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情緒GPS:夢不只是夢,更是你的人生導航提示音 🎧】

 🌿Podcast  情緒GPS:夢不只是夢,更是你的人生導航提示音 🎧

👉 點這裡直接收聽語音節目:🔗  https://shorturl.at/SoaJ0  
晚上睡覺,腦袋是不是像在播電影?那些奇奇怪怪的夢,其實是潛意識在跟你說話!這篇文章帶你走進神經科學與夢境分析的「捷運線」,一起解鎖夢境符號的秘密、看看我們大腦在REM睡眠時到底在搞什麼鬼,還會分享真實案例,教你怎麼把夢變成人生路上的GPS!(延伸閱讀:夢境大揭秘:從古老傳說到現代大腦科學,走進神秘又奇妙的夢世界!


快來了解,讓你的夢不再只是腦內雜訊,而是專屬於你的「加密情緒信」!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揭開夢境符號的神秘面紗:從神經科學到人生故事,我在夜裡讀懂自己的腦


ㄧ、為什麼近幾年我對夢如此著迷?

每當夜幕降臨、我合上書本也闔上雙眼,腦海就像開啟一場全息投影:毫無邏輯的畫面、誇張的隱喻、甚至連我自己都忍不住吐槽的荒唐劇情輪番上演。
臨床十多年,我聽過無數病人、朋友、甚至網友的夢。越聽越覺得——如果白天是顯意識寫的散文,夜晚一定是潛意識拍的 MV。(延伸閱讀: 夜裡的大腦魔術: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視角,看夢境中那些符號與隱喻



這篇文章,我想把「神經科學實驗室」與「夢境分析室」連成一條捷運線,帶你遊覽夢境最繽紛的站點:

1.    傳統心理學的符號學:佛洛伊德與榮格替夢配的字幕。

2.    當代神經影像的揭秘REM 睡眠時,大腦到底在忙什麼?

3.    真實案例 × 數據解析:看我如何把零散神經訊號,拼成一段值得轉分享的故事。

4.    我學到的三個人生提醒夢,不只是腦內煙火,更可能是情緒 GPS

拿好你的腦波票,我們出發!

二、那些夢裡常見的符號,其實老早被命名過

2‑1 自然、人物、物件——潛意識的暗號本

  • :水常常象徵情感與潛意識。
  • :能量與破壞的雙面刃,像極了壓力下爆衝的自己。
  • 母親:滋養,也可能是「被需要」的壓力象徵。
  • 鑰匙/門/鏡子:轉場、闖關、自我對話的入口。




2‑2 佛洛伊德:壓抑慾望的變形秀

佛洛伊德說,夢是被道德與文化蓋章「禁止通行」的慾望,換了面具偷偷上台。
例如:一把鑰匙可能象徵性慾;被追逐的片段,可能是現實壓力的迴避劇本。

2‑3 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劇本庫

榮格往更遠的時空挖,提出 Archetype(原型)——
英雄、母親、智者、老人、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
⋯⋯跨文化、跨時代地住在我們基因雲端。
所以東方神話的龍、以及西方的騎士,都是同一組程式碼的不同 Skin

三、顯微鏡下的大腦:REM 睡眠的三件瘋狂事

1.    視覺皮質自己拍片
沒外部光線,它仍高頻放電,剪輯白天的影像素材,加入 AI 亂數特效,做出超現實 8K 畫面。

2.    杏仁核打光,情緒飆亮度
情緒中樞在 REM 睡眠像開了演唱會,於是夢常常色彩飽和、情緒濃到像 Instagram 加重濾鏡。

3.    海馬體拼圖,故事線生成
記憶小編把零散碎片排版、加標題,最後丟給前額葉(此時卻半休眠),於是邏輯審稿員睡著,荒謬劇情就通過審核。



一句話統整:夢,是大腦把「神經噪音歷史記憶情緒高潮」混剪,再用預測編碼模型自動補洞的結果。(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做夢?神經科學告訴你背後的真相

四、真實案例:迷宮 × 追逐,神經訊號如何變戲劇?

