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許多的心理學家不約而同地都提到安全感需求的重要性,比方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安全需求依附理論中安全依附的重要性、以及現實治療的五大需求中的生存感需求等

心理深層的不安與傷痛,渴望被瞭解,尤其被你周遭重要他人所瞭解。基本生存安全感的需求如果被滿足了,不安的身體狀態才有機會被冷靜下來,心靈才得以獲得瞭解、釋放與成長。
許多腦科學的實證研究結果,都證實了心理表現會影響生理症狀的呈現,生理症狀的正線也會影響心理表現。一旦我們周遭的環境起了變化,讓我們的大腦感受不到安全感體內的自律神經就沒有經過太多意識的考量,下意識地就透過不同的生理表現來嘗試回應周遭的壓力感知。(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這樣的現象,史蒂芬.伯格斯(Stephen Porge)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再加上自己多年科學研究的佐證,他與他的研究夥伴提出了「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個體會依據周遭環境安全與危險不同層度的覺知(稱之為「神經覺 neuroception」),啟動不同層次的自律神經系統作為相對應的反應
不同層度安全感的覺知,決定了個體本能會運用哪一個生理狀態來回應。依據「多層次迷走神經理論」,會分為三種狀態來回應:第一層次啟動無髓鞘的迷走神經;第二層次啟動交感神經;第三層次啟動有髓鞘的迷走神經。
你或許有聽過自律神經失調,但對於人體自律神經是如何作用的,可能就不是那麼的清楚。所以在介紹多層迷走神經理論之前,稍微和大家解釋一下自律神經的組成以及在體內負責的功能為何?(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人體的神經分為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周邊神經又分為體神經(10%)與自律神經(90%)。

自律神經支配了全身的器官,從頭到腳、由外而內,幾乎身體的所有系統都受其影響。自律神經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扮演生理機能加速器角色的交感神經,另一類是肩負生理機能煞車器功能的副交感神經。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處於緊繃的時候,身體就會啟動交感神經,讓我們處於備戰的狀態;反之,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處於放鬆的時候,身體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讓我們處於平靜的狀態。每一天,交感與副交感會因應我們心理的狀態作出做合適的切換,就是所謂的健康良好的運作模式。(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當中的副交感神經,又可以再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起源於背側運動核(dorsal motor nucleus)的背側迷走神經叢(dorsal vagal complex,它沒有髓鞘包覆,大部分的脊椎動物都有這類的神經,主要是掌控橫隔膜下的相關內臟器官。在演化的歷史上,發展相對比較古老。在面對極大的生存威脅時,動物會凍結自己生理機能,以保留他們存活的相關資源;另一類是起源於疑核(nucleus ambiguus)的腹側迷走神經叢(ventral vagal complex,它有髓鞘包覆,主要負責調節動物的頭部、臉部的肌肉的運作,以及心跳與呼吸的機能,讓人產生放鬆與社會聯繫的人際互動行為。
有了上述對於自律神經的瞭解後,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所謂的「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指的是個體會依據自己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依據「是否有安全感?」以及「是否有生命危險?」來區分個體該使用哪一種層級的自律神經作為因應。

當一個人感覺到周遭的環境是安全的,這時啟動的是第三層次有髓鞘的腹側迷走神經叢,協助個體調節眼睛、臉部、咽喉、頸部等肌肉,產生與他人有社會聯繫的人際互動策略,讓人感覺到平靜得到撫慰;反之,一個人如果感覺到周遭的環境有危險或是與社會的連結受到威脅,這時啟動的是第二層次的交感神經。透過交感神經系統,個體會動員起來,產生「戰或逃」主動的行為因應,讓人發揮對抗外接威脅的力量;一旦威脅的程度等級更加提升,讓一個人感覺到有生命危險、壓根兒一點都無力去阻擋危險、也無處可逃時,就會啟動第一層次無髓鞘的背側迷走神經叢。因為戰和逃都無濟於事,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反而會出現呆僵、崩潰、昏厥、裝死等停止反應的被動行為表現,以便保留既有的資源。無髓鞘的背側迷走神經叢一旦啟動,就會讓人感覺到無助、無望。
比起一般只談論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個理論多了一個無髓鞘的背側迷走神經叢系統的行為反應。不管是哪一種層次的自律神經反應,通常在我們意識層面還沒有充分覺知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下意識地支配人的行為表現。
說到這裡,你可能也會發現,嚴格來說,多層迷走神經理論應該被稱為多層自律神經理論會是比較合宜一些。
瞭解了「多層迷走神經理論」後,我們再回來看上一篇文章《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的瓶頸與反思 》,就可以知道罹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部分行為表現(例如:驚恐、逃避),以及有些孩子不穩定的情緒或行為表現(例如:爆哭、亂發脾氣、攻擊周遭的人),助人工作者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來評估探討個案背後的行為目的,有時就會遇到部分的困難,因為上述的個案的症狀表現可能是下意識生理本能對周遭環境產生的回應,而不是背後有明顯的行為目的。
臨床實務上要如何運用「多層次迷走神經理論」來協助個案呢?根據「多層次迷走神經理論」,助人工作者在面對罹患創傷後症候群的患者、或是沒有明顯行為目的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第一步就是需要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移除可能的潛在威脅。有了安全感之後,有許多不自主自律神經主導的生理症狀表現就會隨之減退。少了這些自律神經本能反應症狀的遮蔽,就可以比較有容易有機會去探討個案背後真正的行為目的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這麼多的心理學家,在其發展的心理學理論中,這麼強調個體安全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