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九天的年假,除了和兒子到球場打球外,幾乎都在埋首於撰寫第二本書的工程中。如果可以的話,期待今年有機會完成偉任人生第二本的著作。預計的書名,和家人討論後,初步訂定為《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實務工作手冊》。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大約三萬個字。書中有一個章節,偉任依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獨創的一個助人工作模式。新春開工的第一週,就開心地各位好友分享偉任獨創的助人工作模式!
圖:

偉任的背景除了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外,同時也取得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的學位。不管是醫學院的精神醫學訓練或是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的心理學訓練,都讓偉任認為助人工作模式要能有其效能,第一步一定需要要有良好理論學理的論述作為其助人工作模式的基礎。因此,在介紹「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之前,就先將這個助人工作模式形成的心理學及神經生理學學理依據做進一步的說明:
心理學基礎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提到改變的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關係」、第二階段「心理調查」、第三階段「解釋與洞察」、以及第四階段「重新導向」。100年前阿德勒提出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就偉任自己這幾年來的臨床實務經驗看來,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最好用、也最迷人的地方是在第二階段的「心理調查」

在「心理調查」這個階段中,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有許多的概念及技巧,讓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者在臨床實務工作上有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例如:早期回憶、家庭星座、家庭首頁、出生序、行為目的論等等……。其次在第一階段的「建立關係」,也提供助人工作一些還不錯的概念與技巧,例如:平等的關係,鼓勵的技巧等等……。
然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在第三階段的「解釋與洞察」、以及第四階段的「重新導向」的相關技術,就相對比較不足了一些,因此,如果為了在實務工作上更有效能的運用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就需要考量整合融入其他心理學派的相關技巧。
其實這樣的概念也不是偉任獨創出來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經過100年來的演進,也贊同納入其他心理學的相關技巧,比方說在2007年已有學者嘗試地將動機式晤談相關的技巧與阿德勒相關的概念相結合,並運用於臨床實務助人工作的歷程中。

只不過書中偉任不只融合動機式晤談的相關技巧,同時也整合了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完形治療、家族治療等其他學派治療法,依據同化整合的精神,提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這四步驟分別為: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看看這是誰的問題聽懂你我的生命故事、以及走向幸福快樂的人生

神經生理學基礎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基於整體論的概念,會將一個人的行為從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合併一起來思考。要能合宜的將生理及心理因素合併一起來思考,助人工作者除了需要懂心理學外,也需要瞭解一些腦功能科學。

      物種演化的結果,讓人發展成三個腦。這三個腦分別是爬蟲類的腦哺乳類的腦人類的腦。這三個不同部位的腦,在演化的歷史上有先後的差別,各有其獨特運作的功能又彼此相互影響。
爬蟲類的腦就是我們所說的腦幹,主要控制個體生理的主要功能,比如說:呼吸、心跳、睡眠。它維持人體恆常的功能,非常自主、固定且機械化運作著;哺乳類的腦就是我們所說的邊緣系統(又稱為舊腦),是情感能力運作的中樞。情緒的反應是一種讓動物發展出賴以生存的自我保護機制,例如動物感覺到害怕,就會啟動一種自動、快速、無意識讓自己遠離危險環境的反應;人類的腦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皮質腦(又稱為新腦),在物種的演化過程中是最後才發展出來的,約莫佔人腦中的八成左右。不同區域的新腦掌管著不同的功能,例如:視覺、聽覺、觸覺、空間感等功能。當中位在兩眼之間前額後方的腦部稱之為前額葉,這是人類大腦最晚成熟的區域,主要負責一個人的選擇性注意、問題解決、判斷分析、計畫組織等功能。

總的來說,爬蟲類的腦(腦幹)是負責我個體基本的生命功能(例如:呼吸、心跳等),哺乳類的腦(邊緣系統)是讓我們可以不經由思考,就立即從感受中就回應外界的刺激,人類的腦功能(新皮質腦)是負責理性判斷並對外界做出合理的回應。
邊緣系統情感調控能力的發展和早期的生命經驗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孩童時期與重要他人親密關係的運作、以及父母的管教等在邊緣系統烙印下痕跡,影響一個人情感的表現。當中與安全感有相關的記憶,更是會印記於杏仁核(Amygdala)。從腦的結構與功能角度來說,邊緣系統就是我們腦裡面的預警機制,可以對外界的訊息做立即性的回應。

