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常出現的一種情緒,就是「生氣」。你是否曾經想過「生氣」的目的是做什麼?管教的過程,是要「勝過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如果你想要與孩子重建「心」的關係,就要懂一些心理學。

其實,我們都知道責罵是不好的,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但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身為父母的我們很難不被情緒給淹沒。這時候,你需要的是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中所說的「行為目的論」。(延伸閱讀: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所謂的「行為目的論」說的就是,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背後的意義。有了這樣的了解,當我們要對孩子生氣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就需要提醒自己:「生氣,其實只是我們的一種選擇」。在孩子出現需要管教的時候,是否我們運用了名為「生氣」的情緒,來綁架孩子,企圖讓他們乖乖就範?
許多的文獻都告訴了我們,在管教的過程,如果運用大量的「生氣」,這樣的教養方式,有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 一是可能孩子因為受到父母長期的責罵,長大就變成了一個個性退縮、沒有自信,不敢也無法獨力處理自己日常事務的人
  • 另一是孩子可能因為父母過度的打罵,不知不覺之下,就變得不在乎,反而因此而出現了更多、或是變本加厲的偏差行為
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其實,不是每一次的管教,父母都是那麼的師出有名。有時,「管教」只是被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的「不一樣」「一樣」而已。
怎麼說,「管教」有時只是被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的「不一樣」或「一樣」。你只要細細的回想一下近日你與孩子的衝突,你就不難發現,其實身為父母所說的「管教」,就是意圖讓孩子朝向「迷你版的自己」前進、或是完成我們心中「未竟事宜」的遺憾。(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 如果你是希望孩子朝向「迷你版的自己」前進,那「管教」不就是意圖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一樣」的地方。
  • 如果你是希望孩子完成我們心中「未竟事宜」的遺憾,那「管教」不就是意圖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不一樣」的地方。
但孩子應該有他自己獨特的人生,他們不應該只是「迷你版的我們」、也無需完成我們過往沒有完成的遺憾。孩子,他們就是他們自己。因此,父母需要做的,就只是協助孩子思考如何活出他們自己
所以,下次如何在管教的當下不生氣,你就需要運用阿德勒的心理學:行為目的論。想想你生氣背後的目的為何?你的生氣真的是用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是只是用來介入孩子的人生?
「幫助者」是把對方當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協助對方完成屬於她自己目標。「介入者」則會以「我是為你好」來強迫他人順從。阿德勒心理學,在教養的運用上,期待的是我們能當孩子「幫助者」,而不是「介入者」。

管教的過程,需要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要「勝過孩子」。

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為何會成為偉大的創作?原因不是增加,而是削去多餘。因此,如何看到孩子的優點,讓他的優點發揮出來,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陪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為了讓家長有機會能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將於8/26在高雄舉辦一個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家長成長團體」,地點在高雄市圖書館前鎮分館,偉任為本次活動的帶領者。 活動相關訊息。
對了,如果你有在南部的朋友,可能對這個活動有興趣,也麻煩你分享給他們喔!家長成長團體~阿德勒教你成為有效能的父母~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