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看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


自從十多年前開始投入心理學的學習後,除了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覺察力增加外(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不知不覺,我的生活也起了許多的化學變化,和我互動頻繁的生活圈子,似乎從「醫院醫療的領域」慢慢地轉跨足到「教育社政等社區不同的領域」。
下週三晚上,又被「高雄張老師」邀請協助他們進行個案研討會,這次的主題談的是「脆弱與勇氣:談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疾患」。我老婆有一點狐疑地對我說:「前幾天不是才剛到新竹張老師、台中張老師、台南張老師辦活動嗎?你該不會打算將全國的張老師都走過一輪吧!」

這次的個案研討會,提案人要提的個案是一位難以接受自己罹患精神疾患的患者。機構的義務張老師們可以怎麼來協助個案?
當天,偉任將和來參加的義務張老師們,一起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以及「動機式晤談」來協助個案走過他們生命中的低谷。
昨天因為打籃球腳扭傷左腳踝變成麵龜,今天只能全天待在家中休養。所以就利用這個跛腳無法出門的時刻,和大家分享一點下週偉任將在個案研討會中和大家討論的一些觀點囉!
要談「疾病對個案的影響」這樣類似的主題前,我都會先和來參加的夥伴核對一下,在臨床實務中,自己的工作重點是什麼?不同的機構,一定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即便是同一機構,不同的人員其工作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你的工作重點如果不同,與個案的互動可能你會著重在「情感支持」、在「轉介連結」、或是在「行為改變」。不同的工作重點,當然,你所需要的「心理學」就會很不一樣。
不管你的工作重點是著重在哪一個部分,助人工作者都需要先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因為面對不同病識感的個案,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會很不一樣。這就好像醫生在面對相同疾病的病人,但因為其病情嚴重度的不同,需要採取的醫療行為就會很不一樣。
醫療上,醫師會怎樣來區分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呢?當然,不同的疾病就會有不同衡量的測量工具。比如說糖尿病,需要測量的當然一定少不了檢測血糖值。回過頭來說,當我們面對罹患心理疾病的個案時,衡量個案的「病識感」就不可或缺。
實務工作上,身心科醫師會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將個案的病識感分為六級:
第一層級:個案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第二層級:個案能覺察自己和別人有些不一樣,但哪裡不一樣,個案自己無法區分得很清楚。
第三層級:個案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總將問題都歸因於外在因素,亦即都是別人害他,他才會陷入目前的問題當中。
第四層級:個案知道問題可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但不能將原因講得很清楚。
第五層級:個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因素才導致問題持續發生。然而知道歸知道,卻無法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第六層級:個案不只知道問題所在,也能理解自己在問題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會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很顯然的,面對不同病識感的病人,助人工作者需要工作的重點也不一樣。
除了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來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外,動機式晤談的「改變循環輪」,也是一個評估個案的病識感很不錯的工具。(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教你如何看懂一個人改變的動機

一旦個案可以理解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和自己有關係」,接下來你所需要做的是:區辨個案將自己的問題歸因於「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因為不同的致病因素,個案需要接受的處遇計畫就會不一樣。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生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持續規則服藥。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心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作行為的改變。

為了要協助個案能夠持續規則服藥,你可以運用「動機式晤談」相關的技術來化解個案對於服用藥物心中的矛盾。


以及強化增強個案願意服用藥物的動機。


然而,有經驗的實務工作者都知道,在實務工作中,我們很難將個案問題的歸因做這樣的二分法的歸因。因為「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常常是相互影響。(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舉個例子來說,思覺失調症主要的病因是來自於「生理因素」,要控制好幻聽,規則服用藥物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這樣病人就可以幸福快樂的過一生了嗎?很顯然的,答案是「不是!」。
服用藥物雖然可以讓幻聽的症狀獲得不錯的控制。但,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還可能會飽受疾病帶來其他相當沈重的影響,比如說:會有「抱怨老天爺為何會讓我罹患精神疾病的心聲」、會有「罹患疾病矮人一截的自卑感」、會有「擔心朋友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疾病的困擾」、會有「未來我可不可以生孩子的疑惑」等等。這些都不是服用藥物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此時個案需要的是擁有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就可以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來陪伴個案度過人生的困境。

阿德勒特別重視「自卑」,尤其是「器質性的自卑」。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感」沒有不好,壞的是讓個案逃避生活困境挑戰的「自卑情結」
當然,當天的個案研討會,也會和來參與活動的義務張老師們分享如何給予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打氣鼓勵。可以運用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鼓勵技巧以及「動機式晤談」的肯定技巧。(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還有很重要的是,同樣面對精神疾病,為何有些人能夠勇敢面對,但有些人卻因此自我放棄,當中的差別,就是每一個人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來看個案自己的問題。另外,助人工作者也不要忘了病人會以「症狀」來與周遭的人互動,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懂得「行為目的論」。因為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樣奈仍尋味的一段話。(延伸閱讀: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

完成了這篇文章,又朝向明年出書的目標邁進的一小步。期待來年有機會又出我人生的第二本書《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