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場背後的心靈救援:我在小港消防員「心理急救」團體的第一手觀察

烈焰之外,心的餘震

7 14 日的夜晚,我永遠不會忘記。
高雄小港的天空被烈焰染紅,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的鋰電池電芯廠爆炸起火。那一刻,消防弟兄姊妹義無反顧地衝入火場,用專業與勇氣守護城市。

烈火雖然終究被撲滅,但心中的震盪卻悄然燃燒。


1. 火場裡看不見的威脅

這場災難不同於一般火警。
鋰電池在熱失控時,會釋放出劇烈爆炸與高溫毒氣(如氟化氫、苯類)。消防員不只面對火舌,還得承受毒煙的嗆燒與爆炸的衝擊。

這種感官與生命的雙重威脅,往往帶來 急性壓力反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冒汗,甚至強烈的焦慮與驚恐。

2. 長時間的消耗與內心的拉扯

這次動員了 91 位消防員,歷經 26 小時的緊繃勤務:降溫、監測、機器人輔助救援。
長時間的高負荷作業,帶來 睡眠剝奪、身心疲憊與情緒耗竭

更沉重的是,那種「為什麼我能倖存下來,而同袍卻受傷了?」的 倖存者內疚感
這種自責與反覆思考,若沒有被好好安放,可能演變成失眠、侵入性回憶,甚至是慢性 PTSD

3. 在火場之外,更需要被看見

在火場裡,他們展現了專業、勇敢與團隊默契;
但走出火場,他們同樣需要 支持與理解

有時,只需要有人告訴他們:
👉「你現在的恐懼、疲憊與失眠,都是正常反應。」

這句話,足以讓一顆緊繃的心,鬆一口氣。


 

系統化的守護:高雄的前瞻佈局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高雄市消防局早在 2025 5 月便展開前瞻性合作,結合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國立高雄大學,建立駐點心理健康支持模式。這代表著,消防員的心理照顧已不再只是臨時的安撫,而是系統化、專業化的守護。

也因為這份用心,我得以與團隊一同進入現場,為 9 位在火場中受創的消防員帶領一次性的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團體方案。這並不是治療,而是一個支持性的空間——幫助他們重新梳理經驗、安頓情緒、連結資源。

 


今天我想分享這段經驗,因為它不僅是一場醫療專業的實踐,更是一段 關於組織責任、人性關懷與團隊支持 的故事。

消防員的樣態:勇敢背後的脆弱與堅毅

9 位成員裡,8 位男性與 1 位女性消防員,年齡層大多數在 20–40 歲之間。其中還有一位小隊長,他在會中提到:「第一時間三個受傷,後續又兩個。」這句話點出了現場的混亂與傷痛,也反映出並非所有受傷者都能參與這場團體。

1. 高壓職業的烙印
消防員的日常早已與危險相伴。他們習慣任務結束後的檢討會,但那種過度檢討,往往伴隨著自責與懊悔。加上人力吃緊,即便身心俱疲,也必須「硬著頭皮上」。

2. 心身的即時反應
在爆炸發生的那一刻,他們有人「害怕」,有人「傻掉」,有人「凍結」。這些不是脆弱,而是大腦杏仁核在面對極端威脅時的正常防禦機制。
然而,離開現場後,畫面閃回、失眠、心跳加速、情緒不穩,甚至「警報聲」就能勾起強烈反應。這些急性壓力反應若沒有適當調適,可能演變為 PTSD

3. 家庭與社會的隱形壓力
「不敢讓家人知道受傷,怕他們擔心。」這是消防員的共同心聲。他們習慣保護別人,卻忽略自己也需要被保護。

團體歷程:120 分鐘的心靈支持

我們設計了結構化的 2 小時歷程,讓消防員逐步走過四個核心階段:

