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理論與實務:談阿德勒取向督導模式


近幾年我常在企業界、學校、社區/醫療等機構舉辦活動或演講不下上百場,來參與聽講的朋友族群,最常見的是社區爸媽、機構專業人員、學校老師、心理系學生、企業界員工等等(活動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g/drweijen/events/?ref=page_internal)。六月,偉任將受邀至高雄南家扶中心分享總共9個小時的「督導理論與實務」的講課與實作,本次來參與活動的對象很不一樣,因為是家扶中心的工作多年的督導。

督導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即便在諮商心理的研究所,也不是那麼多。就算有類似的課程,大部分也僅止於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層級的學習。「如何當個秤職的督導?」這樣主題的探討,雖然對於實務工作者來說相當重要,但,只要跨出了諮商心理研究所心理治療訓練的學習領域外,這樣的主題在社區實務工作的機構中,要能被重視以及真的實際被規劃來進行,還真不容易,真的打從心裡佩服高雄南家扶中心的規劃。
談一下這個活動的緣起囉。高雄南家扶中心近幾年來我相當熟悉,因為常受邀帶領不同的活動,比如說:困難個案的討論會、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的訓練工作坊、家長成長團體的帶領等等。也因為有這樣的機緣,幾個月前家扶中心的督導告訴我說,他們機構的督導們也很想能自己專業成長的機會。於是,雯瑾督導就和我就一起規劃了這一系列的督導訓練課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活動難能可貴的是,機構的督導們期待的不是只要課堂上課而已,還希望有實作課程的安排。所以,目前的規劃會有督導實作的安排以及錄影音逐字稿的家庭作業等。對了,你沒有聽錯,這不是諮商心理師研究所的訓練課程,來參與活動的人可是有實務工作經繁忙的督導們喔!
為了讓這一群督導們經過這次的活動能夠有滿滿的收穫,偉任花了不少時間規劃了這次的課程內容。9個小時的課程,總共會包含三個部分:

課程的一開始會先花一點時間介紹督導的相關專業知能,包括談到督導工作的特性、優質督導的特質、督導行為的層次、常見的督導技巧、督導風格、督導的歷程等等……






再來,偉任將會介紹幾種常見的督導方式,例如:心理治療取向督導模式、技術訓練取向督導模式、發展與概念取向督導模式……

當然,這次的活動一定也少不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參與。當中,偉任也會特別和督導們分享阿德勒取向的督導模式。今天,就先和各位好友分享可能會出現在偉任下一本書《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實務工作手冊》其中一個章節的相關內容:阿德勒取向督導模式

兩個月前,有稍微和大家分享一點阿德勒取向督導模式的相關內容(延伸閱讀: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阿德勒取向督導模式是一種以心理治療為基礎的督導模式,督導的歷程就和諮商的歷程一樣,也包含了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與受督者建立一個平等、合作的互動督導關係
  • 第二階段:評估受督者和個案獨特的生命觀點
  • 第三階段:透過詮釋受督者和個案的行為,來觸發受督者的洞察
  • 第四階段:鼓勵及修正受督者錯誤的認知,進而協助受督者有勇氣發展進一步的改變計劃
接著上一次的相關內容,本次再進一步說明及闡述在臨床實務的督導工作中,如何運用「停、看、聽、走四步驟模式」來進行阿德勒取向的督導模式。(延伸閱讀: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首先,在督導的過程,督導者需要留意自己情緒,臨床上常見的情緒來源可能為……

如果督導者沒有先妥善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很可能就沒有辦法看懂及聽懂受督者的需求。

接下來,需要運用的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提到的「課題分離」的概念,也就是督導先問問自己,督導者與受督者在督導歷程中所遇的瓶頸是誰的問題?是督導者本身的問題?還是受督者擁有的問題?(延伸閱讀: 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是孩子不乖,還是我們不懂?~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運用~

