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這樣的現象在孩子身上,更是明顯。如果,身為父母的你我,沒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覺察這樣的情形並給予適當的導引的話,那麼,為了從父母身上獲得歸屬感的孩子,將採取某些錯誤的行為,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孩子在現實環境中,出現不適應的情形,或者我們所說的偏差行為。

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出現偏差行為,你一定要儘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瞭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然後再給予適當的導正。

阿德勒的「行為目的論」,給了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個有效辨識出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的好方法(尋求注意、尋求權力、採取報復、表現無能),當中,「父母親自己的覺察」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然後再看看「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企圖了解「孩子的行為在表示什麼」,最後再做出「適當的引導」

1. 孩子背後的目的,可能是在「尋求注意」
如果你有這樣感覺
  • 感到煩人
  • 想要提醒或哄騙
  • 為你的「乖」孩子感到高興
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當你將注意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會短暫停止擾人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似乎在表示
  • 當我被注意或是被呵護的時候,才感到有價值
  • 被關注 = 被愛
可以導向的方式是
  • 當下避開眼神的接觸
  • 也不需再給予過多的言語互動
  • 當孩子開始煩人時,可以做出上述的行為

2. 孩子背後的目的,可能是在「尋求權力」
如果你有這樣感覺
  • 感覺被激怒
  • 想要展現權力
  • 感覺被挑戰
  • 有「我要你這麼做」的感覺
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當孩子被訓斥的時候,孩子的行為會變本加厲
  • 孩子想要在親子的互動中~贏,並且成為指揮者
孩子的行為似乎在表示
  • 當我處於重要地位,我才有價值
  • 當父母照著我的意思做的時候,我才有價值
  • 當我證明父母管不到我時,我才有價值
可以導向的方式是
  • 給予「選擇」,而不是給予「命令」
  • 不要和孩子做「權力拔河」
  • 提供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有掌控力
  • 不要對抗,但也不要讓步
  • 運用和善地眼神與孩子溝通

3. 孩子背後的目的,可能是在「採取報復」
如果你有這樣感覺
  • 感覺受傷害、生氣
  • 感覺孩子想要討回公道
  • 孩子,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想要報復
  • 讓自己不被喜歡
孩子的行為似乎在表示
  • 我是不被喜歡的,而且我根本沒有權力,但是我想要別人也常常被傷害的滋味
可以導向的方式是
  • 不要在當下反擊
  • 讓親子關係有機會重新開始
  • 使用孩子可以接受的邏輯結果
  • 靠近孩子,並使用友善的眼神

4. 孩子背後的目的,可能是在「表現無能」
如果你有這樣感覺
  • 感覺到失望
  • 有一種「我還能做什麼?」的疑惑
  •  同時感覺到生氣與挫折
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沒有反應
  • 不想再嘗試
  • 表現出再怎麼嘗試也沒有用
  • 消極回應
孩子的行為似乎在表示
  • 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捨麼也不做
  • 我不夠好
可以導向的方式是
  • 不要哄騙孩子
  • 不要表現出挫折感
  • 安排機會讓孩子有一點點的成就感
  • 不要幫孩子做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