個體一旦觸及到不安全的感覺,就會發出警報訊息,刺激腦進入戒備狀態,接下來就會透過內分泌及自律神經讓人體能隨時準備應付危急的情境。人類能在充滿危機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演化讓人的基因早就淬煉出「寧可錯殺一百」過分敏感的預警機制,因為不夠敏感的物種,在演化的過程中,早早就淘汰出局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情緒是否能表現合宜?主要和腦中的兩個部分有相關,一是邊緣系統、另一是新皮質腦當中的前額葉有關。情緒控制良好的人,會藉由一些方法讓自己的前額葉發出抑制的訊號,這樣抑制的訊號可以壓制或緩和不健康的過度情緒反應,讓自己的行為合宜社會的規範或自己理想的期待,因此情緒控制良好的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對人大吼大叫。一般來說,前額葉約莫會在20歲左右發展成熟。當然,前額葉功能成熟的時間也會因為個人社會學習的程度不同而有明顯時間的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新皮質腦雖然負責的是我們的思考功能,但,很多時候還是很明顯地會受到邊緣系統的控制,甚至搞不好連配上用場的機會都沒有。比如說在你早期生命經驗中碰到嚴重威脅到安全感的性侵事件,這些經歷就會被儲存於杏仁核中,一旦你遇到一稍微類似的情境,杏仁核就會釋放出過往慘痛的情緒記憶,就會讓你出現沒有辦法自控的莫名驚恐反應,搞得周遭的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即便事過境遷已經好多年,這樣過度的反應還是依然會一而再的發生。
做個小結論,每個人對於外界情境刺激情緒的反應強度各有不同,想要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就需要擁有不過度激活的邊緣系統,以及強健功能的前額葉。不要讓邊緣系統過渡激活,就需要學會如何停止自己習以為常的負面思考模式(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要養成強健功能的前額葉,就需要讓自己擁有優質的思考、判斷以及執行能力(看看這是誰的問題、聽懂你我的生命故事、走向幸福快樂的人生)。
不知道各位好友有沒有對偉任獨創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感興趣了呢?下一篇文章再與各位好友分享一下實務工作該如何進行這四步驟!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醫療場域諮商工作~諮商心理師需要懂的事~


上週與大家分享了一段最近學習影音剪輯的成果(延伸閱讀:動機式晤談簡介)。我的兩位兒子看完後,給了一些回饋,比如說:字幕太花、結束音樂不夠柔和等建議。

於是乎,我就利用上週至
高師大諮商輔導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演講的素材,再製作了下面這一段6分鐘的影帶「醫療場域諮商工作~諮商心理師需要懂的事」,嘗試地改進兒子們兩提到的瑕疵。開心地與大家分享我的學習成果。

對了,關於影音剪輯這檔事,我還在初階的學習階段。俗語說,高手在民間,期待各位好友看完這段影帶後,給予偉任建議或回饋喔!



動機式晤談的介紹


最近,又學了一些影音剪輯的小技術,所以就花了一些時間,拿我自己的資料當素材來練習一下。
經過一個下午的試誤學習,於是乎,有了這一段「動機式晤談的簡介」影帶的產出。
很開心地與各位好友分享囉!

