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


偉任應「鳳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邀請,將協助他們進行遲緩兒家庭的個案督導。「鳳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是伊甸基金會於民國85年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於鳳山成立全國第一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阿德勒的早期生涯,特別關注於生物學觀點器官劣勢對一個人性格發展的影響。今天下午的個案討論會,偉任將會和他們分享如何運用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於發展遲緩兒家庭的個案概念化以及處遇計畫的設計。
四點起床,離上班還有一些時間,就將今天將和他們分享的部分內容統整一下,寫了這篇「從腦功能科學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跟阿德勒學教養」,和各位好友分享囉!

所謂「發展遲緩兒」,指的是未滿6歲的兒童,在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遺傳/染色體異常、懷孕與生產因素、中樞神經損傷、家庭環境刺激不足)導致孩子在認知、語言溝通、情緒心理、動作、社會適應等發展,與正常兒童相比較有明顯的落差(有20%落後或在發展測驗上有大於或等於兩個標準差)。目前發展遲緩兒大約只有25%知道原因,相對來說,大部分的比例是找不到原因的。
你可能不知道,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並不低,根據WHO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童大約佔六歲以下兒童人口總數的6%8%,在台灣,曾經有調查報告指出,大約每14個家庭,就會有一個家庭,家中有遲緩兒。
一般來說,心理學家將家庭的生命週期分為六個階段:新婚期、第一個孩子出生期、孩子就學期、孩子青春期、孩子成人離家期、父母年老期。不同的時期,家人需要面對與處理的議題各有不同。
然而,在發展遲緩兒的家庭裡,就需要更令人費心一點,特別是在調適、教養、孩子追求獨立、自立/分離、安置等議題上的處理。
我們都知道阿德勒罹患佝僂(ㄎㄡˋ ㄌㄡˊ)病(rickets)而行動不便,因此在阿德勒的心理學裡特別關注於生物學觀點器官劣勢對一個人性格發展的影響。今天的個案討論會,偉任將會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於發展遲緩兒家庭的個案督導上,讓來參與的夥伴們能對6/6~6/7將要舉辦「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兩天工作坊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屆時也會和他們分享偉任四月出版的新書《阿德勒勇氣寶典》,期待讓他們對阿德勒心理學的運用有更深一層的體驗。除此之外,今天也打算和他們從腦功能科學來談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