例如督導歷程的瓶頸可能來自於督導者忽略受督者還是位新手的助人工作者,一下子就以熟手的標準來要求受督者需要達到比較完美的標準,這樣督導的困境就是屬於督導者本身自己的問題。如果撇開是督導者的問題後,接下來就是協助受督者解決他在助人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督導者要怎樣才能有效能地區分「這是誰的問題?」,需要如何換位思考的技能就變得相當重要。

因為……

如果確定是受督者的問題的話,接下來就要區辨受督者在助人歷程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問題?
一般來說,受督者在助人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受督者沒有辦法有足夠的能力聽懂個案的生命故事;另一種是受督者沒有辦法覺察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而導致自己沒有辦法合宜地瞭解到助人工作中所出現不合宜的反移情情緒是和受督者自己的生命故事有息息相關。
督導者要能幫助受督者有效能地協助個案度過人生的困境,就要先估受督者是否能擁有聽懂個案六大類生命故事的技巧

如果受督者的助人歷程僅有一兩次的工作時間,或是受督者並非是專業心理師的話,督導者可以先選擇評估受督者聽懂個案1256生命故事的能力
另外,在督導的過程中,除了評估受督者聽懂個案的生命故事的能力外,如果時間允許及督導情境脈絡允許的話,也需要評估受督者是否能覺察自己的生命故事
督導的過程中,在收集完受督者聽懂個案及自己生命故事的能力並彙整後,可以將受督者面對助人困境的勇氣分為三大類

依據受督者面對助人困境勇氣的不同,督導者可以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相關技巧來協助受督者找到自己面對困境的勇氣及方法,例如:4C原則鼓勵技巧彷彿按鈕技巧抓住自己等相關技巧。下次有機會再和大家談談如何運用上述的技巧協助受督者走出助人模式的新選擇囉!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身為家長的你,一定對這樣的感覺不陌生:「小時候怎麼看都怎麼可愛的孩子,怎麼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完全變了一個樣?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這幾年來,和各位好友分享了心理學的文章已經超過100篇以上,回頭看了一下,感覺好想很少與大家分享一些精神醫療、精神疾病或是腦科學相關的文章。擔任神經精神科主任也超過半年了,不談一些腦科學好像說不太過去。更何況阿德勒心理學的整體論也告訴我們說,心理會影響生理,同樣的,生理也會影響心理的表現。(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於是,今天我就以陳醫師的身分來和各位好友談談這個主題「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看完上面這一段九分鐘的影帶,不知道各位好友有沒有對孩子青春期的困擾多一些瞭解了呢?
這段影帶的製作,大約花了我三天的時間,因為影帶的製作過程,需要一些技術的學習。這個影帶雖然製作完成,但,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待克服,比如說現身解說的影響部分解析度不是很好。看來電影製作中「綠螢幕」技巧的使用,可能是這個問題解決的答案。如果各位好友,你對於影帶的製作也有一些心得,很歡迎你提供給我一些回饋以及解決上述問題的好方法喔!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第一步: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


