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榮格字詞聯想法於生命意義探究的運用

前幾年,被兒子稱為中年大叔的我,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在夜深人靜、一個人獨處夜晚,自己很容易陷入思考人生下一個階段該做些什麼的氛圍。在一次期刊文獻閱讀的時候,不經意地赫然發現,原來腦科學與心理學也可以有那麼多的連結。於是,開始對於腦科學有了探索的興趣。(延伸與讀:從腦科學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經過這幾年的臨床實務經驗與的學習,今年一月,很開心地能與大家分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這本書。前幾天,這個系列的第二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也完成了內文的撰寫與圖片的繪製


回顧我當醫師的生涯,可以粗略將之分為三個階段
行醫的第一個十年,醫學院的訓練,讓我在面對病人做心理問題診斷時,很自然地就會以疾病觀點來看待求診病人的困擾問題,所有的判斷只要依據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為準則就可以了。這個階段的我,「很像醫師」的精神科醫師。(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行醫的第二個十年,諮商心理研究所的訓練,讓我在面對病人做心理問題診斷時,開始好奇探究人的本質,會透過不同學派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待求診病人的困擾問題。這個階段的我,「很像心理師」的精神科醫師。(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行醫的第三個十年開始,突然有種領悟,發現了心理學與腦科學原來距離也沒有那麼的遠。近幾年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找尋兩者的交集,並嘗試地將這些知識集結成大家能夠懂的語言。第一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一):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已於今年一月出版,第二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目前也進入與出版社討論出版的過程中。順利的話,預計於10月出版。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虛構目標引導著我們的行為。過去的記憶引導我們往前邁進,而我們在生活中所設定的虛構目標則會影響我們當下記憶的選擇。這些當下記憶的選擇又會透過夢的記憶固化過程,進一步影響我們過去的記憶。(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很好奇,接下來行醫的第三個十年裡,我會給人感覺「很像OOO」的精神科醫師?(延伸閱讀: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經科學思考自己中年的生涯抉擇
隨著出書目標的快要達成,大腦開心的程度似乎也來到了一定的程度。然而,熟知腦科學運作的我知道,人如果失去了下一個人生的目標,就很容易失去活著的感覺,特別是中年的我更是有感覺。

通常,當我們實現了我們期望的目標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這種開心的感覺並不會持續很久,因為我們很快就會開始思考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在追求生活的意義時,需要一個稍微超越目前已實現目標的虛構目標,這樣才能刺激多巴胺的釋放,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存在。這種神經心理學的觀點與叔本華所提出的「人受慾望所支配,慾望不被滿足就痛苦,慾望被滿足了就感到無聊」是相呼應的。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在這兩端不斷擺盪。


「這一生,我想要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能從日常瑣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因為這些瑣事讓他們感到「活著」的動力;而另一些人則將畢生精力投入尋找所謂的生命意義,若失去了夢想,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動力。

瞭解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獨處恰恰能提供這樣的機會。獨處時,我們可以檢視負責「我是誰?」的大腦區域如何運作。當我們獨處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往往會啟動,這讓我們與自己展開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我們有機會深入思考自己真正渴望的生命火花是什麼。

然而,想要活出自己渴望的生活,僅僅獨處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心理學的幫助。存在主義、榮格心理學等可以為我們提供指引,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心理學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個人獨特的生命意義,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豐富與充實。

前幾年獨處思考人生活著的意義時,我利用了榮格的字詞聯想法幫忙自己探究內側前額葉皮質與生命意義神經迴路之間的關係。今天,也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運用這個方法來找自己生命的意義。以下分享我第二本書《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中,尋找生命意義方法的部分內容。

在實際工作中,當面對一位感到目前生活失去激情的個案時,助人工作者可以邀請他在一張白紙上填寫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相關的字詞,並將它寫在紙的中央位置。接著,以這個字詞為起點,邀請個案在周圍寫下一些與該字詞相關的其他想要的字詞,並用輻射線連接每個字詞。這個填寫字詞聯想的過程可以進行三至四層的延伸,每次只需聯想到上一層字詞即可,並不需要與上上一層的字詞直接相關。