病人 A30, ♂)訴說:
「我夢到自己在一座無盡的迷宮,被一個看不見臉的人追。我跑到滿頭大汗卻永遠找不到出口。」

4‑1 心理學字幕

  • 迷宮方向迷失、自我探索的困境。
  • 追逐被工作或關係壓得喘不過氣。

4‑2 神經科學導演手記

1.    日間壓力素材:白天他被上司臨時加專案,海馬體存檔。

2.    REM 觸發:半夜杏仁核翻出「焦慮」檔案,情緒上色。

3.    視覺皮質自發畫面:把童年樂園裡玩過的鏡子迷宮調色後套用。

4.    預測編碼補劇本:前額葉休假,大腦用「跑給壓力追」的模板完成敘事。



一句話拆解:他的夢,是「焦慮情緒 × 迷失記憶 × 自動補完」的 Adobe Premiere。(延伸閱讀:從大腦看夢:神經科學揭秘夢境奧妙的新視角

4‑3 轉化功課

我請他在清醒狀態畫出夢中的迷宮,並標註「最想找到哪個出口?」結果他寫下:

「我想要有勇氣跟上司說『我需要支援』。」

一週後,他真的約了上司好好談,工作量重新分配,睡眠品質也改善。
夢,成了他情緒 GPS 的導航提示音

五、夢的啟示:科學、藝術、與人生

1.    科學靈感:化學家克庫勒夢見 Ouroboros(蛇咬尾),發現苯環結構——夢是跨領域創意孵化器。

2.    藝術火花:達利《記憶的永恆》—— REM 影像輸出到畫布,改寫了超現實主義。

3.    自我對話:破碎鏡子、無聲尖叫,常是前額葉抑制下的「自我監控 bug report」。

六、結語:下一次做夢,替自己點亮小夜燈

夢不是腦內雜訊,而是一封 加密的情緒信
用心理學,你能讀懂符號;靠神經科學,你看見編碼邏輯。
而我的小習慣是——醒來隨手寫下三個關鍵詞,花 2 分鐘連連看:

  • 情緒感受(沮喪?雀躍?)
  • 白天素材(誰讓你心跳加速?)
  • 行動提醒(哪一步可以微調?)

如此,你會發現:

夢境其實是夜班的大腦,
用最狂放的劇本、最誇張的特效,
幫我們白天沒空處理的情緒,
打了一通語音訊息。(延伸閱讀:激素與夢境的奇幻交響樂:從深度睡眠到清晨覺醒

如果這篇文章有打開你的好奇心,歡迎分享給也愛做夢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在腦波的銀河裡,繼續探索——

Have a lucid dream tonight!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Rhltb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正念遇見神經科學:我如何看見覺察練習在大腦裡發生的事

🌿Podcast首發|正念十年系列講座 🎧

👉 點這裡直接收聽語音節目:🔗 https://shorturl.at/V2Y4o 

十年前,一群相信「覺察能帶來改變」的助人工作者,種下了正念的種子。如今,「正念助人學會」已走過十年歲月,在全台各地推廣正念、陪伴無數助人者與民眾走過生命低谷,也見證了正念如何在臨床、教育與日常中扎根、開花。

今年,正念助人學會發起【正念十年〈傳承與展望〉系列講座】,邀請來自台灣與國際的重要學者,一同見證與分享正念的轉化力量。(延伸閱讀: 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我很榮幸受邀擔任其中一場講者,分享的主題是:🎙《當正念遇見神經科學:覺察練習的內在運作地圖》。身為精神科醫師與神經心理教育推廣者,我長年在臨床現場看見:當正念練習開始穩定地發生,人們對情緒的掌控、自我感知與壓力調節,竟然真的會「改變大腦」。這次講座,我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帶大家探索正念的影響力,也分享臨床與研究中令人深受啟發的案例。(延伸閱讀: 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 在這集 podcast 中,你會聽到:

  • 正念練習如何調節杏仁核、前額葉、島葉等腦區
  • 從神經可塑性看「覺察」如何重塑身心平衡
  • 心理學與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與挑戰

📌 同時也誠摯邀請你參與這場系列講座現場活動,報名連結在此:🔗 https://shorturl.at/IPtqq

🗓 我的演講場次時間為:628日(六)19:30-21:30

🎙️ 小插曲分享一下:
本集 podcast 是我用 AI 語音工具製作的初步嘗試。由於指令功力還不夠成熟,我竟意外變成了一位溫柔的女性聲音出現在音檔中😅

功夫不到位,就只能先接受現在這個「不完美的自己」。如果各位朋友對 AI 聲音轉換有更好的做法,也歡迎提供給我,幫助我未來能「還原本尊」,發聲更貼近本人!(延伸閱讀:現代父母的挑戰與對策:從焦慮到成長的教養之路

🧠 讓我們一起用科學探索正念的奧祕,讓覺察成為日常中最溫柔且有力的支持。感謝正念助人學會的邀請,也期待與你在 podcast 或講座現場相遇!