前些時候,參加了政府單位舉辦的「重大OOO事件」檢討會議,內心有許多的複雜的情緒。既然名為檢討會議,當然就是回頭來看看,助人工作者在其整個助人的工作歷程,有哪裡應該接到但助人工作者卻漏接而導致個案發生了重大的問題。
為什麼參加完這個會議後,今年的我,內心多了許多的感觸。雖然當天我的身份是以學者專家列席,但,去年年底我又回鍋兼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執行的工作的是政府委託的社區計畫。自殺防治中心工作的模式和責任,和我出席檢討會議被檢討的單位他們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幾乎7~8成是相雷同的。因此,在檢討會當下的討論過程,學者專家指出哪些是助人工作者該接到,但助人工作者卻漏接的地方時,我腦中就會自動化地連結我們中心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越想就越擔心。心想,擔任過八年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是膽子越來越小的緣故嗎?還是現在的社會對這些自殺防治的要求與期待提高了?抑或還有其他的原因……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多年的我,很快地就發現自己正陷在思考「為什麼?」的泥淖當中。這樣思考其實對問題的解決不會有特別的助益,反而只會讓自己逐漸地失去面對挑戰的勇氣。因此,轉個念告訴自己,與其擔心,倒不如思考「我可以做些什麼?」(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不要講「為什麼?」~ 因為人,天生就容易有非理性的想法 ~ 為什麼我們要講「為什麼?」~「心理抗拒理論」~
於是,就在今年度,給了自己一個人生的新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將自己這幾年來的所學「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以及「動機式晤談」做個結合,嘗試地應用於我們自殺防治中心的實務工作模式中。目前,這個助人工作模式姑且就稱之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看看這是誰的問題、聽聽你/我的生命故事、走出人生的新選擇)。(延伸閱讀: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這四步驟當中的第一步驟: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為什麼助人的第一步需要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呢?原因就需要從同理心說起。(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人類的同理心
助人的歷程中,我們都知道「同理」是影響助人成效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在助人的歷程中,一旦助人工作者無法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就很難做好同理的工作。
談到「同理」,阿德勒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闡述「同理」在治療關係重要性的心理學家。「同理」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阿德勒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人必須從他人的眼睛來看,從他人的耳朵來聽,從他人的心來感受」來論述同理的概念。
什麼是同理心?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定義。大體而言,從現代的觀點來說,可以嘗試地從三個面向來談同理心:分別是主觀的同理、人際的同理以及客觀的同理。
一、主觀的同理:
主觀的同理和助人工作者自己內在如何與個案對話的反應有相關。在阿德勒的著作中,要有良好主觀的同理,助人工作者需要具備有辨識、想像、直覺以及感同身受的能力。上述這些能力的高低,與助人工作者自己早期生命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助人工作者在運用主觀的同理時,需要留意是否會有跨界問題發生的可能,以及對個案反移情的反應。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助人工作者在助人的歷程,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同理與同情的差異。
二、人際的同理:
人際的同理主要是助人工作者透過聚焦與個案互動的過程,來瞭解個案內在的參考架構。相對於主觀的同理,人際的同理指的是助人工作者嘗試地去理解個案主觀現象學的經驗,包括個案的感覺以及意義感。雖然,阿德勒在其著作中,並沒有明確使用過「現象學」這個字詞,然而阿德勒對個案的同理,總是以個案的瞭解為基礎,這和現象學的概念是一致的。
三、客觀的同理:
從客觀同理的立場,助人工作者為了要能從更關廣的角度來探討個案的功能,就需要運用一些具有理論基礎的素材來瞭解個案。比方說,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生命風格、行為目的論、整體論、社群感等概念,可以讓助人工作者更能夠以不同的角度來瞭解個案異於他人的獨特性。
在助人的歷程中,助人工作者依據當下與個案互動的脈絡情境,交織運用著上述三種不同同理的元素來進行助人的工作。從上述的討論看來,助人工作者如果沒有辦法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就很難從個案的眼睛看問題、很難從個案的耳朵聽問題、也很難從個案的感受去感受問題。也就是說,在助人的歷程中,如果能覺察並善用情緒,往往能讓助人這項工作事半功倍。反之,不只助人的成效容易打折扣外,還也可能會讓個案及助人工作者自己也受到傷害。
筆者從事助人工作20年多年來,歸納影響助人工作者的情緒可能的來源有三:來自機構/長官壓力來自對個案的反移情助人工作者自己的私人問題
助人工作者在幫助個案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很重要的就是要能有效地覺察上述幾種情緒來源的影響。有了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基礎,接下來就有機會讓自己停止失控的情緒。至於實務工作中要如何才能停止失控的情緒呢?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囉!
花絮:
我們自殺防治中心的同仁們,也給這個正在進行訓練的自殺防治工作模式取了個還蠻符合南台灣口味的名號:「平交道模式」。這個名號除了簡單、明暸又接地氣外,還有一個意涵,那就是面對正在徘徊人生低落有可能再也走不下去的個案,助人工作者就好像是走到了需要審慎評估的平交道前。這時,你需要做的就是停看聽,等待看清楚了個案自殺的風險並且做出妥善的評估後,身為助人工作者的你,就可以從容地陪同個案走出人生的新選擇。
自殺防治中心的夥伴,經過了幾次的上課,已經對這個「平交道模式:停、看、聽、走四步驟」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週起,開始會請中心的督導安排一些實務的演練,以期讓自殺防治中心的工作夥伴們,能早日對這個助人工作模式有比較好的瞭解及實務運用。
如果你是自殺防治工作領域的夥伴,提到北台灣馬偕醫院的自殺防治中心,你第一時間或許會聯想到的是「辯證行為的治療模式」。期待不久的將來,當你提一談及南台灣凱旋醫院的自殺防治中心,腦中就會閃過「平交道模式:阿德勒勇氣改變術」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腦功能科學談人類的同理心


