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從小扎根:跨系統合作的相互對話

下週四(8/24,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邀您一同參與一場意義深遠的座談會,主題為「心理健康從小扎根:跨系統合作的相互對話」。我們由衷感謝高雄市衛生局黃志中局長、教育局謝文斌局長,以及高雄市國小校長行政支持團隊輔導組的校長們,攜手凱旋醫院及高雄市學生輔導中心,為孩子們心靈舉行一場深刻的對話。透過多元領域的合作,讓關愛之花在孩子們心中綻放,將心理健康的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悄悄滋長。


為何我們選擇舉辦這場座談會?或許你還記得,去年暑假成大學生在12樓的墜落事件,那一則新聞震驚了整個社會。我對這個新聞相當有印象,因為我們家的大兒子目前正就讀這間學校。

他留下了令家人震驚的話語,這句話成了家中長時間的思考。


墜樓的事件還在不久後再度發生,這次是一名女學生。


更早之前,台大的自殺事件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些事件是否只是偶然的個案呢?從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數據統計可以得知,近年來,大多數年齡層的自殺率呈下降趨勢,但15-24歲的孩子卻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自殺情況。


這場活動旨在喚起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並探討如何透過跨界合作,建立更友善的學習環境。關於我的演講有兩個主題:

【主題一:現代學生的獨特挑戰】

透過深入探析現代學生的特性和需求,我們將討論他們面臨的心理挑戰。這不僅有助於全面了解學生的內在世界,同時也能協助學校老師更有力地回應他們成長和學習的需求。

【主題二:教育者的關鍵素養】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我們將深入探討學校老師在協助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所需的核心能力。在這部分,我們將探討以下重點:

1.   學習心理學學校老師需要掌握相關心理學知識,以有效引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2.   懂得腦科學了解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有助於更深入理解學生行為與情緒,並提供適切的協助。

3.   介入步驟化學校老師將學習有效的介入步驟,從早期識別心理困擾,進行適時介入,並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輔導機制。

4.   善用資源網絡學校老師將學習運用現有資源網絡,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家長和社區合作,形成跨界的互動,共同照顧學生的心靈成長。



我們熱切期待著這場座談會,與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校長們攜手交流,為教育的未來鋪陳更加美好的前景。將關懷播種於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健康茁壯,成就精彩的未來。

座談會後,我們即將開啟一場引人矚目的「心理健康從小扎根:由小學生自傷事件談起,探索更緊密的系統合作」記者會。這場獨特的記者會將帶您深入一位小學生的故事內心世界,透過她的經歷,呈現出家庭互動面臨的多重挑戰,以及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起伏。這個故事將深刻觸動您對孩子們在壓力與困境中的情感體驗,以及他們可能做出的行為抉擇,帶來更深刻的體悟與共鳴。

l  活動時間:2023824日(星期四),上午10:00-12:00

l  活動地點:高雄市立凱旋醫院3樓凱旋廳

l  議程規劃:

立即保存日期!8/24,邀您共襄「心理健康從小扎根:跨系統合作的相互對話」座談會,暖心的時刻即將展開。若您的朋友也對這場活動感到好奇,不妨一同前來,一起體驗這場心靈對話的意義。別忘了將這個資訊分享給您的朋友們,讓關懷與知識的火花在我們中間綻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

 

幸運的人用童年經驗成就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療童年經驗。」這句話深刻地凸顯了早期生活經驗對個體的深遠影響。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擁有著無數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之間形成的連結網絡,將塑造孩童成長後的個性與特質。


為了瞭解早年受創如虐待、毆打,以及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兒童(受創組),與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同齡兒童(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投射測驗。為了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心理學家與這些孩子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觀察他們對呈現的圖片所做的詮釋。研究結果揭示,對照組的孩子認為正在修理車輛的父親雖然處於一些危險之中,但不太可能發生問題。他們甚至認為,修理完成後父親可能會帶全家去享受快餐。

與此相對比,受創組的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有些孩子認為:「那個小男孩可能會踢掉支撐車輛的千斤頂,讓車輛砸到他的父親。」還有人這樣描述:「手握鐵棍的小女孩可能會揮舞著錘子,攻擊她的父親。」透過觀察受試者對圖像的詮釋,心理學家能夠洞察他們內心狀態的反應。(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在面對類似創傷情境時,其大腦中的杏仁核會形成與該情境相關的神經迴路,進而引發過度的緊張和警覺反應,如暴怒、哭泣或不停流淚。(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看居家檢疫市民燒炭自殺社會事件


