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大綱,終於完工了!

明天,2/18,將會和全國幾百位的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醫師與護理師等專業助人工作者分享兩個主題以神經心理學為基礎的危機因應以神經心理學為基礎危機因應的督導。剛準備好預計和一群對於腦科學運用於心理學相當有興趣的諮商心理師們分享的6天工作坊的相關內容(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實務訓練),部分的內容,也剛好就熱騰騰地可以端出來與明天與會的學員分享(延伸閱讀: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真開心!

話說,從去年底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了,也有一些朋友發訊息關心了一下。其實是因為去年醫院的工作相對比較忙,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一兩個月,為了有系統地和一群諮商心理師們分享我這三年來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學習與使用心得,在準備這6天活動的過程中,總覺得之前預計出書的架構,似乎還不是很成熟。所以,這三個月就稍微停下筆來,又繼續閱讀了不少神經心理學的書籍與文獻。(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會認識這群對於腦科學運用於心理學相當有興趣的諮商心理師們,起因於前幾年在某個演講的場合,認識了前彰化縣諮商心理師公會的理事長卓翠玲心理師。當時的相遇,談到了我今年預計撰寫我人生第三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計畫,沒想到一位諮商心理師竟對於腦科學也那麼有興趣,於是乎卓理事長就於去年開始著手安排了6天的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訓練工作坊的課程。(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也因為她的熱情,為了這6天的工作坊,讓本來預計新年與農曆年準備埋手寫書的我,就暫時停筆下來,轉向6天工作坊內容的準備。這6天的工作坊,分為三個部分:(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二)腦科學於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三)DSM-5精神疾病的認識





雖然出書的步調因此晚了幾個月,但也由於有這6個整天工作坊內容的準備與分享的經驗,也讓我的第三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整個的內容大綱,終於底定。

100多年前佛洛伊德在《論自戀》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很經典的話……



雖然他相信「談話治療」是可以對人類腦組織產生深遠的影響,滋養的環境可以促進腦朝向新的、更有效能神經連結的改變。但因為當時腦科學的研究並不是那麼的成熟,導致佛洛伊德在做心理動力理論的推論時,慢慢地偏離了腦科學的論證,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一些希臘神話相關的論述(例如伊底帕斯情結等)。


近幾年,因為神經科學探究儀器及技術的圖飛猛進,讓神經科學於人類行為的探討有了更多的瞭解。助人工作者也開始思索如何將腦功能科學的發現運用於臨床實務的工作領域中,於是,神經心理諮商就逐漸地變成一門值得助人工作者專研的科學。心理學典範也在近幾十年有了悄悄的轉移,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會一群和翠玲理事長一樣,會對於腦科學的臨床實務運用那麼的感興趣了。(延伸閱讀: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架構



或許是榮格所說的共時性,人生就是有那麼多的巧合。就在書大綱及工作坊內容完成之際,徐西森老師剛好也邀請偉任,擔任高師大諮復所承辦衛福部的計畫「疫情下醫事人員危機介入與督導專業訓練」的講師。計畫的內容的緣起主要是因為……

      「疫情迄今已造成許多同胞離去,亦對整體台灣社會形成巨大的衝擊與影響,疫情下身為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與醫事人員,可能面臨許多沉重與危機的個案,身為第一線人員是否可持續提升相關知能以因應危機案的處理,並提供適切的服務使民眾安身與安心,成為疫情時期重要的議題之一,透過訓練期望第一線人員能具有自我照顧與壓力因應的能力,也協助督導者也具有危機督導的能力,協助第一線人員面對疫情下的危機處理。」

在這個計畫中,偉任也負責了6個小時的訓練課程。

      「大腦主宰了人類許多的行為表現,除了學習、記憶外,也和壓力的因應反應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充分地認識我們的大腦,不知不覺之下的不當使用,就很容易導致壓力無法負荷,甚至有可能造成生活極大的危機。幸好,近幾年來神經科學探究儀器及技術的圖飛猛進,神經科學於人類行為的探討因而有了更多的瞭解,讓我們能對大腦機制與壓力因應有更深刻的認識,近一步讓我們能提供基於科學證據的有效壓力因應策略。本次的活動,擁有諮商心理學博士的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陳偉任醫師,將用簡顯易懂的方式,讓你瞭解腦科學在壓力因應諮商輔導領域扮演的角色及相關的運用。」

本週五,將會和全國幾百位的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醫師與護理師等專業助人工作者分享部分出書的內容。






期待本週五來參加的學員們,經過一天的訓練,能夠體驗「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帶來的好處。



在準備明天的活動中,看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這幾個字,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前幾年規劃將輔導與諮商研究所(設立於83學年度)及復健諮商研究所(設立於93學年度)合併的前輩們,是否早就有「原來,心理復原,可以從腦功能的復健做起」這樣的遠見呢?


對了,近日那80歲的媽媽,幫我完成了我書房綠螢幕的製作。這幾天,我正在邀請我那高一的小兒子加入我影音的製作團隊(其實就是我媽、我、我的老婆、我兒子)。期待不久,可以和大家分享「為何壓力就想吃甜食?」動畫的簡易介紹。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