四天的連續假期,按慣例,在球場都可以發現有我和我的兩位兒子身影。只是這次有點不太一樣的是,在球場上,我,除了是球場公園阿伯的身份外,竟然還扮演醫師的角色,執行了CPR急救,也動用了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隔壁球場,有人疑似心肌梗塞失去意識導致球場,當中有一位球友跑來轉告我這個訊息,於是,我這位球場公園阿伯就轉換了身份,啟動了醫師的本質,在籃球場上,進行了CPR急救的過程,也動用了AED做電擊。幾分鐘後,救護車到了現場,協助將失去意識的隔壁球場的球友送上救護車,轉送至國軍高雄總醫院。
被我急救的這位球友,其實我也曾經和他打過球,雖然不能說熟識,但見面也會打招呼。不知道他被送到國軍高雄總醫院後情況怎麼樣了?期待他能有機會康復,再次地回到球場打球。
其實,心情還真的有一點點複雜,因為他的兒子比我家的兒子小了一些,我們也曾經一起打球過,能夠感同身受如果他……,那他的家庭……。這樣的感覺,是一種「同理心」。也剛好下週五下午,會前往高雄醫院精神科分享「阿德勒教你聽懂個案的心:同理心的實務演練」,今天就和大家談談關於人類「同理心」的相關知識。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一門相當重視個案主觀詮釋的心理學,要如何能從個看的角度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需要的就是要有「同理心」。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因心情不佳坐在大樓頂端的時候,當他將腳跨上大樓的外牆時,我們心中也會很擔心他的安危,心理很自然地會開始翻騰,還會為他捏一把冷汗,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和其他動物比起來,為何人類會有比較多的「同理心」呢?其實,人類本能會有「同理心」可以說是物種演化的結果。因為有了「同理心」,人與人間不用透過溝通,就能理解對方的觀點、感受及意圖。這樣的演化優勢,讓體型、力量都比不上其他動物的人類得以比較有效能地一同地產生群體活動。身為人類的我們,天生就需要與他人合作,如此才能以團體的力量來對抗體型、力量都比我們強大的其他物種。簡單來說,我們人類依賴彼此的合作,能照顧夥伴被視為是一種能達到自我利益的利己行為。

這樣的靠著同理心瞭解彼此達到照顧夥伴演化優勢的訊息,就記載在我們的染色體上。進而在大腦的腦島中,演化出所謂「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當中有一種名為催產激素(Oxytocin的神經傳導物質特別的多。這9個氨基酸所組成的催產激素,會讓人對他人產生出同理心的感受。

其實,大自然的物種當中,有些動物也會表現出「同理心」的行為,例如座頭鯨為了拯救海豹與殺人鯨搏鬥的故事。雖然動物也會有「同理心」,但,顯然人類擁有的同理心似乎比其他動物來得多。
在醫學的領域中,「同理心」可以進一步被細分為三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情緒同理心,指的是人能依據他人的狀態體會到他人的感覺。
第二個面向是認知同理心,指的是人能思考並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第三個面向是同理關懷,指的是我們有動機去協助他人度過苦難。
情緒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在大腦中,各自有其相對應的神經網路。情緒同理心位於前額葉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認知同理心位於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人類在幾歲的時候,會開始表現出「同理心」的行為呢?有研究顯示,大約在兩歲左右的小孩就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他們可以與他人玩「假裝」嚇人的遊戲。有能假裝,其中就需要擁有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的能力。年齡再大一些,大約是七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同理他人的疼痛感覺。