員工協助方案,阿德勒心理學是你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前些時間,偉任應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的邀約,協助他們進行「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經過了兩場「焦點團體」的收集資料,已初步彙整出該企業主管與員工溝通時,幾個重要且需要關心的議題。下週偉任將至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和他們的中階主管們一同分享「會問問題,才會帶人」這樣主題的「員工協助方案」。
記得上個月到新竹張老師辦活動,恰巧和來高鐵站接我的義張聊到了新竹科學園區「員工協助方案」,我也與她分享了我對「員工協助方案」的瞭解。今天就和各位好友分享一些「員工協助方案」的相關概念囉!
 什麼是「員工協助方案」呢?
「員工協助方案」簡稱EAP,一開始是起源於美國,當時美國企業職場上喝酒的問題相當普遍,EAP就是被用來協助處理員工喝酒等物質濫用帶來的相關心理問題
如果要將EAP發展的歷史再往前追朔的話,戒酒匿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 Taiwan, AA)可以說是EAP的前身。它是一個戒酒的互助團體,活動是由戒酒者自己來幫助想要戒酒的人。我也曾在2005年出國進修的時候,參加過戒酒匿名團體(雖然我沒有喝酒成癮的問題,但經過他們的同意,他們也歡迎我加入他們的團體)。
因為有不少的員工受到AA的影響,戒除了酒癮,使這些酒癮的員工還能回歸原有企業工作。所以,有些企業的管理者注意到這樣方案的效益,開始聘請專家協助員工解決酗酒的問題。
之後,EAP發展的過程中,提供的項目越來越多。有一些方案也擴大了服務的範圍,除了心理評估、諮商輔導與治療服務外,也包括了協助處理家庭、法律、醫療與財務援助等相關問題。甚至服務的範圍還擴展到員工家屬。因此。許多學者對於EAP內涵因而有了不同的見解。儘管不同學者對於EAP提供服務的內容界定不是那麼的一致,但,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點就是「心理教育訓練與諮商」
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EAP的話,那就是EAP可以說是一種由管理者提供員工診斷、輔導、諮詢以及其他援助服務的總稱
接下來,就和大家談談EAP服務模式有哪些?當中,有哪些問題是被EAP所關注的?另外,如果要進行EAP,助人工作者可以運用哪些心理學及技術呢?
一、EAP的服務模式
EAP的服務模式可以分為內置模式(與組織內的其他部門一樣,是組織的一部分)、EAP服務中心模式(是獨立的組織)、委託機構外的治療機構模式、以及委託工會模式(由工會來運作)。
不同的模式的運作,在組織成本上、員工保密性上、資源有效利用率上,各有其優缺點。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潮流,比較偏向的是採取「EAP服務中心」模式來提供企業員工服務。因為EAP服務中心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它只對於企業組織的員工和主管進行EAP相關訓練、宣導、問題評估、轉介、追蹤和回饋,並不涉及直接提供治療和照顧。
二、EAP常見的問題
關於EAP心理諮詢最常碰到的一些議題包括有:心理疾病問題(例如:憂鬱、焦慮、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親子關係問題婚姻伴侶問題、以及職場問題(例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主管與部屬關係、個人職涯發展、生活/工作之平衡)等。(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做生涯抉擇~生涯建構訪談~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
本次偉任要到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分享的議題,就是聚焦在「主管與部屬關係」的問題。期待透過這一系列心理學的充能,能增進公司主管與部屬互動關係。(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當主管~不可以斥責~ 阿德勒教你如何當主管~不可以教導~ 阿德勒教你如何當主管~不可以斥責~
三、EAP核心技術與諮商理論
要協助企業處理上述常見的問題,一定要熟悉「心理學」。因為心理學可以協助企業員工更看得懂自己以及自己如何與他人的互動。(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哪些心理學比較合宜在EAP被拿來運用呢?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EAP的服務,相較於醫療領域的諮商,因為受限於經費的關係,一般而言平均諮詢的次數,大約是在1~3次左右。諮詢的過程,相當強調評估聚焦於認知、以及重視短期服務
在這樣短期的服務過程,需要的是要表現對員工的興趣,能夠積極聆聽並有效能地收集員工相關的資訊。接著,還需要能對個案問題快速地形成初步的假設,依據這樣的腳射來回答及解釋員工的問題。整個過程中,還需要能適時地鼓勵員工,增強其改變的動機。
為了能夠上述諮詢的目的,適合的心理學包括有: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以及家族治療
上述的相當適合運用於EAP的心理學,很湊巧地都剛好是我這十多年來相當喜歡的心理學。更進一步來說,前面所提到不同的心理學,都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學」當成主要架構,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一起合併於對中來被使用。這樣的概念就是心理學界「同化整合」的概念。(延伸閱讀: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的概念

在國外,隨著社會的進步,企業提供心理相關的服務可以說是越來越風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公司,都已經有許多行之多年的EAP。然而,從前些時間,協助處理身心健康的成大醫院都出現員工持刀砍傷自己同事的新聞,就可以知道,台灣對於EAP的關注,似乎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

雖然台灣目前的環境對於EAP的重視還不是那麼的普及,相對來說,對於提供心理健康產業的我們,不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新藍海領域嗎?這樣一個藍海策略的新思維,就是讓我們有機會在現在的市場中,找尋尚未開拓的市場。想到這樣的一個新契機,讓中年的我又燃起了投入EAP心理學的學習與運用的動機。
這幾年來,我很喜歡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要骨架,然後在不同時機、不同場合適當地將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一起合併使用。這樣的模式,更是近幾年我在做「員工協助方案」時的好幫手喔!至於實務上是如何進行的,下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囉!