相反的,有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卻以一種麻木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感受。他們的大腦停止關注與自我意識相關的腦區活動(如後扣帶迴、頂葉和腦島等)。這些人通常封閉自己的情感,以避免回想起令人羞愧和後悔的記憶。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同時影響了他們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使其顯得較為僵硬。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避免感受的態度讓他們無法體會當下美好的生活經歷,因為他們害怕再次陷入恐懼之中。(延伸閱讀:從「神經科學」談父母教養對孩子情緒控力養成的影響力


另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是自責感,這些患者的大腦很容易困陷在自責的循環中。每當他們回想起創傷事件,他們會反覆質疑自己是否因為某些行為(或未行為)才導致事件發生。這種內心的自我指責對話不斷重播,導致大腦內側前額葉形成負面的自我形象神經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受創者更容易重蹈覆轍。他們過分執著於自我指責,這種行為常常使身邊的人感到無能為力,並逐漸拉開彼此的距離。缺乏社會支持的情況進一步加深了負面自我形象在大腦中的痕跡。這種惡性循環使得他們更難擺脫自責的困擾,從而引發了憂鬱、焦慮、失眠、物質濫用,甚至可能導致自傷或自殺等一系列問題。(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這項研究突顯了童年早期經驗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幼年時的創傷經歷可能在神經網絡中留下深遠烙印,影響個體對世界的看法與情感反應。藉由神經心理學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過程,並找到將這種知識應用於自我照顧和心理諮商的方式。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日常生活感到興趣,也歡迎報名參加阿德勒心理學會即將舉辦的線上活動喔!(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gtMV4

2023826-27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1028-29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心晴工坊網站的創建:一段關於心理醫師與理工男孩交會的故事

 

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023年夏季,「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正迎來一個嶄新的視野。凱旋醫院的周煌智院長帶領著團隊,決心成為全國領先的心身健康服務中心。同時,我即將完成人生第四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的撰寫,並承擔著新的醫院業務。在這段轉折的時刻,我深信老天爺無縫接軌地幫我開啟了下一個人生階段的旅程⋯⋯

「心身健康管理中心」的目標是能夠有效推動心身健康照護計畫,發展全方位優質心身健康醫療照護服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和我的夥伴們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與社區民眾互動的平台,這就是「心晴工坊」網站的誕生⋯⋯

網站連結  https://clear-mind-studio.web.app/#/

往往事情的發生,背後總有一個深刻的故事。「心晴工坊」網站的建置,是一段關於一位醫師老爸與一個大二理工男孩共同創作的點滴⋯⋯(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心晴工坊」背後的故事源自於父親的專業醫療背景與兒子對程式語言的熱愛。在家中溫馨的氛圍裡,父子倆共同啟發了這個網站的創意與靈感。兩人深信每一個人的心靈都需要被關懷,而心理學腦科學的結合將帶來更全面的照顧與幫助。(延伸閱讀: 阿德勒父母學:溫和及堅定態度在管教的運用


「心晴工坊」將成為一個獨特的心靈寄託,除了提供專業的心理學與腦科學知識與資訊外,更是一個溫暖的陪伴。這裡,您將不再孤單,而是與我們一同共享成長與愛的旅程。(延伸閱讀: 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經科學思考自己中年的生涯抉擇

期待來「心晴工坊」的您,除了能感受到我們團隊的專業與用心外,也能聆聽到這段醫師老爸與理工男孩共同創作網站的背後故事。未來,讓您與我們的團隊一起攜手踏上心靈之旅,繪出美麗的人生篇章。讓心靈的共鳴,在「心晴工坊」中得以綻放,照亮生命的每一天。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克服拖延症的心方法

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023年夏季,我們院長帶領「心身健康管理中心」踏上了嶄新的視野,決心成為全國領先的心身健康服務中心!而我,作為受醫院委派負責新業務的一員,面對未曾接觸過的工作,有時會因為這份陌生而找出拖延的藉口。

