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大腦判斷外界訊息的方式,其實存在著不少的謬誤。比方說我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可以準確無誤地從外界獲取訊息、對訊息的處理擁有充分的自由意志、或是大部分的時間自己都可以活在當下。其實,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情感與行為是怎麼發生的,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搞不是很清楚。比方說,我們為何會對某人有一見鐘情?為什麼我們聽到某一首歌時會潸然淚下?我們以為自己所理解當下所發生的種種,都是基於自己的信念與自由意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人在接受外界刺激後,會以三種方式來做行為的反應:第一是反射動作,這是一種中樞神經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無意識回應。神經訊號由接受器發出,不經過大腦,只經過延髓或脊髓就將訊息直接返回至作用器,例如擊打膝蓋,小腿會向上翹;第二是習慣化的制約反應,包含了我們所熟悉的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是大腦透過比對過往的舊記憶所做出的回應;第三是目標設定行為,這是我們依據過去經驗、自我的期待與相關資訊而做出的回應,可以隨時自主地做出改變。第一種與第二種的行為反應,沒有經過我們大腦太多的思考。即便是第三種的行為反應,其中也有不少部分的大腦運作機制,是在你沒有知覺下就進行完畢的。腦科學家已經證實,透過五官感知外在環境而來的各種訊息,有不少比例會在我們沒有知覺的情況下,將這些訊息做出某種定義,並將它在我們的腦海中化為形象。

下面兩個圖形,第一個圖,給我們大腦第一個資訊就是一個立體四方形。但如果我們再仔細地瞧一瞧,就會發現這樣的幾何圖形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個圖,第一時間給我們的知覺並沒有特別的問題,只是細看後,這個圖形到底是三條長方體?還是四條長方體?就有點糊塗了。這兩個例子說明了透過五官所獲得的資訊,只能給我們大腦一個大概的草圖,之後大腦就會自動接手填充其餘的部分。而填充的部分,很多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

下面的圖形又是另外一個例子。我們透過五官來感知這個世界,然而感官所能捕獲的資訊,只是環境眾多資訊中的小一部分。這一小部分資訊提供給我們理解外界一個大略的草圖,大腦會動用之前舊記憶資料庫中的相關資訊填充其餘的部分,之後再做出對這個世界的解讀。下面的圖形,又是另外一個例子。知覺只提供我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大概架構(10%),另外的訊號是來自內部神經系統的填充(90%

我們的大腦解讀外界事件會客觀嗎?答案就很清楚了,我們的大腦不能很客觀地解讀事情。更精確地來說,我們的大腦通常只會提供我們想看答案的相關資訊。白話一點,就是說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我非常喜歡知名哲學家康德所提出認識世界的觀點,他認為人無法認識世界真實的原貌。人所看到的世界,是經過自己感知過濾後所看到的表象世界。他進一步指出,人對於世界認識的管道有兩種:一是來自於實際經驗的體悟,另一是來自於理性的推理。體悟需要的是實際經驗,而推理則沒有需要實際的體悟,反而是需要我們大腦理性的思考判斷。康德認為理性推理的知識,是先於實際經驗的體悟。透過「直覺」與「概念」,我們認識了這個世界的表象。當中「直覺」是透過人類感官去體驗而得到的經驗,而「概念」則是人類自己所創造和定義的,而有了「直覺」與「概念」的結合,於是乎,我們有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感知。

因為我們是透過「概念」與「直覺」的結合來認識這個世界的表象,所以就無法真實地看到這個世界的本身。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體驗與觀點來理解自己所認為的世界。所以每一個人所認識的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能搞懂「概念」與「直覺」在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進行,就有機會當自己真正的主人,進而減少大腦判斷外界訊息常見的三個謬誤(體驗當下、自由意志、以及準確訊息)。(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想要搞懂「直覺」與「概念」、制約反應、以及目標設定行為在我們大腦是如何進行的第一步,就需要先從瞭解大腦的基本功能開始。

