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憂鬱症的革命性療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rTMS治療揭秘

 

歡迎來到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我們致力於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幫助每一位患者重拾健康與幸福。在這裡,我們將向您介紹一種革命性的憂鬱症治療方法——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

突破憂鬱症的革命性療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rTMS治療揭秘點選連結,可以開啟影片介紹

憂鬱症與大腦的關聯

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長期的情緒低落、喪失興趣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症狀。現代腦科學研究揭示,憂鬱症與大腦內部特定區域及其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大腦中控制情緒的區域可分為自主調節和自願調節兩大類。自主調節涉及邊緣系統中的一些關鍵結構,如杏仁核、海馬體、伏隔核、下丘腦和丘腦。自願調節則涉及前額葉皮層的某些區域,包括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外側前額葉皮層,這些區域負責高階認知功能,如計劃、決策和抑制負面情緒。(延伸閱讀:戀愛使人盲目:愛情對大腦的影響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資料,這些腦區在憂鬱症患者中的互動可能異常,導致情緒調節失常。這些腦區的失調常伴隨著神經傳遞物質的失衡,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進一步加劇了情緒和認知功能的紊亂

rTMS治療的原理與機制

rTMS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技術,利用磁場產生的脈衝直接影響大腦中與情緒和認知相關的區域,調整其活動模式。這一過程安全、高效,且無痛苦。治療過程非常簡單,患者只需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每次接受約10分鐘的無痛治療,治療通常為期4-6週,每週進行5。(延伸閱讀: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跨界合作: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策略

長期增強作用與長期抑制作用

rTMS的治療機制主要通過調節大腦中的長期增強作用和長期抑制作用來實現。長期增強作用是指神經元間突觸傳遞效率的持續增強,通常由高頻刺激引發。高頻rTMS刺激可以增強前額葉皮層與其他腦區的功能連接,有助於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長期抑制作用是指神經元間突觸傳遞效率的持續減弱,通常由低頻刺激引發。低頻rTMS刺激可以抑制過度活躍的腦區活動,達到治療效果


根據《重覆式經顱磁刺激在精神病學實踐中的臨床應用》,rTMS治療還涉及神經可塑性,即大腦在面對環境變化時進行重新調整和重組的能力。這種治療方法通過反覆刺激特定的腦區,促進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強化或削弱,從而實現情緒和認知功能的改善。(延伸閱讀:從神經心理學談強迫症的自我照顧心法


rTMS治療的臨床應用

rTMS主要應用於治療抑鬱症,特別是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此外,rTMS也被證實在治療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強迫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有一定療效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情緒狀態和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根據《神經障礙的經顱磁和電刺激治療》,rTMS治療還可應用於神經病學領域,包括治療慢性疼痛、偏頭痛和帕金森病等。這進一步證明了rTMS在多種神經和精神疾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前景。

rTMS治療的安全性

rTMS是一種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療方法。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治療部位的輕微頭痛和不適,但這些症狀通常在治療結束後很快消失。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的風險,但發生率極低。多項研究已證實rTMS在治療抑鬱症中的有效性,一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接受rTMS治療的患者其抑鬱症狀顯著改善,且效果持續時間長達數月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專業醫療團隊

我們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專業醫療團隊,將確保每位患者都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提供貼心的支持與關懷。如需了解更多有關rTMS的資訊,或預約治療,請隨時聯絡我們。我們的專業團隊將竭誠為您服務,幫助您走向健康的新生活。

通過rTMS治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正在改變憂鬱症的治療方式,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機會。這一革命性的療法不僅改善了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為未來的精神疾病治療開闢了新的道路。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聯繫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或預約rTMS治療,請聯絡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

  • 電話:07-7513171-2091
  • 心理師:簡心理師

我們期待為您提供最專業的服務,幫助您邁向健康的新生活。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戀愛使人盲目:愛情對大腦的影響

愛情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情感體驗,它不僅溫暖我們的心靈,還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大腦。當我們陷入愛河時,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一系列奇妙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讓我們感到愉悅,也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變得盲目。本篇文章將帶你探索愛情對大腦的神奇影響,並揭示這些變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深遠意義。

愛情中的大腦活動區域


當我們凝視著我們所愛的人,而不是僅僅喜歡的人時,我們的大腦會有一些特定區域顯著活躍,另一些區域則會減少活動。(延伸閱讀:揭秘嫉妒:從神經科學到臨床治療的全方位解析

這些變化主要發生在以下幾個關鍵區域:


