察」這個領域,有著不同的收穫。
這篇文章,主要想和大家談談,近幾年來還滿受大家歡迎的「正念」為什麼「正念」練習,可以協助父母看清楚與孩子的互動?
孩子,需要爸媽的擁抱,但你又不能抱得太緊。
父母要如何適度的擁抱孩子,就需要在「給予空間」「保持親近」取得一個平衡。因此,有良好的覺察力,就可以在你與孩子的互動中,做出更明智的抉擇。
如何能有比較好的覺察力,許多實證研究都已經證實,「正念」練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透過有意識的特定方式,對於當下出現的覺察,給予注意。「正念」練習,可以讓我們如實地看到,此時此刻正發生在我們生命的狀態。這些特定的方式,包括透過我們的身體感受、感覺、看到、聞到、聽到、摸到、嚐到,是一種刻意地、在當下、不帶評價的讓事物如其所示。
為什麼如實地看到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那麼重要呢?
因為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身為師長的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當下你在想些什麼?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沒有想過當下我們為何會做出這樣的回應,更不用說它們會造成什麼影響。
面對孩子偏差行為時,大部分的我們,通常是胡亂地立即馬上反應,而這些反應,不管是父母或是老師,經常是不自覺地做出全自動反應。這樣的現象,在「正念」的領域中,我們稱之為「自動導航」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自動導航」模式?
在「自動導航」模式下,我們的心,好像跑到某個地方去了。去到哪個地方呢?最常看到的是迷失在各種不同型態的思考中,例如一直在思考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焦慮)、掛念著之前沒有完成的事後悔)。
每天的生活,有一些事交給「自動導航」,由「自動導航」來操控,並不是壞事,反而,對你我來說,還會有一些助益,因為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不用過得這麼費力。然而,當思考掌控一切,它就成為問題
我們不再只是思考,而是迷失在雜亂的思緒當中,導致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陷在焦慮、後悔等負面情緒的浪潮中。也就是說,如果超越了一個臨界點,那麼,我們就不再活在現實世界,而是活在我們的腦袋裡
做個小結論:
「念頭」是我們的解釋,它們通常會受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先前的經驗所。你我對於同樣的情境,會有不同的解讀。這樣的現象,意謂著這些「念頭」,不能真確的反應一樣的情境,也就是說沒有經過覺察自動化出現的「念頭」,不會全都是正確得(通常錯的機會還比較高)。在事情的「真實的狀態」和我們「認為的狀態」當中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
簡單來說,「念頭」並非事實,它們只是心理事件而已。不幸的是,心情和感受對於塑造我們的心情影響重大,就好像透過這樣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世界(阿德勒稱之為生活型態,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活型態~ )。而,心境,又回過頭來,塑造了我們的思考模式。一旦,想法和感覺兩者相互纏繞時,「念頭」就很難只是被視為「念頭」。
因此,我們該怎麼辦呢?光靠意志力來停止思考,是沒有辦法的,你需要的是「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即是在培養心的「同在模式」的方法。
所以,要進行「正念」練習,你得先瞭解什麼是「行動模式」?什麼又是「同在模式」?
首先,在所謂的「行動模式」裡,你要瞭解思考和記憶在「行動模式」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地位,它能將我們帶離當下經驗的立即性,也會讓我們第一時間貼上標籤。我們每天的生活,很可能都在自動導航的「行動模式」中過生活,在這樣的模式中,我們開車、走路、吃東西、甚至說話,大多數的時間,都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事。
再來,我們需要學習是,對我們自己的身體直接去感覺,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內心的喋喋不休。在「同在模式」裡,我們能與直接與經驗接近,不用被繁瑣的念頭帶著走。然而,「同在模式」並非會自動發生的,需要經過練習,才能讓我們的感知被喚起,讓我們品味到生活的豐富。
簡單來說,在「行動模式」中,我們只是透過想法來理解我們的經驗。在此模式下,我們會很快地就迷失在過度反覆思量和擔憂之中。透過「正念」練習,我們可以發現另一種「知」的方式。在這個方法中,我們可以直接對待我們當下的經驗,所謂的當下,就只是單純的覺察經驗,不要貼標籤。嘗試地去感受它、感覺它。在這樣的理解下,你就會有種單純的美,這樣的美,會讓我們即刻與更大的自由與安適相連結。
總的來說,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顯示的是我們對情境的過度解釋,而不是很單純的情境本身。
如果我們能對「行動模式」、「同在模式」,有區辨能力的話,就比較能理解當下發生些什麼事,如此一來,在教養孩子就有兩個好處:
第一:
當孩子有偏差行為時,我們就可以有足夠的能力,看清楚「這是誰的課題」。如果是孩子的課題,在適當安全的空間裡,那就還給孩子一個直接體驗的機會;如果是師長的課題,身為師長的我們,就先處理我們的情緒,在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來處理管教孩子偏差行為這檔事。
第二:
我們都知道,教養孩子是需要一些勇氣,這些勇氣包括有:改變自己的勇氣給予孩子體驗的勇氣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很容易就會錯過「該是培養勇氣」的時機。
不管上述種種勇氣的培養過程、或是執行所謂的「課題分離」,很顯然的,你需要的第一步是
~~增進自我的覺察能力~~
「正念」練習,就是身為父母的你,增進自我覺察能力時,可以嘗試的一個很好的練習。
關於「正念」練習的活動,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偉任將到高雄市政府,帶領四次的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主管減壓團體3/17:另一種理解之道;3/24:探索每日生活與心情;3/31:行動中的仁慈;4/7:接下來要做什麼)。
本篇文章,主要是要讓大家對「正念」有個初步的認識,談到平日的「正念」練習,你可以做的是:身體掃描、正念呼吸、或是將覺察帶入日常生活的常規活動中等。如果父母平日就能養成「正念」練習的習慣,相信一段的練習後,對你腦島的活化,必定會有一定的作用。
腦島是什麼?
腦島位於顳葉頂葉交會區,是大腦負責身體感覺和情緒的地方,對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很重要。
最後,想說的是,本文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開啟身為父母的你發現「行動模式」支配你多少的生活?而是想表達,當你知道了「行動模式」與「同在模式」存在有不同的差異,就已經是邁向良好教養很重要的第一步了喔!
閱讀至此,對於「正念」練習運用於教養孩子上,有沒有多一些動心了呢?很想知道要如何進行實務練習嗎?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