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架構

趁著今天在從台北返回高雄的高鐵路途上一點時間,就和大家來談談,我去年開設「融合腦神經科學與阿德勒心理學之自費諮商門診」所運用的理論架構。(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好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家分享文章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身為醫師的我,也無法擺脫被要求發表論文的枷鎖。前幾個月的時間,忙著研究論文的撰寫、投稿與修改,如果這個月,發表的稿件能順利被接受刊登,在接下來這一段時間,偉任就可以心無罣礙地和大家分享「神經心理學」囉!(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這學期,偉任也在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復健諮商研究所,開了「神經心理學研究」這門課。早期傳統神經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神經、精神與動作行為醫學的探討。這些研究進行,主要以神經科領域、復健科領域,或是臨床心理的領域為主。這對於擁有精神科以及諮商心理背景的我來說,近幾年來會關心這樣的主題,顯然會和神經科領域、復健科領域、或是臨床心理領域的專家所關心的方向會很不同,特別是這一堂「神經心理學研究」的課,是開在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與諮商心理研究所。


其實,近幾年來的神經心理學領域開始關注的議題,也和早期傳統神經心理學關注的議題很不一樣,有不少神經心理學的學者專家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的腦科學探討、以及研擬心理病理學的相關處遇計畫。這樣的轉變,也影響了心理學界諮商典範的轉移。(延伸閱讀:何為神經心理諮商?


隨著時代的不同,心理學界諮商的典範也有所不同。舉凡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敘事治療、完形治療等,不管你喜歡或擅長那一個派別的心理學派,在臨床實務工作上,助人工作者之所能針對個案所遇到的問題作出合宜的評估,以及協助個案有效能地渡過人生的困境,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這些心理學派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理論架構。


因為有了一個瞭解人性、解構問題、頗析人與人溝通模式的理論架構,助人工作者就可以用它來協助個案覺察自己的問題,並且也能有一個方向來引導個案解決他所遇到的困擾。

既然神經心理諮商也是心理學的一種派別,在其理論的形塑過程中,也需要有一個明確理論架構的論述。然而,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和其他心理諮商學派理論架構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架構聚焦在人反應(記憶、感覺、情緒、想法、行為、和人際溝通模式)背後的神經訊號處理歷程。(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神經心理諮商相對來說,還算是一門相當年輕的科學。有一些學者,也開始為神經心理諮商提供相關的理論架構。在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發展的歷程中,就不得不提到克勞斯.格勞(Klaus Graswe)這位知名學者。克勞斯.格勞基於之前神經心理諮商領域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他提出了「一致性理論模式(Consistency-theoretical model」,這個理論模式可以協助助人工作者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瞭解精神病理學 (Grawe, 2017)

下面的圖,是偉任將之中文化後的圖。


一致性理論模式說明了人類基本需求(掌控、括樂/痛苦迴避、依附、自我實現)、動機基模(趨前、迴避)以及經驗與行為當中的關聯性。後來,這個理論模式又被做了修改,取名為「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Integrated model of the base 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neuropsychotherapy)」 (Dahlitz & Rossouw, 2014)


雖然「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這個理論模式,對於神經心理諮商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我並沒有打算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因為自己在使用這樣的理論架構時,似乎不能很貼切的運用於臨床的實務工作經驗中。因此,偉任在研讀了許多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書籍與研究文獻後,基於自己的臨床實務工作經驗,再搭配腦解剖的圖像概念,將這個理論架構再做了大幅度的修正,另外提出了一個名為「整合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模式(Integrated neurocounseling theoretical model」的理論架構。


偉任所提出的「整合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模式」的理論架構,是以理智腦(活著是為了什麼?)及情緒腦(如何才能活下來?)作為主要架構,將原有架構中的「安全感」修改為「安全」、「依附」、以及「繁衍」三個部分;另外,再將「基本需求」修改「我要做」、「我不要做」、以及「我想要」三個部分。為何會有這樣的修改與調整?之後再和大家說明解釋囉!