孩子大腦構成的基礎,不可否認的和爸媽的基因有相關,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和爸媽的遺傳基因有不少的相關性。然而,除了遺傳的因素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還提到影響個體生命風格還包括有:出生序、家庭氣氛、角色模範、以及管教方式等因素。
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環境的影響,這些早期生活經驗的影響,更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怎麼說呢?腦科學相關研究結果有一些發現,孩子腦部發育最快、最重要的時期是在0~3歲這個期間。爸媽的遺傳基因雖然提供了孩子大腦神經細胞生長分佈一個重要的模板,不過,孩子早期生命經驗所接獲得的體驗,也扮演塑造孩子大腦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大腦中神經細胞間的連結,稱之為突觸連結。孩子早期生命的經驗,會觸發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發生改變,而這些連結的增減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如何處理訊息、以及未來情感與行為的發展與表現。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說,剛出生的嬰兒腦重量大約是成人腦重量的1/43歲孩子的腦可以達到成人大腦重量的3/4。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人腦在最初的3年內發育最為快速。在這腦重量大幅增加的過程中,科學家還發現,並不是因為神經細胞大量增加重量才增加。腦重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腦神經細胞結構變得更複雜、彼此間的突觸連結大量增加的原因所導致。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孩子歲著每次新的生活體驗,就有機會讓孩子腦中突觸的連結增加。有研究顯示,嬰兒剛出生時,大約會有50億萬個突觸連結,這樣的數目大約是成年人腦突觸連結的1/10。當中,包繞在神經元的軸突外部的髓鞘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在一些軸突受損的情況下有機會可以引導軸突再生。髓鞘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是髓磷脂(myelin),隨著年齡的增長,髓磷脂會減少,因此,大腦神經連結的速度就會有所改變。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tw/imgres?imgurl=http%3A%2F%2Fs0124006.weebly.com%2Fuploads%2F5%2F6%2F7%2F7%2F56777165%2F815065.png%3F429&imgrefurl=https%3A%2F%2Fs0124006.weebly.com%2F31070321473204832990.html&tbnid=2729siexS7kLBM&vet=12ahUKEwjW66fes5PoAhXazIsBHXHVBe8QMygEegUIARDpAQ..i&docid=KUCiALZIZkpaQM&w=427&h=262&q=%E7%A5%9E%E7%B6%93%E7%B4%B0%E8%83%9E&ved=2ahUKEwjW66fes5PoAhXazIsBHXHVBe8QMygEegUIARDpAQ
圖片來源:https://s0124006.weebly.com/31070321473204832990.html
一般來說,神經突觸的連結到了孩子3歲的時候來到最高峰,連結的數目大約是成人腦神經突觸連結的2倍之多。在3歲之後,神經細胞突觸的連結增加速度變慢,甚至有些突觸還會消失。到了孩子14歲時,孩子的突觸連結的數目大概就會減少成和大人的腦神經突觸連結數目一樣。
如果發展遲緩兒因為先天的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腦部發育異常及胎內感染;周產期的感染、缺氧缺血性腦病變;後天性原因的外傷、中樞神經感染等,甚至還有許多不明的因素導致發展遲緩,因為3歲以前是孩子腦部發展最快速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給孩子及時的補救(早期療育),就可以讓孩子腦部傷害的負面影響減到最低。把握這段時間,協助孩子大腦能保有比較多的神經突觸連結,給予孩子腦部適當合宜的刺激,這樣的效果將會持續影響孩子一輩子。
所謂腦部適當合宜的刺激,指的是減少孩子文化剝奪、忽視、虐待等不適當的負面刺激,取而代之的是讓孩子能夠在被鼓勵的環境下,他的各種感官能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事物,例如多運動、多玩耍、多擁抱等。如此,就有機會讓原本有部份受損的腦功能,代償地達到某種程度的自我修復。如果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因為腦功能代償恢復的能力減弱,療癒的效果就會變差甚至沒有效果。這也證明了,0~3歲是孩子早期療育的黃金關鍵期。
神經科學對孩子大腦發育的研究,為孩子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科學理論的基礎。這樣腦功能的發現,也呼應了100年期阿德勒的觀察發現,在生命風格形塑的過程中,孩子早期生命經驗所扮演的重要性。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父母學:辨識孩子行為目的三步驟


最近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文章,並不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故,主要是因為偉任正在進行《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的校稿,順利的話,預計三月底就可以出版。
明天偉任受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的邀約,協助他們辦理課輔老師之訓練。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用關懷與陪伴,走入學童家庭與成長環境,以專業課輔幫助學童克服學習落差。明天的活動,將要與來參加活動的老師們分享的主題是:阿德勒教你看懂孩子的偏差行為。其中會運用到知名阿德勒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所提到的行為目的論。利用晚上的小空檔,也先和好友分享一點明天偉任要講授的主題,相關的內容也是來自於《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這本書喔!

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樣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臨床實務工作上,個案會以症狀來與周遭的人互動,此時助人工作者需要運用行為目的論的概念來評估個案的問題行為。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又稱為深層的心理學,要看得懂個案的問題行為,就需要看懂個案背後真正的需求為何?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就是說要瞭解一個人的行為目的,就需要將個案的問題放在人際互動的脈絡下來理解。

