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嫉妒:從神經科學到臨床治療的全方位解析

昨日家庭照顧者關懷專業訓練的活動結束後,我選擇在中正大學附近的旅店休息。趁機在校園散步及籃球場小試身手,之後便在寧靜湖畔稍作休憩。正值昨日工作坊中我們探討自我覺察的實踐,我便在湖邊靜心觀察自己內心的念頭,意外發現「嫉妒」這一情緒念頭悄然浮現。


前一段時間為了為了分析qEEG訊號,我近期投入學習MATLABEEGlab,這使得我暫時未能在網上與大家分享有關腦科學和心理學的最新見解。因此,我想利用這篇文章和大家深入探討「嫉妒」的神經科學基礎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嫉妒,雖然在人類文化中普遍存在,但其根源和表現形式較為複雜。比起口渴、溫度的變化、壓力情緒反應等變化,牽涉到的腦區較為複雜。從神經科學的視角來看,嫉妒涉及到大腦中處理情緒和社會信息的多個區域,如杏仁核(與情緒處理相關)前額葉皮質(與社會判斷和決策相關)。嫉妒作為一種情緒,可能源於對資源、社會地位或親密關係的潛在威脅的感知,這與個體的自我保護和生存策略有關。(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從心理學的角度,嫉妒被認為是一種學習來的情緒反應,它與個體的社會化經歷、文化背景和個人價值觀緊密相關。嫉妒可以被看作是對競爭壓力的一種反應,這種壓力可能源自於對社會比較的敏感性。

雖然嫉妒和歸屬感的需求都是人類情感和行為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它們在本質上存在差異。歸屬感的需求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機制,而嫉妒則更多地與個體如何在社會中定位自己、如何處理社會關係中的競爭和威脅有關。因此,可以說嫉妒雖然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但它的具體表現和所受的社會文化因素影響更大,可能不像歸屬感的需求那樣是與生俱來的普遍特質。(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



嫉妒這種情緒涉及多個大腦區域,每個區域在處理相關的情緒和認知功能方面扮演著特定的角色。以下是從神經科學角度對這些大腦區域的進一步解釋:

1. 杏仁核:杏仁核(Amygdala)是大腦中處理情緒反應的關鍵結構,尤其是與恐懼和威脅相關的情緒。在嫉妒的情境中,杏仁核對潛在威脅的感知進行快速評估,引發情緒激動,這有助於個體識別和反應於可能危害自己的親密關係或社會地位的情況



2. 前額葉皮質:特別是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額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它們在調節社會行為和決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區域涉及高級認知功能,如道德判斷、自我反思和抑制不當行為。在嫉妒的情境下,前額葉皮質有助於評估他人行為的意圖,並調節自身的情緒反應,以維持社會關係的和諧。(延伸閱讀: 深探同理心:從大腦科學看新北國中生命之悲劇(二)


3. 海馬體:與記憶形成和回憶相關的大腦區域。海馬體(Hippocampus)在嫉妒情緒中可能發揮作用,通過回憶過去的類似經驗或情境來加強對當前威脅的感知



4. 腹側紋狀體:這是大腦報酬系統的一部分,對於處理期望、愉悅感和動機有重要影響。嫉妒情況下,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對社會比較的反應可能激活這一區域,尤其是當個體觀察到他人獲得自己渴望的資源或狀態時。


這些神經機制的活化不僅揭示了嫉妒的情緒和認知基礎,也提供了可能的介入點,用於在臨床設置中調節這種情緒。以下是臨床實務上對抗嫉妒情緒的策略:

1. 認知行為療法(CBT):

目標:減少杏仁核對威脅的過度反應,並增強前額葉皮質的調節功能。

方法:通過認知重構,幫助個案重新評估其對於社會威脅(例如被取代或失寵的感覺)的看法,將非理性或災難性思維轉變為更實際和平衡的觀點。

案例:張先生經常感到對同事的成功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在認知行為療法中,治療師與他一起工作,識別出引起嫉妒的自動思維,如如果別人成功,我就是失敗者。通過挑戰這些思維,並逐步替換為別人的成功不定義我的價值,張先生學會了減少對這些情況的情緒反應,從而降低了杏仁核的過度激活和前額葉皮質的壓力。

2. 情緒聚焦治療(EFT):

目標:處理並整合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間的情緒反應,促進情緒認知一致性。

方法:引導個案表達和探索與嫉妒相關的情緒體驗,幫助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深層需求和恐懼

案例:李女士與她的伴侶經常因為嫉妒問題爭吵。在情緒聚焦治療中,治療師引導她探索與嫉妒相關的情緒,發現這些情緒背後的真正恐懼是被遺棄和不被愛。通過表達這些深層次的恐懼和需求,李女士逐漸學會在感到不安時尋求安慰和確認,而不是進行攻擊或撤退,從而增進了與伴侶的親密關係。

3. 心理教育:

目標:提高個案對嫉妒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的認識,減少其對自身情緒的負面評價。

方法:教育患者了解大腦如何處理社會比較和威脅感知,並解釋這些過程如何在嫉妒情緒中發揮作用。(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案例:在職場的員工協助方案中,治療師向員工解釋嫉妒情緒的大腦機制,特別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的作用。這幫助員工識別何時他們的大腦對感知到的威脅反應過度,並開發新的策略健康處理職場競爭。

透過這些治療策略,神經科學不僅揭示了嫉妒的情緒和認知基礎,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有效的介入點,有助於患者在專業指導下改善其情緒反應,提升社會功能和整體生活質量。

人因為有腦,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想法和行為。每天的日常行為,不管是意識、或者是潛意識的反應,其實都和我們大腦的神經連結有著緊密的關聯。因此,學習從腦科學來看人的行為表現以及諮商心理學界相關理論,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旦你搞懂腦科學與心理學,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很不一樣。


l  5/18-19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iuQW1

敬請期待這場關於心理學和腦科學交會的活動,深入探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複雜的世界。

l  6/22-23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ioqCK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將探討神經科學在自我照顧和諮商中的實際應用,以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

l  9/28-29 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DSM-5解讀與實務應用(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ckGP4

這場工作坊將深入解讀 DSM-5,增進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提供實務應用的指導,幫助您更好地陪伴那些可能受到這些疾病影響的人們。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