PS:順便和各位分享近期偉任工作坊的訊息,歡迎有興趣的你,也可以來參加喔!

4/10 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團體(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ejPhjgE5xyymAm27

4/24~25 動機式晤談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R1Z1N6

5/15~16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n0Lvv4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你有沒有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為何你對小時候生命經驗的描述,比對起和你一同生長在同一個屋簷下兄弟姐妹的描述,怎麼好像你們不太像是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似的。甚至還有一些對於過往經驗的描述,你們還有可能會出現完全相反的陳述。為什麼回憶會有這麼大的不同?答案和我們的記憶及回憶的機制有很大的相關。


關於記憶這件事,你可能不知道,每當你回憶一次,你就會修改腦中原有的記憶一次

近幾年來,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與許多愛好阿德勒心理學的朋友分享「早期回憶」這個技巧。當你搞懂了「每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你就可以理解「早期回憶」這個技巧,為何不強調事件的真實性,即便當中有一些是個案自己的想像出來也沒有關係。(延伸閱讀:原來,瞭解孩子也可以這麼簡單~阿德勒心理學早期回憶的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生命風格的評估:大樹眾生相的運用

怎麼說「每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呢?

先來談談記憶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人在儲存記憶,和電腦在儲存資料的過程,有部分相似。比方說,你現在正在學習或經驗一件事,這些資料會先暫時儲存在大腦的海馬回的腦區裡。海馬回的概念就有點類似於電腦的快取記憶體,負責快速學習以及儲存當下的一些新訊息

這些暫儲在海馬回的訊息,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到幾天內,會因為我們專注力、對這件事情感受及期待的不同,我們的腦會將部分儲存在海馬回的訊息,透過睡眠鞏固記憶的歷程,分門別類地傳遞並記載至大腦新皮質,也就成為了我們所謂的「長期記憶」。


事過境遷在某個情境,你又再一次地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大腦負責儲存記憶的記憶蛋白會重新變成比較不穩定的形式。這時候,在你回憶起這件事當下新的一些經驗或感受,都會被編碼到之前的記憶蛋白裡去。等到記憶蛋白又再次地恢復穩定的時候,原來有的記憶內容,就有可能會因為融入了新的經驗或感受的訊息而有了不同的記憶內容。

簡單來說,關於記憶,往往在你每一次的回憶過程,你就可能會不知覺地創造了記憶一次。每回憶一次,就修改一次。對之前所發生過的事,回憶的次數越多,就越可能偏離一開始的原始狀態

所謂的記憶,常常並非精確地反映出事實的原貌,更多是表達我們自己對過去事件的現在看法。也就是說,經由阿德勒早期回憶所敘說出來的故事內容,反映出來除了之前的部分相關事件外,也同時反映了個案現在的思考脈絡

回過頭來再來看「早期回憶」,你就可以理解,為何阿德勒心理學會認為:「事件的正確性以及真實性並不重要,即便當中有一些是個案自己的想像出來也沒有關係,因為在捏造的過程,個案也必須使用私有邏輯來創造想像早期回憶,因此,也可以透漏出個人的生命風格」。

南部的朋友,如果你想要成為一位能為個案(或自己)帶來深層瞭解及改變的助人工作者,或是對於阿德勒心理學的運用感興趣者,歡迎報名參加1/22~23高雄張老師所舉辦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

活動報名連結:https://bit.ly/2U1NTEU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團體運作之介紹

 

想一想,科技的研發、文明的進步以及教育的改革,原來的初衷,不都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有輕鬆、活得更有意義嗎?然而,近百年的科技的發展、文明飛耀的進步以及大刀闊斧的教改,有讓我們活得更輕鬆、更自在嗎?孩子與我們的距離,有越來越近嗎?答案,很明顯,沒有。

