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座右銘之運用~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事在人為,自己的命運可以由自己來決定。因此,在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中的再教育過程,座右銘可以給逆境中的個案灌注滿滿的勇氣。(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實務工作上,助人工作者可以詢問個案:「你的座右銘是什麼?」,嘗試地協助個案找到屬於自己的座右銘

百年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說過的一些話,現在,讀起來,依然還是深具發人深省的力量!(延伸閱讀:為何精神科醫師的我,會愛上「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偉任預計出版的書《阿德勒勇氣改變術:自助與助人手冊》,也匯集了一些阿德勒曾經說過的經典名句,雖然目前還在規劃出書的過程中,就先提供各位好友一些阿德勒的經典名句,或許你在人生不同的困境中,正在找尋座右銘的一個參考:
1. 接受真正的自己
  • 心態健全的人,不會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只有心態不健全的人,才會試圖控制對方、改變對方。
  • 不是「不想做」,只是自己決定「不要做」。其實不是「無法改變」,而是自己決定「不改變」。
  • 不受他人的評價左右,接受真正的自己,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 自卑感無法根除,事實上也無法根除,因為自卑感可成為有意的基石,讓人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茁壯。
  • 為什麼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過度害怕被別人討厭,也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 心懷忌妒的人永遠不會成為有用的人,忌妒也是嚴重深層自卑的產物之一。
  •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感受到「貢獻感」,才能夠擁有勇氣。
  • 沒有一項生命的意義能夠適用於所有人,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賦予自己的人生的。
  • 一般來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給予。
  • 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有自卑感。無論看起來多優秀的人,多少都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當然就會有自卑感。
2. 看懂隱藏情感後的情感
  • 「都是父母的錯」、「都怪朋友不好」、「反正一切都是命」這些都是推卸責任常用的藉口。
  • 有許多以自卑感為藉口,逃避人生的膽小鬼。也有不少以自卑感作為發條而成就豐功偉業的人。
  • 孩子只能用「情感」支配大人,長大成人之後,若也想使用情感驅使別人,就是幼稚的行為。
  • 不是因為一時氣昏頭而破口大罵,而是為了「支配」對方,創造與利用名為「憤怒」的情感。
  • 意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情感的糾葛,都是謊言。所謂「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說詞,其實只是「不想做」罷了。
  • 自卑感是無可取代的朋友,回顧你現在擁有的一切,應該有不少是自卑感賜予的禮物。
  • 這世上沒有「個性火爆的人」,只有「常常使用憤怒這種情感的人」。不必徹地改變自己的性格,只要改變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行了。
  • 自怨自艾或無所作為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這樣就可以裝可憐、操縱對方的情感,甚至永遠讓自己有藉口不作為,不需要擺脫不幸的狀態。
  • 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3. 不背負他人的課題
  • 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人想要活得自在,有時,就需要有一點被討厭的勇氣。
  • 背負別人的課題,只會讓自己痛苦。
  • 被討厭,是想要活得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
  • 縱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因為「對方如何看你」,那是對方的課題。
  • 有些人,會想要藉由自己的不幸讓自己變得特別,把不幸當成武器支配別人。
  • 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只要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4. 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其實,人生可以非常單純。
  • 人不應該被過去束縛,只有你能描繪自己的未來。過來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 遺傳和心理創傷都不能支配你,無論過去如何,只有「現在的你」能創造未來。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重要的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使用得到的東西。
  • 過去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 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
  • 人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後的人生。
  • 心態健全的人,不會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
  •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
下次當自己又再次地感到苦惱時,就可以提醒自己,將自己最喜愛的座右銘拿出來,唸一段給自己聽。相信一定有機會可以給你慣著滿滿的勇氣喔!

現在偉任人正在台中,預計9點要開始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工作坊第二天的課程。今天,剛好有帶來兩年前與太太、孩子一起製作的「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待會也會和學員們分享偉任全家製作的書籤,開心!(延伸閱讀:全家總動員製作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生命風格~

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但來不及參加這次台中張老師活動的話,偉任近期還有兩場「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或許你可以考慮參加喔!
12月桃園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2Mwqau8 
明年4/11~12日,高雄張老師(活動訊息尚未公布
屆時,也會和來參加的朋友,分享偉任自己歸納出來「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的使用經驗!