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個案儘量不要過多思考或考慮聯想間的合理性,儘量在五分鐘內完成填寫。然後,在這張紙上,從中選取一些相對吸引自己的字詞,將它們放在一起,並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有時候,個案在感到生活失去激情時,透過這個過程可以意識到自己仍然可以在生活中做出一些不同的變化。


這種基於榮格的字詞聯想法可以幫助個案連結內側前額葉皮質與生命意義的神經迴路。透過填寫字詞聯想,個案可以開拓思維、激發創造力,並發現對於自己想要的生活具有吸引力的元素。這個過程有助於個案重新啟發生活的火花,並意識到可以採取不同的行動和改變,以創造更具意義和豐富的生活體驗。

如果你正對如何探究生命意義這個議題也感到興趣的話,在我即將出版《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的這本書中,還可以找到一些其他可以運用的方法喔!(延伸閱讀:多層次迷走神經之臨床實務運用

近日獨處的時候,我腦袋瓜浮出的畫面和前幾年又不太一樣。其中之一的畫面,竟然會有和腦功能相關的研究念頭。這些圖像,該不會是在暗示自己接下來該花一些時間投入與腦功能相關的研究???
這對投入心理學多年的我來說,似乎是一個不是那麼常見的自由聯想。


對了,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這個月由台中「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成癮障礙症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明天受屏東家庭扶助中心邀請,偉任將與中心督導及社工分享「當3C成癮遇到阿德勒」這個主題。一整天的活動,當然也少不了會和他們分享網路沉迷相關腦科學的知識。

這樣跨足到社區分享心理學與腦科學於教養上的運用,也算是遵循院長的指示。凱旋醫院周煌智院長在今年醫院共識營指示,我們會成立心身健康管理中心。中心的願景是成為全國最優質的心身健康服務中心,成立宗旨有一個部分就是將關懷與服務拓展至社區

近日有一段時間比較少發文,當中的原因就是這幾個月我一起床,第一件事先就是打開電腦撰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自我照顧與諮商的實踐》。本書內文已經撰寫完畢,近日正在麻煩我同學的老婆李佳燕老師幫忙繪製相關的圖片,預計七月找出版社出版。

本來這時候就會想睡得我,今晚不知為何瞌睡蟲還沒有找上我。趁這個時候,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成癮障礙症患者自我照顧需要懂的腦科學

成癮問題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它涵蓋了各種形式,包括性成癮、食物成癮、賭博成癮,甚至物質成癮。這些成癮行為與我們的基因組有密切關係。事實上,我們的大腦神經迴路在我們還在母胎中時就被設計成傾向於追求成癮行為,因為我們的大腦渴望從學習和經驗中獲得預期的愉悅感。因此,任何能夠帶來預期和愉悅感的行為都有可能成為成癮的來源。這涉及到我們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伏隔核獎賞中心以及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資優生的3C網路沉迷

舉個例子來說,賭博常常容易讓人上癮,主要是因為它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於獎勵的預期感,而非獎勵本身。當我們玩遊戲時,如果我們獲得某個人物的機率是100%,那麼這只是一種交易行為,此時我們的多巴胺釋放量不會有太大變化。然而,當機率降至50%時,我們就會有預期感。這種預期感會刺激多巴胺的釋放,進而帶來愉悅感。(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在成癮障礙症患者執行重複行為時,他們的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會被刺激。通常,成癮障礙症患者的行為表現會有兩個層面。首先是正增強,也就是在行為發生時會感到愉悅和開心。然而,之後會轉變為負增強,即行為帶來的愉悅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不執行這個行為會產生不適感。他們的大腦會持續渴望再次執行這個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成癮現象。

成癮障礙症患者所表現出的反覆行為,雖然源自內心的衝動,但對他們而言,這些衝動所產生的行為卻帶來了明顯的痛苦。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欣快和渴求這兩個心理現象之間的區別。儘管這兩者都透過相同的神經迴路進行訊息傳遞,但它們卻存在於不同的神經生理狀態之中。