科技的進步,反倒是讓我們活得愈來越忙碌。忙碌的身活,很容易讓我們的心盲目了。「沒時間」、「沒心」對於管教孩子這件事,到底有多嚴重呢?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爸爸媽媽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與孩子的互動過程,基於「愛孩子」的初衷,你不知不覺地不到6~9分鐘,就會對孩子發出一個管教的訊息。這個數字代表的意涵是……


扣除孩子上課、睡覺等時間,換算下來,你和孩子每天大約會有50次以上的管教情境發生。如果爸媽沒有好管教之能,一年下來,將會有超過一萬五千次的親子管教的衝突。特別是在華人的社會,這個數字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忙碌,容易讓人心亡(沒心),讓我們疲累到忘了管教孩子這件事,是比其他的工作還更需要有專業的知能。(延伸閱讀:爸媽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成績的高低~父母需要做的是……~

不熟悉「心理學」及「腦科學」的爸媽,教養孩子的爸媽就不容易看懂自己與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就好比視力不好的人開車一樣,是一件多麽恐怖的事情。(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沒有策略的管教,導致時下孩子的問題行為層出不窮。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老師與爸媽,就會尋求專業的醫師、心理師或輔導老師的協助,我們稱之為「親師諮詢」。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一個主題「親師諮詢團體」。透過這樣的團體,可以讓老師、爸媽可以有機會與孩子重獲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延伸閱讀:你不可不知:「親師諮詢」說不定是未來的明星產業 「親師諮詢」,你還需要的是:學會如何帶領團體

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通常有幾個重要的原則需要留意:

首先,孩子是孩子,問題行為是問題行為。周遭的師長,需要將孩子與問題行為分開來看


爸媽或老師的管教十之八九很容易受情緒的影響,沖昏頭的師長,很容易脫口而說出了「撿角」、「無路用」、「去死」等等生氣的字眼。(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孩子一般來說而言,心智還在成熟階段,受周遭環境的影響很大,家庭、學校等。因此,當面對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親師諮詢常會問的幾個問題,例如:「孩子周遭的系統怎麼了?有什麼問題?」「有哪些需要改變?」「孩子的負面行為為何會持續?」等,而比較不會問「這個孩子有什麼問題?」


只處理孩子表面的問題行為,而不去關注孩子背後的需求,通常只會讓問題更複雜、更難處理。不熟悉「心理學」及「腦科學」的爸媽,通常只看到孩子表面的問題。其實,孩子的問題行為,往往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及需求,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行為目的論。除此之外,爸媽還需要學會「課題分離」、「鼓勵的技巧」、「我訊息的溝通」、「自我覺察」……


回到今天的主題「親師諮詢團體」,因為要瞭解問題孩子背後的需求,不是那麼容易,管教孩子需要具備的相關策略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其中的精髓。親師諮詢團體,提供了一個特殊的體驗經驗。在這個團體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可以有機會協助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還可以更熟悉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親子互動技巧。(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論~

依據阿德勒心理學專家卡爾森及丁克邁耶的建議 (Dinkmeyer Jr et al., 2015),諮詢團體進行過程,可以簡單的化約七個步驟:


實務上的使用,偉任會融入了博士班所學的「結構式團體督導」的相關程序

再加上自己的相關經驗,將丁克邁耶原來親師諮詢團體七步驟修改成下列新的七步驟。


10/3,於高雄凱旋醫院,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將會開辦「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團體」。屆時,一天的工作坊,偉任將會來參與的夥伴們分享如何「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團體」的相關經驗。
活動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NGRf6BTYmLcjwMkD8


