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之作者序


20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偉任除了精神醫療領域必需的專業訓練外,同時也致力於心理學領域的專研,當中也包括完成了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的碩士及博士的訓練課程。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領域專研過程,當中的學習包括認知行為現實焦點解決敘事完形動機式晤談動力導向、以及家族治療等不同學派的學習。
不同的時期這些不同學派的學習,對於平日的臨床工作以及助人模式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和助益。然而,回顧這樣的專研歷程,總覺得自己像一隻變形蟲,當下學了什麼樣的諮商技術,自己就好像變成什麼樣心理學派的諮商師似的,感覺上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這樣的感受,就好像是一個遊牧民族似的,接觸到什麼心理學,就學什麼心理學。
但,這看似隨機的學習歷程中,隱約地又感覺這條諮商領域的學習之旅又不全然是漫無目的、毫無章法的學習。多年來諮商領域的學習,會駐足在我心中的相關理論及技術,隱約地又好像依循著某種的準則,只是這樣的準則,偉任有好一段時間看不懂是依循什麼準則罷了。這樣的疑惑,直到6年前偉任撰寫博士論文時,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人生的旅途,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早已安排好,在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我對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之旅。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從102年那一段時間說起……
回想那一段為了博士班資格考,長達三個月早上三點半就起來讀書的日子,與之前考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醫師執照考試那樣K書的感覺,再相似也不過了。在順利通過資格考正在思考博士班論文題目時,當時擔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想當然爾,就是構思有關於自殺防治相關的研究議題。當中,原本構思了幾個關鍵的議題包括有動機式晤談、華人孝道、華人面子等。經過了半年多的構思,當時也很順利地幾乎完成研究計劃架構的構思。然而,俗話說「計畫趕不上變化」,因醫院職務的調動,離開擔任八年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位子,我也正在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論文方向?

當偉任正在思考這些種種可能的變動時,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有了安排。這時讓我遇到了剛從美國返國不久的楊瑞珠教授,還記得那一次和楊教授在愛河旁二元品嚐咖啡館和我分享了彈性生涯的觀念。於是,我的論文有了緣起。現在回頭來看,這一次的師生對話,影響的不只是我的論文方向,對於我的生涯也產生了不少的改變。

賈伯斯曾基說過:「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那時你才明白那些事件發生的意義」。
回顧自己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學習歷程,從一開始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習,接著又接觸到動機式晤談、焦點解決、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也曾到美國大蘇爾(Big Sur)的伊薩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學習完形心理治療。每一段心理學的學習,也深深地影響了偉任不同時期的臨床工作模式。然而,隨著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偉任終於找到家的感覺,有了一個屬於自己可以歸屬的理論架構。冥冥中,之前十多年不同領域心理學的相關學習,似乎都在為自己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做準備。也因為有之前這些不同的學習,偉任在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後,好像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這些年來,認知、完形、焦點、敘事、家族、動機式晤談的學習,似乎只為了等待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遇……

20161125日,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在社區首次辦理工作坊,地點選在高師大美學角落--啡拾光咖啡館,偉任受邀擔任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一場工作坊的講師,分享了阿德勒教你如何愛孩子。這一天,標記了偉任在社區開始推展阿德勒心理學重要的日子。自此,有了更多與阿德勒心理學互動的經驗。當時,偉任也於臉書建置了「陳偉任心晴小站」的粉絲專頁。粉絲專頁上記錄著這幾年來我與阿德勒心理學的人生足跡。

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我與阿德勒相遇的故事。從沒有想過喝咖啡會心悸的我,人生走到了中年的時候,竟然會和咖啡館有了兩段難以切割的生命交會。
第一段與咖啡館的緣份,楊瑞珠教授讓偉任與阿德勒相遇……
第二段與咖啡館的緣份,偉任有機會讓更多人與阿德勒相遇……
第一段與咖啡館的緣份,楊瑞珠教授讓偉任與阿德勒相遇……
二元品嚐咖啡
啡時光咖啡

兩段在高雄咖啡館與阿德勒相遇的故事,讓我與阿德勒,注定交錯,生命彼此有了微妙的互動。而,高雄和維也納,從此,也沒了距離。
人生還沒有走到盡頭,似乎,我已經找到阿德勒所說的社群感。未來,還是會持續地透過「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與各位好朋友分享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還在出書規劃的過程中,就先和各位好友分享這本書的「作者序」。接下來的這一段時間,會再陸續與各位好友分享部分的相關內容囉!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