換言之,欣快是一種心理現象,它由多巴胺的釋放所引起,使我們感受到愉悅和滿足。然而,渴求則是多巴胺接受器過度敏感的狀態。這種過度敏感可能是由長期的成癮行為引起的,導致大腦對特定的刺激產生強烈的渴望感。因此,成癮行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欣快感,即使在缺乏欣快感的情況下,渴求仍然會驅使他們執行相關的行動。(延伸閱讀:分泌幸福快樂腦激素,你一定要懂的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

總的來說,渴求成癮物質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而非僅僅為了追求快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成癮者可能在遭受莫名的痛苦時仍然無法自拔。他們被渴求所主導,即使知道這些行為對自己有害,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這種對成癮物質的渴求和衝動性行為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主導因素,對其造成了持續的苦悶和困擾。


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中,我們常常使用成癮的概念來評估一個人對某種物質或行為是否有無法自拔的依賴。這種依賴通常表現為對該物質或行為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大的量或頻率才能達到先前的感覺,並且在不使用時會感到強烈的不適。即使明白使用該物質或行為會帶來負面後果,也無法控制自己停止。因此,失去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是成癮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情況,可能只是使用頻率較高,而不是真正的成癮。(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容易讓我們獲得多巴胺的途徑,無論是透過安非他命、酒精、香煙還是碳水化合物等成癮物質,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大腦中多巴胺的濃度。這些物質作用於腹側被蓋區和伏隔核,讓我們感到快感和興奮。然而,長期使用這些物質會導致大腦中多巴胺受體的減少,使得我們對多巴胺訊息的接收變得不足。為了再次體驗相同程度的興奮,我們就需要更多的成癮物質,這也是成癮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成癮行為中,我們會產生耐受性,這意味著多次刺激多巴胺受體後,受體數量會增加,並且需要更高的刺激量才能滿足增加後的需求。換言之,成癮者為了達到相同的感受,需要使用更高劑量的刺激物。相反地,如果多巴胺受體因渴望而減少活化,就可以降低耐受性的閾值。

然而,即使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能讓我們輕易獲得多巴胺的機會,我們並非每天都感到快樂和滿足。事實上,大多數現代人經歷的是痛苦和焦慮。這是因為多巴胺在快樂中只扮演了一部分角色,而這種快樂是有代價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快樂和痛苦在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中有許多相似之處 (Leknes & Tracey, 2008)

因此,當多巴胺帶來快樂時,身體也會自動產生一定程度的痛感來達到平衡。換句話說,當我們試圖用更多的快感來掩蓋負面情緒時,身體也會產生更多的痛感,使我們陷入一個無限循環中。這解釋了為什麼負面情緒常常在我們的情緒中持續存在,而我們無法真正體驗到持久的快樂,只能通過不斷追求新的刺激來維持著正常狀態。就像吸煙成癮的人一樣,抽煙並不能真正使他們感到快樂,但不抽煙卻會帶來極大的不適感。(延伸閱讀: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為什麼我們老是合理化我們的遭遇?

成癮行為涉及到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腹側被蓋區、伏隔核、背側紋狀體、杏仁核、海馬迴、前額葉皮質和腦島等。這些區域在成癮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腹側被蓋區、伏隔核和背側紋狀體是成癮行為中關鍵的區域。研究表明,背側紋狀體在成癮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一個行為由自願轉變為迫切的渴望行為時,多巴胺神經迴路的獎賞系統會由腹側紋狀體轉移到背側紋狀體,這樣一來,成癮行為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另外,杏仁核也在成癮行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它與壓力、情緒和渴望相關聯。當我們處於壓力或情緒波動的狀態時,杏仁核的活動增加,這可能促使我們去尋求成癮物質以緩解這些負面情緒海馬迴則與成癮相關的記憶形成有關。我們的大腦會將對成癮物質的記憶存儲在海馬迴中,這些記憶會影響我們對成癮物質的渴望和回憶。當我們暴露於成癮物質時,海馬迴的活動增加,這可能強化我們對成癮物質的記憶,使得我們更容易再次尋求它們。