實務工作上,助人工作者在個案做完問題的陳述後,可以依循以下三個步驟來辨識個案背後的行為目的:
(一)首先,助人工作者會詢問個案,在問題行為發生的當下,個案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想法?之後個案自己又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二)接下來,助人工作者再詢問個案,當與個案發生問題的關係人看到個案的情緒及反應後,關係人做出了什麼樣的回應?
(三)最後,助人工作者詢問個案,當個案自己看到關係人的回應後,個案又做出了什麼樣的反應?
有了這樣一來一往的行為模式評估後,再加上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的概念,就可以對個案的行為目的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強調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重要性,這樣的現象在孩子身上,更是明顯。知名阿德勒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提出四種錯誤的行為目的論,可以被運用來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尋求注意、要求權力、採取報復、表現無能(Dreikurs & Soltz, 1968)
實務工作上,通常助人工作者在聽完父母做了孩子問題的陳述後:
(一)首先,助人工作者會詢問父母,在孩子問題行為發生的當下,父母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想法?之後又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二)接下來,助人工作者再詢問父母,當孩子看到父母的情緒及反應後,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回應?
(三)最後,助人工作者詢問父母,當看到孩子的回應後,父母又做出了什麼樣的反應?
要解決親子互動的問題,助人工作者首先需要辨識孩子想從父母得到什麼?如此才能理解孩子為何會出現問題行為。因此,助人工作者在充分暸解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後,帶著孩子行為目的檢核表的架構,猜猜看孩子背後可能的目的為何?當中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辨識父母的情緒,因為從父母自己不同的情緒表現,就可以初步猜測孩子背後可能的目的。一旦可以清楚瞭解孩子背後的行為目的,父母就可以做出比較合宜的因應。
南部的朋友,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歡迎參加4/1112高雄張老師所舉辦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reurl.cc/Gka4k3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父母學:孩子與3C成癮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近幾年在不同的演講場合,很常聽到家長詢問我下列的幾個問題……
「奇怪,我的孩子怎麼用手指頭講話的時間,好像比用嘴巴講話的時間來得多?」、「是什麼原因讓我的孩子的手指離不開螢幕?」、「為什麼我的孩子整天離不開手機?」、「怎麼我的孩子一有空,就低頭開始滑手機?」、「我的孩子為什麼寧願滑著手機,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
身為爸媽的你,如果你也開始對有上述問題感到困惑的話,那你一定需要對3C成癮這個議題有更新一些的認識。因為,現代3C成癮的孩子需要面對的挑戰,可能已經和你原本所瞭解的3C成癮有著很不一樣的困境與挑戰。

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3C成癮?所謂的3C,指的是對電腦及週邊產品(Computers)、通訊(Communications)、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這三種類型家用電器產品的代稱,包括電視、電腦、手機等;而成癮行為通常需要具備有三種特質,包括迫性戒斷性耐受性。一旦你的孩子3C成癮,他就會對上述電子產品的使用呈現出:1. 使用的頻率與時間有控制不住的強迫傾向;2. 不用的時候會出現焦慮、不安等身心戒斷症狀3. 原來可以讓孩子感到滿足的使用量,變得再也沒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延伸閱讀:阿德勒的教養課~協助孩子限制螢幕使用時間~

當然,上述的問題如果還沒有讓他的生活亂了套,你的孩子可能只會被歸類為3C過度沈迷,而還沒有到達3C成癮。簡單來說,要判斷孩子是否已經3C成癮,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準則,那就是孩子使用3C產品的行為是否已經達到「失控」

其實,孩子3C成癮的問題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只是現在的手機成癮的問題,比起早期的電視兒童、網咖成癮的挑戰來得困難許多,因為手機的使用,不再有那麼多在使用的時間(例如電視)及使用的地點(例如網咖、電視)的限制,手機的使用有著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特性,也因此讓孩子手機成癮的問題避電視兒童、網咖成癮變來得複雜許多。
手機成癮的問題有多嚴重呢?許多的研究大約都有一個相似的發現,就是到了國高中的階段,大約會有兩成以上的孩子會有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有不少的研究都指出孩子之所以會有手機成癮的問題,大多與孩子的好奇心、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缺乏歸屬感等有相關。

