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體驗後果與處罰的差異~


當父母最難的地方,你我大概都同意,那就是對孩子「管教」這檔事。
前天,兒子因為放學後,忘了將餐盒帶回家,自己感到有一些懊悔,他才信誓旦旦在家長聯絡簿上,寫了「我以後一定不會忘了拿,不料,昨天返家後,又發現餐盒沒帶回家,而且,這次連外套也忘了帶回來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該如何面對他「丟三忘四」這件事,大概是你我人生最困擾的議題之一吧!
身為爸媽的我們,在面對孩子這些錯誤行為時,下一步要做出什麼反應?似乎,大部分的父母,在結婚之前,都沒有上過「如何與孩子互動」這堂課吧。然而,就在生了孩子之後,我們馬上就要上手,來管教孩子這些所謂不成熟的行為。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各行各業(就連在飲料店打工),在新手正式上工前,或多或少,不都會接受職前訓練為何「如何養育孩子」這個工作那麼重要,在新手爸媽上手前,卻不需要所謂的職前訓練?
好像,管教孩子這個技能,就像蜘蛛結網一樣,是天賦的本能,不用學習,天生就擁有這樣的能力。
回頭來看,當孩子有不成熟或是偏差行為的時後,我們會怎麼看待「管教」這件事?談到「管教」,不知道你的腦袋瓜裡,第一時間浮出的答案,會不會和「處罰」有相關連?
然而,試著回想一下,我們過往在成長的過程中,諸多寶貴的學習歷程裡,通常會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讓我們有著好像脫了一層皮,真正體會到成長的感覺?
沒錯,最好的學習是來自自己親身的體驗。
經驗,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阿德勒認為:人,會從經驗中學習。他相當重視藉由「體驗後果」的過程中,讓孩子從中獲得學習。因此,為了讓孩子有所學習,不一定需要有「處罰」,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後,體驗他選擇的後果。
如何「讓孩子體驗後果」,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的,就是要用到阿德勒心理學中「自然的結果」以及「邏輯的結果」。(延伸閱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然」與「邏輯」結果於管教孩子之運用~親師諮詢~ 你瞭不瞭解,在管教上,阿德勒所謂「自然的結果」?
在協助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你是運用「自然的結果」或是「邏輯的結果」,其實,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就是要讓孩子在「體驗後果」中,學習成長。
那,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自然的結果」以及「邏輯的結果」的管教方式,這樣「體驗後果」方式與「處罰」,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從下列表格中,你或許就可以很簡單地,看出哪裡有不一樣:
體 驗 後 果 處 罰
表達現實的社會秩序情況 表達個人權威的權力
邏輯上結果與破壞行為有關 不合邏輯;只有破壞行為和後果之間的任意連結
不涉及道德判斷 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道德判斷
只關心現在會發生什麼 關注過去
關係和氛圍是友善的;憤恨被最小化 無論是公開或是暗地裡,常存在著憤怒及怨恨
發展內在的動機和自律 經常是衝動的
沒有逼迫和屈辱 常需要逼迫或屈辱
在限度內的自由選擇 沒有替代方案或選擇
孩子感到被重視 孩子感到被輕視
只給體驗 經常涉及無盡的嘮叨
使用行為 使用過多的談話和強迫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管教」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控制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做準備。因此,在執行「自然的結果」與「邏輯的結果」時,就得花一些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在過程中,參與討論和為自己做決定
或許,孩子就在父母學會部分的放手下,就能有機會體驗能夠為自己做決定的感覺,慢慢的,孩子也會感覺受到被尊重,逐漸的,滋養出自己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能力。
簡單來說,在協助孩子成熟、獨立的過程中,身為父母的我們,要留意的,並不是要對孩子採取某種行為來操縱或企圖地改變他,而是要關注,需要用哪些方法,才可以協助孩子學會到自己可以為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但,過程中,難就難在,父母需要克服情感的自己,並且在適當的範圍內,學會,放手。(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回到我兒子又忘了帶便當盒(外加忘了帶外套)回家這件事,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嘗試地將自己從情緒(生氣)的我拉回,讓理智的我來面對孩子忘東忘西這件事,想想「這是誰的課題?」,要讓孩子如何能在這件事情上「體驗後果」。之後,運用了「我訊息」的溝通模式,讓他知道我的感受,同時,也讓他知道,任信的基礎,是來自一個人平日的行為表現,而非來自他所說的話語。當然,過程中,
身為父母的我們,還需要的是,要盡可能的節制自己無盡的嘮叨

今天,和兒子吃早餐的時候,他告訴我說:「他會鎖緊忘東忘西的螺絲」,但,天知道,今天晚上他回家的時候,結果又會怎樣?套一句盛竹如的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就等著他前額葉的成熟

結論:
做為家長的我們,盡量的不要用「處罰」的方式,企圖操控或修改孩子的偏差行為,而是嘗試地,將「自然的結果」與「邏輯的結果」這樣「體驗後果」的經驗,當成孩子學習獨立與負責必經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