最後,前額葉皮質在成癮行為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它負責評估成癮物質的價值,以及我們自我調節成癮物質的能力。前額葉皮質有助於我們做出理性的決策,並抑制那些可能引起成癮行為的衝動。

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些概念,我們可以參考下方的圖示。這個圖示是根據史蒂芬.威爾森教授的成癮腦神經迴路概念進行了部分修改 (Wilson, 2015)。現在讓我們來詳細探索這個圖示。

在圖的左側,我們可以看到當成癮行為再次發生時,並沒有經過理智腦的思考。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抵抗成癮的誘惑。這時,避開危險情境是你自我照顧的最佳方法。通過避免接觸到誘發成癮的刺激,你可以減少再次陷入成癮行為的機會。

在圖的右側,我們可以看到當成癮行為再次發生時,一些理智腦的思考參與其中。然而,即使經過內心的衝突,你可能仍然無法擺脫誘惑而再次陷入成癮行為。如果你發現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並希望擺脫成癮的困擾,提升覺察能力並增進因應技巧是關鍵。提升覺察能力可以幫助你更敏銳地察覺到成癮的衝動,並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健康的選擇上。同時,學習因應技巧可以讓你有效地應對誘惑,找到替代性的行為或思維方式。

有一點想睡了,下次我再找時間以手機成癮為例,具體說明如何提升覺察能力和增進因應技巧,以實踐手機成癮障礙症的自我照顧。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由「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

***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

 近日只要一有空,就會坐在書桌前開始撰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這本書的相關內容,因為這是我今年給自己所設定的人生目標之一。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了。剛好利用前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今日辦理「心理治療·華山論劍個案研討」一日課程的高鐵上,和大家分享腦科學於諮商輔導的臨床運用/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

今年,我剛被選為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的理事,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學會的活動。「華山論劍」以不同個案背景作為藍本,再邀請不同學派的心理專業高手過招對話,過程中提供與會人士一個全景式的心理治療觀點。上午場頑抗憂鬱症個案之治療為範疇;下午場則是複雜創傷個案之治療。很開心有機會能和這些愛好心理治療的先進們「華山論劍」,一起討論「不同學派實務工作者如何呈現與反映心理治療的動力與樣貌」。


人類文明演進中為什麼會有心理諮商這個專業?答案很簡單:追求身心健康。要實現全方位的身心健康,助人工作者需要幫助個案建立良好的心理因應策略、健康的身體照顧策略,以及健全的社交策略。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些目標,對人性的系統性理解是必要的,因此心理學應運而生。

常見的心理學派包括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敘事治療、完形治療等。無論你偏好或擅長哪個心理學派,在臨床實踐中,助人工作者都需要針對個案的問題作出適當的評估,並協助個案有效地度過人生困境。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心理學派都有明確的理論架構,它們有助於助人工作者理解人性、解構問題、分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有了這樣的理論框架,助人工作者就能夠協助個案認識自己的問題,並引導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既然神經心理諮商也是心理學中的一派,其理論架構需要有明確的論述。相較於其他心理諮商學派,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主要關注人類的記憶、感覺、情緒、想法、行為、以及互動溝通模式背後的神經訊號處理歷程。(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在神經心理諮商的研究中,通常會使用神經影像技術來探討與分析大腦中的神經電路和神經傳導物質等生理機制,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因素,例如壓力和情緒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係,並能夠為診斷和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何謂神經心理諮商?


