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看懂「處罰」與「獎賞」背後的意涵

 
近一兩年來,因為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演講分享「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及「動機式晤談」,因此和不少的家長有許多的互動及討論。這些討論當中,有不少的家長會問的問題,例如:「陳醫師,為什麼小時候這麼聽話的孩子,現在好像變了一個樣,怎麼叫都叫不動……「叫他幫忙拿個東西,孩子會說,做了有什麼獎賞……等等的問題。
當進一步探討這些父母眼中變了樣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過程,都不難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在管教上都會有一個雷同之處,那就是這些家長可能會以「處罰」或「獎賞」來因應孩子的行為表現,比方說,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父母會說「如果你不⋯⋯,你就會⋯⋯(處罰)」;有比方說,當父母期待孩子養成良好行為時,就會說「如果你做⋯⋯,我就⋯⋯獎賞
不管是「處罰」或「酬償」都暗藏著「外控」的訊息,只是在示範一意孤行,而非教導孩子「合作」的概念。久而久之,這樣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學不會為自己做事,而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容易助長孩子錯誤的模仿,認為「外控」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快速的方法,因此,長大後,就比較容易會出現所謂的偏差行為,例如:不能自律、抗命、受傷、易怒……
下列的表格,可以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清楚了解「處罰」所蘊含的特質暗藏的訊息、以及可能帶來的後果
蘊含的特質 暗藏的訊息 可能帶來的後果
強調權威
  • 你只能聽我的
  • 反抗
  • 易怒
  • 不能自律
  • 不負責
  • 投機取巧
獨斷、和行為無關
  • 你活該
  • 害怕
  • 困惑
  • 怨恨
  • 反叛
  • 尋求公道
  • 報復
道德判斷
  • 壞孩子
  • 讓你學乖
  • 受傷
  • 怨恨
  • 罪惡
  • 報復
只看到過去的行為
  • 你永遠做不到
  • 我無法原諒
  • 不會做好抉擇
  • 不被接受
恐嚇、威脅
  • 你不如別的孩子
  • 害怕
  • 罪惡
  • 報復
強求孩子服從
  • 我不能讓你做選擇
  • 你只會敗事
  • 抗命
  • 破壞
  • 報仇
身為父母的我們,太重視、太執著我們自己所謂「對」的事的時候,得花一些心思留意,是否因此輕忽傷害孩子的可能性。或許,在管教孩子的當下,我們可以嘗試地提醒自己⋯⋯

別為了贏得一時之快,輸掉了孩子學會自我負責的成長機會。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