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因為寒流來襲,有感於我和我的小兒子在「長袖外套拉鋸戰」,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和各位好朋友分享了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相關概念及運用(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沒想到,這篇文章發表不久後,有不少身為爸媽的好朋友,對這個議題,覺得相當有感覺。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阿德勒關心的議題,就是你我平日都會碰得到的問題,所以我們很容易會有共鳴。
有一點岔開話題了,拉回來說,雖然我近日花了不少時間在撰寫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動機式晤談」的文章。但,我本質還是一位醫生,我還有許多臨床、教學及研究的業務要處理,很難做得太頻繁發文。
今天,我會再馬上寫了這篇文章,原因無他,只因為昨日有一位好朋友,針對「課題分離」在管教上的運用,有了些疑惑,在粉絲專頁給了我回饋,提出了她的見解,問了我:
如果孩子真的感冒了,以阿德勒的角度來看,那又會怎麼說呢?


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的問題,讓我心中有了牽掛,平常就習慣於早起的我,今天,更是提前起床,一大早,四點就睡不著。於是,就再寫了這篇有關於「課題分離」的文章,和各位好友進一步來分享我自己的體驗,了結心中的「未竟事宜」
對了,順便一提,現在是清晨五點,我大兒子也起床了,可能也遺傳到我,有機會,之後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家這位大兒子的互動。因為是大兒子(出生序的關係)而且是青少年,這一段時間,也讓我有不少的深刻的體察與成長。
先和大家再補述一些「課題分離」的相關概念
阿德勒認為人只要活著,無可避免的會遇到不得不解決的人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與人際問題脫不了關係。阿德勒將這些問題都統稱為「人生的課題」。這些人生課題,大致可歸類為有關於工作交友、與的課題。
因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當中,又有一大半的困擾,都是因為我們涉入了別人的課題。當我們遇到這些課題(或這些問題)時,首先,你需要做的是,就是先釐清這是誰的課題?再來討論如何拿捏將介入程度?要分別那是誰的課題,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想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就可以了。
談到這裡,不知道你會不會心中起了一個疑惑?那將「課題分離」的概念運用於「教孩子讀書」這件事,似乎會有一點問題。這個疑惑,和Genie Huang這位好友所提的疑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就先來說說,更多家長關心的議題「讀書」這件事,我們該如何來運用「課題分離」
大部分的父母,總希望他的孩子未來能一帆風順、出人頭地。因此,從小就會強迫孩子用功讀書。但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孩子因為不喜歡讀書而反抗,那接下來的結果,我想你我都知道,那就是親子關係緊繃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個典型沒有做到「課題分離」的例子,因為,小孩要不要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他須承擔他不要用功讀書的結果,父母不應有過多的插手。
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是他的課題,身為家長的我們,本不該過度涉入孩子的課題。這樣的說法,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認為父母對於督促孩子讀書這件事,應該負起相當的責任。
其實,課題分離,也不表示就要完全袖手旁觀,阿德勒希望的是彼此能在一個互信的基礎下,從旁來守護孩子不是要放任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決定,適當的時候從旁協助。而且要讓孩子知道,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過程中,保持一種不過份靠近,但卻足以適時地協助他的距離。現代當爸媽的,還有點難!
回到天冷要不要穿長袖這個議題
我的老婆昨晚針對這個議題,也以一個媽媽的角度給了我意見,
她說:「孩子要學習成長,過程中,總不可能那麼順利,當然就有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學習的代價,就像天氣冷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了短袖,結果就可能會感冒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上運用「課題分離」這個觀念時,要如何判斷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議題(例如:吃飯遲到不讀書天冷穿短袖等等),的確是一門藝術。
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身為父母就需要學著全然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
在孩子能力範圍外,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提供安全的依靠及協助,並且堅守底線要求孩子遵守規範。
這樣的過程中,難就難在,除了需考量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去承擔這樣的結果,當然有時也會牽扯到父母需要去扛部分的責任,有些議題,的確沒有那麼容易一分為二。因此,讓孩子有機會去做選擇嘗試去經驗的寬窄程度,會因為每一位父母心中考量那把尺的不同,寬窄程度也會很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所以,阿德勒說,在管教上運用「課題分離」,要學會的是,如何區分哪些是客觀事實需考量的部分?那些又是因為自己內心過度焦慮所幻化出來的藉口?這樣時時刻刻父母的自我覺察,就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這個過程還需要的是,不斷的調整。我也還在調整這個寬窄的過程中。
當你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感到迷惑時,不妨問自己:
「孩子透過這樣體驗能學習到什麼?」
這麼一來,一定能找到比較好的答案。

昨晚,與兒子「長袖外套拉鋸戰」,故事也有了一個小結局。那就是我的小兒子下課返家後,在看完了我和他的故事(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後,眼神似乎透露出一些詭異的變化,我想,他應該在過程中,有了一些不同的發現吧
額外的收穫:
因為我的老婆與大兒子也閱讀了這篇文章,我想,我們家的互動關係應該也起了一些些的化學變化
結論:
「他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煩惱,如果能畫出一條適當的警戒線,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課題分離」的精神,就是要我們遇到問題時,重點是,不要有過度的涉入。不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密,人與人之間,都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距離。倘若當中有一方超越了這個適當的界線,干涉對方的課題,那麼,雙方的關係就可能因此崩壞。
所以,你就可以了解,為何阿德勒為何要強調,要消除人際關係中的煩惱,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要做到「課題分離」了。而,這樣的觀念,除了與孩子的互動外,也適用於夫妻伴侶、朋友、同事、上司與下屬的情感羈絆議題喔!
走筆至此,早晨四點到現在,不知不覺也過了三個多小時。不得不告訴自己要停下來了,因為發文前還需要花半個小時排版,而且,待會九點,還趕要到屏東,要和一群偏鄉的老師們,談談如何運用阿德勒「整體觀」來愛自己(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