整理完這篇文章,或許在我明年正在準備出的這一本書《阿德勒取向實務工作手冊》中,也可以考慮加上「阿德勒心理學於員工協助方案的運用」這樣的一個章節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看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


自從十多年前開始投入心理學的學習後,除了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覺察力增加外(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不知不覺,我的生活也起了許多的化學變化,和我互動頻繁的生活圈子,似乎從「醫院醫療的領域」慢慢地轉跨足到「教育社政等社區不同的領域」。
下週三晚上,又被「高雄張老師」邀請協助他們進行個案研討會,這次的主題談的是「脆弱與勇氣:談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疾患」。我老婆有一點狐疑地對我說:「前幾天不是才剛到新竹張老師、台中張老師、台南張老師辦活動嗎?你該不會打算將全國的張老師都走過一輪吧!」

這次的個案研討會,提案人要提的個案是一位難以接受自己罹患精神疾患的患者。機構的義務張老師們可以怎麼來協助個案?
當天,偉任將和來參加的義務張老師們,一起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以及「動機式晤談」來協助個案走過他們生命中的低谷。
昨天因為打籃球腳扭傷左腳踝變成麵龜,今天只能全天待在家中休養。所以就利用這個跛腳無法出門的時刻,和大家分享一點下週偉任將在個案研討會中和大家討論的一些觀點囉!
要談「疾病對個案的影響」這樣類似的主題前,我都會先和來參加的夥伴核對一下,在臨床實務中,自己的工作重點是什麼?不同的機構,一定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即便是同一機構,不同的人員其工作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你的工作重點如果不同,與個案的互動可能你會著重在「情感支持」、在「轉介連結」、或是在「行為改變」。不同的工作重點,當然,你所需要的「心理學」就會很不一樣。
不管你的工作重點是著重在哪一個部分,助人工作者都需要先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因為面對不同病識感的個案,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會很不一樣。這就好像醫生在面對相同疾病的病人,但因為其病情嚴重度的不同,需要採取的醫療行為就會很不一樣。
醫療上,醫師會怎樣來區分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呢?當然,不同的疾病就會有不同衡量的測量工具。比如說糖尿病,需要測量的當然一定少不了檢測血糖值。回過頭來說,當我們面對罹患心理疾病的個案時,衡量個案的「病識感」就不可或缺。
實務工作上,身心科醫師會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將個案的病識感分為六級:
第一層級:個案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第二層級:個案能覺察自己和別人有些不一樣,但哪裡不一樣,個案自己無法區分得很清楚。
第三層級:個案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總將問題都歸因於外在因素,亦即都是別人害他,他才會陷入目前的問題當中。
第四層級:個案知道問題可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但不能將原因講得很清楚。
第五層級:個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因素才導致問題持續發生。然而知道歸知道,卻無法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第六層級:個案不只知道問題所在,也能理解自己在問題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會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很顯然的,面對不同病識感的病人,助人工作者需要工作的重點也不一樣。
除了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來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外,動機式晤談的「改變循環輪」,也是一個評估個案的病識感很不錯的工具。(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教你如何看懂一個人改變的動機

一旦個案可以理解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和自己有關係」,接下來你所需要做的是:區辨個案將自己的問題歸因於「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因為不同的致病因素,個案需要接受的處遇計畫就會不一樣。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生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持續規則服藥。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心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作行為的改變。

