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瞭解孩子也可以這麼簡單~阿德勒心理學早期回憶的運用~


前些日子收到台北市建國中學的邀稿,希望從個體心理學的觀點撰寫有關於青少年的文章。想了幾天,於是就將自己近日滿有興趣的主題「早期回憶」整理了一下,就訂了這個主題「原來,瞭解孩子也可以這麼簡單~阿德勒心理學早期回憶的運用~」。剛剛才將初步的稿件,回傳給台北市建國中學。
我想,既然這篇文章都撰寫完畢了,就再花一點時間編排,在我自己的部落格裡,先和各位好友分享一下這篇文章囉!
孩子為何會出現所謂的偏差行為?原因無它,就只是因為孩子沒有辦法有效的掌控自己的腦袋瓜。想要控自己的腦子,一定要瞭解它的運用方式,才能好好的來運用它。這個過程,孩子需要的就是要熟悉腦子的使用說明
熟悉腦子的使用說明有什麼重要呢?打個比方來說,你我購買了電腦,返家後在使用它之前,我們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先打開「使用說明書」並花點時間閱讀它。這樣的動作,為了就是讓我們能有效能的來使用這部電腦。
我們再進一步來思考一下,電腦與人腦哪一個比較複雜?答案很清楚,人腦一定比電腦複雜許多(或許未來有可能答案會不同)。舉個例子來說,現今要很高端的電腦,才有可能辨識人臉的情緒。然而,你我都知道,2-3歲的孩子,早就能很輕易從爸媽的表情,判斷他們的情緒,不是嗎?
雖然人腦比電腦複雜許多,但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讓孩子擁有並熟悉腦子使用說明書這件事這件事,我們的教育一直都沒有好好的來重視。所以,孩子就需要花一些時間來摸索並學會掌控他自己的腦袋瓜,在還沒學會掌控自己的腦袋瓜前,就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偏差行為

同意了嗎?熟悉人腦的使用說明書,對孩子要能獨立的為自己好好地過每一天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事了吧。
同樣的觀點,身為師長的我們,在面對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時,也需要熟悉腦子的使用說明書。如果我們能熟悉孩子腦子的運作,就能更有效能地來協助孩子。所謂熟悉人腦的使用說明書,就是瞭解人性。要能有效的瞭解孩子的人性,「阿德勒心理學」是身為師長的我們一個不錯的考量。
2017年,剛好是阿德勒逝世的八十週年,在談阿德勒了解人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早期回憶」之前,和大家簡單的來一下他的生平,讓大家對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延伸閱讀:阿德勒的生平故事與經典名言
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原本阿德勒和佛洛伊德都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離開佛洛伊德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後,他自己籌組自由精神分析學會,並於兩年後更名為「個體心理學會」。雖然個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都是屬於分析取向的一種心理學,有種讓人覺得深奧艱澀的感覺。但,阿德勒總是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這樣的心理學分享給一般的社會大眾,並於1927年出版了《阿德勒談人性》這本書。
阿德勒不但在維也納創立多所兒童輔導診療所,也積極的訓練專業人員以及現場示範,教育一般民眾如何處理與家庭有關的問題。他的人生,總是致力於倡導和你我每日生活都息息相關的心理學。於1937年,在前往演講的途中,因突發性心臟病病發而逝世
「阿德勒心理學」成立超過一百年了,一些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書,有的也早在幾十年前,就被出版了。但,顯然比起佛洛伊德或榮格心理學的相關著作,普遍來說,你我就沒有那麼的關注。原因可能是,1932年後阿德勒的臨床講義在奧地利大部分被禁止,許多阿德勒的追隨者也遭到迫害,就只是因為他身為猶太後裔的關係。如此一來,導致阿德勒心理學的延續,受到了相當的阻礙。
然而,就我的觀察,近幾年來,「阿德勒心理學」似乎又慢慢地受到台灣社會的關注。可能的原因,我們可以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暢銷書來看,書中提到的是,要我們別那麼害怕被討厭,這樣的訴求,之所以會被大家所接受,我猜是「阿德勒心理學」為我們「害怕被討厭」、而且又「缺乏勇氣」那樣的焦慮及恐懼,找的了一個可能的出口及答案。尤其是身處於社會價值觀變化這麼快的社會的我們,這樣的心理學,更是被我們所需要。另外,比起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來說,「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強調的是「人要有歸屬感、要能與社會有連結」,這樣的概念,在重視社會性的東方社會,相對來說,比較好被理解及共鳴,因此,也比較容易被接受。這種歸屬感的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卻顯得越來越空虛,因此,對於歸屬感的渴求,似乎就比以前多了許多。(延伸閱讀:為何,我們會在近幾年,愛上了「阿德勒心理學」?