你或許也想知道,神經心理諮商和傳統神經心理學有何不同?相較於傳統的神經心理學,它主要探討腦損傷和相關疾病,而神經心理諮商則是一門相對較年輕的科學,專注於心理健康病理學的研究,以及制定心理病理學相關的處遇計畫

在神經心理學領域裡,常見的兩種神經心理諮商的理論模式你一定要知道:一個是著名學者克勞斯.格勞提出的「一致性理論模式(Consistency-theoretical model)」、另一個是羅索烏提出的「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Integrated model of the base 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neuropsychotherapy」。

在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架構發展的歷程中,克勞斯.格勞是一位相當知名的學者。基於先前神經心理諮商領域的研究結果,他提出了「一致性理論模式」,這個理論模式能夠協助輔導人員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瞭解精神病理學。他所提出的神經心理治療有幾個原則,包括強調個體生理與環境的互動、人際關係與大腦功能的相互關係、記憶系統、情緒與認知等。教育與諮商人員可以運用神經心理學的評估結果進行個別化處遇計畫的設計,並以相關的腦區和腦神經迴路為依據,制定適當的介入策略。



「一致性理論模式」說明了人類基本需求,包括掌控、避免痛苦、尋求快樂、依附和自我實現,以及動機的基本模式,包括趨前和迴避。這些需求和動機基本模式是與經驗和行為密切相關的。這個理論的提出,是基於愛波斯坦(Epstein)的理論。愛波斯坦認為,只要滿足這些基本需求,包括掌控、依附、追求快樂、避免痛苦和自尊心的保護和強化,人們就可以走向健康的發展。克勞斯.格勞進一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闡述了愛波斯坦的理論,認為大腦和周圍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如果不能滿足這些基本需求,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反之,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就會走向健康發展。在早期生命經驗中,神經細胞渴望獲得這些基本需求的滿足,這對發展至關重要。

克勞斯.格勞所提出的治療方法旨在幫助個體解決內心的矛盾和衝突,以達到心理健康和幸福。「一致性理論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個體內部不同層面之間的一致性。當個體內部的不同層面(如認知、情緒、行為等)之間存在衝突和不一致時,可能會導致心理困擾和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一致性理論模式」的目標是幫助個體達到不同層面之間的一致性,以促進心理健康和幸福。

「一致性理論模式」臨床運用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認知重組、情緒調節和行為改變等技巧和策略。治療師和個體一起探索和解決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幫助個體增強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和行為適應能力。「一致性理論模式」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和自我負責,鼓勵個體主動參與治療過程,並尋找符合自己價值和目標的一致性解決方案。在神經心理學中,治療師也會關注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和運作,以幫助個體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思維和情感過程,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和管理情緒和行為。

然而,後續一些的心理學家根據實務經驗及後續研究結果的發現,針對「一致性理論模式」做出部分修正。修正後的理論模式被稱為「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下次再找時間和大家介紹這個心理學治療理論囉!



雖然「整合神經心理治療理論基礎要素模式」的理論架構比起「一致性理論模式」具有許多的優勢,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似乎還是無法很貼切地應用於實際工作中。例如,這個模式著重於探討與情緒有關的腦內隱藏記憶,如安全感和依附感,但卻低估了理智腦外顯記憶對人的影響。此外,該模型的理論深度和綜合性,可能使其對於初學者來說較難理解和應用。同時,這個模式也不太容易讓人一目了然地理解大腦結構的相對位置。(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為什麼我們老是合理化我們的遭遇?

我在閱讀許多關於神經心理諮商的書籍和研究文獻後(特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再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腦部解剖的圖像概念,對這個理論架構進行了相當大的修正。


因此,我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架構,名為「整合神經心理諮商理論模式(Integrated Neurocounseling Theoretical Model」。


今天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所舉的「華人論劍」,我將運用它來解析複雜創傷個案之治療。我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著重於探討理智與情感兩者如何相互影響,更加貼切地應用於諮商實務。並且,相較於前面兩者,此模型更為易懂且符合初學者的學習需求。同時,此模型也更能夠幫助人們深入理解大腦結構的相對位置。(延伸閱讀: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我們能真實地感知世界嗎?