為了要協助個案能夠持續規則服藥,你可以運用「動機式晤談」相關的技術來化解個案對於服用藥物心中的矛盾。


以及強化增強個案願意服用藥物的動機。


然而,有經驗的實務工作者都知道,在實務工作中,我們很難將個案問題的歸因做這樣的二分法的歸因。因為「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常常是相互影響。(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舉個例子來說,思覺失調症主要的病因是來自於「生理因素」,要控制好幻聽,規則服用藥物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這樣病人就可以幸福快樂的過一生了嗎?很顯然的,答案是「不是!」。
服用藥物雖然可以讓幻聽的症狀獲得不錯的控制。但,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還可能會飽受疾病帶來其他相當沈重的影響,比如說:會有「抱怨老天爺為何會讓我罹患精神疾病的心聲」、會有「罹患疾病矮人一截的自卑感」、會有「擔心朋友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疾病的困擾」、會有「未來我可不可以生孩子的疑惑」等等。這些都不是服用藥物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此時個案需要的是擁有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就可以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來陪伴個案度過人生的困境。

阿德勒特別重視「自卑」,尤其是「器質性的自卑」。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感」沒有不好,壞的是讓個案逃避生活困境挑戰的「自卑情結」
當然,當天的個案研討會,也會和來參與活動的義務張老師們分享如何給予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打氣鼓勵。可以運用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鼓勵技巧以及「動機式晤談」的肯定技巧。(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還有很重要的是,同樣面對精神疾病,為何有些人能夠勇敢面對,但有些人卻因此自我放棄,當中的差別,就是每一個人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來看個案自己的問題。另外,助人工作者也不要忘了病人會以「症狀」來與周遭的人互動,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懂得「行為目的論」。因為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樣奈仍尋味的一段話。(延伸閱讀: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

完成了這篇文章,又朝向明年出書的目標邁進的一小步。期待來年有機會又出我人生的第二本書《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手冊》

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



下週五,被邀請至學校協助處理強迫症孩子的問題。當了二十年的醫師,常被邀請到各機構協助不同的精神疾患相關問題,當然也包括處理過強迫症的個案問題。只不過,這次受邀的個案討論會,很特別的是,邀請的單位希望我能夠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來協助他們如何處理青少年強迫症的問題
明天一整天,需要到新竹張老師和他們分享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進行電話諮商。今天剛好有一個空檔,也好久沒有和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學了,所以就寫了這篇文章「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與各位好友分享我的心得囉!
先來談談看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其實是諸多焦慮疾患當中的一種,很特別的是,它會使人掉進一種極力想擺脫,但是卻無法擺脫令人沮喪重複的想法或行為的困境中。罹患強迫症的人,可能會出現過度重複洗手、計算東西、檢查門鎖等行為,病患明知道自己不需要也不必要浪費這麼多的時間,去執行上述這些行為,但,自己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念頭。

大部分成年的病人都能察覺自己的行為當中的不合理,只是一旦強迫症的症狀來襲,在當下,自己沒有辦法說服自己不被這些不合理的強迫思考所影響。有不少的病人還會為了抵銷這些不合理的強迫思考(Obsessions,進而出現了奇奇怪怪的重複強迫行為(Compulsions。可想而知,這樣的困擾一段時間後,很容易就會合併有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問題。嚴重者,也可能會導致自殺的風險上升。
為什麼會出現有強迫症呢?
目前強迫症的原因尚未很明確。有研究發現指出,同卵的雙胞胎比起異卵的雙胞胎來得容易罹患強迫症,這意味著強迫症可能有部分原因是會由遺傳因子所導致。除了體質因素,有哪社會心理因素可能會導致強迫症呢?如果以阿德勒學派的觀點來看強迫症患者,又會從哪幾個觀點來切入呢?接下來會分別以「生命風格」以及「行為目的論」來看強迫症。

一、生命風格:
首先,要瞭解的是,強迫症基本上是一種的焦慮疾患。既然強迫症是焦慮疾患的一種,很基本的一個核心就會和「害怕」有關係。
「害怕」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協助人類能夠生存下來很重要的情緒反應。「害怕」可以讓我們能對外在威脅的環境作出即時的反應,對於個體的安全有相當保護的功能。
要談情緒對人體有什麼功能前,先和大家談一下腦功能科學。
我們的腦,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除了「爬蟲類的腦(腦幹)」負責我們個體基本的生命功能外(例如:呼吸、心跳等),腦子還可以分成「動物的腦(舊腦)」「人類的腦(新腦)」
「新腦」的功用主要是負責理性判斷並對外界做出合理的回應,而「舊腦」的功用是讓我們可以不經由思考,就立即從感受中就回應外界的刺激。可想而知,在我們的人類演化過程,「舊腦」扮演的功能就相當重要,因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面對的是生死的生存競爭問題,哪有時間讓個體做合宜的判斷,「舊腦」協助我們在面對外界的壓力時,就立即作出反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壓力反應「戰或逃」的壓力反應。