《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之作者序


20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偉任除了精神醫療領域必需的專業訓練外,同時也致力於心理學領域的專研,當中也包括完成了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的碩士及博士的訓練課程。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領域專研過程,當中的學習包括認知行為現實焦點解決敘事完形動機式晤談動力導向、以及家族治療等不同學派的學習。
不同的時期這些不同學派的學習,對於平日的臨床工作以及助人模式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和助益。然而,回顧這樣的專研歷程,總覺得自己像一隻變形蟲,當下學了什麼樣的諮商技術,自己就好像變成什麼樣心理學派的諮商師似的,感覺上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這樣的感受,就好像是一個遊牧民族似的,接觸到什麼心理學,就學什麼心理學。
但,這看似隨機的學習歷程中,隱約地又感覺這條諮商領域的學習之旅又不全然是漫無目的、毫無章法的學習。多年來諮商領域的學習,會駐足在我心中的相關理論及技術,隱約地又好像依循著某種的準則,只是這樣的準則,偉任有好一段時間看不懂是依循什麼準則罷了。這樣的疑惑,直到6年前偉任撰寫博士論文時,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人生的旅途,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早已安排好,在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我對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之旅。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從102年那一段時間說起……
回想那一段為了博士班資格考,長達三個月早上三點半就起來讀書的日子,與之前考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醫師執照考試那樣K書的感覺,再相似也不過了。在順利通過資格考正在思考博士班論文題目時,當時擔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想當然爾,就是構思有關於自殺防治相關的研究議題。當中,原本構思了幾個關鍵的議題包括有動機式晤談、華人孝道、華人面子等。經過了半年多的構思,當時也很順利地幾乎完成研究計劃架構的構思。然而,俗話說「計畫趕不上變化」,因醫院職務的調動,離開擔任八年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位子,我也正在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論文方向?

當偉任正在思考這些種種可能的變動時,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有了安排。這時讓我遇到了剛從美國返國不久的楊瑞珠教授,還記得那一次和楊教授在愛河旁二元品嚐咖啡館和我分享了彈性生涯的觀念。於是,我的論文有了緣起。現在回頭來看,這一次的師生對話,影響的不只是我的論文方向,對於我的生涯也產生了不少的改變。

賈伯斯曾基說過:「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那時你才明白那些事件發生的意義」。
回顧自己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學習歷程,從一開始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習,接著又接觸到動機式晤談、焦點解決、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也曾到美國大蘇爾(Big Sur)的伊薩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學習完形心理治療。每一段心理學的學習,也深深地影響了偉任不同時期的臨床工作模式。然而,隨著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偉任終於找到家的感覺,有了一個屬於自己可以歸屬的理論架構。冥冥中,之前十多年不同領域心理學的相關學習,似乎都在為自己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做準備。也因為有之前這些不同的學習,偉任在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後,好像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這些年來,認知、完形、焦點、敘事、家族、動機式晤談的學習,似乎只為了等待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遇……

20161125日,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在社區首次辦理工作坊,地點選在高師大美學角落--啡拾光咖啡館,偉任受邀擔任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一場工作坊的講師,分享了阿德勒教你如何愛孩子。這一天,標記了偉任在社區開始推展阿德勒心理學重要的日子。自此,有了更多與阿德勒心理學互動的經驗。當時,偉任也於臉書建置了「陳偉任心晴小站」的粉絲專頁。粉絲專頁上記錄著這幾年來我與阿德勒心理學的人生足跡。

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我與阿德勒相遇的故事。從沒有想過喝咖啡會心悸的我,人生走到了中年的時候,竟然會和咖啡館有了兩段難以切割的生命交會。
第一段與咖啡館的緣份,楊瑞珠教授讓偉任與阿德勒相遇……
第二段與咖啡館的緣份,偉任有機會讓更多人與阿德勒相遇……
第一段與咖啡館的緣份,楊瑞珠教授讓偉任與阿德勒相遇……
二元品嚐咖啡
啡時光咖啡