再來,和各位師長談談阿德勒了解人性一個很重要的技術「早期回憶」。阿德勒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原因是他認為瞭解一個人,常要從他的小時候開始。阿德勒認為,孩子早期生命經驗所留下的印象,會成為他成長時遵循的軌跡。也就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遭遇的某些情境,會影響他的生命觀點。即使孩子已經長大了,卻依然把小時候養成的偏差觀點當成圭臬在遵守,透過它們看世界。(延伸閱讀: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阿德勒心理學將這樣面對不同情境的人生際遇,所展現出來的自我觀、人我觀、世界觀稱之為「生命風格(life style)」。所謂的生命風格是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會對於環境展開探索,並且去認識自己及了解外在的世界,從這一連串的經驗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也是一個個體的心理素描、認知信念的主題、行為模式、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以及因應生活要求的方式,即「帶領我們經歷成功與失敗的行為策略與自我守衛的總和」(楊瑞珠、米勒林、布雷根, 2010)
簡單來說,「生命風格」就是一種「我是…」「別人是…」「世界是…」「所以我要…」的人生態度。每一個人帶著他自己從孩童時期就養成獨特的「生命風格」過他的一生。這「生命風格」,就像是一張隱形的地圖,每一個人按圖索驥,一輩子,朝向自己心中那虛構完美的人生目標前進,「生命風格」猶如我們心理活動的基模。(延伸閱讀:全家總動員製作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生活型態~
做個小結論,孩童時期為個人生命風格基本結構形成的關鍵期,而且這樣的養成,即使他們到了青少年時期,面臨不同的環境,也很少能改變孩童時期的行為模式。所以要推測青少年現在具備什麼樣的生命風格來面對他的人生?我們就需要關注於他孩童的經驗,聽聽看這些青少年孩童經驗的回憶,身為師長的我們就可以精確的解讀青少年現在的一些行為表現。
在探索生命風格時,阿德勒認為搜集「早期回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技巧。這項技術可以有效能的讓學校諮商師、老師、以及青少年一起合作,來辨識青少年的問題以及發掘其的本身的能力與潛能。這樣的技術是協助青少年將他過去的故事,有計劃地在現在做呈現。
何謂「早期回憶」?
早在1985年,阿德勒學派知名學者Mosak,就對早期回憶做了定義,早期回憶:
(1) 是八歲以前所發生的事件
(2) 可以被視覺化
(3) 是一個單一、特定的事件
(4) 不同於所謂的報告 (report)
在一開始,早期回憶的搜集是在臨床上個別的使用。不少的個案研究的研究結果都顯示,早期回憶是一個蠻有用的工具。之後,有不少學者也用早期回憶這個技術來當作診斷工具,例如作為鑑別人格或是適應行為的工具。近年來,這樣早期回憶的一個技巧,也被擴展到其他的用途,它不只作為臨床或診斷的工具,也可以應用於一般的教育訓練課程、也可以用於諮詢的過程。
「早期回憶」一直被阿德勒學派的學者用來當作投射技巧,用以瞭解個體的一種方法。這樣的一種投射技巧,被用來問及個體的早期回憶時,個體比較不會感到不舒服或是被威脅。個體是什麼樣子,就會影響他早期回憶的選擇以及其意義。因此,想要藉由早期回憶這樣的技巧來臆測個體的生命風格,就比較從個體主觀看法的現象場域的觀點來推論。
阿德勒認為個體根據他自己獨特的生命風格來選擇提取不同的記憶片段並賦予意義,認為人只會記得:
(1) 能支持他們自己目前對世界的觀點而有所關聯的影像
(2) 能支持他們自己往重要或虛構的目標前進的記憶
在早期回憶的過程中,情緒經驗對於我們理解個體的生命風格有著相當重要的幫助 (Manaster & Mays, 2004),因此,當在探索個體的早期記憶時,一定要同時理解記憶中的情緒
早期回憶的搜集大約需要3-4,最好不要低於3個,問當事人十歲以前他還記得的鮮明事件,這個事件需要包括一些情緒感受 (Kern, Belangee, & Eckstein, 2004)。至於早期回憶的真實性與否?在諮商的過程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個體表達他得知覺、態度以及對自己與世界的觀點。如果個體若無法記得任何一個早期回憶的時候,Kern等人也認為可以讓個體捏造,因為在捏造的過程,他也必須使用現在的私有邏輯來創造想像早期回憶,因此,也可以透漏出個人的生命風格。在過往,對早期回憶的解釋,是由諮商師聽取個體的早期回憶後,對當事人說明他的解釋,並依此與當事人討論和釐清,讓當事人了解自己的生命風格,進一步產生改變。所以,之前的學者就嘗試地提出一些解釋早期回憶的準則,希望讓實務工作者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 (Kaplan, 1985)
