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式晤談在生活型態醫學的魔力:促進健康飲食中的具體應用

 一個新的演講挑戰:在素食年會中應用動機式晤談

學習心理學與腦科學多年,我曾在過去二十多年裡舉辦了數百場演講。但即將到來的這場演講對我來說特別不一樣,明天,我受邀參加「台灣素食營養學會2024年會」,演講主題是「動機式晤談在生活型態醫學的應用:臨床實務的對話策略」。雖然我自己不是一位素食者,但這次的演講對象將是醫療人員,我的目標是協助他們引導素食者在生活與飲食習慣上做出積極的改變。(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榮格字詞聯想法於生命意義探究的運用


素食者通常擁有堅定的飲食信念,但可能在健康素食營養平衡上遇到挑戰,特別是在需要做出改變但卻感到困難或缺乏動力的情況下。我希望能透過這場演講,讓醫療人員學會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來協助這些個案,特別是在改變飲食習慣時減少阻力,並促進他們達成有效的健康管理目標。(延伸閱讀:協助個案蛻變的第一步:要學會看懂個案想改變的動機


動機式晤談如何促進健康行為改變

明天的演講,我將介紹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如何應用於生活型態醫學中,特別針對健康飲食、適度身體活動、良好睡眠、壓力管理等議題。這些領域往往是現代人健康管理的核心挑戰,而醫療人員在協助患者達成行為改變時,常常面對患者的不願意改變或缺乏持續動力的問題。

 


動機式晤談的魅力在於它並不是強加改變,而是引導個案自己找出改變的理由,並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這次演講的核心將是如何運用MI的四個基本原則:「表達同理心」、「支持自我效能」、「與抗拒纏鬥」、以及「創造不一致性」。


同時結合OARS技巧(開放式問題、肯定、反映、摘要),來幫助個案克服阻力並實現行為改變。


製作視頻,實踐分享

今天有一個小空檔,我決定學習一些影片剪輯的技術,並嘗試將明天要分享的部分內容製作成一個短視頻——「促進健康飲食的臨床對話策略」。這是一段三分多鐘的視頻,展示了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的四個基本原則及OARS技巧,並將這些技巧應用在一位中年職業人士的個案背景中。(如何用腦科學提升學習效率:大腦是如何幫助我們記住一切的?


個案背景:壓力中的飲食挑戰

這位個案是一位中年職業人士,因為工作壓力大而缺乏健康的飲食習慣,經常依賴高熱量的外賣食物。隨著年齡增長,他逐漸意識到慢性疾病風險的增加,渴望改善飲食習慣,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挑戰。

動機式晤談的臨床應用:促進健康改變

在這次的晤談中,諮詢師成功運用了動機式晤談的OARS技巧,引導個案在改變健康行為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反思與動機增強。

  • 開放式問題(Open Questions): 諮詢師透過開放式問題引導個案反思其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例如「對於您來說,這有多重要呢?」這樣的問題促使個案深入探討自身狀況與健康目標之間的關聯。
  • 肯定(Affirmation): 諮詢師通過肯定個案的努力,增強其自我效能。例如,「這些想法非常實際,能夠幫助您逐步朝著更健康的生活邁進」,這樣的話語強化了個案對改變的信心。
  • 反映(Reflective Listening): 反映技巧使得個案感受到被理解。例如,「我能理解您的感受,工作壓力確實使健康飲食變得非常困難」,這樣的反映能夠增進雙方的理解與信任,從而激發個案改變的動力。
  • 摘要(Summarizing): 通過摘要來鞏固對話中的關鍵點,幫助個案梳理出具體的行動計劃和目標。

促進行為改變的核心:四個基本原則

這次的晤談過程展現了動機式晤談的四個基本原則:

  1. 表達同理心:諮詢師以理解的態度傾聽個案,讓個案感到被尊重與理解,減少改變的阻力。
  2. 支持自我效能:通過肯定個案的努力,幫助個案建立自信,促使其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改變。
  3. 與抗拒纏鬥:當個案表達困難時,諮詢師透過探索和解決阻礙的方式來與抗拒纏鬥,而非直接對抗,這讓個案更容易接受改變。
  4. 創造不一致性:諮詢師幫助個案認識到其行為與健康目標之間的不一致性,從而促進其對改變的內在動機。例如,當個案提到短暫滿足與內疚感的矛盾時,諮詢師引導其反思這些行為如何影響其長期健康目標。

從理論到實踐:動機式晤談的力量

透過這些具體的對話策略,醫療人員能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動機式晤談來協助患者達成行為改變,特別是在健康飲食的推廣上。MI並不強迫改變,而是通過激發個案的內在動機,讓改變變得可能且可持續。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透過適當的對話技巧,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個案實現健康行為的轉變。

結語

這次演講和視頻的製作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學習歷程。動機式晤談的核心理念讓我深刻體會到,幫助他人改變的力量,來自於對其內在動機的理解與激發。期待能在明天的演講中,和更多的醫療人員分享這些有效的策略,也期待這些理念能幫助更多人實現他們的健康目標。

對了,順便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高雄「張老師」中心的邀約,將於1/11-12, 2/22-23舉辦「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的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DaANy