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由「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

***台北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reurl.cc/eO4GZQ

202348-9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520-2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另外,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於
2023年6月10 ,在高雄凱旋醫院也有辦理「孩子的心,我懂:融合阿德勒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個案概念化」一日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forms.gle/UAQHfYm8QGFchpF7A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生活中,你是否對拖延這個壞習慣束手無策?為什麼我們對行為的改變,總是會一拖再拖,無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今天和大家分享如何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腦科學家基於實證科學研究的發現,認為拖延和我們大腦中前扣帶迴皮質、伏隔核、杏仁核、紋狀體、內側前額葉皮質以及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等腦區有密切的關聯性。如果能瞭解習慣的改變和上述腦區的關聯性,我們就可以為自己設計出更有效能習慣改變的大腦鍛鍊術。

首先,我們來談談行為改變和伏隔核的關聯性。比起長遠利益追求的滿足,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去感受立即獲得目標的滿足

為何大腦會愛上立即享樂的感覺?經過幾十萬年演化的大腦,本能有一個渴求多巴胺分泌的動力。當大腦感受到有獲得目標的機會,就會分泌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激活了伏隔核,讓行為做出改變。當我們面對一個是長遠利益追求的滿足,另一個是可以立即獲得目標的滿足,就不難發現我們的大腦會做出可以立即享樂的選擇,於是拖延的這齣戲,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被上演。

接下來,你還需要瞭解前扣帶迴皮質的特質。前扣帶迴皮質可以監控及持續我們目前的行為,但它的運作,很容易就感到疲累,無法持久。在習慣改變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前扣帶迴皮質的功能,而低估了伏隔核誘惑的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你設定一年後,期待自己能通過多益考試中高級的認證,近期的你,一定會將不少力氣在語言的學習上。倘若你正在專心學習語言的時候,看到書桌剛好有一個你觸手可及的手機,讓你有機會可以滿足玩一下遊戲的渴望,或是滑一下臉書看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的期待,這時候,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理智上,你可能知道堅持努力的學習,可以讓自己一年後獲得多益考試中高級認證的利益。但相比於此時此刻,你需要耗費大腦前扣帶迴皮質的意志力去堅持這樣的目標,大腦往往更容易朝向讓伏隔核被激活,讓自己可以立即感受到快樂的感覺。大腦愛上立即享樂的感覺,就是讓我們在改變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拖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一旦你高估自己前扣帶迴皮質功能,低估了伏隔核誘惑的能力,拖延症就會纏上你

要擺脫拖延症的糾纏,就需要在追求長遠利益的過程中,學會覺察哪些會讓自己偏離軌道立即享樂的誘惑,並且刻意地遠離這些會讓自己分心的事物。特別是活在現在的我們,因為有了手機,就讓我們更容易有分心的理由。腦科學家因此提出了建議,在你專心工作的時候,一定要讓手機遠離你的視線,不讓自己有機會上網導致拖延症的發生。


關於伏隔核與習慣改變的關聯性,腦科學家也會建議我們可以選擇一段時間讓大腦進行所謂多巴胺的斷食。透過暫時關掉任何能夠引起多巴胺分泌事物的接觸一段時間(甜食、菸酒、手機等),讓自己能夠有機會聽見內心的聲音。藉由辨識出生活中真正的想要,進而讓自己能夠動起來,這也有助於我們擺脫拖延症的糾纏。

另外,拖延的習慣是否能改變,也和內側前額葉皮質功能有很大的關係。內側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主要是負責處理和「我」有關的認知歷程。人之所以會拖延不做出改變也有可能是因為拖延不改變這個行為背後,有其目的性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面對父母運用他身為長輩的權力,命令我們去改變某個生活習慣的時候,大腦的內側前額葉皮質可能感受到自我自主權的喪失,進而做出抗拒改變的決定,既便自己知道改變對自己是有好處。這是因為如果依照父母的指令,我們做出習慣的改變,這代表自己將喪失對自我掌控的自主權,於是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基於內側前額葉皮質的考量,做出了拖延的行為反應。


還有一種拖延無法做出行為改變的原因,是因為內側前額葉皮質發出需要完美訊號的緣故所導致。一般來說,在行動之前,我們的左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會先協助思考我們要做些什麼,右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也會協助我們思考不能做些什麼。之後,內側前額葉皮質會審視這些行為前的規劃是否合宜,然後做出行動。一旦內側前額葉皮質認為還不夠完美,這樣的人寧可拖延,也不輕易做出改變,因為他們害怕行為改變的結果不夠完美。

下次當你又出現拖延的習慣時,記得從腦科學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為何會有拖延的原因。針對不同拖延症的成因,你就可以有效能地找到解決自己拖延症的改變之道。關於如何從杏仁核及紋狀體來看拖延症,之後再找時間和大家分享囉!