然而,近期的趨勢,則是強調讓當事人自己來詮釋,或是在諮商的過程中,自己來改變早期回憶的故事,觸發當事人可以看到另一種處理問題的模式。之後,利用這樣的發現,再回到現在的問題,讓當事人有機會產生問題解決的改變。這樣的過程,力量來自當事人,強調諮商師不再是一位專家。
當我們嘗試的蒐集早期回憶的時候,依我自己的經驗需要留意幾點:
  • 是發生在10歲以前
  • 能清清楚楚的被回憶出來,就好想親眼目睹似的
  • 是特定的事件,不是一個時常會發生的平日報告
  • 行為的目的取向
  • 被記住的比被忘記的早期回憶還要重要
  • 正確性如何,並不重要
  • 真實或想像的,也並不重要

有了這些原則後,那在實務在實務操作上,你可以這麼做,首先,先詢問這些青少年:
「當你還小的時候,最好是十歲以前,回想一下你的最早的記憶之一,你能記得的第一件事情是……,或是「在你十歲前的生命中,讓你印象最深的記憶或故事是什麼?」
然後,再進一步探問這他們:「如果你為這些故事的導演,要為這些故事下個標題,那會什麼樣的標題?」
之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詢問3-5個早期記憶,當中,可以用下列三個句子,鼓勵青少年進一步地回答,以誘發出更細緻、更有用之早期回憶之相關內容。
1.             「還有什麼關於這個記憶,你可以回憶?
2.             「有關於這個記憶,哪一個部分你記憶最深刻?」
3.             「在那個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你還記得有什麼樣的感覺?」
在蒐集早期回憶時,蒐集越多越能看出青少年生命風格的全貌,所以,你還可以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 (楊瑞珠、米勒林、布雷根,2010),另外詢問孩子這些問題: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的英雄是誰?他/她為何會成為你的英雄?」
「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或雜誌是什麼?」
「早期回憶」也可以說是一種隱喻,它可以描繪出個案現在的情緒狀態。這幾年我自己運用「早期回憶」這個經驗,發現這樣的方法,對於低自尊的孩子特別有感覺。還有,這樣的技巧也可以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的防衛,讓孩子比較可以自在的表露自己內心的故事,進一步讓我們能更有效能的瞭解孩子。
另外,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那就是在探問早期回憶的過程,孩子與我們分享這些故事時,和我們的關係,不知不覺拉近了不少,無形中,也滿足了孩子追求與他人連結感的需求。當他們感覺到連結時,伴隨而來的就可以覺知道他們是值得被信賴的
走筆至此,還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軟性決定論」。「軟性決定論」指的是,阿德勒雖然同意早年的經驗對一個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阿德勒認為自己本身能扮演一個主動的角色,對早期生命經驗做主觀的詮釋與運用,才是影響「生命風格」的決定因素。
也就是說,如何運用生命經驗,比故事本身還要重要。所以,面對這些困境中的青少年,師長可以做的事,就是在恰當的時機,協助青少年看懂自己那張隱形的地圖。在讓他搞懂自己的「生命風格」之後,也協助將他自己所處的困境與他的「生命風格」相連結,並鼓勵他冒點險,觸發他嘗試做出一些行動,度過自己的困境。

近日偉任也將在高雄帶領
一個家長成長團體,期待來參與的家長, 能學會灌注孩子「勇氣」的方法,讓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預備一些面對挑戰,克服困境所需要的「勇氣」。(家長成長團體:阿德勒教你如何灌注孩子勇氣的三堂課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親師諮詢」,你還需要的是:學會如何帶領團體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有關於「親師諮詢」的文章(延伸閱讀: 你不可不知:「親師諮詢」說不定是未來的明星產業 ),文章中,分享了一些「親師諮詢」的概念為何「親師諮詢」會慢慢地變得重要、以及如果你有興趣提供學校老師或爸媽「親師諮詢」,你就不可不懂「阿德勒心理學」