1.    右前額葉皮質(Right Prefrontal Cortex

o   減少活動:右前額葉皮質負責情緒調節和決策。當我們看到所愛的人時,這個區域的活動會顯著減少,這表明我們的大腦在愛情中放鬆了對情緒和決策的嚴格控制,使我們更容易被情感驅動,並對伴侶的缺點變得不那麼敏感

2.    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o   增加活動:前扣帶皮質與情感處理和社交行為密切相關。愛情使這個區域的活動增加,顯示我們在愛情中更為敏感和情感化。

3.    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

o   增加活動:基底神經節參與獎賞系統和動機行為。愛情激活這個區域,反映出我們對所愛之人的強烈獎賞和動機感受。

4.    島葉(Insula

o   增加活動:島葉與身體內部狀態的感知有關。愛情使這個區域的活動增加,體現了我們在愛情中感受到的生理和情感變化。

5.    後扣帶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o   減少活動:這個區域通常與自我反省和內在思考有關。愛情使這個區域的活動減少,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在愛情中更多地專注於對方,而非內在的自我反思。

愛情與大腦的神奇聯繫

這些發現揭示了愛情不僅僅是一種情感體驗,還是一個深刻影響我們大腦運作的過程。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時,大腦中的獎賞和情感區域被激活,解釋了為什麼愛情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愉悅和滿足感。(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然而,愛情也使我們的大腦在某些方面變得盲目。例如,愛情可能會使我們忽略對方的一些缺點,這或許是因為右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質的活動減少,使我們的自我反省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降低。右前額葉皮質的減少活動,使我們在愛情中更加依賴情感而非理性決策,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戀愛中會對伴侶的缺點視而不見或不那麼在意。

這種愛的盲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我們維持親密關係,但也可能帶來挑戰。它使我們能夠更加包容和接納伴侶,但也可能導致我們忽略潛在的問題和矛盾,從而在長期關係中引發問題。

愛情的臨床應用

理解愛情對大腦的影響,對心理治療和輔導有重要意義。在臨床實踐中,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與愛情相關的情感困擾,從而提供更有效的治療策略。例如,對於因愛情問題而困擾的個案,治療師可以利用這些神經科學的知識來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治療計劃。

總之,愛情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還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過了解愛情對大腦的影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在愛情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和滿足。(延伸閱讀: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跨界合作: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策略

實用建議:如何應對愛情中的情感波動

1.    自我覺察經常進行自我反省,了解自己在愛情中的情感狀態,這有助於更理性地處理情感問題。

2.    建立健康的溝通與伴侶保持開放、誠實的溝通,這有助於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

3.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在愛情中遇到困難,不要猶豫尋求心理治療師或輔導員的幫助,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支持和建議。

愛情是一段美麗而複雜的旅程,理解其對大腦的影響可以讓我們在這段旅程中走得更穩、更遠。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揭開愛情的神秘面紗,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偉任受台中張老師邀約,六月及九月將有兩場工作坊,不論你是學生、專業人士或僅是對人類心理與行為充滿好奇的愛好者,這場工作坊都將開啟一扇通往自我認識與深層心靈洞察的大門。快來探索這場心靈與科學的奇妙之旅!

l  6/22-23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ioqCK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將探討神經科學在自我照顧和諮商中的實際應用,以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

l  9/28-29 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DSM-5解讀與實務應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ckGP4

        這場工作坊將深入解讀 DSM-5,增進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提供實務應用的指導,幫助您更好地陪伴那些可能受到這些疾病影響的人們。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跨界合作: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策略

明日一早,我將前往台北,參加由台灣心理治療學會主辦的「心理治療華山論劍個案研討會」。本次研討會聚焦於不同的個案背景,透過邀請來自多元學派的心理專業人士對話交鋒,為參與者提供一個全面的心理治療視角。


在這次活動中,我將擔任上午場次中處理複雜性創傷個案的專家討論員。所討論的個案,面臨包括恐懼、痛苦、絕望等情緒困擾,以及肌肉緊繃、心悸、疲勞等身體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心理諮商與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綜合療程後,她的反芻思考和災難性思考顯著減少,情緒也趨於穩定。(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去年,我被醫院指派兼任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該中心的成立旨在提供全方位的優質心身健康醫療服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探索心理諮商與經顱磁刺激的合併治療模式,這與我近年來在腦科學與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不謀而合。(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本文將介紹「經顱磁刺激」這一精神科治療的新進方法,並分享將其與心理治療結合的實踐經驗。經顱磁刺激技術的首個裝置於1985由謝菲爾德大學的Anthony Barker及其團隊開發。初期主要應用於週邊神經的刺激,不久後便發現將線圈放置於運動皮質上可對上運動神經元進行快速且非侵入性的刺激。