825日在雄女,以及99日在台灣心理治療學會所舉辦的活動,我將分享主題為「克服拖延症的心方法」。近日,我自己嘗試了其中的幾招,成功擺脫了拖延的桎梏。每當我們面對行為改變時,為何總是無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原因無他,就是缺乏以腦科學為基礎的小秘技。今晚,我想在這點滴的時間中,與各位分享一些擺脫拖延症的妙招。(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建立良好習慣的過程中,環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環境因素分為兩類:提示阻力。提示能夠啟發習慣的形成。當我們受到某種刺激時,這種刺激會影響我們之後的行為反應,心理學稱之為「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因此,保持相關環境的提示至關重要。這些提示可以是時間、物品或人物。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培養每天早上運動的習慣,可以把運動鞋放在門口,作為開始運動的提示。(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另外,你也可以將新習慣放在已有習慣之後,利用已有習慣的提示來促使新習慣的形成。例如,如果你想培養早起閱讀的習慣,可以在已經養成的習慣(如整理棉被)之後,坐在書桌前打開書。經過一段時間,每次整理棉被後,你會自然而然地坐在書桌前開始閱讀。又如,如果你想擺脫吃甜食的壞習慣,可以清理家裡所有的甜品,送給鄰居或朋友,同時不再購買任何零食。只要你的視線範圍內不再有甜品,你吃甜食的頻率就會大大減少。關鍵在於稍微改變你的環境就能改變你的行為。

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不僅需要堅持,還需要關注阻力這一重要因素。阻力指的是環境對我們行為的阻礙效果,而這將影響培養良好習慣的難易程度。舉例來說,想要培養專心讀書的習慣,可以將手機放在隔壁房間,增加打開手機的阻力,這樣有助於讓專心讀書的目標更容易實現。

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的行為和決策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所控制。當我們面臨決策時,大腦會對不同選項進行成本和效益的比較,從而判斷哪個選項更有利。當行為所需的阻力增加時,例如行為目標的距離增大,這將使得該行為變得更加困難。這可能會促使大腦選擇避免或推遲執行該行為,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當然,如果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不幸遇到失敗,我們可以透過標誌特殊的日期來重新開始。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海馬迴是負責記憶和空間定位的區域之一。當我們處於新的環境或經歷重要事件時,海馬迴會產生更多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將新的經驗轉化為長期記憶。因此,當我們在特殊的日子重新開始時,海馬迴將這個特殊事件紀錄下來,使其更容易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分。(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這種腦科學現象與心理學中所謂的「新起點效應」密切相關。新起點效應指的是,即使這個新開始很微小,它也能讓人感覺像回到白紙一樣,影響我們的自我描述和行為表現。例如,每年的第一天、每個月的第一天、每周的第一天或生日等特殊日期,都可以成為重新開始的標誌。


新起點效應的形成還涉及腦區域之間的聯繫。舉例來說,杏仁核是負責情緒反應的區域之一,它與海馬迴有密切聯繫。當我們經歷特殊的日子時,例如生日或新的一年,杏仁核會受到刺激,產生正面的情緒反應,進一步促進新起點效應的形成。

總的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從小目標開始持續重複行為,讓自己感受到愉悅和放鬆的感覺。同時,我們可以透過激勵和獎勵來增強這種愉悅感,從而更加堅定地養成習慣。在習慣的建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留意環境中的提示和阻力。提示可以促發習慣的形成,而阻力則影響行為的難易程度。(延伸閱讀: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經科學思考自己中年的生涯抉擇

寫完這篇文章,我為自己鼓勵一番。今晚,我把手機和電視放在一旁,選擇用寫文章的方式鍛鍊自己的大腦,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了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這種自我鼓勵釋放了多巴胺,使我感到愉悅!


閱讀完本篇文章,如果你也有所收穫,希望你能按個「讚」,明天,我將踏上高鐵前往參與教育部 112 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輔導工作計畫「孩子的心,我懂:融合阿德勒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個案概念化」。你的讚,將釋放多巴胺,強化我克服拖延症的動機,讓我更有動力邁向目標!(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對了,也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凱旋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個協辦活動,即將和我即將出版的第二本書同名的活動「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這是我們共同追求心身健康的重要里程碑!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日常生活感到興趣,也歡迎報名參加即將舉辦的線上活動喔!(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gtMV4

2023826-27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1028-29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運用

讓我們一同運用神經心理學的知識,迎接挑戰,養成更健康的習慣,並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正面的力量。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榮格字詞聯想法於生命意義探究的運用