歡迎對於「親師諮詢」有興趣的實務工作者(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或老師等),或助人相關科系(醫學、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學生、研究生報名參與。另外,也歡迎想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應用於孩子管教的家長報名參與。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神經心理學家發現,你我腦子發育成熟的歷程,通常會依據以下3個發展順序的原則:由下到上、由右至左、從後至前(Cozolino, 2016)。
第一階段:由下(邊緣系統)到上(前額葉)的垂直整合
我們都知道,孩子早期腦部的發展,特別是在孩子一歲半以前,孩子大腦下面的腦區(先發展出來,也叫舊腦、情緒腦、邊緣系統)與大腦上面的腦區(比較晚發長出來,也叫新腦、理智腦,特別是前額葉皮質)之間,慢慢地形成綿密的神經連結。
先來點科普,孩子與其主要照顧者間的互動,透過荷爾蒙的分泌,指揮了基因轉錄的過程,影響了神經元連結和神經迴路的發育,進而影響了基因的表現。上述的神經發展現象,被稱之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有了上述的瞭解後,我們再回到父母的教養如何影響孩子腦袋瓜的說明。在孩子生命早期核心社交大腦發育的系統中,這種涉及邊緣系統與前額葉的垂直神經網路的連結,除了受先天基因的影響外,也受到孩子主要照顧者如何對待孩子經驗的影響。(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孩子從他的角度,很獨特地記憶著主要照顧者如何對待他的生命經驗。這些記憶構成了自我、以及自我與他人間的內在工作模式,這些內在的工作模式,影響了成年後我們日常生活種種的行為表現,特別是非意識、快速、直覺的情緒反應。這樣的記憶,我們稱之為內隱記憶,記載著早期生命經驗中情緒、動作程序、非語言描述的相關記憶元素。(延伸閱讀: 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第二階段:由右(腦)至左(腦)的水平整合
在孩子腦部發育的過程中,右腦發育會比左腦早一些、原始一些,通常記憶著許多孩子早期生命經驗中的諸多內隱記憶,構成一個自我的原始版本。隨著孩子腦部的成熟,大腦功能逐漸由右半腦主導轉變成左半腦主導。這樣由右至左的轉移,孩子的記憶也從非語言的體驗慢慢地轉變成以語言來描述的生命經歷故事。(延伸閱讀:原來,瞭解孩子也可以這麼簡單~阿德勒心理學早期回憶的運用~
這樣的轉變,提供了孩子處理訊息及意義創造的新力量。孩子在思考與反思自己所運用的語言過程中,加深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私有邏輯,進而獲得較新、較深層的社交體驗。
神經心理科學的研究顯示,左前額葉腦區的活化,通常與正向情感連結以及個體趨前行為有關;同樣部位,右前額葉腦區的活化,則和個體迴避行為有關(Davidson, 2004)。

一個被良好照顧的孩子,其大腦可以有足夠的能力調解自己前額葉腦區迴避行為的傾象,並運用妥善地運用左前額葉腦區來參與與他人的社交互動。相反地,如果經歷過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例如:肢體暴力、語言暴力、性相關暴力或騷擾、或是目睹暴力等等,右腦額葉的活動性會比左腦額葉的活動性來得多,如此一來,個體在與他人的人際互動就容易出現防禦狀態、降低參與的迴避行為。
第三階段:從後(大腦後端)至前(額葉)的橫向整合
這個階段的連結,大約在青春期到20歲初左右,主要是透過長距離神經通路的髓鞘化,強化大腦後端腦區與額葉腦區神經網路的連結。神經途徑有了完善的髓鞘化,大腦後端與前端之間來回傳遞的訊息可以更有效地傳輸至少100倍。


這樣有效能的前後神經連結,可以讓一個人在採取行動之前能有更好、更縝密的思考。更重要的,這樣有效能的前後神經連結,可以讓前額葉擁有更多的能力向邊緣系統(舊腦、情緒腦)發出制止的訊息
如果在孩子發育的過程常常感受到負面經驗,長期的壓力所產生的糖皮質醇對於神經的「髓鞘化」會產生阻礙。接下來,你大概可以猜到的結果就是,孩子那原本就還沒有發育完善的前額葉,再加上功能不太好的神經連結,前額葉的煞車功能將急劇下降。這樣情況下,孩子就很容易出現思考不夠周密的衝動行為。
綜合上面孩子腦神經發育過程的說明,你大概不難發現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扮演的角色是如何巨大!
瞭解了孩子早期生命經驗中,父母的教養是這麼重要後,接下來,你需要的是有策略地陪孩子成長。這時,阿德勒心理學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延伸閱讀:阿德勒父母學:阿德勒父母學:孩子行為目的確認vs父母合宜的因應方式 阿德勒父母學:溫和及堅定態度在管教的運用
如果你想對阿德勒心理學的臨床運用有更近一步的瞭解,下面的一些工作坊與演講,偉任將和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的使用心得……。
9/5於台北,阿德勒父母學:孩子與3c成癮(演講)