早期TMS研究主要聚焦於運動皮質的興奮性和可塑性。這些研究顯示,磁刺激可產生數秒至數分鐘的皮質興奮性變化。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重複TMS rTMS)技術應運而生,可連續施加150赫茲頻率的脈衝。

對運動皮質的開創性研究顯示,低頻(1 HzTMS可降低運動誘發電位的幅度,反映皮質興奮性的下降;而高頻(5 HzTMS則可增加運動誘發電位,顯示皮質興奮性的增加


TMS治療憂鬱症的常見方式是對左側背外側前額葉進行高頻刺激,其中10 Hz的頻率在美國FDA批准的關鍵臨床試驗中被廣泛使用。患者通常在1520次治療後感受到明顯改善,核心軀體症狀通常會先於心理症狀改善,而家人和朋友往往最先察覺這些變化。(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TMS不僅可改善憂鬱情緒,亦被視為增強認知功能的有力工具。研究顯示,大腦對刺激的反應可塑性與施加刺激時大腦的狀態或神經電路的激活程度相關。心理治療的研究亦證實其可引發大腦功能及結構的神經可塑性變化。



結合這兩種治療手段,即在大腦受到TMS刺激期間進行心理治療,有潛力透過調節情緒迴路的互補方式產生協同效應。換言之,同時接受心理治療和TMS的患者可能會比僅接受一種治療的個案更能體驗到TMS的益處。


A 是經顱磁刺激和心理治療在同一療程期間進行

B 是經顱磁刺激和心理治療依序進行

C 是在同一治療過程中,但經顱磁刺激和心理治療是隨機進行

明日的研討會不僅將分享合併經顱磁刺激與心理治療的經驗,當然,偉任還將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在處理複雜性創傷個案中的應用。(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你是否曾深思,我們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你的感知是真實的,還是大腦構建的幻象?來探索心理學與腦科學的交會點,解開大腦解讀這個複雜世界的奧秘。偉任受台中張老師邀約,在接下來的幾週將舉辦神經科學於心理學運用的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 https://shorturl.at/iuQW1

不論你是學生、專業人士或僅是對人類心理與行為充滿好奇的愛好者,這場工作坊都將開啟一扇通往自我認識與深層心靈洞察的大門。快來探索這場心靈與科學的奇妙之旅!分享此信息以招募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朋友和同事,共同揭開人類感知的秘密!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揭秘嫉妒:從神經科學到臨床治療的全方位解析

昨日家庭照顧者關懷專業訓練的活動結束後,我選擇在中正大學附近的旅店休息。趁機在校園散步及籃球場小試身手,之後便在寧靜湖畔稍作休憩。正值昨日工作坊中我們探討自我覺察的實踐,我便在湖邊靜心觀察自己內心的念頭,意外發現「嫉妒」這一情緒念頭悄然浮現。


前一段時間為了為了分析qEEG訊號,我近期投入學習MATLABEEGlab,這使得我暫時未能在網上與大家分享有關腦科學和心理學的最新見解。因此,我想利用這篇文章和大家深入探討「嫉妒」的神經科學基礎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嫉妒,雖然在人類文化中普遍存在,但其根源和表現形式較為複雜。比起口渴、溫度的變化、壓力情緒反應等變化,牽涉到的腦區較為複雜。從神經科學的視角來看,嫉妒涉及到大腦中處理情緒和社會信息的多個區域,如杏仁核(與情緒處理相關)前額葉皮質(與社會判斷和決策相關)。嫉妒作為一種情緒,可能源於對資源、社會地位或親密關係的潛在威脅的感知,這與個體的自我保護和生存策略有關。(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從心理學的角度,嫉妒被認為是一種學習來的情緒反應,它與個體的社會化經歷、文化背景和個人價值觀緊密相關。嫉妒可以被看作是對競爭壓力的一種反應,這種壓力可能源自於對社會比較的敏感性。

雖然嫉妒和歸屬感的需求都是人類情感和行為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它們在本質上存在差異。歸屬感的需求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機制,而嫉妒則更多地與個體如何在社會中定位自己、如何處理社會關係中的競爭和威脅有關。因此,可以說嫉妒雖然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但它的具體表現和所受的社會文化因素影響更大,可能不像歸屬感的需求那樣是與生俱來的普遍特質。(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



嫉妒這種情緒涉及多個大腦區域,每個區域在處理相關的情緒和認知功能方面扮演著特定的角色。以下是從神經科學角度對這些大腦區域的進一步解釋:

1. 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是大腦中處理情緒反應的關鍵結構,尤其是與恐懼和威脅相關的情緒。在嫉妒的情境中,杏仁核對潛在威脅的感知進行快速評估,引發情緒激動,這有助於個體識別和反應於可能危害自己的親密關係或社會地位的情況



2. 前額葉皮質:特別是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額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它們在調節社會行為和決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區域涉及高級認知功能,如道德判斷、自我反思和抑制不當行為。在嫉妒的情境下,前額葉皮質有助於評估他人行為的意圖,並調節自身的情緒反應,以維持社會關係的和諧。(延伸閱讀: 深探同理心:從大腦科學看新北國中生命之悲劇(二)


3. 海馬體:與記憶形成和回憶相關的大腦區域。海馬體(Hippocampus)在嫉妒情緒中可能發揮作用,通過回憶過去的類似經驗或情境來加強對當前威脅的感知



4. 腹側紋狀體:這是大腦報酬系統的一部分,對於處理期望、愉悅感和動機有重要影響。嫉妒情況下,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對社會比較的反應可能激活這一區域,尤其是當個體觀察到他人獲得自己渴望的資源或狀態時。


這些神經機制的活化不僅揭示了嫉妒的情緒和認知基礎,也提供了可能的介入點,用於在臨床設置中調節這種情緒。以下是臨床實務上對抗嫉妒情緒的策略:

1. 認知行為療法(CBT):

目標:減少杏仁核對威脅的過度反應,並增強前額葉皮質的調節功能。

方法:通過認知重構,幫助個案重新評估其對於社會威脅(例如被取代或失寵的感覺)的看法,將非理性或災難性思維轉變為更實際和平衡的觀點。

案例:張先生經常感到對同事的成功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在認知行為療法中,治療師與他一起工作,識別出引起嫉妒的自動思維,如如果別人成功,我就是失敗者。通過挑戰這些思維,並逐步替換為別人的成功不定義我的價值,張先生學會了減少對這些情況的情緒反應,從而降低了杏仁核的過度激活和前額葉皮質的壓力。

2. 情緒聚焦治療(EFT):

目標:處理並整合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間的情緒反應,促進情緒認知一致性。

方法:引導個案表達和探索與嫉妒相關的情緒體驗,幫助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深層需求和恐懼

案例:李女士與她的伴侶經常因為嫉妒問題爭吵。在情緒聚焦治療中,治療師引導她探索與嫉妒相關的情緒,發現這些情緒背後的真正恐懼是被遺棄和不被愛。通過表達這些深層次的恐懼和需求,李女士逐漸學會在感到不安時尋求安慰和確認,而不是進行攻擊或撤退,從而增進了與伴侶的親密關係。

3. 心理教育:

目標:提高個案對嫉妒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的認識,減少其對自身情緒的負面評價。

方法:教育患者了解大腦如何處理社會比較和威脅感知,並解釋這些過程如何在嫉妒情緒中發揮作用。(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案例:在職場的員工協助方案中,治療師向員工解釋嫉妒情緒的大腦機制,特別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的作用。這幫助員工識別何時他們的大腦對感知到的威脅反應過度,並開發新的策略健康處理職場競爭。

透過這些治療策略,神經科學不僅揭示了嫉妒的情緒和認知基礎,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有效的介入點,有助於患者在專業指導下改善其情緒反應,提升社會功能和整體生活質量。

人因為有腦,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想法和行為。每天的日常行為,不管是意識、或者是潛意識的反應,其實都和我們大腦的神經連結有著緊密的關聯。因此,學習從腦科學來看人的行為表現以及諮商心理學界相關理論,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旦你搞懂腦科學與心理學,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很不一樣。


l  5/18-19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iuQW1

敬請期待這場關於心理學和腦科學交會的活動,深入探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複雜的世界。

l  6/22-23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ioqCK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將探討神經科學在自我照顧和諮商中的實際應用,以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

l  9/28-29 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DSM-5解讀與實務應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ckGP4

這場工作坊將深入解讀 DSM-5,增進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提供實務應用的指導,幫助您更好地陪伴那些可能受到這些疾病影響的人們。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深探同理心:從大腦科學看新北國中生命之悲劇(二)

 

今早我分享了「深探同理心:從大腦科學看新北國中生命之悲劇(一) 」,探討當我們面對他人處於困境時,是該勇敢發揮同理心挺身而出,還是更應該深入理解背後的故事,特別是在案件中出現的牽涉犯罪的情境。