前幾年,被兒子稱為中年大叔的我,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在夜深人靜、一個人獨處夜晚,自己很容易陷入思考人生下一個階段該做些什麼的氛圍。在一次期刊文獻閱讀的時候,不經意地赫然發現,原來腦科學與心理學也可以有那麼多的連結。於是,開始對於腦科學有了探索的興趣。(延伸與讀:從腦科學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經過這幾年的臨床實務經驗與的學習,今年一月,很開心地能與大家分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這本書。前幾天,這個系列的第二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也完成了內文的撰寫與圖片的繪製


回顧我當醫師的生涯,可以粗略將之分為三個階段
行醫的第一個十年,醫學院的訓練,讓我在面對病人做心理問題診斷時,很自然地就會以疾病觀點來看待求診病人的困擾問題,所有的判斷只要依據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為準則就可以了。這個階段的我,「很像醫師」的精神科醫師。(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行醫的第二個十年,諮商心理研究所的訓練,讓我在面對病人做心理問題診斷時,開始好奇探究人的本質,會透過不同學派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待求診病人的困擾問題。這個階段的我,「很像心理師」的精神科醫師。(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行醫的第三個十年開始,突然有種領悟,發現了心理學與腦科學原來距離也沒有那麼的遠。近幾年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找尋兩者的交集,並嘗試地將這些知識集結成大家能夠懂的語言。第一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已於今年一月出版,第二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目前也進入與出版社討論出版的過程中。順利的話,預計於10月出版。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虛構目標引導著我們的行為。過去的記憶引導我們往前邁進,而我們在生活中所設定的虛構目標則會影響我們當下記憶的選擇。這些當下記憶的選擇又會透過夢的記憶固化過程,進一步影響我們過去的記憶。(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很好奇,接下來行醫的第三個十年裡,我會給人感覺「很像OOO」的精神科醫師?(延伸閱讀: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經科學思考自己中年的生涯抉擇
隨著出書目標的快要達成,大腦開心的程度似乎也來到了一定的程度。然而,熟知腦科學運作的我知道,人如果失去了下一個人生的目標,就很容易失去活著的感覺,特別是中年的我更是有感覺。

通常,當我們實現了我們期望的目標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這種開心的感覺並不會持續很久,因為我們很快就會開始思考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在追求生活的意義時,需要一個稍微超越目前已實現目標的虛構目標,這樣才能刺激多巴胺的釋放,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存在。這種神經心理學的觀點與叔本華所提出的「人受慾望所支配,慾望不被滿足就痛苦,慾望被滿足了就感到無聊」是相呼應的。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在這兩端不斷擺盪。


「這一生,我想要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能從日常瑣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因為這些瑣事讓他們感到「活著」的動力;而另一些人則將畢生精力投入尋找所謂的生命意義,若失去了夢想,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動力。

瞭解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獨處恰恰能提供這樣的機會。獨處時,我們可以檢視負責「我是誰?」的大腦區域如何運作。當我們獨處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往往會啟動,這讓我們與自己展開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我們有機會深入思考自己真正渴望的生命火花是什麼。

然而,想要活出自己渴望的生活,僅僅獨處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心理學的幫助。存在主義、榮格心理學等可以為我們提供指引,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心理學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個人獨特的生命意義,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豐富與充實。

前幾年獨處思考人生活著的意義時,我利用了榮格的字詞聯想法幫忙自己探究內側前額葉皮質與生命意義神經迴路之間的關係。今天,也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運用這個方法來找自己生命的意義。以下分享我第二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中,尋找生命意義方法的部分內容。

在實際工作中,當面對一位感到目前生活失去激情的個案時,助人工作者可以邀請他在一張白紙上填寫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相關的字詞,並將它寫在紙的中央位置。接著,以這個字詞為起點,邀請個案在周圍寫下一些與該字詞相關的其他想要的字詞,並用輻射線連接每個字詞。這個填寫字詞聯想的過程可以進行三至四層的延伸,每次只需聯想到上一層字詞即可,並不需要與上上一層的字詞直接相關。

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個案儘量不要過多思考或考慮聯想間的合理性,儘量在五分鐘內完成填寫。然後,在這張紙上,從中選取一些相對吸引自己的字詞,將它們放在一起,並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有時候,個案在感到生活失去激情時,透過這個過程可以意識到自己仍然可以在生活中做出一些不同的變化。


這種基於榮格的字詞聯想法可以幫助個案連結內側前額葉皮質與生命意義的神經迴路。透過填寫字詞聯想,個案可以開拓思維、激發創造力,並發現對於自己想要的生活具有吸引力的元素。這個過程有助於個案重新啟發生活的火花,並意識到可以採取不同的行動和改變,以創造更具意義和豐富的生活體驗。