兩段在高雄咖啡館與阿德勒相遇的故事,讓我與阿德勒,注定交錯,生命彼此有了微妙的互動。而,高雄和維也納,從此,也沒了距離。
人生還沒有走到盡頭,似乎,我已經找到阿德勒所說的社群感。未來,還是會持續地透過「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與各位好朋友分享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還在出書規劃的過程中,就先和各位好友分享這本書的「作者序」。接下來的這一段時間,會再陸續與各位好友分享部分的相關內容囉!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父母學:孩子行為目的確認vs父母合宜的因應方式


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管教孩子的經驗?那就是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來處罰(或斥責)孩子,孩子老是不當一回事地重複一些偏差行為。
點選此連結,可下載「孩子行為目的確認 vs 父母合宜的因應方式」表格

即便有時候處罰(或斥責)產生了一時的效用,但不久後,同樣的偏差行為又再次發生。這樣的感覺好像在玩打地鼠的遊戲機一樣,地鼠冒出來,雖然被打了下去,但很快地牠又會從原來的地方(也可能從別的地方)冒出來。

也就是說,問題雖然表面上被高壓的手段壓了下去,獲得初步的解決,但由於底下問題的行為模式沒有被妥善的處理,問題行為還是會再次的出現。如果不想這樣的故事重複發生,需要的就是要學會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延伸閱讀: 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告訴我們說,孩子天生會運用他的一切來獲得他自認為的「歸屬感」、及「重要性」。如果,身為父母的你我,沒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覺察這樣的情形並給予適當的導引的話,那麼,為了從父母身上獲得歸屬感的孩子,將採取某些錯誤的行為,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孩子在現實環境中,出現不適應的情形,或者我們所說的偏差行為。


而這些潛藏在孩子不適當行為背後的錯誤的想法和目的,常常因為父母長期來的不瞭解,進而導致這樣錯誤的想法和目的變得牢不可破。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出現偏差行為,你一定要儘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瞭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然後再給予適當的導正。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給了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個有效辨識出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的好方法(吸引注意要求權力意圖報復表現無能)。
孩子常常會因為錯誤的目的,而產生不同的問題行為。孩子在小學之前的階段,最常出現的行為目的是尋求注意;在國高中比較多的行為目的則偏向是要求權力以及採取報復;如果是表現無能,通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發生改變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父母該關心的是孩子是「為了什麼」才會出現問題行為。倘若父母具備即時判斷錯誤目地與類型的能力,就有機會能提供孩子適切的幫忙,避免孩子偏差行為的持續惡化。
通常孩子偏差行為會循著上述的順序,漸漸惡化


要怎樣才能判斷孩子行為目的呢?
通常助人工作者在父母做了問題的陳述後,會詢問父母的感覺怎樣?然後,再問父母如何回應?之後,孩子又如何對於父母的回應做回應?只有辨識出孩子想從父母得到些什麼,而父母又如何針對偏差行為孩子反應些什麼?如此,才能理解孩子為何會出現問題行為。

辨識孩子偏差行爲很重要的第一個步驟是,父母親需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然後再看看「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企圖了解「孩子的行為在表示什麼」,最後爸媽再依據孩子不同行為的目的,做出相對應比較合宜的因應方式。
下次當你遇到孩子一再出現讓你煩心的問題行為時,記得可以嘗試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來協助處理你孩子的問題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取向伴侶治療(2/3)


