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

 

幸運的人用童年經驗成就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這句話深刻地凸顯了早期生活經驗對個體的深遠影響。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擁有著無數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之間形成的連結網絡,將塑造孩童成長後的個性與特質。


為了瞭解早年受創如虐待、毆打,以及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兒童(受創組),與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同齡兒童(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投射測驗。為了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心理學家與這些孩子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觀察他們對呈現的圖片所做的詮釋。研究結果揭示,對照組的孩子認為正在修理車輛的父親雖然處於一些危險之中,但不太可能發生問題。他們甚至認為,修理完成後父親可能會帶全家去享受快餐。

與此相對比,受創組的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有些孩子認為:「那個小男孩可能會踢掉支撐車輛的千斤頂,讓車輛砸到他的父親。」還有人這樣描述:「手握鐵棍的小女孩可能會揮舞著錘子,攻擊她的父親。」透過觀察受試者對圖像的詮釋,心理學家能夠洞察他們內心狀態的反應。(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在面對類似創傷情境時,其大腦中的杏仁核會形成與該情境相關的神經迴路,進而引發過度的緊張和警覺反應,如暴怒、哭泣或不停流淚。(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相反的,有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卻以一種麻木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感受。他們的大腦停止關注與自我意識相關的腦區活動(如後扣帶迴、頂葉和腦島等)。這些人通常封閉自己的情感,以避免回想起令人羞愧和後悔的記憶。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同時影響了他們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使其顯得較為僵硬。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避免感受的態度讓他們無法體會當下美好的生活經歷,因為他們害怕再次陷入恐懼之中。(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另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是自責感,這些患者的大腦很容易困陷在自責的循環中。每當他們回想起創傷事件,他們會反覆質疑自己是否因為某些行為(或未行為)才導致事件發生。這種內心的自我指責對話不斷重播,導致大腦內側前額葉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神經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受創者更容易重蹈覆轍。他們過分執著於自我指責,這種行為常常使身邊的人感到無能為力,並逐漸拉開彼此的距離。缺乏社會支持的情況進一步加深了負面自我形象在大腦中的痕跡。這種惡性循環使得他們更難擺脫自責的困擾,從而引發了憂鬱、焦慮、失眠、物質濫用,甚至可能導致自傷或自殺等一系列問題。(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這項研究突顯了童年早期經驗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幼年時的創傷經歷可能在神經網絡中留下深遠烙印,影響個體對世界的看法與情感反應。藉由神經心理學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過程,並找到將這種知識應用於自我照顧和心理諮商的方式。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日常生活感到興趣,也歡迎報名參加阿德勒心理學會即將舉辦的線上活動喔!(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gtMV4

2023826-27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1028-29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