回到今天的主題,焦慮疾患之一的強迫症來說。人,透過五官感受,將外在的訊息傳遞至我們的大腦,當中和焦慮疾患有高度關係的情緒是,這些外在的訊息被解讀為「害怕」。更精確一點來說,解讀為「害怕」訊息的反應機制,被記錄儲存在大腦當中外側的杏仁核(Lateral Amygdala裡。

孩子在孩童時代經歷了一些事情,有一些特殊的經驗被選擇記錄在外側的杏仁核。長大後,外在的環境特過五官感受將訊息傳遞至大腦的過程中,有些訊息在還來不及傳到我們的「新腦」作判斷的時候,就先引發我們腦中「舊腦」的反應,特別是大腦當中杏仁核的神經反應。一旦外在的訊息被解讀為「害怕」,也就是會威脅個體的生命,那個體就會不經由理智地作出相對應的因應行為來保護個體。
至於強迫症患者為何會選擇將外界的訊息解讀為「害怕」?就和個體的生命風格(Life style有很大的關係。生命風格的形塑過程,在阿德勒心理學來說,就和一個人小時候的生命經驗脫不了關係,特別是10歲以前的生命經驗。(延伸閱讀: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因此,在面對強迫症患者的個案,我們得要有技巧地從個案10歲以前的生命經驗,探究出個案的生命風格。這樣的生命風格有其獨特性,病人對自己及對世界的觀點有其主觀的詮釋。
那一類議題特別是強迫症個案在早期生命經驗中,特別需要探究的呢?
擔心、焦慮、害怕讓一個人可以保持警覺,同時啟動保護的機制。從阿德勒學派觀點來看強迫症,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就是「控制(control)」議題。這個議題又分為兩個部分失控(out of control企圖重獲控制(attempt to regain control
強迫症的個案或許在孩童時代的某些時刻,在形塑私有邏輯的過程中,建構出一種自己一定要「控制」的錯誤信念。阿德勒學派知名學者Mosak提到焦慮的人容易有的私有邏輯可能是:
  • 一切必須在自己的控制下,否則將會失去一切
  • 為了採取行動,必須是好的、完美的或是對的,否則將會失敗以及失去自尊
二、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不是如佛洛伊德所說的是因果論,而是行為有其目標導向性。個體在追求優越目標的過程,可能在意識、也可能潛意識地做出某種行為。即便是潛意識是個案自己沒有察覺的,都可以在助人工作者的引導下,被帶到意識層面來理解。(延伸閱讀: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兩位心理學大師差異到底在哪裡?

有了這樣的瞭解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強迫症的病人之所有會出現強迫症的相關症狀,一定有其目的。阿德勒學派的觀點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是「創造性的自我」。病人會用自己很獨特的方式來回應外在的需求。
因此在面對強迫症患者時,第一步就需要瞭解病人強迫症症狀的目的何在?可以讓病人獲得什麼?或是可以免除什麼?(延伸閱讀:症狀的功能~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 當阿德勒遇見DSM診斷系統

如何才能找到證據來支持助人工作者的假設呢?很重要的是要學會聽個案描述他的故事。當中,因為阿德勒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因此,在運用「行為目的論」的過程,一定要將強迫症的個案放在整個脈絡來看,尤其是分析病人與周遭他人的互動過程。(延伸閱讀: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如果助人工作者有機會看懂病人隱藏在症狀背後的目的,然後再協助病人也能覺察你的發現,之後再修正朝向目的的歷程。另外,因為阿德勒認為個體的行為具有自我的一致性,所以個案的強迫症狀也同時反映著個案自我一致的生命風格。因此,在探究強迫症個案的症狀的同時,也可以搭配生命風格來看個案的強迫症的相關症狀。
總的來說,在幫助強迫症個案的歷程中,需要的是評估其「生命風格」「行為目的」,引導他覺察及頓悟,陪伴他願意採取新的因應模式來回應人生三大生命任務的要求(親密關係、朋友、工作)。

完成了這篇文章,又朝向明年出書的目標邁進的一小步。期待來年有機會又出一本書《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手冊》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