今天再和各位好朋友談談,在阿德勒取向的伴侶治療中,運用改變歷程四個步驟協助婚姻出問題的伴侶時,助人工作者需要留意些什麼?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改變歷程的第一步,很重要的是助人工作者與個案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很強調平等合作的精神,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助人工作者除了需要給予夫妻兩人有同等的機會和差不多的時間來回應治療者的探問外。另外,在探問的過程中,助人工作者也需要秉持著尊重、好奇的態度進行探問(Respect Curious Inquiry, RCI)。
除了平等合作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也相當重視給予個案鼓勵。因此,阿德勒取向的伴侶治療師在進行治療一開始,會先評估夫妻兩人希望經過治療後能達到什麼樣的互動。治療師可以在諮商的一開始,邀請兩位:
「分別在紙上寫下五年後,各自對於未來夫妻關係期待會變成怎樣?自己認為達成的機率有多高?」
藉由這樣探問所獲得訊息來的評估,將有助於治療師瞭解誰對這個婚姻還有期待?誰對這個婚姻比較悲觀?這些資訊可以讓治療師知道,在接下來的治療歷程中,如果伴侶治療要能順利展開,就需要對於治療期待比較低的一方,灌注一些希望。(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再來,改變歷程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心理調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互動的問題。夫妻相處的問題,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兩人互動的心理遊戲。除了Gottman的四種不合宜的溝通模式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也可以被運用來做夫妻互動的評估。(延伸閱讀:阿德勒勇氣改變術:行為模式的評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被用來作為親子互動評估的行為目的論,也很合宜被運用來作評估伴侶互動的工具。人生,有兩段關於一個人歸屬感重要性養成很重要的時段:
一段是孩子早期與重要他人互動的生命經驗
另一段是伴侶間親密關係的互動的生命經驗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人本能地會去尋求生存所需要的4Cs。分別是連結to connect)、感覺有能力to feel capable)、感覺自己很重要值得被信賴to feel as if I count)、以及擁有勇氣to have courage)。個體在這兩段很獨特的生命經驗中,一旦在尋求4Cs的歷程受到了剝奪沒有被滿足,就很容易讓一個人出現錯誤的生命風格。(註:阿德勒學派的學者Conway這位學者,是第一位將4Cs概念運用於伴侶諮商的學者)

實務工作上,助人工作者會發現,夫妻兩人在其各自與其重要他人的互動歷程中(通常是10歲以前),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風格。在夫妻兩人結婚後,兩人很自然地會以自己很獨特的生命風格來與對方互動,特別是夫妻遇到困境的時候,生命風格更是顯露無遺。如果夫妻兩人沒能夠理解另一半的生命風格,伴侶的衝突就容易發生。
另外,助人工作者還可以發現,在伴侶的關係裡,夫妻兩人也還在持續地追尋個體生命中重要的4Cs。夫妻在婚姻尋求4Cs的過程中,倘若彼此的需求沒有辦法被滿足,甚至被剝奪,婚姻就很容易出問題。
有了這樣的瞭解後,助人工作者在進行伴侶治療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夫妻瞭解彼此的生命風格以及行為目的。實務工作上,助人工作者可以運用的就是「問詢(the question)」這個技巧。助人工作者可以分別詢問夫妻兩人說:
「如果你們夫妻關係要變好,你覺得需要他/她需要在哪一個部分做些改變?」
然後,請夫妻兩人分別在各自的紙上,寫下自己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些填寫完的相關資訊只會給治療師看而已,並不會立即給另外一半瞭解,需要等到後續合宜切當的治療時機,才會將這些資訊拿出來討論,當成促發改變的素材)
瞭解了夫妻雙方的期待後,阿德勒取向伴侶治療師還需要做的,就是評估夫妻兩人各自解讀在婚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何?治療師可以運用「典型一天」這個技巧,來評估夫妻兩人關於用錢、教養、分享責任、以及表達愛意(包括性)等可能與目前問題有關的部分。
有經驗的治療師會在過程中,聽出夫妻兩人各自的生命風格,更重要的是在夫妻陳述的過程要聽出兩人沒有講出來的東西,通常嚴重的問題常常背後都隱藏著酒精濫用、物質濫用、家暴、以及外遇等問題。
除了問題呈現以及生命風格的評估外,治療師還需要協助夫妻兩人瞭解各自的生命任務。治療師會邀請夫妻兩人分別完成自己的五大生命任務(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評估一個人的「生命任務」)。完成後,治療師可以邀請另外一方回答:
「你會怎樣看待他/她在五大生命任務的看法?」
兩人均有同等的機會和時間,分別回應上述的詢問。過程中,治療師可以協助夫妻針對兩人生命任務看法一樣的地方以及不一致的地方,做進一步的探討。
實務工作上,還可以要納入情緒焦點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s therapy, EFCT)以及心像式關係治療(imago relationship therapy, IRT)的相關技巧,下一篇文章,再和大家分享囉!
這樣富含有同化整合概念的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助人工作者可以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架構為主幹,再納入其他學派相關技巧,來讓自己的治療更有效能。是不是很棒呢?
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的話,偉任接下來有兩場「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或許你可以考慮參加喔!
11月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t.cn/EKlHEGS
12月桃園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2Mwqau8
屆時,也會和來參加的朋友,分享偉任自己歸納出來「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的使用經驗!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取向伴侶治療(1/3)


昨天應台中張老師第三次的邀約,協助辦理動機式晤談的工作坊。第一天的活動後,回到飯店休息,本能地打開了電視。因為昨天和來參加的夥伴討論到動機,因此在打開電視的那一剎那,問了自己,是要看電視?還是要利用空檔寫書?內心掙扎了一下,最後選擇關上了電視,打開了電腦,開始埋首於今年自己目標「出書」的歷程。剛剛在《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實務工作手冊》這本書又前進了一小步,就和各位好友分享一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應用於伴侶治療的小訣竅囉!