1. 建立安全感與契約
我強調:「這不是檢討會,而是一個支持性的聚會。」只要有成員點頭,我就能感受到他們心裡的鬆動。

2. 正常化反應
我用投影片與衛教單張,說明創傷後的常見反應:失眠、心悸、情緒不穩……然後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大腦在保護你們,不是你們不夠堅強。」當下,有好幾位消防員眼眶泛紅。

3. 事件敘事地圖
我們用一條白板上的時間軸,回顧火場經歷,但避免深入痛苦細節,而是專注於「專業判斷與團隊合作」。當大家說到如何在爆炸後仍互相掩護、如何第一時間確保同伴安全,那種榮譽感重新浮現。

4. 情緒調節與資源盤點
我帶領他們練習 4-7-8 呼吸法5-4-3-2-1 紮根技巧。有人在現場笑著說:「原來呼吸也能當武器。」笑聲裡,我聽見了復原力。

最後,我們繪製了 支持網路圖,從家人、朋友、同事,到專業機構與危機專線,讓他們知道:「你不是孤單的。」

 


我的觀察與反思

這群消防員是「高專業、高奉獻、卻也高風險」的一群人。他們能在火場裡奮不顧身,但在心裡,他們同樣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

在團體中,我看到他們從沈默到開口,從被動到主動,從懷疑到願意嘗試呼吸練習。這些細微的變化,正是心理急救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理解:創傷反應不是病,而是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機制。當我們給予知識、技巧與資源,他們就能更快回到平衡,繼續扛起那份守護城市的責任。

為什麼要分享這個故事?

因為在重大災難新聞的背後,除了數字與畫面,還有這些第一線消防員的心靈。
因為心理健康不是奢侈品,而是職業安全的一部分。
也因為,每一次火災,都提醒我們:英雄也需要被照顧。

如果你身邊有消防員朋友,或是任何曾經歷重大事故的人,請記得給他們一句:「這些反應很正常,我會在這裡陪你。」

這句話,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力量。

 


結語:讓守護者也被守護
三元能源鋰電池廠火災帶來複合爆炸與毒煙的威脅,加上長時間高強度搶救任務,對消防員的身心造成極大衝擊。
高雄市消防局深知,這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對整個消防體系的深刻提醒。

因此,我們正積極推動 壓力篩檢機制,在第一線設置 駐點心理諮商與急性介入,並規劃 長期追蹤與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打造一種 沒有汙名的求助文化,讓「談心理健康」成為消防員日常的一部分,而非不得已的最後選項。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減輕急性壓力、預防 PTSD,並確保消防員在守護城市的同時,也能被城市妥善守護。

🔥 火可以摧毀建築,但絕不能摧毀守護者的心。
高雄市消防局承諾:守護城市的英雄,我們一定全力守護。

【Podcast 情緒GPS:夢不只是夢,更是你的人生導航提示音 🎧】

 🌿Podcast  情緒GPS:夢不只是夢,更是你的人生導航提示音 🎧

👉 點這裡直接收聽語音節目:🔗  https://shorturl.at/SoaJ0  
晚上睡覺,腦袋是不是像在播電影?那些奇奇怪怪的夢,其實是潛意識在跟你說話!這篇文章帶你走進神經科學與夢境分析的「捷運線」,一起解鎖夢境符號的秘密、看看我們大腦在REM睡眠時到底在搞什麼鬼,還會分享真實案例,教你怎麼把夢變成人生路上的GPS!(延伸閱讀:夢境大揭秘:從古老傳說到現代大腦科學,走進神秘又奇妙的夢世界!


快來了解,讓你的夢不再只是腦內雜訊,而是專屬於你的「加密情緒信」!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揭開夢境符號的神秘面紗:從神經科學到人生故事,我在夜裡讀懂自己的腦


ㄧ、為什麼近幾年我對夢如此著迷?