期待自己不會因拖延症,因而延誤今年給自己的人生目標,順利出版《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二):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接下來,我也會在台北、台中「張老師」基金會,舉辦與書同名的工作坊。如果你對腦科學如何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感到興趣的話,也歡迎報名參加由「張老師」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喔!

***台北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https://reurl.cc/eO4GZQ

202348-9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520-2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台中張老師***(活動訊息連結:shorturl.at/iwCK7

2023715-16 日「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初階):大腦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2023831日~91日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進階):神經科學於教育與諮商的運用」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治癒之道

今天,是偉任外派到大甲支援的最後一天。回想自己一畢業,當完兵後,就到凱旋醫院工作。人生有一段時間當了小鎮醫師,真的很特別。

年過五十的我,深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然而到了要離開兩個月在這裡有了連結的人、事、物,不容易割捨情感的我,還是有許多的感觸。回想在家中老舊的東西需要除舊佈新自己下不了手的時候,幸好我有一位容易做到斷捨離的老婆,她總是能不帶太多的情感,快速地執行了斷捨離。有時,還真的有點懷疑,同樣是巨蟹座的我們,為何她的大腦和我會有者麼大的不同。


要離開的這幾天,我的大腦就很容易被失去這個議題給綁住。失去,是你我一輩子的功課。打從我們從娘胎呱呱墜地後,就開始經歷失去的歷程。從小我們失去了母親溫暖的子宮,接著你一定會失去了許多同學、朋友的連結,有時你可能還得面對處理財產、健康、人的失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的經驗中,形塑了所謂的自我(延伸閱讀: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經科學思考自己中年的生涯抉擇

當小鎮醫師的這一段時間,沒想到遇到了不少面臨失去議題的個案。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些故事,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失落問題。剛剛離開美德醫院,在驅車前往大甲李綜合醫院看門診,完成我外派支援最後的醫療任務的途中,經過了陪我度過兩個月,讓我有機會鍛鍊三分線的籃球場,特別有感而發,於是就將前些時間,和一位朋友分享了處理原生家庭毒素的原則和方法整理了一下,和大家分享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的相關經驗。


不是每個原生家庭都那麼的完美,甚至有些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會讓他在人生某個時刻,出現了讓人感到糾結、痛苦、情緒失控,甚至崩潰的情形。要走出原生家庭傷害所帶來的苦難,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些方法或許可以協助面臨家庭傷害的人,有機會走出家庭帶來的傷害。

首先,你得需要先辨識出原生家庭的毒素,影響的是大腦皮質?還是杏仁核?影響的部位不同,處理的方式以會有所差異。今天先和大家談談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的處理原則和方法。(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教育:神經序列治療模式的運用


處理原生家庭帶給杏仁核傷害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需要嘗試地與過去和解,與父母和解。沒有辦法從原生家庭獲得愛的失落,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著滿滿的負能量,例如生氣、害怕、不安、甚至恐懼。這些相關的內隱記憶,很容易影響孩子在成年後,只要遇到相類似的情境,他就會出現異常的情緒表現,讓他當下無法有清晰的思考,也很容易讓周遭的人感受到威脅感。而且這些變化,通常來得又快又猛,常常也合併了許多強烈的生理反應。(延伸閱讀:從腦科學談阿德勒早期回憶:回憶一次,就創憶一次!