男女間的同理心是否有差別?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通常女性較男性具有同理心。再來,那些精神疾患比較容有出現同理心障礙?第一時間,我想大家都會回答自閉症患者。自閉症患者之所以會被認為有同理心障礙,是因為他們無法設想他人的觀點。相較之下,近日在社會新聞常看到反社會人格違常的人,雖然他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可以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因為他們期度缺乏同理關懷,所以他們知道對錯,卻能表現出毫不在乎的態度。

通常,我們不會覺得「同理心」有什麼不好。但,有部分的學者曾提到過多的「同理心」,有可能有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過多的同理心有可能會造成個人情緒的困擾,有時,人一旦體驗過多的痛苦感受,反而會讓人退縮而不是向前表現安慰行為;另外,同理心也有可能會產生偏心,因為同理心的演化讓我們比較對自己親近的人更有感,這樣的更有感通常對比較不熟識的人程度會比較弱一些。也就是說過多的同理心,有時會讓人產生偏心而不自知,因而對群體內的人與群體外的人有明顯差異的同理心表現。
當然,身為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想要培養更優質的「同理心」,只有瞭解這些「同理心」的基本知識是不夠的。實務工作上,要有優質的「同理心」,還需要懂得同理心的三大要素:自我情緒控制異地換位思考、以及讓個案瞭解你的理解

下週五下午,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三小時同理心的訓練,偉任將從自己獨創「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來談實務工作上如何來增加上述同理心三大要素的能力。(延伸閱讀: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和各位好友分享了同理心的相關知識後,也期待能藉由各位好友同理心的集氣,讓球場被我急救轉送至醫院治療的球友感受到大家的同理心,身體能早日康復!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


我之所以這幾年會喜歡上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原因是在我日常的生活中,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在許多層面提供我不少的協助,例如在臨床醫療的實務工作上、社區親職講座及父母成長團體、甚至我自己與家人的互動等等。(延伸閱讀:為何精神科醫師的我,會愛上「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近日因忙著進行《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實務工作手冊》出書的撰寫過程,有一段時間沒有和各位好友分享心理學的資訊了。今晚,因為受高雄張老師的邀約,將擔任個案討論會的督導。所以就將今天要和義張們分享的部分內容做個整理,因而有這篇文章的產出。在談「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前,先和大家談談常見的督導方式有哪些?大家可能對這個議題會感到有一些陌生。
督導方式一般來說,可以為個別督導以及團體督導兩種。當中,個別督導又可以分為三大類:1. 以心理治療取向為主的督導2. 以技術取向為主的督導模式3. 以社會角色取向為主的督導模式

以技術取向為主的督導模式常見的有人際歷程回憶法精微諮商三人諮商師訓練模式等,還有我個人常用,但教科書上沒有提到的三明治督導方式等;以社會取向為主的督導模式常見的有系統取向督導區辨取向督導以及七眼督導模式等。
至於「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本質上是屬於以心理治療為基礎的督導模式。因此,如果督導者與受督者要進行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的話,那麼,督導者和受督者第一步都需要先熟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簡單來說,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視人際互動的平等關係,關心一個人的生命風格、以及行為是有目的性的,強調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創造性的自我
除此之外,督導者還需要懂得的是「平行歷程」。所謂的「平行歷程」就是說受督者在督導的過程中,可能會不自覺地對個案產生認同與投射,之後又把這樣的認同與投射複製到自己與督導者的督導關係上的現象。
為什麼偉任比較喜歡稱之為「阿德勒取向的個案督導」,而不是稱之為「阿德勒學派的個案督導」?因為基於同化整合的概念,偉任臨床實務的運用,不管是督導或是諮商,都是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為主幹,然後融合其他學派的頻率相符而且好用的相關技巧來進行督導與諮商。(延伸閱讀: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的概念
有了這些心理學的背景知識後,我們再回來看「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過程和「阿德勒取向諮商」過程,兩者都是一種人際互動的歷程,都相當重視彼此間的關係。只是前者重視的是督導關係,後者重視的則是諮商關係。
談到彼此間的關係,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強調的是平等合作的關係,而不是上對下的關係。然而,在督導的實務情境中,督導的本質或多或少都已經帶著有上和下的互動關係,比如說督導過程,督導者的任務需要包括有「教導」、「示範」以及「評量」等,因此,督導者要如何能保持與受督者合作平等互動的關係,督導者就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延伸閱讀: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督導者本身如何能帶著有朋友關係又兼具老師功能角色來進行督導,就需要有一些學習與練習。題外話,偉任在5月份的時候,將要到南高雄家扶中心,協助機構的督導進行一系列督導的培訓計畫,屆時,會與機構的督導們分享偉任在博士班所學以及臨床實務經驗,協助他們學習如何有效能地提升督導的方式。