人有一個本能追求活得有目的、感受到重要性、有勇氣去克服種種生活的困難、並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4Csto connect, to feel capable, to feel as if I count, and to have courage)。手機遊戲開發商團隊背後的專業心理師深知這些人的本能,在他們的引領下,程式設計師設計出許許多多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滿足自己的目的、感受到重要性、以及與他人有情感的連結的網路遊戲。不意外的,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挫折、低自尊、家庭關係不佳的孩子們,很自然地就會無可救藥地沈迷於網路遊戲世界裡。(延伸閱讀:分泌幸福快樂腦激素,你一定要懂的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

擔心孩子3C成癮的爸媽,用錯了管教方法,一定會適得其反。如果你想要從這些手機遊戲開發商的手上,再次地奪回你自己孩子的心,那阿德勒父母學就是一個你可以學習的好方法。
偉任提出一個自己獨創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管教四步驟,讓正在為孩子3C成癮問題困擾的爸媽,有一個簡單可以依循的管教策略。以下簡單的做進一步的介紹與說明:
(一)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第一步驟就是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增加自己當下的覺察力。當爸媽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通常會聽到的是爸媽說話的語氣多於聽到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其實,有時候孩子的成癮行為還有可能是爸媽語氣往外推的結果。
所以,一旦爸媽在處理孩子3C成癮行為的過程,覺察到自己情緒上來的話。首先,就需要先做幾下深呼吸,然後問問自己:「在這目前緊繃親子衝突的情況下,如果因為自己的失控,這根情緒的釘子被釘了下去,即便未來有機會拔起來,這道牆一定會留下疤痕,這是我要的嗎?」。
(二)看看這是誰的問題
父母要能學會擁有教養孩子的勇氣(改變自己的勇氣、給予孩子體驗的勇氣、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等),就是需要培養學會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謂的「課題分離」的能力。白話一點來說,就是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你要出手管教的當下,先問問看自己「這是誰的問題?」
(三)聽懂孩子的行為目的
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說,孩子天生會運用他的一切來獲得他自認為的歸屬感以及重要性。如果,身為父母沒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覺察這樣的情形並給予適當的導引的話,那麼,為了獲得歸屬感及重要性的孩子,就很有可能因此而沈迷於網路的遊戲世界而不可自拔。
所以,當孩子出現3C成癮問題的,父母應該關心的事孩子「為了什麼」才會出現這些問題行為。這時可以運用魯道夫.德瑞克斯提出四種錯誤的行為目的論,來聽懂孩子常見行爲背後的目的(尋求注意、要求權力、採取報復、以及表現無能)。
(四)走出管教的新選擇
經過上述停、看、聽的步驟後,爸媽就能比較有把握地選擇一個新的管教方式。下列幾個管教的方法,可以提供父母參考:運用反映式傾聽或我訊息的方式協助孩子處理3C成癮問題、讓孩子自己體驗行為的後果、與孩子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以及運用溫和堅定的態度於管教上等等……(延伸閱讀:阿德勒父母學:溫和及堅定態度在管教的運用

協助孩子處理3C成癮不是那麼容易,想知道更多關於阿德勒心理學於管教上的運用嗎?
記得,9月5日,在台北,「社團法人臺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與「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正在規劃一場「孩子與3C成癮」的演講,屆時偉任將與來參加的爸媽分享更多關於阿德勒心理學於管教上的實務運用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父母學:溫和及堅定態度在管教的運用


偉任鼠年開春的第一個活動,是應南高雄家扶中心再次的邀約,將帶領共四次的家長成長封閉式的團體預計將會有6~8位的家長來參與這次的活動。機構希望透過這次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團體,能讓家長更清楚自己的教養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剛剛規劃完明日團體預計的相關活動,今晚還有一點時間,就在2020年的開春,和各位好朋友分享一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如何運用溫和及堅定」的態度於管教上的運用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爸媽需要擁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技巧就是「溫和及堅定」。溫和是爸媽尊重孩子,堅定則是協助孩子為自己及情境學會尊重。
實務運用到孩子的管教上,爸媽可以先和孩子討論孩子某個不適切的行為可以如何因應。針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爸媽可以提供因應的選項讓孩子選擇,針對年紀比較大的孩子爸媽可以邀請孩子來討論良好的解決方案。