和過去和解,跟父母和解,其實是跟自己和解。能與自己和解,才有機會緩解上述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

具體的作法有怎麼做呢?有幾個臨床有用的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方法一: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並學會發洩自己的憤怒

學會和過去和解,第一步可以做的是,嘗試著釋放自己內心的憤怒和悲痛。如果覺察到自己的腦海中出現憤怒或自責的想法,告訴自己這是大腦受原生家庭經驗毒素的影響而做出的反應,這不是我的錯。然後,記得再補上一句,雖然這不是我的錯,但現在的我可以試著協助我的大腦做比較合宜的反應

這樣的方法,有點類似敘事治療外化的技巧。當個案將自己視為是一種問題時,就很容易感到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無能、失控的人。外化是將問題重新界定為一個物化,過程中可以將人與問題區分開來,讓個案能重新找回改變的勇氣和力量

在有毒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一定會有滿滿的情緒。嘗試地找到一個可以安全宣洩自己情緒的方式,適當的發洩情緒是需要的

方法二:試著從不同角度理解原生家庭的傷害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大腦總是會放大危險,讓我們更能關注危險的訊號,以利於物種的持續生存。因此,創傷家庭的經驗有可能會被記得更深,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好、以及父母的關愛,也有可能會被淡化。受傷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每當想起那些家庭的經歷,某些部分就被加料,而某些部分會被淡化。久而久之,很有可能我們所理解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其實與原來發生的事件相去甚遠。因此,當我們又回想起原生家庭那些不堪的經驗,記得也讓自己可以與記憶保留一些距離,說不定有機會看到不同故事支線的發展。

另外,我們對原生家庭的傷害之所以會有怨恨,是因為「怨」字背後的東西。會有「怨」,通常就是自己覺得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各有不同,如果完全否定原生家庭,就不容易釋放自己。或許可以試著帶著好奇的心,去探索父母他們原生家庭,看看他們的成長經驗,或許我們的父母也是前一個世代原生家庭毒素的受害者。也許他們與孩子關係不當的處理方式,也很有可能受限於他們原生家庭毒素的影響。也或許沒有受過親職教育的他們,不是不想愛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愛孩子罷了。

方法三:學會和父母劃清界限

和父母劃清界限,指的是需要釐清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合宜的劃清「界限」,而不是「界線」。之所以會建議用「合宜的界限」來取代「明確的界線」。因為和父母劃清「界限」,指的是我們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和父母做適當的溝通與情感交流,而不是設定「界線」不可逾越,老死不相往來,或是完全的情感隔絕。

一般來說,與父母劃清界限可以運用的方法包括有直接面對面的表露,以及運用書信表達自己。相對於直接面對面的表露,書信是協助自己向父母表達自己受上情感及自己期待的一個好方式。

你可以嘗試地將父母曾經對你做的傷害,當時的感受,這些傷害帶給你自己現在生活的影響,以及你希望父母怎麼對帶你自己等相關內容作陳述。在寫信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勾引出早期生命經驗許許多多激烈的情感,你可以先將它寫下來沒有關係。在你寫完後,先不急著將這樣的書信寄出,可以建議在書信寫完後的幾天,讓自己重新審視一下書信的內容,並讓自己保有將書信內容做修改的機會。往往在情緒沉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向傷害自己的父母做出更合宜的自我表達。

方法四:少愛的自己,可以學會自己找回來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但你我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不可否認,的確有一些人真的會遇到一些讓他們一輩子都無法放下的家庭毒素。倘若當我們嘗試地與過去和解,與父母和解,窮盡一切的努力之後,還是不能與父母找到合宜相處的位置,要記得,那些原生家庭虧欠於我們的愛,別忘了長大後的自己,是有力量可以一點一點地溫暖自己。不是所有過去都能輕易釋懷,但現在眼前每一天的幸福,是值得我們自己去選擇的。

小鎮醫師兩個月的時間,給了行醫二十年的我有了一段獨處的時間。我,好像也有了些許的不同。我是誰?有時也有點被搞混了。或許,自我是一種處於一直不斷變動的狀態。不知道中年後的自己,不同生命的歷練,會將自己帶往何處?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