有鑒於「神經心理學」近幾年已經成為心理學領域的很重要的一個範疇,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也都把神經心理學列為心理學領域的必修課程。反觀國內在這神經心理學領域的發展,相對落後了許多。偉任自己擔任精神科醫師已經20多年,也是諮商心理學博士。在實務工作,有許多將心理學結合腦功能科學於臨床運用。這幾年來,將這些經驗撰寫成書籍,期待能讓心理學與腦科學有更多的對話。(延伸閱讀: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本書的內容預計會分為兩冊,分別為《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以及《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內容,除了有大腦基本結構與功能的簡介外,還包括有自我意識、記憶與遺忘腦功能運作的介紹,以及早期生命經驗是如何在我們大腦留下印記相關腦科學的說明。另外,也會和大家談談何謂社會腦,以及壓力反應的腦科學。(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的內容,除了有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實務使用原理與原則的簡介外,還包括有健康生活好習慣、優質壓力因應策略、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超強記憶訣竅、延緩老化良方以及精神病自我照顧好方法等神經心理教育臨床使用的介紹。另外,也會有如何將腦科學運用於心理諮商(例如:正念、接受與承諾治療等)的使用心得經驗分享。(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目前《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已完成,正在思考如何出刊的過程中。《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期待也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已經50歲的我,需要的是設定人生目標,並且築夢踏實,才不會讓中年的大腦老得太快!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神經心理學談強迫症的自我照顧心法

如果你有認識強迫症的患者,你一定對他的強迫性思考與行為非常有印象。明明知道自己重複想著某種念頭,以及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那麼不合理,但自己的腦袋瓜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做重複的行為。這就是強迫症患者的苦。(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一般來說,大約有2~3%的人,會在一生當中的某些時刻被強迫症所困擾。當中超過一半的人會在20歲以前就出現相關的症狀,其中有一些比例有著遺傳的因素。不巧,我們家就有這樣的遺傳體質。強迫症對我的影響是:

在我停好車子、關上車門、離開車子幾公尺後,我的大腦有時會沒有來由地出現車門沒有上鎖的訊息,迫使著我再返回車子檢查車門是否有上鎖,明知道這樣做很不合理,但自己卻沒有辦法說服自己不要再返回檢查車門

一般來說,強迫症患者的內心會有三個轉折,也可以說是強迫症患者內心三部曲:做之前會焦慮、做的當下會獲得釋放的感覺、但做之後會有濃濃的懊悔

和一般人相比較,強迫症的患者腦部造影的檢查結果,可以發現大腦的尾狀核有變小,但功能卻變得活化的現象。相關影響到的腦區包括有眶前額葉、前扣帶迴及尾狀核。從腦科學來看造成強迫症的大腦運作機制,有機會可以提供我們克服強迫症相對的具體作法。(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強迫症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大腦的眶前額葉發出警報,讓我們預期會有可能的錯誤或危險發生第二階段大腦的前扣帶迴,會將我們的擔心牢牢地鎖住在預期的錯誤或危險情境裡第三階段是我們大腦的尾狀核,沒有辦法順利地讓我們感覺已經完成了一件工作,同時將已經做過的工作畫上一個句點,以便讓我們的注意力可以成功地轉移到另一焦點上。於是乎,強迫症的患者只能持續地將注意力停留在某一特定的擔心或事物的預期上,落入害怕與焦慮的不斷循環的過程裡。


有了上面強迫症腦科學的基本認識,我們就可以依據神經運作的三階段分別做出比較合宜回應的方式。面對強迫症自我照顧的第一步是「嘗試告訴自己這些念頭是來自大腦的不安」:當強迫症的患者的大腦匡前額葉開始啟動發出警訊時,嘗試地不要去抗拒這樣的念頭,只要輕輕地告訴自己會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為眶前額葉過度活化產生出來的表象感覺。

第二步是「協助大腦將注意力轉移至五官的感覺上」:因為前扣帶迴會將強迫症患者的擔心牢牢地鎖住在預期的錯誤或危險情境裡,所以當感受到強迫性的焦慮時,就需要提醒自己將大腦的注意力從前扣帶迴的過度激活腦區轉移到五官的感覺腦區裡(看到、聽到、接觸到、聞到、嚐到),這將有助於自己的大腦可以從前額葉過度激活所產生的不安感受帶離開來。

第三步是「讓回應強迫思考的行為容易找到句點」:因為大腦的尾狀核失功能,所以讓沒有辦法讓自己感覺到已經完成了一件工作,因此當你在面對強迫思考做出相對應的第一次因應行為時,可以放慢自己的動作,並且嘗試地在因應的行為過程裡記住相關的細節,好在行為結束後可以記得起來自己已經完成了相關因應動作行為反應了。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如何運用這樣的自我照顧心法,我就以我自己面對強迫症時的自我照顧經驗為例來做個說明。有時候,我停好車離開車子幾公尺,在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剛剛已經完成關上車門,不得不再次地返回車子檢查車門是否有上鎖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放慢檢查的速度以及慢慢地再次地關上車門。過程中,還會讓自己嘗試地記住關好車門的相關線索,好比說看清楚後視鏡往後摺的畫面、聽清楚關上車門後的嗶嗶聲響等。好讓自己離開車子一段時間後,當強迫的思考再次出現時,能夠給自己的大腦有一個交代,告訴自己這個東西我已經徹底檢查過了,可以在因應的行為放心地畫上一個句點。