👉 歡迎分享給對心理學、大腦與正念有興趣的朋友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Rhltb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Z世代心世界:數位、大腦、早期經驗,看懂青少年精神健康》

 Podcast節目名稱:《Z世代心世界:數位、大腦、早期經驗,看懂青少年精神健康》節目內容連結:https://shorturl.at/UW1LK


第一段:數位世代的挑戰「滑」出新壓力

主持人: 談到青少年,我們不能不提他們與生俱來的「數位原生世代」身份。今天的Z世代Alpha世代,從出生起就生活在科技和社群媒體主導的世界裡,這塑造了他們的思考、溝通和自我認同方式。然而,這個數位世界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

  • 持續的比較與呈現完美生活的壓力:社群媒體讓青少年不斷地與他人比較,感覺必須呈現出完美無瑕的生活 。這種無止盡的「炫耀」與「被審視」,讓他們背負著沉重的形象包袱。
  • 專注力縮短與面對面溝通減少:長時間的線上活動,讓他們的專注力難以深入,也大大減少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反而可能缺乏自信去表達和連結 。
  • 睡眠問題的急劇增加:各位,您可能不知道,自從2007iPhone問世後,青少年睡眠不足的比例急劇增加 。睡前過多的螢幕時間會延遲褪黑激素的釋放,導致失眠,而這又與憂鬱、焦慮、注意力問題,甚至自殺意念息息相關 。
  • 戶外活動與親密關係的流失:青少年在沒有父母監督下參與戶外活動的比例急劇下降 ,這剝奪了他們學習獨立、冒險和建立人際連結的寶貴機會 。同樣令人擔憂的是,戀愛關係的比例也顯著下降,年輕人花更多時間在線上,反而導致更深的孤立和焦慮感 。
  • 孤獨感與「錯失恐懼症」(FOMO):社群媒體上的連結可能流於表面,加劇了青少年的孤獨感,並讓他們不斷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精彩的事,這就是所謂的「錯失恐懼症」(FOMO)
  • 缺乏韌性與現實世界動手經驗:尤其是Alpha世代,他們可能更難以深入專注、延遲滿足,並可能缺乏現實世界的動手經驗,導致其韌性較弱 。


主持人: 面對這種顯而易見的「代溝」,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調整溝通方式與期望,去理解青少年的世界,而非試圖將他們強行拉回我們過去的世界

 

第二段:大腦發展的奧秘為什麼他們衝動又情緒化?

主持人: 青少年時期,就像大腦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施工」。理解他們大腦的運作方式,對於理解其行為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大腦仍在發展中,直到大約25歲才完全成熟。這解釋了他們為何有時會顯得衝動、情緒化,或容易分心。