在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交集,揭開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奧秘;在進階工作坊中,不僅介紹神經心理諮商的原理與原則,還涵蓋了神經科學在健康生活、壓力管理、克服拖延症、高效親職和精神疾病照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不論您是臨床實務工作者(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職能治療等),或是助人相關科系(醫學、護理、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的學生、研究生、教師等,抑或您只是單純對於如何有效運用大腦感興趣者,都熱烈歡迎您來參加本次的工作坊。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如何用腦科學提升學習效率:大腦是如何幫助我們記住一切的?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習新知識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學生、專業人士,還是喜愛自學的人,大家都希望能找到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但你知道嗎?大腦的學習與記憶機制中隱藏著許多科學原理,只要善加利用,就能事半功倍。今天,我們將揭開大腦學習的秘密,並教你幾個簡單實用的技巧,幫助你輕鬆提升學習效果。

 

1. 記憶的形成: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

要了解如何提升學習效率,首先要認識大腦是如何處理資訊的。當我們學習新事物時,大腦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 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這是記憶的第一階段,資訊來自我們的感官,例如視覺和聽覺。感覺記憶通常持續時間很短,只有一到兩秒,若沒有進一步處理,這些資訊很快就會消失。
  •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感覺記憶經過篩選後會進入短期記憶,這是我們能夠短時間內保持和使用的資訊。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大約只能儲存 5 9 個資訊單位,而且維持的時間通常不超過 30 秒。
  •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當短期記憶經過強化(例如重複或與已知資訊聯繫),這些資訊就會被轉移到長期記憶。長期記憶是相對穩定且持久的,可以保存數年甚至一生。


2. 大腦學習機制:突觸可塑性與重複的重要性

學習新知識涉及一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的過程。簡單來說,每當我們學習新東西,大腦的神經元之間會形成新的連結,或者強化已有的連結。這種連結越強,我們對資訊的記憶就越深刻。


然而,單次學習通常不足以形成牢固的記憶。這是因為大腦需要時間來進行鞏固(Consolidation,這是一個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重複學習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適當的間隔下進行重複,效果會更好。



3. 提升學習效率的實用技巧

了解了大腦記憶的形成機制,現在我們可以探討幾個基於腦科學的學習技巧,這些方法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記住資訊。

技巧一:間隔重複法Spaced Repetition

間隔重複法是一種基於記憶曲線(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的學習策略。研究表明,我們在學習新資訊後,如果不進行複習,記憶會迅速衰退。然而,透過在不同時間點進行複習,我們可以重新激活這些記憶,讓它們變得更加牢固。

如何實踐:

  • 在第一次學習新資訊後,間隔 1 小時進行第一次複習。
  • 接下來間隔 1 天、1 週和 1 個月分別進行複習。

技巧二: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

番茄工作法是一種時間管理策略,利用大腦的專注周期提升學習效率。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通常只能專注 25 30 分鐘,之後專注力會迅速下降。番茄工作法便是利用這一特點,將學習時間劃分為短周期,並在周期之間安排休息。

如何實踐:

1.    設定一個 25 分鐘的計時器,並專注於學習。

2.    計時器結束後,休息 5 分鐘。

3.    重複這個循環 4 次後,進行一次長時間休息(15-30 分鐘)。

4.    這種方式能幫助你保持專注,同時避免過度疲勞。


技巧三:利用「檢索練習」Active Recall

研究發現,檢索練習比被動重讀筆記更能提升記憶效果。當我們主動回憶資訊時,大腦會重新活化相關的神經連結,這有助於記憶的強化。

如何實踐:

  • 不要只重讀筆記,而是試著自我測驗。
  • 利用「教別人」的方式來檢驗自己的理解程度,這樣你會發現哪些部分尚未掌握。

4. 其他提升學習效率的腦科學建議

除了上述技巧,以下幾點也能幫助你有效學習:

  • 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對記憶鞏固至關重要。研究顯示,深度睡眠階段大腦會進行記憶重組,將新學到的資訊轉移到長期記憶中。
  • 運動與飲食:適度的運動能促進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釋放,這有助於大腦可塑性。富含Omega-3、抗氧化物和益生菌的飲食對大腦健康也有正面影響。
  • 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有助於提升專注力,減少壓力,並促進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活性,這對學習與記憶非常有幫助。

總結

大腦的學習與記憶機制複雜而有趣,但只要掌握了這些科學原理,我們就可以採取相應的策略,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利用間隔重複法、番茄工作法與檢索練習,你將能更輕鬆地記住知識,並且學得更快、更有效。

下一次當你在學習新技能或備考時,不妨試試這些技巧,讓腦科學幫助你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果!

對了,順便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高雄「張老師」中心的邀約,將於1/11-12, 2/22-23舉辦「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的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DaANy


在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交集,揭開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奧秘;在進階工作坊中,不僅介紹神經心理諮商的原理與原則,還涵蓋了神經科學在健康生活、壓力管理、克服拖延症、高效親職和精神疾病照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不論您是臨床實務工作者(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職能治療等),或是助人相關科系(醫學、護理、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的學生、研究生、教師等,抑或您只是單純對於如何有效運用大腦感興趣者,都熱烈歡迎您來參加本次的工作坊。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