每當夜幕降臨、我合上書本也闔上雙眼,腦海就像開啟一場全息投影:毫無邏輯的畫面、誇張的隱喻、甚至連我自己都忍不住吐槽的荒唐劇情輪番上演。
臨床十多年,我聽過無數病人、朋友、甚至網友的夢。越聽越覺得——如果白天是顯意識寫的散文,夜晚一定是潛意識拍的 MV。(延伸閱讀: 夜裡的大腦魔術: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視角,看夢境中那些符號與隱喻



這篇文章,我想把「神經科學實驗室」與「夢境分析室」連成一條捷運線,帶你遊覽夢境最繽紛的站點:

1.    傳統心理學的符號學:佛洛伊德與榮格替夢配的字幕。

2.    當代神經影像的揭秘REM 睡眠時,大腦到底在忙什麼?

3.    真實案例 × 數據解析:看我如何把零散神經訊號,拼成一段值得轉分享的故事。

4.    我學到的三個人生提醒夢,不只是腦內煙火,更可能是情緒 GPS

拿好你的腦波票,我們出發!

二、那些夢裡常見的符號,其實老早被命名過

2‑1 自然、人物、物件——潛意識的暗號本

  • :水常常象徵情感與潛意識。
  • :能量與破壞的雙面刃,像極了壓力下爆衝的自己。
  • 母親:滋養,也可能是「被需要」的壓力象徵。
  • 鑰匙/門/鏡子:轉場、闖關、自我對話的入口。




2‑2 佛洛伊德:壓抑慾望的變形秀

佛洛伊德說,夢是被道德與文化蓋章「禁止通行」的慾望,換了面具偷偷上台。
例如:一把鑰匙可能象徵性慾;被追逐的片段,可能是現實壓力的迴避劇本。

2‑3 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劇本庫

榮格往更遠的時空挖,提出 Archetype(原型)——
英雄、母親、智者、老人、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
⋯⋯跨文化、跨時代地住在我們基因雲端。
所以東方神話的龍、以及西方的騎士,都是同一組程式碼的不同 Skin

三、顯微鏡下的大腦:REM 睡眠的三件瘋狂事

1.    視覺皮質自己拍片
沒外部光線,它仍高頻放電,剪輯白天的影像素材,加入 AI 亂數特效,做出超現實 8K 畫面。

2.    杏仁核打光,情緒飆亮度
情緒中樞在 REM 睡眠像開了演唱會,於是夢常常色彩飽和、情緒濃到像 Instagram 加重濾鏡。

3.    海馬體拼圖,故事線生成
記憶小編把零散碎片排版、加標題,最後丟給前額葉(此時卻半休眠),於是邏輯審稿員睡著,荒謬劇情就通過審核。



一句話統整:夢,是大腦把「神經噪音歷史記憶情緒高潮」混剪,再用預測編碼模型自動補洞的結果。(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做夢?神經科學告訴你背後的真相

四、真實案例:迷宮 × 追逐,神經訊號如何變戲劇?

病人 A30, ♂)訴說:
「我夢到自己在一座無盡的迷宮,被一個看不見臉的人追。我跑到滿頭大汗卻永遠找不到出口。」

4‑1 心理學字幕

  • 迷宮方向迷失、自我探索的困境。
  • 追逐被工作或關係壓得喘不過氣。

4‑2 神經科學導演手記

1.    日間壓力素材:白天他被上司臨時加專案,海馬體存檔。

2.    REM 觸發:半夜杏仁核翻出「焦慮」檔案,情緒上色。

3.    視覺皮質自發畫面:把童年樂園裡玩過的鏡子迷宮調色後套用。

4.    預測編碼補劇本:前額葉休假,大腦用「跑給壓力追」的模板完成敘事。



一句話拆解:他的夢,是「焦慮情緒 × 迷失記憶 × 自動補完」的 Adobe Premiere。(延伸閱讀:從大腦看夢:神經科學揭秘夢境奧妙的新視角

4‑3 轉化功課

我請他在清醒狀態畫出夢中的迷宮,並標註「最想找到哪個出口?」結果他寫下:

「我想要有勇氣跟上司說『我需要支援』。」

一週後,他真的約了上司好好談,工作量重新分配,睡眠品質也改善。
夢,成了他情緒 GPS 的導航提示音

五、夢的啟示:科學、藝術、與人生

1.    科學靈感:化學家克庫勒夢見 Ouroboros(蛇咬尾),發現苯環結構——夢是跨領域創意孵化器。

2.    藝術火花:達利《記憶的永恆》—— REM 影像輸出到畫布,改寫了超現實主義。

3.    自我對話:破碎鏡子、無聲尖叫,常是前額葉抑制下的「自我監控 bug report」。

六、結語:下一次做夢,替自己點亮小夜燈

夢不是腦內雜訊,而是一封 加密的情緒信
用心理學,你能讀懂符號;靠神經科學,你看見編碼邏輯。
而我的小習慣是——醒來隨手寫下三個關鍵詞,花 2 分鐘連連看:

  • 情緒感受(沮喪?雀躍?)
  • 白天素材(誰讓你心跳加速?)
  • 行動提醒(哪一步可以微調?)

如此,你會發現:

夢境其實是夜班的大腦,
用最狂放的劇本、最誇張的特效,
幫我們白天沒空處理的情緒,
打了一通語音訊息。(延伸閱讀:激素與夢境的奇幻交響樂:從深度睡眠到清晨覺醒

如果這篇文章有打開你的好奇心,歡迎分享給也愛做夢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在腦波的銀河裡,繼續探索——

Have a lucid dream tonight!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Rhltb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正念遇見神經科學:我如何看見覺察練習在大腦裡發生的事

🌿Podcast首發|正念十年系列講座 🎧

👉 點這裡直接收聽語音節目:🔗 https://shorturl.at/V2Y4o 

十年前,一群相信「覺察能帶來改變」的助人工作者,種下了正念的種子。如今,「正念助人學會」已走過十年歲月,在全台各地推廣正念、陪伴無數助人者與民眾走過生命低谷,也見證了正念如何在臨床、教育與日常中扎根、開花。

今年,正念助人學會發起【正念十年〈傳承與展望〉系列講座】,邀請來自台灣與國際的重要學者,一同見證與分享正念的轉化力量。(延伸閱讀: 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我很榮幸受邀擔任其中一場講者,分享的主題是:🎙《當正念遇見神經科學:覺察練習的內在運作地圖》。身為精神科醫師與神經心理教育推廣者,我長年在臨床現場看見:當正念練習開始穩定地發生,人們對情緒的掌控、自我感知與壓力調節,竟然真的會「改變大腦」。這次講座,我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帶大家探索正念的影響力,也分享臨床與研究中令人深受啟發的案例。(延伸閱讀: 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 在這集 podcast 中,你會聽到:

  • 正念練習如何調節杏仁核、前額葉、島葉等腦區
  • 從神經可塑性看「覺察」如何重塑身心平衡
  • 心理學與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與挑戰

📌 同時也誠摯邀請你參與這場系列講座現場活動,報名連結在此:🔗 https://shorturl.at/IPtqq

🗓 我的演講場次時間為:628日(六)19:30-21:30

🎙️ 小插曲分享一下:
本集 podcast 是我用 AI 語音工具製作的初步嘗試。由於指令功力還不夠成熟,我竟意外變成了一位溫柔的女性聲音出現在音檔中😅

功夫不到位,就只能先接受現在這個「不完美的自己」。如果各位朋友對 AI 聲音轉換有更好的做法,也歡迎提供給我,幫助我未來能「還原本尊」,發聲更貼近本人!(延伸閱讀:現代父母的挑戰與對策:從焦慮到成長的教養之路

🧠 讓我們一起用科學探索正念的奧祕,讓覺察成為日常中最溫柔且有力的支持。感謝正念助人學會的邀請,也期待與你在 podcast 或講座現場相遇!

👉 歡迎分享給對心理學、大腦與正念有興趣的朋友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Rhltb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