再來,談到「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的督導歷程。既然「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是一種以心理治療為基礎的督導模式,督導的歷程就和諮商的歷程一樣,也包含了四個階段:(延伸閱讀: 阿德勒教你如何進行家族治療
  • 第一階段:與受督者建立一個平等、合作的互動督導關係
  • 第二階段:評估受督者和個案獨特的生命觀點
  • 第三階段:透過詮釋受督者和個案的行為,來觸發受督者的洞察
  • 第四階段:鼓勵及修正受督者錯誤的認知,進而協助受督者有勇氣發展進一步的改變計劃

整個督導的歷程中,督導者可以運用的技巧和在進行阿德勒心理治療中的技巧沒有太大的差異,例如:可以運用RCI/TE的技巧(RCI, respectfully curious inquiry,指的是尊重好奇的詢問;TE, therapeutic empowerment,指的是治療性的賦能)、蘇格拉底式的探問、行為目的的探索等等。然後,督導者再運用「平行歷程」的概念,透過再教育的過程,讓受督者能夠探索自己的生命風格和模式及所反映出來的錯誤信念和目標,進而在督導的歷程中產生洞察,以及運用鼓勵的技巧協助受督者在未來諮商生涯過程中擁有勇氣重新導向。(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談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再教育歷程,在預計出版的《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實務工作手冊》一書中,偉任也提出了一個自己構思出來的勇氣改變歷程,目前暫時命名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這樣四步驟的改變歷程除了可以運用當成平常自我照顧的心法外,也可以當成專業人員的助人工作模式。去年年底偉任再次回鍋兼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也嘗試地將這樣四步驟的助人工作模式導入成為自殺防治中心的工作模式。(延伸閱讀: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當然,這樣停、看、聽、走四步驟的模式,也可以運用於「阿德勒取向個案督導模式」。只是上述的督導歷程,運用在一對一的個別督導,進行起來相對來說比較能依據督導歷程四階段來進行。但,今晚的個案討論,依照以前我在高雄張老師辦活動的經驗,來參與的人數可能也會為數不少。看來,僅在一次性三小時的個案督導中,我還得想想如何做點變通,才能讓來參加的夥伴能有做大的收穫。
今晚,就要和高雄張老師的義張分享這樣的心理學。開心!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九天的年假,除了和兒子到球場打球外,幾乎都在埋首於撰寫第二本書的工程中。如果可以的話,期待今年有機會完成偉任人生第二本的著作。預計的書名,和家人討論後,初步訂定為《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實務工作手冊》。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大約三萬個字。書中有一個章節,偉任依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獨創的一個助人工作模式。新春開工的第一週,就開心地各位好友分享偉任獨創的助人工作模式!
圖:

偉任的背景除了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外,同時也取得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的學位。不管是醫學院的精神醫學訓練或是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的心理學訓練,都讓偉任認為助人工作模式要能有其效能,第一步一定需要要有良好理論學理的論述作為其助人工作模式的基礎。因此,在介紹「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之前,就先將這個助人工作模式形成的心理學及神經生理學學理依據做進一步的說明:
心理學基礎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提到改變的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關係」、第二階段「心理調查」、第三階段「解釋與洞察」、以及第四階段「重新導向」。100年前阿德勒提出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就偉任自己這幾年來的臨床實務經驗看來,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最好用、也最迷人的地方是在第二階段的「心理調查」