如果你正對如何探究生命意義這個議題也感到興趣的話,在我即將出版《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的這本書中,還可以找到一些其他可以運用的方法喔!(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近日獨處的時候,我腦袋瓜浮出的畫面和前幾年又不太一樣。其中之一的畫面,竟然會有和腦功能相關的研究念頭。這些圖像,該不會是在暗示自己接下來該花一些時間投入與腦功能相關的研究???
這對投入心理學多年的我來說,似乎是一個不是那麼常見的自由聯想。


對了,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這個月由台中「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明天受屏東家庭扶助中心邀請,偉任將與中心督導及社工分享「當3C成癮遇到阿德勒」這個主題。一整天的活動,當然也少不了會和他們分享網路沉迷相關腦科學的知識。

這樣跨足到社區分享心理學與腦科學於教養上的運用,也算是遵循院長的指示。凱旋醫院周煌智院長在今年醫院共識營指示,我們會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中心的願景是成為全國最優質的心身健康服務中心,成立宗旨有一個部分就是將關懷與服務拓展至社區

近日有一段時間比較少發文,當中的原因就是這幾個月我一起床,第一件事先就是打開電腦撰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本書內文已經撰寫完畢,近日正在麻煩我同學的老婆李佳燕老師幫忙繪製相關的圖片,預計七月找出版社出版。

本來這時候就會想睡得我,今晚不知為何瞌睡蟲還沒有找上我。趁這個時候,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成癮障礙症患者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成癮問題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它涵蓋了各種形式,包括性成癮、食物成癮、賭博成癮,甚至物質成癮。這些成癮行為與我們的基因組有密切關係。事實上,我們的大腦神經迴路在我們還在母胎中時就被設計成傾向於追求成癮行為,因為我們的大腦渴望從學習和經驗中獲得預期的愉悅感。因此,任何能夠帶來預期和愉悅感的行為都有可能成為成癮的來源。這涉及到我們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伏隔核獎賞中心以及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資優生的3C網路沉迷

舉個例子來說,賭博常常容易讓人上癮,主要是因為它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於獎勵的預期感,而非獎勵本身。當我們玩遊戲時,如果我們獲得某個人物的機率是100%,那麼這只是一種交易行為,此時我們的多巴胺釋放量不會有太大變化。然而,當機率降至50%時,我們就會有預期感。這種預期感會刺激多巴胺的釋放,進而帶來愉悅感。(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在成癮障礙症患者執行重複行為時,他們的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會被刺激。通常,成癮障礙症患者的行為表現會有兩個層面。首先是正增強,也就是在行為發生時會感到愉悅和開心。然而,之後會轉變為負增強,即行為帶來的愉悅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不執行這個行為會產生不適感。他們的大腦會持續渴望再次執行這個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成癮現象。

成癮障礙症患者所表現出的反覆行為,雖然源自內心的衝動,但對他們而言,這些衝動所產生的行為卻帶來了明顯的痛苦。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欣快和渴求這兩個心理現象之間的區別。儘管這兩者都透過相同的神經迴路進行訊息傳遞,但它們卻存在於不同的神經生理狀態之中。

換言之,欣快是一種心理現象,它由多巴胺的釋放所引起,使我們感受到愉悅和滿足。然而,渴求則是多巴胺接受器過度敏感的狀態。這種過度敏感可能是由長期的成癮行為引起的,導致大腦對特定的刺激產生強烈的渴望感。因此,成癮行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欣快感,即使在缺乏欣快感的情況下,渴求仍然會驅使他們執行相關的行動。(延伸閱讀:分泌幸福快樂腦激素,你一定要懂的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

總的來說,渴求成癮物質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而非僅僅為了追求快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成癮者可能在遭受莫名的痛苦時仍然無法自拔。他們被渴求所主導,即使知道這些行為對自己有害,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這種對成癮物質的渴求和衝動性行為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主導因素,對其造成了持續的苦悶和困擾。


