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我榮幸地接受了《未來Family週刊》的邀請,與廣大讀者分享了如何在教養子女過程中減壓的實用方法。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我每天都會接觸到父母因教養問題而感到焦慮、疲憊甚至無助的故事。而這次的採訪,讓我得以分享一些可以立即實踐的心法,希望幫助更多父母在教養之路上找到輕鬆且有效的策略。(延伸閱讀: 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不想抓狂的爸媽可以怎麼做?阿德勒教你如何CARE孩子的心! )
課題分離:解鎖親子壓力的鑰匙
在教養過程中,父母常因孩子的問題而感到責任重大,甚至過度介入孩子的挑戰,導致焦慮與壓力不斷累積。這時候,「課題分離」可以作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父母放下不必要的負擔。(延伸閱讀:是孩子不乖,還是我們不懂?~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運用~ )
什麼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的核心來自阿德勒心理學,其關鍵在於辨別問題的真正責任人。當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佳而情緒低落時,這其實是孩子需要學習面對的課題,而父母的任務則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與適當的建議,而非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幫助父母減壓,也能讓孩子學會自主承擔責任。
實際應用:
- 當孩子因無法完成功課而崩潰時,父母可以先冷靜下來,耐心陪伴,並試著問孩子:"這件事你覺得最難的是什麼?我們可以試試哪些方法來解決?" 通過這樣的對話,父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與支持,同時幫助他們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在面對孩子的社交挑戰時,父母可以主動協助孩子理解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並透過分享自身經驗與模擬情境來提供指導,同時給予孩子探索與嘗試不同解決方式的自由。這樣的做法既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也能讓他們從實踐中學習成長。
"停、看、聽、走": 親子間的情緒修復四步驟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挑戰性行為時,難免會感到生氣或煩躁。這時,不妨試試這個簡單但有效的四步驟:
1. 停:暫停當下的情緒反應,不急著作出反應。
2. 看:看這是誰的問題,區分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孩子的課題?
3. 聽:傾聽孩子內心的想要,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
4. 走:根據前面的觀察與溝通,採取新的管教方式,創造更健康的互動。
這四步驟不僅能減少親子間的衝突,還能培養父母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家庭帶來更和諧的氛圍。(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
日常減壓三原則:放下完美、重拾自己
除了上述兩個實用的技巧外,我還總結了幾個能夠融入日常生活的減壓原則,幫助父母建立更穩定的心理狀態:
原則1:接受不完美,專注可控的部分
現代社會中,父母常被"完美教養"的標準壓得喘不過氣。例如,有些父母會因孩子的成績或行為表現不如預期而自責。事實上,接受不完美是減壓的第一步。學會區分哪些是我們能控制的,哪些是無法控制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無謂的焦慮,並將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例如,孩子是否能交到朋友是他們自己的課題,但父母可以協助的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社交機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能更有效地提升教養效率。
原則2:留時間獨處,給自己空間去反思與充電
身為父母,我們往往習慣將孩子的需求擺在首位,卻忽略了自己的內在需求。然而,留一些獨處的時間,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例如,享受一杯咖啡的片刻、一次短暫的散步,或閱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都能為自己補充能量,讓內心變得更有力量。(延伸閱讀:「Z 世代」的孩子:少了叛逆,多了不安的心! )
原則3:身心健康是最好的投資
許多父母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孩子與家庭中,卻忘記了自己也需要被關照。健康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與足夠的睡眠,都是維持心理與生理平衡的基石。當父母處於健康狀態時,才能以最佳的狀態陪伴孩子成長。(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
如何看待現代家庭的挑戰?
現代社會中,父母面臨的壓力來源愈來愈多,像是教育制度的競爭、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以及社群媒體對育兒標準的影響。這些因素讓許多人對育兒感到望而卻步,甚至出現了「不生小孩」的社會趨勢。(延伸閱讀:阿德勒父母學:孩子與3C成癮 )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認為這些挑戰雖然不可避免,但並非無解。關鍵在於如何協助父母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提供更多社會支持。以下是一些實際的建議:
1. 建立支持系統:參與家長社群或支持團體,分享育兒經驗,從中獲得情感支持。
2. 尋求專業協助:當壓力過大時,適時尋求心理諮商或專業指導,能有效減輕心理負擔。
3. 推動友善政策:社會與政府應提供更多親職教育資源,並推動彈性工作的政策,減輕父母在工作與家庭間的掙扎。
為父母與孩子打造幸福的未來
在未來,我希望透過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結合,幫助父母掌握更多實用的工具,讓教養不再是令人感到壓力的任務,而是充滿成長與幸福的旅程。
親愛的父母們,請記住:教養並不是追求完美的競賽,而是一段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無論遇到多少挑戰,只要持續學習與反思,您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教養智慧。(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 )
最後,我想以這句話結尾:「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過程,而您的心靈健康,是陪伴他們的最佳資本。」 讓我們一同邁向更輕鬆、更滿足的教養之路!
順便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受高雄「張老師」中心的邀約,將於1/11-12, 2/22-23舉辦「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工作坊的訊息。(活動連結:https://shorturl.at/DaANy)
在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交集,揭開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奧秘;在進階工作坊中,不僅介紹神經心理諮商的原理與原則,還涵蓋了神經科學在健康生活、壓力管理、克服拖延症、高效親職和精神疾病照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不論您是臨床實務工作者(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職能治療等),或是助人相關科系(醫學、護理、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的學生、研究生、教師等,抑或您只是單純對於如何有效運用大腦感興趣者,都熱烈歡迎您來參加本次的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