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跨界合作: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策略

明日一早,我將前往台北,參加由台灣心理治療學會主辦的「心理治療華山論劍個案研討會」。本次研討會聚焦於不同的個案背景,透過邀請來自多元學派的心理專業人士對話交鋒,為參與者提供一個全面的心理治療視角。


在這次活動中,我將擔任上午場次中處理複雜性創傷個案的專家討論員。所討論的個案,面臨包括恐懼、痛苦、絕望等情緒困擾,以及肌肉緊繃、心悸、疲勞等身體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心理諮商與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綜合療程後,她的反芻思考和災難性思考顯著減少,情緒也趨於穩定。(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去年,我被醫院指派兼任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該中心的成立旨在提供全方位的優質心身健康醫療服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探索心理諮商與經顱磁刺激的合併治療模式,這與我近年來在腦科學與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不謀而合。(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本文將介紹「經顱磁刺激」這一精神科治療的新進方法,並分享將其與心理治療結合的實踐經驗。經顱磁刺激技術的首個裝置於1985由謝菲爾德大學的Anthony Barker及其團隊開發。初期主要應用於週邊神經的刺激,不久後便發現將線圈放置於運動皮質上可對上運動神經元進行快速且非侵入性的刺激。

早期TMS研究主要聚焦於運動皮質的興奮性和可塑性。這些研究顯示,磁刺激可產生數秒至數分鐘的皮質興奮性變化。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重複TMS rTMS)技術應運而生,可連續施加150赫茲頻率的脈衝。

對運動皮質的開創性研究顯示,低頻(1 HzTMS可降低運動誘發電位的幅度,反映皮質興奮性的下降;而高頻(5 HzTMS則可增加運動誘發電位,顯示皮質興奮性的增加


TMS治療憂鬱症的常見方式是對左側背外側前額葉進行高頻刺激,其中10 Hz的頻率在美國FDA批准的關鍵臨床試驗中被廣泛使用。患者通常在1520次治療後感受到明顯改善,核心軀體症狀通常會先於心理症狀改善,而家人和朋友往往最先察覺這些變化。(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TMS不僅可改善憂鬱情緒,亦被視為增強認知功能的有力工具。研究顯示,大腦對刺激的反應可塑性與施加刺激時大腦的狀態或神經電路的激活程度相關。心理治療的研究亦證實其可引發大腦功能及結構的神經可塑性變化。



結合這兩種治療手段,即在大腦受到TMS刺激期間進行心理治療,有潛力透過調節情緒迴路的互補方式產生協同效應。換言之,同時接受心理治療和TMS的患者可能會比僅接受一種治療的個案更能體驗到TMS的益處。


A 是經顱磁刺激和心理治療在同一療程期間進行

B 是經顱磁刺激和心理治療依序進行

C 是在同一治療過程中,但經顱磁刺激和心理治療是隨機進行

明日的研討會不僅將分享合併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經驗,當然,偉任還將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在處理複雜性創傷個案中的應用。(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你是否曾深思,我們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你的感知是真實的,還是大腦構建的幻象?來探索心理學與腦科學的交會點,解開大腦解讀這個複雜世界的奧秘。偉任受台中張老師邀約,在接下來的幾週將舉辦神經科學於心理學運用的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 https://shorturl.at/iuQW1

不論你是學生、專業人士或僅是對人類心理與行為充滿好奇的愛好者,這場工作坊都將開啟一扇通往自我認識與深層心靈洞察的大門。快來探索這場心靈與科學的奇妙之旅!分享此信息以招募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朋友和同事,共同揭開人類感知的秘密!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