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動機式晤談工作坊進階課程個案實務督導心之觸動


       明天是在生命線辦理三天「動機式晤談」工作坊的最後一天,原本規劃的三次的課程(第一次聽「我」講課、第二次看「我」怎麼做、第三次看看「學員」怎麼做),看來很有機會照這樣工作坊的安排進行。之前在討論最後一次的課程,應該由哪一位學員提出他與個案的互動來當學習教材時,過程中,想當然爾,大夥一定會七嘴八舌的東推西推,很擔心這樣的規劃,最後一次的課程會開天窗。沒想到明天提出了四位個案來討論,看來每一個案的討論還得控制一點時間,否則可能還會延遲下課時間呢,真的超乎我的預期。

       
       既然大夥這麼認真準備了自己寶貴個案來討論,我當然也得先花一些時間看看學員準備的資料,來來回回也花了不少時間聽了他們與個案的互動。過程中我的腦海不自覺地浮出之前在博士班學習督導的相關畫面...

       在博士班生涯歷程中,除了學校諮商進階實習150小時、社區諮商進階實習150小時外,最難熬的其中一段還包括了需要諮商督導實習100小時(當然之前還得需一門三學分的督導課程)。和各位好友分享一下我學習之前在博士班學習「督導」的相關心得:

一、體會到「督導」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

       督導的任務是運用個人經驗及專業來幫助受督者成為一位治療師,從事精神科醫師已逾十幾年的我來說,尤其是自己也是精神專科醫院住院醫師心理治療訓練課程及培訓的負責人,有許多的機會擔任督導者角色或是擔任各種場合個案討論會的主持人,這樣的督導經驗自認為並不陌生。然而在修習「諮商督導理論與實務」及「諮商督導實習」這兩門課後,發覺原來自己之前所做的自認為所謂的「督導」還差得很遠。之前自己從事所謂的「督導」,充其量不過是技術傳授者或是心理健康問題的諮詢提供者。在督導的過程中少了許多的章法,自己在督導的過程中,比較像是在「逛街」,而不是有目的性的「購物」,想到什麼就指導什麼,比較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法門。

       現在回想自己之前自己接觸過諸多的督導場合,可能因為我自己兼具諮商輔導及精神病理相關的背景,又經歷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督導實習的相關經驗,在從事「督導」的時候,與受督者的互動比較容易激起不一樣的火花,他們的回應似乎大部分都還蠻正面的回饋。

二、諮商督導實習過程學習到如何進行團體督導:

       原來團體督導的進行還有這麼多的形式可以運用,之前的我在進行所謂的團體督導時,比較多的是關注於個案的問題,針對個案的問題給予受督者們一些相關的意見及處理方向,這樣的感覺好像比較像是在做心理健康諮詢。

       經過修習「諮商督導理論與實務」及「諮商督導實習」這兩門課後,讓我知道自己團體督導還可以怎麼做。實務上,督導者又可分為內聘督導和外聘督導,不同的角色在進行團體督導時,的確會有不同的差異,督導的形式不同,過程和結果也會很不同。另外,團體督導有諸多形式例如「結構式團體督導」等,當然也可以融入其他相關的督導技巧時(角色扮演、三人諮商師訓練模式等),可以讓督導的過程更有效能些。過程也須留意何時以專家老師的角色出現,何時只要當一位團體觸發者引導團體成員自發性的找到問題的答案,經過了督導學習,在拿捏上也有多一些自信。

三、個別督導的體會

        之前在學習「督導」的相關課程中,為了因應課堂的需要,督導完後還得花許多的時間在撰寫督導記錄,這是以前我做督導不曾有過的經驗,以前督導完後是別人撰寫督導過程的相關記錄,這些記錄撰寫完後,大部分都沒有再經過我看過就行政歸檔,不太會有機會再去省思督導過程發生的什麼事,直在下一次的督導來臨前,自己再憑藉著自己的記憶進行上一次相關督導歷程的回憶來進行本次的督導。然而因為「督導」學習課堂的要求,督導完後需撰寫督導記錄,內容需包括有「督導歷程要點」、「督導歷程分析」、「督導評估」等,這樣撰寫的過程幾乎要花費等於再進行一次督導的時間,還頂辛苦的。

       但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強迫自己有一個機會好好的從頭在看一次自己督導的歷程,覺察到督導過程中許多的「發現」,例如:督導的過程中需留意行政主管和臨床督導者這種雙重角色,因為這可能會使督導關係變得緊張;督導除了擔任教師的角色外,適當的時機會還得擔任諮詢師,協助個案看看自己個人化的議題(以前的督導比較是技術學習及問題解決取向);「示範」及「角色扮演」似乎對新手諮商師的受益會比較多;督導的過程應該養成在適當的時機,讓受督者有機會提出對督導者的回饋,這對瞭解受督者是相當重要的;在督導過程要求受督者給予回饋時,得多留意督導者自己內心真正的感覺,不要讓這樣的感覺變成了督導盲點的源頭;省思到自己常用的督導風格大概有三種,有時候以「工作取向」、有時候像個「專家」、有時候又會帶點「催化」,比較少用到的是「面質」;督導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倫理相關的問題,倫理議題的瞭解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在督導時需留意自己所持的態度;因應不同背景及發展階段不同的受督者,督導的過程需有所不同;督導過程與諮商過程的平行關係;督導過程需進一步思考自己人格特質在督導評量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帶來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為何?

        這些學習過程諸多複雜情緒的回憶及經驗(有獲得,但也有不少的辛苦付出),在我聽這些志工錄音帶的時候闖進了我的腦海,明天的實務督導,不知道是不是會因此激起更多不同的火花?下次再和各位朋友分享,進行「動機式晤談」督導所需的專業知能及相關經驗。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