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的概念


近幾年來,我很常和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與「動機式晤談」。不知道各位好朋友會不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何我會在同一個時段,同時專研這兩種助人的方法,這兩種方法是否有相雷同的地方?另外,是否可以相輔相成?如果可以相輔相成,那又該如何併用呢?要談這些概念前,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整合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當中「同化整合」的概念。
知名學者Norcross (2008) 闡述朝向整合心理治療有四個途徑:技術折衷、理論整合、共同因素、同化整合

前些時間,我到屏東女中和老師們一起度過人生當中的6個小時,和他們談了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讓自己成為有效能的老師。因為時間的關係,只和他們分享了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當中第一階段的「建立關係」、以及第二階段的「心理調查」。
因為老師們對於第三階段的「洞察」、以及第四階段的「重新導向」很有興趣,所以,昨天他們又與我敲定了明年的活動。屆時,將與來參與的老師們一同來討論如何進行阿德勒助人工作模式中的「洞察」及「重新導向」。
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關係」、第二階段「心理調查」、第三階段「洞察」、以及第四階段「重新導向」

100年前阿德勒提出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就我自己這幾年來的經驗看來,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最好用也最迷人的地方是在第二階段的「心理調查」。他提出了許多的概念及技巧,可以讓我們助人工作者在臨床實務工作上,有一個很好的運用,例如:早期回憶、家庭星座、家庭首頁、出生序……(延伸閱讀: 原來,瞭解孩子也可以這麼簡單~阿德勒心理學早期回憶的運用~ 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在第一階段的「建立關係」,阿德勒工作模式也提供我們還不錯的方向與技巧,例如:平等的關係,鼓勵的技巧等……(延伸閱讀: 阿德勒教你如何鼓勵氣餒的孩子~親師諮詢~ 「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就我自己的實務經驗來說,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對於第三階段的「洞察」、以及第四階段的「重新導向」的相關技術,就相對比較不足了一些。
所以,這幾年我在運用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時,我還會納入其他學派的相關技術。當中,在第一階段的「建立關係」、以及第三階段的「洞察」,就蠻適合融入「動機式晤談」的相關技術來增加臨床實務工作的效能。
其實將兩種助人的方法做融合,也不是我獨創出來的。在「個體心理學期刊」中,早有阿德勒的學者提出這樣的概念。

今天和大家談談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這個主題,主要是要和各位好友分享我自己目前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模式。
隨著時代的變遷,助人工作模式已經不能再像早期「精神分析」一樣,一週來個2~3次,整個療程動不動就得花個好幾年。現今的助人工作模式,因受限於資源限制與有效分配,助人的工作模式通常會被要求能在短時間就需要看到一些效益。另外,個案的問題常常與外在的環境密不可分,因此,問題比較多元化,實務上,助人工作者也不容易用單一特定的理論及技術來協助個案法雜的問題。所以,在心理學領域中,「同化整合」就變成是現代助人工作者常用的模式之一。
什麼是「同化整合」?
「同化整合」:指的是奠基於某個特定的心理治療學派基礎上,同時對其他的治療取向保持開放度,選擇性地採用實務技術。也就說,助人工作者本身透過奠基於某種自己特定喜愛的心理治療學派,同時,助人工作者對於其他治療取向的模式也保持開放的態度,選擇使用對助人歷程中有助益的實務技術。
這樣的解釋,會不會讓你又聯想到另外一個名稱~~~「技術折衷」
「技術折衷」其實和「同化整合」的概念是不很一樣的,到底有哪裡不一樣呢?
「技術折衷」:為個人及問題選取最佳的治療技巧,需要使用不同學派的技術,但不必要照單全收其理論立場。在概念基礎與技術間並沒有必然的連結。也就是說,運用「技術折衷」的助人工作模式,重視的是選取最佳的治療技術,注視的是技術的不同點,試著從不同取向的技術中搜集技術再加以運用,比較沒有一個自己核心的心理學取向。
一般來說,採用「技術折衷」的模式有幾個缺點
  • 缺乏系統性理論整合。
  • 也因為缺乏合理的理論依據,從許多來源中抓取的技術,只會造成雜燴式混亂,有時會讓初學者搞不清楚其真正的意涵,也容易讓實務工作者迷失。
  • 運用「技術折衷」的助人工作者,他對於人的假設及人的行為瞭解有限,因此在諮商時容易導致偏差。
回顧自己的助人工作模式,早期的我,用得比較多的是「技術折衷」。因為當時還沒有一個自己慣用的心理學派別,學到了什麼技術,臨床上就用來試試看如何幫助個案,比較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的中心思想,關心的是這個「技術」如何使用,效果如何?至於這樣的技術是如何讓人產生改變,就比較沒有能力去思考統整。
10多年前的我,當運用「技術折衷」的時候,壓根兒也沒有去思考這樣的整合模式有什麼區點,當時,只有剛學到什麼技術,就運用什麼樣的技術而已。
然而,經過了多年心理治療的學習以及臨床的相關經驗累積,我,愛上了阿德勒心理學(延伸閱讀:為何精神科醫師的我,會愛上「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阿德勒 & 陳偉任 高雄咖啡館相遇的故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專研學習,發現這樣的心理學如果再搭上「動機式晤談」,如此的助人模式,還滿符合目前心理治療取向的趨勢朝向:合作取向重視人際關係問題解決、以及短期取向等方向
除了「同化整合」、「技術折衷」,心理學界的發展過程,還有另外兩種整合的趨勢,那就是「理論整合」及「共同因素」模式。順便也稍微介紹一些「理論整合」及「共同因素」模式:
「理論整合」:超越單純技術混合,產生理論上的創新。綜合兩種或多種理論取向的最佳之處,假定這樣的結果會比任一單獨理論更加豐富。強調整合出潛藏在治療法間的理論以及彼此間的技術。
「共同因素」:從不同的理論系統中,找出共同的元素。例如情緒宣洩的時機、練習新行為、當事人的正向期待、治療聯盟的發展。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博士班資格考的時候,瀏覽過許多研究文獻,當中提到許多研究文獻的結果。這些研究的結論是:
  • 助人工作者可以嘗試跨越單一學派取向的限制,以瞭解可從其他觀點中學到什麼。
  • 沒有任何一種諮商理論能夠完善解釋、分析複雜的人類行為、及提供處理人類心理與情緒問題的所有答案,為彌補單一學派在臨床實務過程可能不足的缺點,整合應用數種諮商學派已蔚為風潮。
  • 整合的最終目的是增進心理治療的效能及應用性。
  • Psychotherapy networker (2007) 的調查,只有4.2%的回應者自認將自己只限定在單一治療模式。
  • Corsini (2008) 相信所有好的治療者皆採納折衷式的治療立場。
  • Norcross (2008) 認為心理治療需要為個別當事人的獨特需要和其脈絡彈性地訂做,而不是用單一的尺寸套在全部人身上。
走筆至此,不知道對於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目前你的助人模式是技術折衷、理論整合、共同因素、同化整合四整整合模式的哪一種呢?提供身為助人工作者的你,在實務工作時的一個參考。
至於,臨床實務上,該如何融合「動機式晤談」於「阿德勒助人工作模式」中?等我完成今年度的研究計畫「運用早期回憶來瞭解憂鬱症患者之生命風格」的研究報告後,再和大家分享囉!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