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大家分享過一篇文章「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當中的內容提到,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這樣的現象在孩子身上,更是明顯。為了讓身為父母 的我們,能了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然後再給予適當的導正,在文中,也介紹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讓身為父母的我們,能有效辨識出孩子 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尋求注意、尋求權力、採取報復、表現無能)。
每逢假日早上,按慣例,和孩子五點十五分起床,五點半開始在球場打網球,打球還不到一小時,不意外的,大哥與小弟又因故吵了起來(此次,是因為哥哥覺得弟弟不是靠自己的實力打贏了他,所以……)。我除了懊惱外,又得開始準備當起裁判來主持公道。然而,就在又要按慣例提高音量,來……時,此時,天空不作美,下起了一場雨,讓我們急急忙忙地收拾了球具,提早打道回府。
或許,老天爺不是不作美,反而是給了我和我的兄弟一個機會來看看(平常和孩子都是兄弟相稱),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因此,有了這個機緣,和面臨飽受管教孩子之苦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家長,來分享一些實例,看看在平日的生活中,如何來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
以下的表格,期待能提供家中有孩子的你,了解平日讓你煩心的情境(例如:孩子打架、吵架、亂發脾氣等),其背後孩子行為的目的為何,當下父母可以做的事,以及預防孩子出現偏差行為你平常可以做些什麼事。
(一)孩子不吃父母準備好的東西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尋求注意 |
---|---|
當下家長可能的反應 |
|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反應 |
|
家長平常可以做的事 |
|
(二)孩子吵架、打架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尋求注意 |
---|---|
當下家長可能的反應 |
|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反應 |
|
家長平常可以做的事 |
|
(三)孩子如廁訓練,表現不符父母期待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尋求注意 |
---|---|
當下家長可能的反應 |
|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反應 |
|
家長平常可以做的事 |
|
(四) 孩子亂發脾氣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尋求權力 |
---|---|
當下家長可能的反應 |
|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反應 |
|
家長平常可以做的事 |
|
(五)孩子不服從父母管教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尋求權力 |
---|---|
當下家長可能的反應 |
|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反應 |
|
家長平常可以做的事 |
|
(六) 孩子偷竊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採取報復 |
---|---|
當下家長可能的反應 |
|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反應 |
|
家長平常可以做的事 |
|
撰寫文章過程小插曲:
在我剛剛撰寫這篇文章時,一起在書房讀書的兩位小鬼,頻頻跑過來提供意見說「Daddy,這句要……,那句要……」,眼睛露出有一些奸詐的神情……。不一會兒,哥哥好像故意地說「弟弟過來,我來教你數學,公因數是……」。這就是我們家這兩兄弟,平日在家中日常生活常常出現的互動模式。不知道,家中有孩子的你,對這樣的故事情節,是否有一些熟悉感呢?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