9/19於桃園,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二日)
活動報名連結:https://bit.ly/2z1Rzjs

10/3於高雄,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團體(一日)
活動報名連結:https://bit.ly/2E7AkPy

11/7於台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二日)
活動報名連結:https://bit.ly/2Wf5Fqv

12/5於台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二日)
活動報名連結:https://bit.ly/3dppAsk
歡迎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的你,一起來前來交流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腦科學的運用


前幾天,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來信,告知偉任一個訊息,在9/6,於台北2020年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需要分享一個主題「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
20分鐘的演講中,可以和來參與的人分享些什麼的經驗呢?
為了呼應今年大會的主題「同心協力防自殺(Working Together to Prevent Suicide)」,思考了幾天,過去這幾年來一些社區與年輕族群工作的經驗,於是乎在腦中慢慢地凝結出幾個初步的方向。

不賣關子,先說結論吧,就偉任這幾年來在進行「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的經驗來說,有三個小結論:
1. 親師需要瞭解基礎的神經科學
2. 社區心理衛生介入需要步驟化
3. 臨床醫師需要強化心理學知能
關於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偉任為什麼會有這三個小結論呢?
我們先回到「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這個主題,我們可以再猜解成兩個小主題:一是「年輕族群」,另一個是「社區心理衛生介入」。
(一)年輕族群
年輕族群之所以稱為年輕,就是因為這個族群通常有幾個特點:
1. 相對於成年族群,「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介入,通常工作的對象往往還會包含個案的家長、老師、諮商心理師等周遭相關的重要他人(本文統稱為親師)。這些親師們,因為不是在精神醫療領域工作,因此對於人類行為與腦功能科學的連結,肯定就不是那麼地瞭解。(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在不瞭解腦科學的情況下,對於孩子不適當的行為、不穩定的情緒表現、不符合常理的異常精神反應,往往就會以「怪力亂神」、或是「叛逆」、「不乖」、「故意」等道德和文化價值的判斷來解釋孩子上述的行為

這些基於道德和文化價值的判斷,容易讓因生理疾病問題的年輕個案蒙受不必要的誤會及恥辱。有時,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年輕個案的問題行為被延誤接受合宜的幫助。這個時候,神經科學的解釋,可以減少污名化。尤其近幾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當人們能夠瞭解有一些問題行為並不是道德或文化價值有問題才出現,污名化就會減少。
比方說,瞭解成癮的腦科學,親師們就比較不會簡單地就以「他自己意志力不夠」來責怪成癮的孩子;瞭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腦科學,親師們就不會再叫這些曾經受過家暴、性侵的年輕個案「你不要想太多」,因為杏仁核所喚起的情緒經驗,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以「你不要想太多」就可以渡過。(延伸閱讀: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神經科學的瞭解,就偉任這幾年來的經驗,相當有助於改變親師們對於年輕族群問題行為心理健康介入的思維方式。小結:證明親師需要瞭解基礎的神經科學

2. 這些親師們因為是年輕族群周遭重要的他人,想當然爾當他們面對這些年輕個案的問題行為時,比起精神醫療的專業人員一定會有更多的投入與關懷。但,也因為他們和這些年輕個案有著難以切割的密切關係,往往在面對個案的問題行為時,總會帶著滿滿的情緒(例如恨鐵不成鋼、是不是親師自己哪裡做錯了等)。