因應策略需要考量合理性、相關性以及有效性。一旦和孩子約定好,就需要堅定地去執行。

例如孩子還沒有寫完作業,就開始打手機遊戲,此時父母可以態度溫和但語氣堅定的對孩子說:「我愛你,但答案是現在不是滑手機的時間(嘗試地與孩子建立連結)」、或是「我知道你打玩電玩勝過於寫作業,但現在你需要的是先寫好作業(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或是「我知道你很還想打電玩,但還記得我們之前的約定嗎?現在你要關掉它,還是由我來關?(提供選項並執行)」。
如果把溫和及堅定當成兩個軸向,可以將父母的管教方式區分為四大類:民主型、溺愛型、專制型、以及漠不關心型。

專制型以及溺愛型的管教方式,父母給予太多外在的控制,孩子反而不太容易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強調孩子的管教是需要從外在的控制轉變成內在的控制,一旦孩子學會內在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其長大就能為自己做出判斷並承擔自己做決定的後果。(延伸閱讀:阿德勒的教養課~零用錢的使用~ 阿德勒的教養課~協助孩子限制螢幕使用時間~ 阿德勒的教養課~建立日常生活常規~ 阿德勒的教養課~訓練孩子做家事~ 阿德勒的教養課~孩子弄髒餐桌,媽媽可以怎麼做?~
規矩可以帶給孩子養成規範,爸媽如果沒有堅持,孩子就有可能會不斷地挑戰大人的底線。然而,實務管教上,爸媽要做到溫和及堅定,不只是需要一點練習,還需要有不少的勇氣。

為期四次封閉式的家長成長團體,偉任也將與來參加的家長們分享及練習今年預計出版《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書中自己獨創的阿德勒管教四步驟
南部的朋友,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歡迎參加4/1112高雄張老師所舉辦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reurl.cc/Gka4k3 

動機式晤談於出養議題處理之運用


待會要到南區兒福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與他們分享心理學的運用,這次今年第三次受他們的邀約,英琪副主任期待今天能夠針對他們收出養組的同仁談談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於實務的工作上。這一年,都在忙著撰寫偉任人生第二本書《一學就上手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有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家分享關於動機式晤談的心理學。晨型人的我,五點起床,利用還沒有到南區兒福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前的小空檔,和各位好友分享動機式晤談相關的心理學囉!

什麼是「出養」?
「出養」是為了讓孩子的生活與福利有更好的保障,由另外一個家庭替代原生家庭來照顧孩子。一旦孩子在出養法定程序完成後,出養人將終止與孩子在法律上的親情關係。

從事出養的服務,助人工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試想一下,在出養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爸媽可能需要能對「出養」這個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包括出養前需要考慮什麼?心中的兩難如何克服?出樣後可能會面臨的失落、自責又該如何處理等等?因此,助人工作者除了需要用有對出養議題專業認識外,需要的助人心理學包括如何協助前來尋求幫忙的個案化解心中的矛盾,以及如何以個案為中心的角度、有效能地提供個案相關的訊息。這時,動機式晤談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再一個小時後,又要和這群熱血的社工們見面,待會預計會和他們分享的心理學包括有:
(一)如何以個案為中心又帶目標導向的助人工作模式與個案來互動?助人工作者需要運用的是動機式晤談的基本技術OARS相關技巧的實務演練。(延伸閱讀:動機式晤談的介紹
(二)如何評估個案對孩子出養的動機?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瞭解跨理論模式(改變循環輪)的實務演練。(延伸閱讀: 協助個案蛻變的第一步:要學會看懂個案想改變的動機
(三)如何化解個案對於出養議題的矛盾心態?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動機式晤談誘發改變的技術實務演練。


