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

 近日只要一有空,就會坐在書桌前開始撰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這本書的相關內容,因為這是我今年給自己所設定的人生目標之一。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了。剛好利用前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今日辦理「心理治療·華山論劍個案研討」一日課程的高鐵上,和大家分享腦科學於諮商輔導的臨床運用/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

今年,我剛被選為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的理事,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學會的活動。「華山論劍」以不同個案背景作為藍本,再邀請不同學派的心理專業高手過招對話,過程中提供與會人士一個全景式的心理治療觀點。上午場頑抗憂鬱症個案之治療為範疇;下午場則是複雜創傷個案之治療。很開心有機會能和這些愛好心理治療的先進們「華山論劍」,一起討論「不同學派實務工作者如何呈現與反映心理治療的動力與樣貌」。


人類文明演進中為什麼會有心理諮商這個專業?答案很簡單:追求身心健康。要實現全方位的身心健康,助人工作者需要幫助個案建立良好的心理因應策略、健康的身體照顧策略,以及健全的社交策略。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些目標,對人性的系統性理解是必要的,因此心理學應運而生。

常見的心理學派包括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敘事治療、完形治療等。無論你偏好或擅長哪個心理學派,在臨床實踐中,助人工作者都需要針對個案的問題作出適當的評估,並協助個案有效地度過人生困境。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心理學派都有明確的理論架構,它們有助於助人工作者理解人性、解構問題、分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有了這樣的理論框架,助人工作者就能夠協助個案認識自己的問題,並引導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既然神經心理諮商也是心理學中的一派,其理論架構需要有明確的論述。相較於其他心理諮商學派,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主要關注人類的記憶、感覺、情緒、想法、行為、以及互動溝通模式背後的神經訊號處理歷程。(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在神經心理諮商的研究中,通常會使用神經影像技術來探討與分析大腦中的神經電路和神經傳導物質等生理機制,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因素,例如壓力和情緒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係,並能夠為診斷和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你或許也想知道,神經心理諮商和傳統神經心理學有何不同?相較於傳統的神經心理學,它主要探討腦損傷和相關疾病,而神經心理諮商則是一門相對較年輕的科學,專注於心理健康病理學的研究,以及制定心理病理學相關的處遇計畫

在神經心理學領域裡,常見的兩種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模式你一定要知道:一個是著名學者克勞斯.格勞提出的「一致性理論模式(Consistency-theoretical model)」、另一個是羅索烏提出的「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Integrated model of the base 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neuropsychotherapy」。

在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發展的歷程中,克勞斯.格勞是一位相當知名的學者。基於先前神經心理諮商領域的研究結果,他提出了「一致性理論模式」,這個理論模式能夠協助輔導人員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瞭解精神病理學。他所提出的神經心理治療有幾個原則,包括強調個體生理與環境的互動、人際關係與大腦功能的相互關係、記憶系統、情緒與認知等。教育與諮商人員可以運用神經心理學的評估結果進行個別化處遇計畫的設計,並以相關的腦區和腦神經迴路為依據,制定適當的介入策略。



「一致性理論模式」說明了人類基本需求,包括掌控、避免痛苦、尋求快樂、依附和自我實現,以及動機的基本模式,包括趨前和迴避。這些需求和動機基本模式是與經驗和行為密切相關的。這個理論的提出,是基於愛波斯坦(Epstein)的理論。愛波斯坦認為,只要滿足這些基本需求,包括掌控、依附、追求快樂、避免痛苦和自尊心的保護和強化,人們就可以走向健康的發展。克勞斯.格勞進一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闡述了愛波斯坦的理論,認為大腦和周圍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如果不能滿足這些基本需求,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反之,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就會走向健康發展。在早期生命經驗中,神經細胞渴望獲得這些基本需求的滿足,這對發展至關重要。

克勞斯.格勞所提出的治療方法旨在幫助個體解決內心的矛盾和衝突,以達到心理健康和幸福。「一致性理論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個體內部不同層面之間的一致性。當個體內部的不同層面(如認知、情緒、行為等)之間存在衝突和不一致時,可能會導致心理困擾和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一致性理論模式」的目標是幫助個體達到不同層面之間的一致性,以促進心理健康和幸福。

「一致性理論模式」臨床運用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認知重組、情緒調節和行為改變等技巧和策略。治療師和個體一起探索和解決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幫助個體增強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和行為適應能力。「一致性理論模式」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和自我負責,鼓勵個體主動參與治療過程,並尋找符合自己價值和目標的一致性解決方案。在神經心理學中,治療師也會關注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和運作,以幫助個體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思維和情感過程,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和行為。

然而,後續一些的心理學家根據實務經驗及後續研究結果的發現,針對「一致性理論模式」做出部分修正。修正後的理論模式被稱為「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下次再找時間和大家介紹這個心理學治療理論囉!



雖然「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的理論架構比起「一致性理論模式」具有許多的優勢,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似乎還是無法很貼切地應用於實際工作中。例如,這個模式著重於探討與情緒有關的腦內隱藏記憶,如安全感和依附感,但卻低估了理智腦外顯記憶對人的影響。此外,該模型的理論深度和綜合性,可能使其對於初學者來說較難理解和應用。同時,這個模式也不太容易讓人一目了然地理解大腦結構的相對位置。(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為什麼我們老是合理化我們的遭遇?

我在閱讀許多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書籍和研究文獻後(特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再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腦部解剖的圖像概念,對這個理論架構進行了相當大的修正。


因此,我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架構,名為「整合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模式(Integrated Neurocounseling Theoretical Model」。


今天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所舉的「華人論劍」,我將運用它來解析複雜創傷個案之治療。我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著重於探討理智與情感兩者如何相互影響,更加貼切地應用於諮商實務。並且,相較於前面兩者,此模型更為易懂且符合初學者的學習需求。同時,此模型也更能夠幫助人們深入理解大腦結構的相對位置。(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由「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

***台北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reurl.cc/eO4GZQ

202348-9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520-2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另外,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於
2023年6月10 ,在高雄凱旋醫院也有辦理「孩子的心,我懂:融合阿德勒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個案概念化」一日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forms.gle/UAQHfYm8QGFchpF7A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