期待這樣以腦科學為基礎的強迫症自我照顧心法,能讓你或你的親友在遇到強破症腦人的困擾時,有一個簡單、清楚且有科學依據的解決方案。(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一)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歡迎報名參加由彰化「張老師」中心所舉辦的活動(相關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3NIlrmg

7/22~23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8/20~21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腦科學於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
(二)如果你對精神疾病背後的腦科學與心理學感興趣的話,歡迎報名參加由台南「張老師」中心所舉辦的活動(相關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35yubKs

5/28~29 對於精神疾患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

圖:當心理學到腦科學

昨天是連假的第一天,又撰寫了一萬多個字,離今年人生目標「預計出版《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又接近了一些。也很開心在整理的過程中,陸續和大家分相神經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大綱,終於完工了!

明天,2/18,將會和全國幾百位的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醫師與護理師等專業助人工作者分享兩個主題以神經心理學為基礎的危機因應以神經心理學為基礎危機因應的督導。剛準備好預計和一群對於腦科學運用於心理學相當有興趣的諮商心理師們分享的6天工作坊的相關內容(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實務訓練),部分的內容,也剛好就熱騰騰地可以端出來與明天與會的學員分享(延伸閱讀: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真開心!

話說,從去年底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了,也有一些朋友發訊息關心了一下。其實是因為去年醫院的工作相對比較忙,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一兩個月,為了有系統地和一群諮商心理師們分享我這三年來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學習與使用心得,在準備這6天活動的過程中,總覺得之前預計出書的架構,似乎還不是很成熟。所以,這三個月就稍微停下筆來,又繼續閱讀了不少神經心理學的書籍與文獻。(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之起手式

會認識這群對於腦科學運用於心理學相當有興趣的諮商心理師們,起因於前幾年在某個演講的場合,認識了前彰化縣諮商心理師公會的理事長卓翠玲心理師。當時的相遇,談到了我今年預計撰寫我人生第三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的計畫,沒想到一位諮商心理師竟對於腦科學也那麼有興趣,於是乎卓理事長就於去年開始著手安排了6天的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訓練工作坊的課程。(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也因為她的熱情,為了這6天的工作坊,讓本來預計新年與農曆年準備埋手寫書的我,就暫時停筆下來,轉向6天工作坊內容的準備。這6天的工作坊,分為三個部分:(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二)腦科學於心理教育/諮商的運用(三)DSM-5精神疾病的認識





雖然出書的步調因此晚了幾個月,但也由於有這6個整天工作坊內容的準備與分享的經驗,也讓我的第三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教育/諮商~》整個的內容大綱,終於底定。

100多年前佛洛伊德在《論自戀》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很經典的話……



雖然他相信「談話治療」是可以對人類腦組織產生深遠的影響,滋養的環境可以促進腦朝向新的、更有效能神經連結的改變。但因為當時腦科學的研究並不是那麼的成熟,導致佛洛伊德在做心理動力理論的推論時,慢慢地偏離了腦科學的論證,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一些希臘神話相關的論述(例如伊底帕斯情結等)。


近幾年,因為神經科學探究儀器及技術的圖飛猛進,讓神經科學於人類行為的探討有了更多的瞭解。助人工作者也開始思索如何將腦功能科學的發現運用於臨床實務的工作領域中,於是,神經心理諮商就逐漸地變成一門值得助人工作者專研的科學。心理學典範也在近幾十年有了悄悄的轉移,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會一群和翠玲理事長一樣,會對於腦科學的臨床實務運用那麼的感興趣了。(延伸閱讀: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架構



或許是榮格所說的共時性,人生就是有那麼多的巧合。就在書大綱及工作坊內容完成之際,徐西森老師剛好也邀請偉任,擔任高師大諮復所承辦衛福部的計畫「疫情下醫事人員危機介入與督導專業訓練」的講師。計畫的內容的緣起主要是因為……

      「疫情迄今已造成許多同胞離去,亦對整體台灣社會形成巨大的衝擊與影響,疫情下身為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與醫事人員,可能面臨許多沉重與危機的個案,身為第一線人員是否可持續提升相關知能以因應危機案的處理,並提供適切的服務使民眾安身與安心,成為疫情時期重要的議題之一,透過訓練期望第一線人員能具有自我照顧與壓力因應的能力,也協助督導者也具有危機督導的能力,協助第一線人員面對疫情下的危機處理。」

