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心理學實證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使用過「集點卡」這樣的方法?

這個方法,在我們家也曾經被運用了一段時間。但,之前我使用它的時候,並不是很清楚為何要使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集點卡」有什麼樣的用意及好處,也沒有仔細思考過。當時,就只是很自然的就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和孩子互動。
其實,細細回想起來,還有許多我們與孩子的互動,當父母的我們好像大部份都沒有經過思考,就很自然地就這樣地管教起孩子起來。學了「心理學」多年的我,回頭再來看這些我們所謂以愛孩子為出發點的「管教」,當中有許多的方法,還真的讓人心驚膽跳。比如說「愛心小手」、「慈悲的專制」等……(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為何會有那麼多的父母會和我之前的經驗一樣,使用本能來管教孩子呢?原因無他,因為我們的社會都太小看做「父母」這個職業,所以,我們就不會在正式上工當父母前,來個職前訓練,學一些與教養孩子有關的心理學,在正式上路當個稱職的父母。
你也許會說,之前我們的父母也沒有學怎樣當爸媽,在他們用本能的教養下,我們不也過得好好的,不是嗎?這樣說也沒有錯,的確社會上也有一些有成就的人是在傳統威權的管教下成長的。

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孩子已經和以前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了。以前在威權社會下的孩子,師長叫他「跳」,孩子只會問「要跳多高?」、「要跳多遠?」現今重視民主的社會下的孩子,同樣的指令,你叫孩子「跳」,有不少的孩子會先問你「為何要跳?」

再者,雖著心理學的蓬勃發展,也已經有不少研究的結果指出,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會出現比較多的偏差行為。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過多的斥責因而缺乏勇氣而無法面對及處理人生的困境和挑戰,進一步家會出現阿德勒心理學所謂的「自卑情結」。(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有「自卑情結」的孩子,在現實的生活中就比較不容易找到屬於自己歸屬感及重要性,有不少的人會逃入虛擬的網路世界中躲避現實生活的挑戰及考驗。因此,就形成近幾年來我們常聽到所謂的「宅男」、「宅女」、「繭居族」、「蛰居族」、以及「閉門族」等社會現象。

所以,身為師長的我們,如果不想讓孩子變成「宅男」、「宅女」、「繭居族」、「蛰居族」、以及「閉門族」等,我們一定要學會一些心理學,因為心理學可以讓我們懂得如何看懂孩子的行為表現
再回頭來看看今天要和大家談的主題
心理學實證研究對於教養的重要性~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
「集點卡」為何會有其效果呢?就不得不談在心理學界很有名的「棉花糖的研究」。

沃爾特.米歇爾是美國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他找來6百多位四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告訴這些孩子說,他將會離開房間15分鐘,如果他回來的時候,原來在桌上的棉花糖還在的話,那他就會再給孩子另一塊棉花糖當作獎賞。結果如何呢?
2/3的孩子在沃爾特.米歇爾離開不久就將桌上的棉花糖吃了。只有1/3的孩子沒有吃掉棉花糖,最後獲得額外的另一塊棉花糖的獎賞。

這些1/3的孩子在四歲的年齡,就開始懂得「自律」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結果。
這個研究更重要的是,14年後,研究人員在調查當初這6百多位的孩子的狀況如何?也就是這些孩子在18歲時的表現如何?
驚人的結果發現,四歲時能夠有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有延遲享樂能力的這一群孩子,長大後比較能順利進大學讀書,他們的入學測驗成績(SAT測驗)比起另外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都來得高很多

不只在學業成績表現比較好,同時這些孩子在「自信」、「成熟度」、「社交技巧」、「壓力處理」、以及「規劃事情」的面向也都表現相對出色許多。這些能力有什麼重要性呢?許多的心理學實證研究的結果都證實,孩子在長大入社會後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並且為社會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當中孩子的情緒智商(EQ)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棉花糖的研究」結果,告訴身為師長的我們,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自律」是我們相當值得投資的一件事。
懂得一些有實證研究基礎的心理學,是不是可以讓你在教養上更有一些方向了呢?如果你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也想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那阿德勒的親子教養課(父母效能訓練)就是你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是在南部的朋友,想對這樣的心理學多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很歡迎你來參加報名偉任4/21在凱旋醫院舉辦的「阿德勒親師諮詢團體」喔!當天偉任將和來參與的夥伴一起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來看懂孩子的問題行為,並協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運用比較有建設性的方法找尋到屬於他們生命中的歸屬感與重要性。(延伸閱讀:症狀的功能~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 阿德勒的教養課~瞭解孩子內心世界~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歡迎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的實務工作者(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或老師等),或助人相關科系(醫學、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學生、研究生報名參與。另外,也歡迎想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應用於孩子管教的家長報名參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