(四)如何有效能又避免個案出現抗拒,提供個案所需要的訊息?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提供訊息三步驟的演練(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提供訊息(或建議)三步驟
(五)最後,也會分享如何運用單次助人工作模式來讓這群熱血社工們能對動機式晤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如果你對動機式晤談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參考偉任去年出版的《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喔!(延伸閱讀:偉任的新書發表《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

20年前的我,因爲某些因素沒能成為小兒科醫師,20年後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卻又因為某些機緣和孩子的議題有了相當程度的關聯。人生的際遇,有時就是這麼的神奇,似乎冥冥中老天爺早就幫你安排好了,只是當下的我看不懂罷了!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分泌幸福快樂腦激素,你一定要懂的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


人,都渴望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問你,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生活情境會讓人感受到幸福快樂?或許你的腦中會浮現古人常說的人生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為何出現上述四種情境會讓人感受到幸福快樂的感覺呢?致力於動機理論的洛瑞塔.格蘭澤.布魯寧博士,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她說人的幸福快樂是來自於四種大腦的腦激素:多巴胺(dopamine)、催產激素(oxytocin)、血清素(serotonin)、以及腦內啡(endorphin)。

就讓我們來談談人生四大樂事與腦中四大幸福快樂腦激素當中可能的關聯性。

情境一:久旱逢甘霖
請你想想看,當一個人許久沒有辦法喝水的時候,身體一定會承受相當痛苦及壓力。當人體感受到痛苦及壓力的時候,會讓大腦分泌比較多的腦內啡。它是一種類似嗎啡的生物化學物,觸發腦內啡生成的因素很獨特,是人體的疼痛感。身體的疼痛當然不能給人快樂,但腦內啡可以。腦內啡可以讓人產生欣喜感,幫助人短暫的忽略痛苦,幫你堅持下去,進而有機會爭取到足夠的時間等待援助的到來。
人在久旱後,腦袋瓜在腦內啡的作用下,即便給予的只是你我每日都在飲用的白開水,人也會覺得異常的甘甜美味。就算是沒有直接喝到水,你或許也曾有過「望梅止渴」那種光是想像,就流出口水甘甜的感覺過。
另外,如果你是一位習慣運動的人,一定對於所謂跑步者的愉悅感runner’s high)不陌生。運動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是會讓人的身體產生許多的酸、痛、麻等不舒服的感覺。但,大腦因為有腦內啡的作用,會讓你渴望超越自己的極限,並讓疲憊的你,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欲罷不能地渴望著能夠運動。喜愛登山的人,就是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除了藉由運動產生的痛苦來增加腦內啡外,學者也發現可以藉由「笑」的動作來刺激部分腦內啡的分泌,減少我們疼痛的感覺。