在這個計畫中,偉任也負責了6個小時的訓練課程。

      「大腦主宰了人類許多的行為表現,除了學習、記憶外,也和壓力的因應反應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充分地認識我們的大腦,不知不覺之下的不當使用,就很容易導致壓力無法負荷,甚至有可能造成生活極大的危機。幸好,近幾年來神經科學探究儀器及技術的圖飛猛進,神經科學於人類行為的探討因而有了更多的瞭解,讓我們能對大腦機制與壓力因應有更深刻的認識,近一步讓我們能提供基於科學證據的有效壓力因應策略。本次的活動,擁有諮商心理學博士的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陳偉任醫師,將用簡顯易懂的方式,讓你瞭解腦科學在壓力因應諮商輔導領域扮演的角色及相關的運用。」

本週五,將會和全國幾百位的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醫師與護理師等專業助人工作者分享部分出書的內容。






期待本週五來參加的學員們,經過一天的訓練,能夠體驗「神經心理教育/諮商」帶來的好處。



在準備明天的活動中,看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這幾個字,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前幾年規劃將輔導與諮商研究所(設立於83學年度)及復健諮商研究所(設立於93學年度)合併的前輩們,是否早就有「原來,心理復原,可以從腦功能的復健做起」這樣的遠見呢?


對了,近日那80歲的媽媽,幫我完成了我書房綠螢幕的製作。這幾天,我正在邀請我那高一的小兒子加入我影音的製作團隊(其實就是我媽、我、我的老婆、我兒子)。期待不久,可以和大家分享「為何壓力就想吃甜食?」動畫的簡易介紹。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大人要如何處理自己與孩子的問題?美國精神科醫師魯斯.佩里(Bruce Perry)提出神經序列治療模式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的解決方式 (Perry, 2009)


它是一種包含許多不同領域專業的治療模式(包含:神經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等),特別廣泛運用於心理有創傷孩子的問題行為之因應。神經序列治療模式能幫些什麼忙呢?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因為他獨特基因的遺傳以及後天環境的影響,造就他在自我調節能力、社交技巧、認知功能的發展,各有其不同的成熟歷程。臨床上我們可能會遇到15歲的孩子,但他的自我調節能力可能只有五歲、社交能力只有三歲、認知功能只有10歲。面對這樣的孩子,神經序列治療模式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良好的互動模式架構。(延伸閱讀: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神經序列治療模式認為,面對孩子的問題情緒或行為,如果治療的順序有誤,即使是最好的治療,也不會有效果。那,什麼樣的治療順序,才是比較對的治療順訓呢?大腦從媽媽肚子裡、經青春期乃至到成人階段的腦發育順序,第一階段的腦發育是著重於腦幹及中腦(生命中樞)的成熟,第二階段的腦發育是著重於邊緣系統(情緒腦)的成熟,第三階段的腦發育是著重於皮質腦(理智腦)的成熟。三個腦區各負責不同的功能,腦感與中腦負責運動與感覺的輸入,邊緣系統負責的是依附、情感以及行為,而皮質腦則是負責思考、計畫、抑制與學習。(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腦幹、中腦以及邊緣系統,主要負責保護我們的安全。對於生命是否能存活這件事,隨時保持高度警戒狀態,讓我們的生命避免及立即逃離危險的處境。受到創傷的孩子,即便現在他們已經是身處安全的環境,因為他們腦幹、中腦以及邊緣系統還是處於戰鬥/逃跑/凍結過度敏感的狀態。因此即便只是日常的一般事物,對他們來說,也都深具有危險的訊息。他們無法卸下不必要的武裝緊覺狀態、無法形成安全的依附、也無法有效地管理他們的情緒與行為。他們被困在腦幹、中腦與邊緣系統,所以沒有辦法讓較高階的大腦發揮正常的功用。


我們都知道,思考、計畫與學習都會發生在腦皮質,如果前面兩個腦區沒有得到適當的發展,父母老師的教導再怎麼棒,此時的孩子也法合宜地受教與學習


如果要讓父母老師想要傳遞的教育內容能有效地被傳遞,我們就需要以神經序列治療模式,從下而上來修復這些不安全的依附。神經序列治療模式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情緒調節、接下來和孩子連結、最後再說道理。(延伸閱讀: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首先,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將自己的心境平靜下來。也就是說,要管好孩子之前,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因為當孩子感受到被威脅,他的神經系統就會出現防禦狀態,進而出現了所謂的問題行為。這時,父母的情緒如果能先平靜下來,孩子就會經由家長的臉部表情、說話音量、肢體動作等不同的訊號,接受到父母傳遞給孩子穩定、安全的感受(讓腦幹與中腦平靜)。也就是說,父母的穩定狀態,就是幫助孩子穩定最好的工具

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環境的影響,這些早期生活經驗的影響,更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怎麼說呢?腦科學相關研究結果有一些發現,孩子腦部發育最快、最重要的時期是在0~3歲這個期間。爸媽的遺傳基因雖然提供了孩子大腦神經細胞生長分佈一個重要的模板,不過,孩子早期生命經驗所接獲得的體驗,也扮演塑造孩子大腦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延伸閱讀: 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想要瞭解原生家庭是如何形塑一個人的生命風格嗎?10/2~3在台南,偉任在張老師有一場「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歡迎有興趣的你,也可以來參加喔!