關於婚姻,台灣的離婚率是亞洲第二高,根據內政部資料的統計,每年約有15萬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同時也有約5萬對「同林鳥」各奔東西。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問你左手邊已婚的朋友「你離婚了嗎?」他說沒有。你再問問看你右手邊已婚的朋友「你離婚了嗎?」他也說沒有。那答案就很清楚,很有可能就是你離婚了,因為平均大約三對結婚地伴侶,就會有一段婚姻出了問題
你或許常常會聽到夫妻間的相處,有所謂的七年之癢。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現實的狀況是離婚的這群人當中,將近有四成離婚的伴侶,他們的婚齡為1020
為何夫妻渡過了七年之癢的難關,卻無法攜手至白頭偕老?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研究了數千對的夫婦發現,一旦夫妻出現以下四種不良的互動模式。如果夫妻倆人不自知,在不久的將來,兩人的婚姻關係會以離婚收場,這樣的預測準確度,可以高達94%
你一定很想知道,讓夫妻關係走不下去的殺手是哪四種互動模式?
第一是批評:指的是夫妻之間的互動,其中一方會用言語攻擊另一半,當中,有不少的部分是對人不對事。比方說,夫妻之間的溝通你會聽到「你真沒有用!」、「你真笨,這樣也不會!」、「你眼中只有你自己,太自私了!」……
第二是污辱:污辱可以說是批評的升級版,其中一方不只用言語攻擊另一半,還帶著鄙視的態度進行人格的攻擊。所以夫妻之間溝通就會出現挖苦、嘲笑、諷刺、貶低等味道。污辱,對夫妻關係的殺傷力,是這四種互動模式裡最嚴重的一種。
第三是防衛:指的是其中一方總是設法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沒有辦法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第四是築牆:指的是其中一方態度就像一堵冰冷的石牆一樣,無論對方怎麼說就是相應不理。通常,男人比女人更常使用這個互動模式。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伴侶親密關係的經營,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三大生命任務之一。(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評估一個人的「生命任務」

然而,夫妻關係的經營,傳統強調男尊女卑、上對下關係的夫妻模式,在現今的強調平等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就不是那麼的合宜了。一旦沒有被預備學會如何以平等態度來相互對待的夫妻,很顯然地婚姻就很容易會遇到瓶頸。所以,在現今的社會下會出現高達1/3的離婚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相對於傳統的文化脈絡,強調鼓勵、平等、合作精神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就很適合被用來作為現代伴侶遇到瓶頸時的一種治療方法。
阿德勒取向的伴侶治療歷程,和個別心理治療的歷程是一樣的。助人工作者可以依循改變的四個歷程來進行,分別是建立關係、心理調查、洞察、以及重新導向。
步驟一、建立關係:協助伴侶建立一個可以感受到被瞭解、被接受的同理關係。同時也幫助伴侶連結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這樣可以觸發伴侶感受到可以更滿意地在一起生活的可能性。
比起個別心理治療,治療師在進行伴侶治療協助夫妻建立互相瞭解及尊重關係的過程,相對需要花比較多的心思。因為個別治療的個案之所以會來尋求治療,通常對於治療有一定的期待和動機。然而,伴侶治療,可能會出現伴侶其中之一決定他們需要接受伴侶治療,然而,另一半也許對治療並沒有那麼的投入,甚至可能會因為被逼迫而對治療感到氣憤及有敵意。(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進行家族治療
步驟二、心理調查:幫助伴侶瞭解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想法、感覺、動機、以及目的讓他們決定婚姻的生活型態。伴侶可以在治療前,先填寫一些量表。這樣可以提供治療師更多的訊息,包括伴侶他們是如何解讀他們自己所面臨的問題、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他們要來尋求治療等。
步驟三、洞察:協助伴侶理解錯誤行為的目的、自我挫敗的行為,以及如何找到意義感。
步驟四、重新導向:探索問題、行為或情境可能的替代,也需要包含對於改變做出承諾。