近日,「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在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開辦了一系列「阿德勒心理學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坊」,偉任負責其中的一個課程,談的是「阿德勒心理導向諮商輔導實務:親師諮詢」4/28)。
熟悉「阿德勒心理學」,對於想要提供「親師諮詢」的你,是一個很重要、也很基本的知能。但,畢竟「親師諮詢」你需要面對的是一群人,可能包括有:老師、家長、機構的行政人員、教官等等,很顯然的不太像個別諮詢或諮商,你面的通常只是一位個案而已。
談到這裡,你就可以了解到,如果你想做好「親師諮詢」,你還需要的是:學會如何帶領團體

明天,「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在成功大學,舉辦團體心理治療師訓練工作坊系列之首部(4/224/29),偉任負責的課程,談到的是「團體中的治療性改變與療效因子」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帶領團體」,你可能需要的一些知能,其中之一就是你需要瞭解「團體中治療性改變與療效因子」。
白話一點,就是團體為什麼會有效?
提到團體的療效因子,不管你是諮商心理師或是臨床心理師,在你團體相關知能的學習歷程中,你一定有聽過Corsini這一位學者。

Corsini將常見的團體療效因素分為三大類,包括認知因素情感因素、以及行為因素,當中的每一大類又再包含有三個因素。
除了Corsini外,更多人一談到團體的療效因子,一定會提到就是Yalom11個團體治療性因素

為了讓大家對團體的療效因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今天就和大家談談Yalom11個團體治療性因素
第一:灌輸希望
「希望」可以讓成員繼續治療。
對參加團體的信心本身就具有治療效果,參加團體前對團體的高度期待,和正向治療效果有正相關。而且,這樣的「希望」,在團體開辦前就開始了。
例如,團體界的大師吳就君老師開辦的團體,不少人一想到要參加吳老師帶的團體,「希望」就油然而生,還沒有參加就好一半。但,要有良好的口碑,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並非一蹴可幾。
另外,在團體中,我們可以運用的方法是,經常提醒團體成員注意進步的情形,請團體成員分享正向改變,並適當的給予正向回饋
第二:普同感
很多病人進入團體時,常懷著不安的想法,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悲慘可憐的,他們獨自承受某些很嚇人的、令人無法接受的問題、思想、衝動及幻想。
然而,一旦在知道有別人和他們一樣的困境及相似的生活經驗後,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解脫。
第三:傳達訊息
傳達訊息可能有兩大類,一個是團體成員間直接相互給予忠告;另一個是團體帶領者對成員提供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傳達訊息在團體的早期是比較被允許的,記得在團體的後半期,這樣訊息的傳遞要慢慢地減少。


第四:利他主義
當團體的成員發現自己對別人很重要時,會覺得精神振奮且自尊提高。
意義治療大師Frankl曾說:
「當我們專注於他人,忘了自我時,生命的意義感就會浮現。」
這樣的利他主義,相對於個別心理諮商來說,在團體心理諮商,比較有機會被營造出來。
第五:發展社交技巧
團體成員可以在團體中,學會一些社交技巧。所以,團體帶領者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在團體中進行基本的社交技巧練習,也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協助團體成員學習如何面對及因應團體外的困難與挑戰。
第六:行為模仿
團體成員在某個程度來說,會認同團體帶領者團體中的某些成員,並且,發生行為改變。
所以,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團體帶領者可藉由示範一些行為,進而影響了團體成員的溝通型態,如:自我坦露或支持等。行為模仿在團體的早期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比後期更為重要。
