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成績的高低~父母不可以習慣……~

前幾天,醫院的工作夥伴問了我一個問題
「陳醫師,你的兒子今年會去讀雄中嗎?」
一下子,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因為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回答,一個部分是兒子需要有不錯的會考成績才能考上雄中當我的學弟,如果成績沒考好,那這個問題就會變成假設性問題,不用回答了;另一個部分是,如果他通過了下週的會考考驗,成績也可以上雄中,那,這個問題就會變成我和我老婆需要煩惱的問題了。因為從我們家到雄中,就30年前我就學的經驗來說,坐公車需要花一個小時左右。經過這些年的教改,現在還有需要每天再花兩個小時(來回)的交通時間,只為了到雄中上課嗎?還是選擇就近走路5分鐘就可以到的鳳新高中就好了?
這些問題,我看還是等到成績放榜後再來煩惱吧!今天,先暫且把這個問題擱著,因為要有機會來煩惱這個問題,首先就需要協助孩子能有好的成績。所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運用一些心理學,才能讓你的孩子成績變得好一些?

其實會有這篇文章的發想,起因是前一些時間睡覺前,一如往常地我和我的兒子在睡前會設定一些議題,一起聊東聊西。有心機爸爸的我,有時會運用置入性行銷,偷偷地與孩子討論「如何讓提升自己的成績」的主題。

只是這樣的心機,似乎在我的小兒子的身上還沒有辦法看出有很大的成效。心中有一點點小小焦慮的老爸,就開始讀了一些相關心理學的書籍,看看還有沒有可以做的部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些「如何提升孩子成績」的相關心理學。
爸媽的習慣會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你相信嗎?如果你相信的話,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孩子的學業成就,爸媽有哪些不經意自以為能幫孩子的習慣是不要做的?一般而言,成績不好的孩子,爸媽容易有下列的習慣:
1. 大聲斥責「去給我唸書!」
如果你會擔心孩子不讀書長大無法出人頭地,因而常常大聲斥責地對孩子說:「去給我唸書!」對孩子來說,就很容易就把這些負面的印象(討厭、被罵、自己怎麼那麼可憐等)和「讀書」連結在一起。有了這樣負面的連結,當然孩子內心就容易對讀書這件事起了反感。成績怎麼會變好呢?

2. 常講「我家的孩子都不長進」
有些孩子明明個性開朗,但一遇到爸媽就好像洩了氣的皮球似的。因為華人的爸媽有一個特質,不知道是不是不好意思在別人面前鼓勵自己的孩子,還是真的擔心孩子不努力需要時時提醒,因此常常將「我家的孩子都不長進」這一句話掛在嘴邊。必馬龍效應告訴我們,爸媽怎樣看孩子,孩子就會依據爸媽心中的樣子來長大。如果爸媽太常講「我家的孩子都不長進」,那孩子的成績怎麼會好呢?
3. 直升機型態的爸媽
身為爸媽,總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長大後比自己更好。所以常常在每一件事情都要一再地反覆叮嚀。久了以後,孩子就會缺乏自己讀書的主動性。接著,爸媽又會開始叮嚀不主動讀書的孩子說:「齁,你自己都不會主動讀書喔!」如果這樣的互動模式,孩子會主動去唸書嗎?

4. 習慣扯孩子的後腿
不知道你對下列的對話,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表現不好的孩子,父母最喜歡扯孩子後腿:
媽媽說:「兒子,要考試了,有沒有好好唸書啊?」
兒子說:「當然有啊!」
媽媽說:「騙人,哪有在讀書,我看你剛剛都在玩才對吧?」
兒子說:「我真的有在讀書,沒有騙人。」
媽媽說:「那,電視現在為什麼是開著?你解釋看看。」
兒子說:「我剛才開而已,而且我是在念完書後,想休息一下才開電視的,你每一次都不相信我。」
上述這樣對話的媽媽,就是容易犯了一種「扯孩子後腿」的毛病。媽媽不斷地要拆穿孩子的謊言,孩子死命地證明自己的清白。試想,如果你與孩子落入你想找孩子犯錯的證據、孩子想反駁這樣說法的惡性循環,你哪裡還有剩餘的時間去思考如何協助孩子該怎樣讀書的好方法呢?而孩子哪裡還有剩餘的力氣來讀書呢?
5. 將唸書當成是一種懲罰
雖然爸媽提醒孩子唸書是一件好事,但在不適當的時機做了這樣的提醒,很容易會讓讀書這個行為變成是一種懲罰。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這樣說過:
「你今天已經完了三小時的電動了,去唸三小時的書。」
「今天你都沒有幫忙做家事,你去乖乖唸書。」
這樣的提醒,聽起來的感覺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爸媽原本期待該做的某些事情,所以就得付出代價----讀書。試問,讀書如果是一種懲罰,孩子的成績怎麼會好呢?
6. 老是不斷地逼問「為什麼你都不會?」
「為什麼?」是這個世界上相當有力量的一個問句,偉任在許多不同場合的演講或工作坊,都會強調這樣的一個觀念(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不要講「為什麼?」~ 因為人,天生就容易有非理性的想法 ~ )。
我們來想想,爸媽很容易在自己心急的情況下,就搞不清楚自己的回應是在幫忙孩子?還是會讓孩子覺得成績不好進而感到很丟臉。很常見的情境是,當孩子考出不好的成績時,就會不斷地逼問孩子說:「為什麼你都不會?」、「這個我們不是昨天做過了嗎?怎麼還會錯?真笨!」如此一來,孩子會越來越沒有信心。
因此,當孩子成績表現不好的時候,爸媽如果不斷地逼問孩子說:「為什麼你都不會?」原本這些爸媽善意的提醒,初衷是想要讓孩子了解自己錯誤的原因理由,進一步有機會去修正改進。然而,殊不知這樣的口吻,反而很容易得到相反的效果,孩子容易因此印痕自己是無能的感受。一旦孩子知覺自己是個笨蛋,成績又怎麼會好呢?

爸媽的習慣會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你相信嗎?如果你能覺察並改變與孩子互動的習慣,孩子或許成績就會跟著不一樣喔!

那父母要養成與孩子那些良好的互動習慣才有助於孩子成績的提升呢?你可以接著閱讀:爸媽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成績的高低~父母需要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