  • 大腦的指揮中心——前額葉皮質:我們大腦中負責推理、規劃、決策、衝動控制和同理心的「思考大腦」,就是「前額葉皮質」。但在青少年時期,它尚未完全成熟。這導致青少年更容易依賴「快速通道」反應——資訊直接從視丘傳遞到杏仁核,觸發自動的情緒反應,而未經皮質的分析。因此,他們可能顯得衝動或難以長期規劃,因為他們的情緒大腦和生存大腦可能過度活躍。
  • 情緒的警報器——杏仁核:在青少年時期,杏仁核——這個處理恐懼和威脅偵測的腦區——格外活躍 。但由於前額葉皮質還不夠「冷靜」,他們有時會顯得過度情緒化或反應過激 。
  • 情緒調節的關鍵腦區:其他與情緒相關的腦區,例如處理情緒痛苦的「前扣帶迴」(ACC) 和評估情緒資訊的「眶額葉皮質」(OFC),在青少年時期也仍在成熟中 。這解釋了他們為何社交拒絕或失敗感受會如此強烈,且難以像成人般調節情緒 。
  • 影響情緒、行為與認知的神經傳導物質:我們大腦約有860億個神經元,它們透過電氣和化學訊號(神經傳導物質)快速傳遞訊息 。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和認知:
    • 血清素 (Serotonin):低水平常與憂鬱和焦慮有關,它影響著情緒、睡眠、飲食和思考 。憂鬱的青少年常常呈現血清素活動減少,導致疲勞、無望感和情緒麻木 。
    • 多巴胺 (Dopamine):與獎勵、動機和成癮密切相關 。青少年對多巴胺特別敏感,這解釋了他們為何常尋求新奇刺激和體驗 。思覺失調症(多巴胺系統失衡)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水平較低)都與多巴胺有關 。
    • 正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它有助於專注和注意力 ,ADHD也與其水平較低有關 。
    • 催產素 (Oxytocin):在連結、信任與依附中扮演關鍵角色,有助於建立安全的、情感的連結 。當青少年感到被拒絕或關係困難時,不僅是情感問題,也是神經化學的問題 。
    • GABA:它是大腦的「天然煞車系統」,能夠減緩大腦活動,平息焦慮 。

主持人: 所以,當您的孩子衝動或情緒化時,請記得,他們的大腦還在努力學習如何「煞車」和「思考」

 

第三段:早期經驗的深遠影響塑造大腦的基石

主持人: 除了數位環境和大腦發展,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也深受早期經驗的影響。兒童大腦的發展,不僅基於生物學,更受到關係的深刻塑造

  • 表觀遺傳學——環境如何修改藍圖:遺傳基因雖然提供了大腦的藍圖,但環境因素,如關係、壓力、創傷、愛、養育和營養,都會修改這個藍圖。例如,關愛的養育環境能使調節情緒的基因正確表達,從而降低壓力水平。這解釋了為何有些青少年在情緒調節和壓力方面會面臨更大的困難。
  • 依附理論——連結的力量:依附理論強調,兒童天生渴望形成強烈的情感連結,而早期依附的品質會影響他們終生的關係。在青少年時期,他們的大腦仍在「施工中」,關係的重要性更勝以往,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的基石來冒險和探索世界 。父母的關愛和回應會增加孩子體內的催產素,促進心理健康且安全依附的形成 。
  • 創傷對大腦的物理性影響:童年早期,特別是前幾年,是人生的基礎,它塑造了孩子看待世界、反應、連結和情緒調節的方式 。不良的照護,尤其是慢性忽視或虐待,會對兒童大腦造成物理性損害 。例如,大腦某些區域可能顯得更小、更暗,且整體發展較差 。這些創傷會儲存在神經系統中,造成隱藏的傷口,影響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 。受虐兒童的大腦中,前扣帶迴的連結性常常被削弱,進而影響他們的情緒管理和專注力 。
  • 童年逆境經驗 (ACEs)——「這個孩子發生了什麼?」ACEs研究明確指出,兒童經歷的逆境越多,他們面臨精神健康問題、物質濫用、慢性疾病甚至過早死亡的風險就越大 。ACEs包括虐待、忽視和家庭功能失調等三大類 。研究顯示,經歷四個或更多ACEs的青少年,其憂鬱症、物質使用障礙或自殺意念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理解ACEs,能幫助我們將視角從「這個孩子怎麼了?」轉變為**「這個孩子發生了什麼?」**,這觀點的轉變意義深遠 。

主持人: 儘管聽起來充滿挑戰,但令人鼓舞的是,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尤其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 。這意味著我們擁有一個「機會之窗」,預防和早期介入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培養韌性 。作為成年人,在關係中提供的情緒安全與支持,真的能「點亮孩子的大腦」,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專注力和韌性 。

 

結語:

主持人: 總而言之,青少年精神健康是數位環境、持續發展的大腦生理結構和化學,以及早期經驗累積的綜合結果。它們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們年輕一代的心理風景。

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了這三大支柱,希望這期節目能幫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身邊的青少年,用更多的同理心和科學知識去支持他們。請記住,我們所能提供的理解、耐心與連結,將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資產。

感謝各位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初步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twa9I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