另外,研究顯示年輕族群在腦功能的發育,前額葉相對還不是那麼成熟。前額葉掌管理智判斷,在人類行為的決策過程,有部分的功能是扮演煞車器。年輕族群在其前額葉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他的衝動、不夠成熟的行為反應,總是讓周遭的親師們氣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上述的種種原因,我想,你也可以猜到結果了。親師們在滿滿的情緒下,容易慌了手腳而不知所措。這時,對年輕族群個案所做出的回應,往往就不是那麼的合宜。(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在情緒滿滿的情況下,親師們如果要能讓自己能夠有比較合宜且適當的回應,容易記住步驟化的口訣,往往比那些複雜的理論還來得有效用。小結:證明社區心理衛生介入需要步驟化

(二)社區心理衛生介入
既然是社區心理衛生介入,就需要有更多非藥物的相關知能
2007年,norcorssprochaska提到,心理治療的演進歷程,可以看到有一個趨勢,那就是心理治療走向短期的取向、問題解決、心理衛教、更具指導性、技巧性。偉任這幾年來在社區分享「阿德勒心理學」、「動機式晤談」的這些經驗,恰巧和心理治療發展的趨勢,有著高度的契合。
神經科學提供了可以用於心理教育的解釋,幫助了親師們瞭解了年輕族群問題行為的本質,也包括了關於提供如何解決方案、經濟、和其他問題的實用訊息。特別是可以使用神經科學來解釋年輕族群的大腦如何受到生活經驗、創傷、物質或非物質濫用的影響。小結:再次證明親師需要瞭解基礎的神經科學、社區心理衛生介入需要步驟化
最後,來到第三點「臨床醫師需要強化心理學知能」。
隨著時代的演進,100年前的精神醫學,有了許多不同的變化。早期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心理學蓬勃發展,許多知名的心理大師,有不少都是醫師,例如佛洛伊德、阿德勒、榮格。但現在的精神醫療,有了藥物的助拳,年輕的醫師們往往容易忽略心理學的學習。當然,現今精神醫療的給付制度、醫師升遷的考核,對於那些願意投入心理學醫師的激勵,不只沒有幫忙,不少還有反淘汰的制度。
心理學的學習不只是需要專業知識的理解,比起精神藥理學的學習,還需要更多的實務經驗累積。年輕精神科醫師在這曠日費時的心理學學習歷程中,外在的環境並沒有提供足夠誘因,單靠醫師自己內在的興趣與動機,顯然還不足以讓心理學專業技能的養成能在精神醫療變成一門顯學
剛剛有提到,情緒滿滿的年輕族群,和週遭人的互動,容易以負面情緒去解讀。年輕族群的孩子即便沒有罹患邊緣型人格違常的問題,和這群孩子工作的助人工作者,還是常常會感覺年輕族群的個案身上總帶著滿身的刺,充滿著防衛、攻擊的企圖。因此,在進行社區心理衛生介入的時候,如果助人工作者沒有足夠心理學的底蘊,往往就不容易與這些敏感的年輕族群一同工作。當然,也無法提供不知所措的親師們較有效能的建議,協助走出他們解決與問題孩子相處的困境。小結:醫師成長學習需要強化心理學
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有著和醫院精神醫療治療模式很不同的專業需求。7/31,應臺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的邀請,偉任將與學校專輔教師、社工師與諮商師們分享「腦功能科學」、「阿德勒心理學」,另外,也會分享偉任聽、看、聽、走四步驟的社區處遇模式

回想我在社區這幾年的相關活動,感覺上,有著濃濃阿德勒醫師在社區投入的影子。當然,也有偉任自己再加入的一些詮釋,與自己擅長的東西。
20年前,沒能走上小兒科醫師的遺憾,近幾年來,因為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生涯,又與兒童、青少年的工作接上線。開心!(延伸閱讀:阿德勒 & 陳偉任 高雄咖啡館相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