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講「為什麼?」~「心理抗拒理論」~


助人工作這些年來有一個心得,當一個人真的不想改變的時候,改變就不太容易發生。在這個時候,助人工作者還能做些什麼?其實,多數的情況下,即便是最叛逆的青少年、想放棄自己生命的無助者等,我相信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他們的內心都還有一絲絲的希望火花、一點點渴望改變發生的慾望。無論這樣的火花、這樣的慾望多麽的微弱,助人工作者只要協助將其煽成熱焰,就有可能成就改變的可能。



雖然,每一個人的心中,本能地都存在著改變的慾望,然而,當我們試圖用「我們的理由」來說服別人要他/她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結果會是怎樣?通常大部分的答案是,他/她就偏偏不要做(或要做),這樣的現象在充滿威脅性的訊息的話語更是如此,心理學家將這樣的發現就叫做「心理抗拒理論」

上述這樣的現象,在有兩個男孩的我的家中,幾乎是每天都會發生的情境。一大早起床,我那身為老師的老婆,最常講的話就是

  • 「快、快、快」快起床
  • 「快、快、快」快吃飯
  • 「快、快、快」快上學
      
孩子上課回家後,又開始,

  • 「快、快、快」快洗澡
  • 「快、快、快」快吃飯
  • 「快、快、快」快讀書
  • 「快、快、快」快睡覺 ...... 
天一亮,你們大概也能猜得到,「快、快、快」快起床 ……


       
所以,一個人只有聽到自己告訴自己,為何要採取改變行動的理由,這時候,改變才可能有機會發生。這時,「為什麼?」就可能是所有問句中最有力量的問句。助人工作者如何在最適當的時機拋出「為什麼?」,讓我們的個案自己告訴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樣的改變,情況才有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這也是「動機式晤談法」一個核心的精神,協助個案自己找到自己的動力。 


2016年,我的生命功課,就是協助我那兩個寶貝兒子,如何讓他們找到他們自己的動力。看來,學諮商輔導的老爸,得用一些心機,在適當的時機,設計一些「為什麼」的問話,來誘發他們找到他們改變的動機。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