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中,我們常常使用成癮的概念來評估一個人對某種物質或行為是否有無法自拔的依賴。這種依賴通常表現為對該物質或行為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大的量或頻率才能達到先前的感覺,並且在不使用時會感到強烈的不適。即使明白使用該物質或行為會帶來負面後果,也無法控制自己停止。因此,失去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是成癮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情況,可能只是使用頻率較高,而不是真正的成癮。(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容易讓我們獲得多巴胺的途徑,無論是透過安非他命、酒精、香煙還是碳水化合物等成癮物質,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大腦中多巴胺的濃度。這些物質作用於腹側被蓋區和伏隔核,讓我們感到快感和興奮。然而,長期使用這些物質會導致大腦中多巴胺受體的減少,使得我們對多巴胺訊息的接收變得不足。為了再次體驗相同程度的興奮,我們就需要更多的成癮物質,這也是成癮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成癮行為中,我們會產生耐受性,這意味著多次刺激多巴胺受體後,受體數量會增加,並且需要更高的刺激量才能滿足增加後的需求。換言之,成癮者為了達到相同的感受,需要使用更高劑量的刺激物。相反地,如果多巴胺受體因渴望而減少活化,就可以降低耐受性的閾值。

然而,即使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能讓我們輕易獲得多巴胺的機會,我們並非每天都感到快樂和滿足。事實上,大多數現代人經歷的是痛苦和焦慮。這是因為多巴胺在快樂中只扮演了一部分角色,而這種快樂是有代價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快樂和痛苦在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中有許多相似之處 (Leknes & Tracey, 2008)

因此,當多巴胺帶來快樂時,身體也會自動產生一定程度的痛感來達到平衡。換句話說,當我們試圖用更多的快感來掩蓋負面情緒時,身體也會產生更多的痛感,使我們陷入一個無限循環中。這解釋了為什麼負面情緒常常在我們的情緒中持續存在,而我們無法真正體驗到持久的快樂,只能通過不斷追求新的刺激來維持著正常狀態。就像吸煙成癮的人一樣,抽煙並不能真正使他們感到快樂,但不抽煙卻會帶來極大的不適感。(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為什麼我們老是合理化我們的遭遇?

成癮行為涉及到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腹側被蓋區、伏隔核、背側紋狀體、杏仁核、海馬迴、前額葉皮質和腦島等。這些區域在成癮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腹側被蓋區、伏隔核和背側紋狀體是成癮行為中關鍵的區域。研究表明,背側紋狀體在成癮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一個行為由自願轉變為迫切的渴望行為時,多巴胺神經迴路的獎賞系統會由腹側紋狀體轉移到背側紋狀體,這樣一來,成癮行為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另外,杏仁核也在成癮行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它與壓力、情緒和渴望相關聯。當我們處於壓力或情緒波動的狀態時,杏仁核的活動增加,這可能促使我們去尋求成癮物質以緩解這些負面情緒海馬迴則與成癮相關的記憶形成有關。我們的大腦會將對成癮物質的記憶存儲在海馬迴中,這些記憶會影響我們對成癮物質的渴望和回憶。當我們暴露於成癮物質時,海馬迴的活動增加,這可能強化我們對成癮物質的記憶,使得我們更容易再次尋求它們。

最後,前額葉皮質在成癮行為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它負責評估成癮物質的價值,以及我們自我調節成癮物質的能力。前額葉皮質有助於我們做出理性的決策,並抑制那些可能引起成癮行為的衝動。

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些概念,我們可以參考下方的圖示。這個圖示是根據史蒂芬.威爾森教授的成癮腦神經迴路概念進行了部分修改 (Wilson, 2015)。現在讓我們來詳細探索這個圖示。

在圖的左側,我們可以看到當成癮行為再次發生時,並沒有經過理智腦的思考。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抵抗成癮的誘惑。這時,避開危險情境是你自我照顧的最佳方法。通過避免接觸到誘發成癮的刺激,你可以減少再次陷入成癮行為的機會。

在圖的右側,我們可以看到當成癮行為再次發生時,一些理智腦的思考參與其中。然而,即使經過內心的衝突,你可能仍然無法擺脫誘惑而再次陷入成癮行為。如果你發現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並希望擺脫成癮的困擾,提升覺察能力並增進因應技巧是關鍵。提升覺察能力可以幫助你更敏銳地察覺到成癮的衝動,並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健康的選擇上。同時,學習因應技巧可以讓你有效地應對誘惑,找到替代性的行為或思維方式。

有一點想睡了,下次我再找時間以手機成癮為例,具體說明如何提升覺察能力和增進因應技巧,以實踐手機成癮障礙症的自我照顧。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由「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

***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