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經科學思考自己中年的生涯抉擇

 

兩年前,給了自己一個人生的目標,期待能將自己多年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所學出書,與喜歡這個領域的朋友分享與交流。這週《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ㄧ):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完成了內文第四次的校對,以及書籍封面的定稿。(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除了人類之外的大部分動物,牠們的生就是為死做準備,簡單地來說,就是為了種族的繁衍,生存就是單存地可以使生命體的DNA能夠延續下去。牠們的生與死,間單扼要,但,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可就不同了。拜醫療科技進步所賜,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超過天定年限30歲。人來到了中年後,除了生物體傳宗接代的任務外,活著的我們還有什麼樣的價值呢?(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研究顯示,人體20歲左右是黃金精華期,到了30歲左右後產生了明顯的衰退徵狀。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能顯著不如年輕的小夥子,記憶力也開始進入退化的衰老歷程,特別促使著邁入中年的大腦,產生對於生命意義的困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面對自己人生下半場的生活?

負責掌管「我是誰」功能的腦區,主要在內側的前額葉皮質。「我是誰?」和大腦自我評價的運作工作有很大的相關。自我評價指的我們對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力和特質,以及自己所處的地位、與他人和社會關係的評價。內側前額葉皮質會協助我們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思辨的過程中也會牽涉到「我是誰?」「我怕什麼?」「我愛什麼?」「為何會成為現在的我?」、以及「未來我要往哪裡去?」等人生價值的判斷。(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內側前額葉皮質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很不一樣的腦區,這個部分的腦區,體積比其他靈長類來得大。它在自我的價值判斷上,所扮演的角色,就等同於海馬迴皮質在記憶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據腦神經科學家的發現,我們大腦在休息的時候,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性,比想像中還要活躍許多。這意味著,即便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還在反思「我是誰?」這個議題。

關於「我是誰?」人生目標的追尋,前些時候皮克斯點影《靈魂急轉彎》給了我們很好的省思:生命的火花,到底是什麼?劇中的主角,在他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爵士鋼情演奏的時候,心中就燃起了「我天生註定要……」的火花。正當他用一輩子戮力追尋生命意義的時候,因為某次的意外,開始思考生命的火花真的是如此嗎?夢想成真了,然後呢?生命中最美好的,是忙碌一生璀璨目標的追求?還是已經擁有日常生活的小事?人生很短暫,一定要活得精彩才值得嗎?日常的瑣碎,是否也是生命中的美好?(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為什麼我們老是合理化我們的遭遇?

這一輩子,我想要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可以感受到生命就是自己每天正在做的小事,因為這些小事,讓你有「想活著」的動力;另外一些人,正用一輩子的精力去尋找他自己所謂的生命意義,沒有了夢想,就失去生命的動力。

想要清楚地釐清自己要什麼?獨處是一個必要的過程。獨處,可以讓自己檢視負責「我是誰?」的腦區是如何運作的?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命火花。


這個月被醫院外派支援台中大甲美德醫院(其實精確地點應該是接近苑裡),在這裏,能體會到當個小鎮醫師的感覺,看到的風景,真的和在都市的景色很不一樣。尤其是稀少的人煙,讓自己多了許多與自己獨處的機會。人在獨處的時候,就容易啟動大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於是,就有多了許多與自己的對話。(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人生的路途該如何進行呢?特別是年過50歲之後中年。神話學者喬瑟夫‧坎貝爾(Joshph Campbell)所著作《千面英雄》一書,受榮格集體潛意識的啟發甚多,其英雄之旅的概念後繼百花齊放,世界各地不同的神話故事都有著啟程、啟蒙、回歸三大步驟英雄之旅的模型。這種約定成俗的默契或想法的集體潛意識,有著邊緣系統與大腦皮質共同規範的刻痕。


榮格心理分析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一些不一樣。他認為人不再只是受早期事件的綑綁,透過積極想像解夢的過程,對自己的潛意識有了更多的瞭解。以腦功能科學來說,他所提出自我實現的歷程,或許就是大腦皮質理性地規劃出自己想要走的路,在朝向自我實現的路途上,榮格提醒了我們需要適時地聆聽來自邊緣系統神經記憶刻痕(包括情結、原型等)的種種反饋。説不定這些聲音,正在提醒了我們是否偏離了自己想要活出的方向。(延伸閱讀:阿德勒談「夢」



在臨床實務工作中,我還滿喜歡運用卡蘿.皮爾森(Carol Pearson)英雄歷險的相關概念,來協助個案去認識埋藏在內側前額葉皮質內在英雄的心靈密碼,探究「我是誰?」、「未來的我要往哪裡去?」的人生意義 (Pearson, 1986) 。怎麼做呢?皮爾森博士藉由六種角色的轉變,說明人是如何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活出內在的英雄。這六種角色分別是天真者、孤兒、流浪者、鬥士、殉道者、以及魔法師。英雄之旅以循環或是迴旋式的前進,提供了我們協助個案探索內在沉睡英雄原型的一個架構藍圖。

瞭解自己目前處於什麼樣的人格原型階段?不同的人格原型,有他自己需要面對的人生關卡。依據英雄之旅的不同人生階段,協助個案看到他可能會遇到的課題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無獨有偶的,在華人的文化脈絡裡,孔子也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國文造詣不是很好的自己,不知道是否對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解讀是否有誤?「天命」是否指的就是瞭解自己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我是誰?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ㄧ):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預計下個月將出版,內容除了有大腦基本結構與功能的簡介外,還包括有自我意識、記憶與遺忘腦功能運作的介紹,以及早期生命經驗是如何在我們大腦留下印記相關腦科學的說明。另外,也會和大家談談何謂社會腦,以及壓力反應的腦科學。期待明年中之前,《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出書的目標也能如期完成。當中的內容除了有神經心理教育與諮商基本概念的簡介外,還包括有健康生活好習慣、優質壓力因應策略、延緩老化良方、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超強記憶訣竅以及精神病照護之道等神經心理教育臨床使用的介紹。(《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大綱,終於完工了!

明後兩天,也將和一群喜好神經心理學的朋友分享偉任近年來的心得。來參與這次工作坊朋友的背景,我看了一下,有心理師、社工師、輔導師等,這不意外,當中還有中醫師,還有律師,看起來,喜愛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朋友,還真的是跨領域!


比起寫研究論文的發表,一想到將和大家分享神經心理學的運用,就讓自己更能感受到活力滿滿。是否,這就是電影《靈魂急轉彎》中所說「生命的火花」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