10/2~3 (台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xLhYuJ

11/13~14 (台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ldxoWv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相信許多父母管教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出於愛,然而,如果你沒有弄懂孩子的大腦,你與孩子的管教就容易起了很大的衝突。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怎麼辦?


首先,你得看懂孩子的脾氣是從大腦的腦一個部位來的?是來自理智腦?情緒腦?還是杏仁核?(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理智腦,指的是額葉功能的表現(特別是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掌控著我們思考判斷的思維能力;情緒腦,指的是邊緣系統功能的表現,掌控著我們本能的衝動和情感的表現。情緒腦中有一個特別的結構叫做杏仁核,可說是我們對於外界危險的偵測器。(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孩子打從媽媽的肚子生出來後,他的情緒腦大約在10出頭歲的時候,就發育得差不多了。然而,他的理智腦大約會在25歲左右,才能發育得比較成熟些。功能良好的理智腦,可以有足夠的能力去調和被活化的情緒腦。然而,一旦杏仁核被活化後,理智腦和情緒腦的連結就很容易被切斷,情緒腦整個就被杏仁核所劫持,而影響了它對外的表現。


有了上述腦科學的知識後,回過頭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的發脾氣。孩子的無理取鬧,身為父母的我們首先需要釐清孩子的情緒是來自情緒腦的火氣?還是理智腦的火氣?(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來自理智腦的火氣,代表孩子的發脾氣是有意圖的,是他可以選擇的,一旦目的達成了,火氣也可以就消退。比方說,孩子要求父母幫他買一台手機,在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他就故意發了一頓脾氣,假哭、胡鬧、無所不用其極地大呼小叫,直到他的父母就範,買了手機給他後,他就可以馬上停下那火山爆發般的火氣。這樣的火氣,就是來自於理智腦的火氣。聰明的他,藉由生氣來控制別人。他的生氣是有意圖、有目的,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氣。

面對孩子來自理智腦的火氣,父母需要做的是搭配溫和及堅定的態度,以「我訊息的溝通」方式,給予說明與適當的設限,而不是亂亂給。雖然亂亂給可以讓孩子降火,馬上解決你眼前的困境,但卻會讓孩子那不成熟的理智腦更加學會不成熟的因應方式。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來自情緒腦的火氣,代表孩子的發脾氣是在自己沒有經過理智腦思考下所發的脾氣,特別是當杏仁核被誘發的時候,情緒腦被杏仁核所劫持,幾乎沒有機會讓理智腦有插手介入的機會。孩子這時候的腦袋瓜裡,充滿了感受被外界威脅所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和壓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面對孩子來自情緒腦的火氣,父母在當下不適合向孩子講道理,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協助孩子的情緒腦降溫。可以的話,讓彼此先離開衝突的場面,因為情緒腦的降溫是需要一些時間與空間。另外,父母也可以選擇運用情感反映的方式,以紓緩的語調將孩子的情緒標定出來。一旦情緒被釐清且被反映出來後,就有機會讓慌張的情緒腦降溫下來。等待孩子的理智腦又重新拿回主導權後,再來與孩子講道理。

當然,協助發脾氣的孩子瞭解他的火氣是來自理智腦或是情緒腦之前,父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要做,那就是先瞭解自己面對孩子的情緒表現,當下的自己,是由理智腦還是由情緒腦所掌控?特別去覺察是否自己的大腦也被杏仁核所劫持而不自知。也就是說,要管好孩子之前,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免得再情緒壓力下,出手管教亂了方寸,孩子沒有感受到你的愛,只有感受到來自你情緒失控的滿滿傷害。(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大人要如何處理自己與孩子的問題?下次再和大家談談,美國精神科醫師魯斯.佩里(Bruce Perry)所提出神經序列治療模式(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的解決方式 (Perry, 2009)


PS: 順便和各位分享近期偉任工作坊的訊息,歡迎有興趣的你,也可以來參加喔!

9/25~26 (台中)動機式晤談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zkUaP1

10/2~3 (台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bit.ly/3xLhYuJ

11/13~14 (台北)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ldxoWv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