這起事件中,郭姓少年的極端行為和林姓乾妹的涉及,引發我們從心理學的視角更同理地探討這兩位年輕人的原生家庭對他們行為的潛在影響。或許,他們的行為是負面童年經驗的結果,他們可能是需要幫助的孩子?(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雖然通常我們對「同理心」持正面看法,但這個問題引發了眾多不同的論點。或許是因為在不同觀點下,我們的大腦同理心區域被過度激活,導致人們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人類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腦科學解讀

這些年我深耕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學習,希望透過腦科學的角度探討同理心。了解大腦同理心區域的運作方式,或許能夠使我們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同理心的大腦機制

同理心是一種複雜而多面向的能力,包括認知同理情感同理這兩個基本組成部分。認知同理心涉及到透過換位思考來理解他人的經驗,而情感同理則是指感受某人的情感。這兩者在大腦中有著功能和區域特異性。(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


具體來說,認知同理心牽涉到使用顳頂交界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和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TST)等區域,這些區域參與了心智化和心理理論的處理,同時也牽涉到參與判斷和決策的背內側前額葉皮質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mPFC)和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vmPFC)。這些新皮質大腦區域的活動使我們能夠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他人,進而能夠更具同理心地考慮別人的處境。

情感同理則牽涉到前島葉Anterior Insula, AI和前扣帶皮層dorsal Anterior ingulate cortexdACC)區域,這兩者與情感的體驗和評價相關。通過這些區域的活動,我們能夠更感性地共鳴,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的共鳴有助於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結,使人們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同理心的過多可能導致的問題

儘管同理心通常被視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但過多的同理心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研究指出,過度的同理心可能導致個人情緒的困擾,使人退縮而不是向前表現安慰行為。此外,同理心還可能產生偏心,因為我們更容易對親近的人產生感情共鳴,而對陌生人的同理心相對薄弱。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對群體內外的人產生差異化的同理心表現。


情感同理的有限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同理是一種有限資源。在面對困難的情境時,適度的情感同理能夠提高利他行為的發生。然而,如果情感同理過多,可能使人被情感淹沒,無法為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足夠的支持。


同理心的可塑性

幸運的是,同理心是一種可以通過培訓提高的技能。透過適當的同理心訓練,我們的大腦能夠更合宜地面對他人所展現的痛苦,進而參與對需要幫助他人的利他行為。

同理心的管理與回應

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需要同理心的情境時,我們需要適當地管理和回應自己的情感同理。同理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和程度下發揮,以避免情感的耗竭和困擾。

激發同理心的大腦區域

WeiszZaki2018)將同理心分解為三個腦過程:情感同理、同理關懷、和心智化。這三個過程分別涉及不同的大腦區域,並以自我獎勵為結果。同理心的瞭解有助於將情感同理的初始回應轉變為對他人的關懷感覺。這種情感的共鳴有助於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結,使人們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對話

最後,這個新聞事件也促使我們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深入思考同理心。對同理心的深入了解,從大腦的角度去理解同理心的運作,或許能夠為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這類悲劇事件提供新的視角。這也呼籲社會更加關注原生家庭對孩子行為和發展的影響,並以科學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

結語:同理心的平衡

在同理心的旅程中,我們需要謹記三點:

1.   情感同理心是有限資源

2.   同理心是可以通過培訓提高的技能

3.    通過實踐自我關懷,我們可以增加對他人同理心的情感容量,同時預防自己的情感的耗竭

這樣的平衡不僅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益,也有助於社會的共建共融。

 

最後,一個孩子的行為問題往往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你對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以及是否有可能透過教化方式影響罹患人格疾患的情況感到好奇,我誠摯邀請您參加今年由台中張老師舉辦的一系列分享,以及臺灣諮商心理學會所舉辦的工作坊,其中融入了我近年來在臨床領域積累的經驗:

l  3/9-10 探索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到實踐的奧秘(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lnp13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將深入研討阿德勒心理學,從理論到實踐揭示其中的奧秘。這將有助於你更全面地理解個體行為和原生家庭的互動。

l  3/30 從腦科學談諮商領域的精準醫療:神經科學於諮商的實務運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oMORS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將從腦科學的角度談論諮商領域的精準醫療,特別聚焦神經科學如何實際應用於諮商過程中。

l  5/18-19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活動連結:待公布)

敬請期待這場關於心理學和腦科學交會的活動,深入探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複雜的世界。

l  6/22-23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活動連結:待公布)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將探討神經科學在自我照顧和諮商中的實際應用,以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

l  9/28-29 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DSM-5解讀與實務應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ckGP4

這場工作坊將深入解讀 DSM-5,增進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提供實務應用的指導,幫助您更好地陪伴那些可能受到這些疾病影響的人們。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