另外,社會學習理論大師Bandura曾說:
「模仿是一個有效的治療力量。」
所以,在團體中,成員也可以藉由觀察相同困擾之成員經由嘗試新的行為而獲益。也就是說,團體進行的期間,成員不只會認同團體帶領者,也會會模仿團體的其他成員。
第七: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
家庭是人類最初也最重要的團體,大多數成員進入團體治療時,多多少少都帶著從家庭所感受到的不滿意經驗。
團體其實很類似家庭的組成,團體的帶領者很像雙親,而團體中的成員就類似手足。團體成員根據其假想世界(大半由早期家庭經驗形成),以曾與雙親及手足互動的方式,來與帶領者及團體的成員互動。
團體進行的過程,成員需要冒險表達人際方面的強烈情緒,而團體要有足夠的支持度,才能讓這樣的冒險產生。之後,在體驗不同的人際互動後,團體帶領者協助做歷程解釋,目的是讓團體成員能體認某種人際感覺和行為、或他所迴避行為的人際不當之處
第八:人際學習
團體是社會的縮影,從團體的社會縮影中的行為,來學習某些原來不足或不知的部分。只要時間足夠,早晚會在團體成員眼前,表現出他們一直、慣有相同的人際關係。
社會縮影的觀念是雙向的,不只外面的行為會在團體中呈現出來,團體中學習到的行為,也會逐漸帶入病人的社會環境中。
第九:團體凝聚力
凝聚力是最常被描述的團體療效因子,就好像是個別諮商中的「關係」。也就是成員在團體中覺得有歸屬感。
凝聚力並不等於舒適程度,有時候較有凝聚力的團體,也比較能允許敵意及衝突的發展與表達。
第十:情緒宣洩
在團體的相關研究發現,獲益大的成員,普遍都有情緒宣洩。但,只有情緒宣洩是不夠的,通常還需要再加上某種認知上的學習
第十一:存在因素
當個體面對生活存在的一些現實狀況,例如死亡、孤獨、自由、生活失去意義的議題時,能了解:生命有時候是不公平的、無論和別人多親近,仍須獨自面對人生等等。
老實講,最後一個團體治療性因素,是我在帶領團體時,還不是很清楚該如何來妥善運用的部分,未來,如果有更多的體會,再和大家分享。
其實,這幾個團體療效因子,並非是獨立存在,彼此都有可能有交互作用,例如有了「普同感」後,容易伴隨而來的是「情緒宣洩」,接著是來自他人的接納,而增進了「團體凝聚力」
統整來說,團體的改變可以來自三個影響
這幾年,偉任有許多機會在不同的場合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於教養孩子的過程。但,往往在演講結束後,都會有一些爸媽,帶著他自己的問題前來問我該怎麼辦?圖片中的演講(主題: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後,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4/8演講: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
但,比較遺憾的是,孩子之所以會成為爸媽困擾已久的問題,就是有它不太容易處理的地方,所以,也就不太容易在短時間就能提供這些爸媽他們一個初步的良好建議。
於是,去年偉任在社區嘗試地帶領了一個「阿德勒教你如何愛孩子的媽媽團體」。這樣一來,就可以將「阿德勒心理學」「團體」做實務上結合,這樣的「親師諮詢團體」,就能比較有足夠的時間來討論每個媽媽遇到的個別化教養議題。
時隔又再經過一年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我對教養又有一些新的心得,尤其又對「嬰幼兒教養」多了一些看法,和「青少年教養」的確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延伸閱讀:阿德勒的教養課~「嬰幼兒教養」與「青少年教養」大不同~
因此,很想再與一些家中有嬰幼兒的爸媽,一起分享偉任這一年來新的心得與學習。於是乎,我近日又開始和一些團體機構洽談,如果時間場地合宜,預計近期會再次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開辦一個3(一次3小時),大約8-12的親職教養團體。
初步這個團體的規劃,想招募的對象為:想要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來教養出積極有責任感孩子的爸媽,而且,家中孩子的年齡為2歲~10
為什麼這次想帶家中有年齡比較小一點孩子的爸媽團體?因為,越是提早給予爸媽比較好的教養資訊,孩子就越不容易出現偏差行為,越能培養出具有勇氣、積極且有責任感。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