為了要能更有效能的進行伴侶治療,在臨床實務工作上,阿德勒助人取向的伴侶治療還可以將情緒焦點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s therapy, EFCT)以及心像式關係治療imago relationship therapy, IRT)等相關技巧融入治療中喔!
至於實務工作要如進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改變歷程的四個步驟,以及如何納入EFCTIRT的相關技巧,下一篇文章,再和大家分享囉!
這樣富含有同化整合概念的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助人工作者可以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架構為主幹,再納入其他學派相關技巧,來讓自己的治療更有效能。是不是很棒呢?(延伸閱讀: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的概念
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的話,偉任接下來有兩場「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或許你可以考慮參加喔!(延伸閱讀:)
11月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t.cn/EKlHEGS
12月桃園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2Mwqau8
屆時,也會和來參加的朋友,分享偉任自己歸納出來「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的使用經驗!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生命風格的評估:大樹眾生相的運用


偉任為什麼會喜歡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其中之一的因素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運用可以整合其他學派相關技術來提升助人的成效。(延伸閱讀:為何精神科醫師的我,會愛上「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同樣面對人生困境/問題,為何有些人能夠勇敢面對,但有些人卻因此自我放棄,當中的差別,就是每一個人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來看個案自己的困境/問題。(延伸閱讀: 全家總動員製作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生活型態~ 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要聽懂個案的生命風格,助人工作者除了可以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相關技術外(例如名字的由來、出生序、家庭首頁、家庭星座、早期回憶等主觀的陳述,以及BASIS-A量表客觀的評估),還可以搭配使用其他學者的相關技術來探問個案的生命風格。
偉任最常整合的方法,包括有:鮑恩米鈕慶薩提爾家族治療的概念,以及大樹眾生相的運用。今天要和各位好友分享的是,運用大樹眾生相於生命風格的評估中。

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中的生命風格評估,除了要能擁有良好聆聽個案生命故事的技巧外,如果助人工作者還能善用一些媒材,就能夠更有效率地聽懂個案的生命故事,比方搭配使用大樹眾生相的運用。
大樹眾生相於心理諮商領域的運用,相關的學理是基於心理學的投射概念。主要是於圖畫中,畫有許多位於大樹不同位子及呈現不同肢體樣貌主角的圖畫。在邀請個案看完圖畫後,助人工作者可以透過相關的詢問,談討個案在看完樹上眾多不同位子及型態的主角後內心相關的觀點、感受等。之後,再將上述的瞭解後與助人工作者想要評估個案的議題做連結。
比如說助人工作者可以詢問個案:「樹上哪一位主角最開心?」、「哪一位主角最感傷?」、「哪一位主角」、「哪一位主角最像目前的你?」、「你期待你自己可以成為哪一位主角?」、「你最喜歡哪一位主角?」、「你最不願意和哪一位主角在一起?」等等相關問題。詢問的問句沒有固定的問法,主要是依據助人工作者想關心的主題作相關的提問。
如果大樹眾生相運用於個案早期生命風格的評估,助人工作者可以詢問個案:「請你回想一下你十歲以前與家人互動的經驗,圖片中哪一位主角和你的早期生命經驗雷同的地方為什麼」、「哪一個角色是爸爸?為什麼?」、「哪一個是媽媽?為什麼?」、「兄弟姊妹在哪裡?為什麼?」、「你喜歡(或不喜歡)處樣的位子嗎?為什麼」、「如果老天爺你的生命重新再來過,並且讓你擁有可以選擇自己在哪裡的權力,你會期待你自己能處在哪一個位子?為什麼?」。
透過上述不同問句的提問,助人工作者可以進一步歸納出個案的生命風格(我是……,別人是……,世界是……,因此……)。
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的話,偉任接下來有兩場「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或許你可以考慮參加喔!
11月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t.cn/EKlHEGS
12月桃園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bit.ly/2Mwqau8
屆時,也會和來參加的朋友,分享偉任自己歸納出來「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的使用經驗!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