情境二:他鄉遇故知
遠在他鄉遇見故友,讓人感覺在茫茫的人海中,有一個人與人的連結以及歸屬的感覺。當人感受到被信任以及親密的感覺時,大腦會出現比較多的催產激素。催產激素被人稱為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或是擁抱的荷爾蒙(cuddle hormone)。研究證實了男女在高潮、或是媽媽在哺乳的時候,會讓大腦分泌比較的催產激素。即便只是單純的寒暄,也可以讓人分泌催產激素,減少心血管毛病及增強免疫力。
簡單來說,一旦與他人建立起支持與信任的關係,往往會讓人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的感覺,這其中的秘密,和大腦在釋放催產素有很大的關係。每一個能讓人感受到信任感的人際互動,以及增強歸屬感的行為,都可以觸發催產激素的產生。(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論~ 阿德勒的教養課~瞭解孩子內心世界~
情境三:洞房花燭夜
新郎要能與自己心儀的美嬌娘走到洞房花燭夜,過程中不難想像,新郎一定在自己的內心設下了期待及目標,同時不放棄地朝自己的期待與目標前進,並在洞房花燭夜的那一天感受到自己一路的努力有所回報。這時,大腦會大量地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受到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多巴胺是一種使人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一旦個體擁積極的慾望想完成某件事,做出某種行為,大腦就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大量的多巴胺又會讓促使人繼續追求自己的慾望,過程中帶來快樂及滿足感。即便沒有洞房花燭夜,只要是有過談戀愛的經驗,一定對於那種牽夢繞愛慕的思念印象深刻,追求與渴望其實就是大腦多巴胺在作祟。
許多成癮行為也都和多巴胺有關係,比方說抽煙、喝酒、嗑藥都可以讓多巴胺增加。有時成癮者只要想到相關的場景,就會讓大腦分泌出多巴胺,接下來的結果,不用說你也知道,成癮的人就會控制不了自己去完成那些成癮的行為。
簡單來說,當人朝向自己的人生目標前進讓自己更好,並在期待獎賞或是獲得回饋時,大腦就會出現比較多的多巴胺。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生活沒有目標,每天渾渾噩噩,缺乏熱情,多巴胺分泌的程度就相對來得比較少。
情境四:金榜題名時
金榜題名會讓人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並且在這個社會有其重要性。人,一旦感受到有能力、重要性時,大腦就會分泌比較多的血清素
血清素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有助於振奮心情、讓憂鬱的人走出生命的低谷。

當腦中釋放上述四種腦激素的時候,就會讓人感受到幸福快樂。但,遺憾的是,這四種激素並不會一直都維持高檔的釋放狀態。每一種激素有其獨特的工作任務,一旦工作完成,它們就會關閉減少分泌釋放
有了上述的瞭解後,你或許會憂喜參半。喜的是,你終於知道瞭解了你的腦是如何運作的;憂的是,人生四大樂事,並不是沒天都在發生。日常生活中,久旱逢甘雨(腦內啡),他鄉遇故知(催產激素),洞房花燭夜(多巴胺),金榜題名(血清素)不是那麼容易發生。而且,在工作完成後,它們就會減少分泌釋放,幸福快樂又會離你而去。(註:上述簡易地將人生四大樂事與腦激素做連結的說明,是為了讓大家對腦功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實際上,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會彼此相互影響,遠比目前科學所能理解的部分還要複雜許多。
為了讓自己能夠快速再次地擁有上述幸福快樂的腦激素,有一些人就會藉由外來的物質(安非他命、k他命、大麻、鴉片、嗎啡等)來讓自己獲得幸福快樂的感覺。但,伴隨而來的就是這些成癮物質所帶來對身體及人際互動的傷害。

古人四大樂事,不是每天都可以發生。除了走捷徑濫用非法物質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幸福快樂呢?
不用擔心,一旦你瞭解了還有哪些生活事件也可以讓大腦分泌幸福快樂的腦激素,你就可以聰明地選擇屬於自己幸福快樂行為的新模式來讓自己的腦子常常分泌幸福快樂的腦激素。不一定要經歷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也不用靠喝酒、嗑藥,你也同樣有機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幸福及快樂!
要瞭解哪些生活事件也可以讓大腦分泌幸福快樂的腦激素,首先,你需要學會的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4Cs原則連結(to connect)、感覺有能力(to feel capable)、感覺自己很重要值得被信賴(to feel as if I count)、以及擁有勇氣(to have courage)。之後,再和各位好友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4Cs原則囉!(延伸閱讀:阿德勒取向伴侶治療(2/3)

《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出書規劃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的小瓶頸,讓出書的期程稍微延後了些。但我們家的老闆(我老婆)說,她會全力支持完成這本書出刊。有了她的支持,明年上半年,一定會和各位好友分享出書的訊息。對了,書名也可能會改為《一學就上手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這個書名,是一位好朋友給的建議,聽起來還不賴喔!)
南部的朋友,如果你對阿德勒心理學於實務工作的運用感到興趣,歡迎參加4/1112高雄張老師所舉辦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實務訓練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reurl.cc/Gka4k3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