在「心理調查」這個階段中,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有許多的概念及技巧,讓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者在臨床實務工作上有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例如:早期回憶、家庭星座、家庭首頁、出生序、行為目的論等等……。其次在第一階段的「建立關係」,也提供助人工作一些還不錯的概念與技巧,例如:平等的關係,鼓勵的技巧等等……。
然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在第三階段的「解釋與洞察」、以及第四階段的「重新導向」的相關技術,就相對比較不足了一些,因此,如果為了在實務工作上更有效能的運用阿德勒取向的助人工作模式,就需要考量整合融入其他心理學派的相關技巧。
其實這樣的概念也不是偉任獨創出來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經過100年來的演進,也贊同納入其他心理學的相關技巧,比方說在2007年已有學者嘗試地將動機式晤談相關的技巧與阿德勒相關的概念相結合,並運用於臨床實務助人工作的歷程中。

只不過書中偉任不只融合動機式晤談的相關技巧,同時也整合了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完形治療、家族治療等其他學派治療法,依據同化整合的精神,提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這四步驟分別為: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看看這是誰的問題聽懂你我的生命故事、以及走向幸福快樂的人生

神經生理學基礎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基於整體論的概念,會將一個人的行為從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合併一起來思考。要能合宜的將生理及心理因素合併一起來思考,助人工作者除了需要懂心理學外,也需要瞭解一些腦功能科學。

      物種演化的結果,讓人發展成三個腦。這三個腦分別是爬蟲類的腦哺乳類的腦人類的腦。這三個不同部位的腦,在演化的歷史上有先後的差別,各有其獨特運作的功能又彼此相互影響。
爬蟲類的腦就是我們所說的腦幹,主要控制個體生理的主要功能,比如說:呼吸、心跳、睡眠。它維持人體恆常的功能,非常自主、固定且機械化運作著;哺乳類的腦就是我們所說的邊緣系統(又稱為舊腦),是情感能力運作的中樞。情緒的反應是一種讓動物發展出賴以生存的自我保護機制,例如動物感覺到害怕,就會啟動一種自動、快速、無意識讓自己遠離危險環境的反應;人類的腦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皮質腦(又稱為新腦),在物種的演化過程中是最後才發展出來的,約莫佔人腦中的八成左右。不同區域的新腦掌管著不同的功能,例如:視覺、聽覺、觸覺、空間感等功能。當中位在兩眼之間前額後方的腦部稱之為前額葉,這是人類大腦最晚成熟的區域,主要負責一個人的選擇性注意、問題解決、判斷分析、計畫組織等功能。

總的來說,爬蟲類的腦(腦幹)是負責我個體基本的生命功能(例如:呼吸、心跳等),哺乳類的腦(邊緣系統)是讓我們可以不經由思考,就立即從感受中就回應外界的刺激,人類的腦功能(新皮質腦)是負責理性判斷並對外界做出合理的回應。
邊緣系統情感調控能力的發展和早期的生命經驗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孩童時期與重要他人親密關係的運作、以及父母的管教等在邊緣系統烙印下痕跡,影響一個人情感的表現。當中與安全感有相關的記憶,更是會印記於杏仁核(Amygdala)。從腦的結構與功能角度來說,邊緣系統就是我們腦裡面的預警機制,可以對外界的訊息做立即性的回應。

個體一旦觸及到不安全的感覺,就會發出警報訊息,刺激腦進入戒備狀態,接下來就會透過內分泌及自律神經讓人體能隨時準備應付危急的情境。人類能在充滿危機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演化讓人的基因早就淬煉出「寧可錯殺一百」過分敏感的預警機制,因為不夠敏感的物種,在演化的過程中,早早就淘汰出局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情緒是否能表現合宜?主要和腦中的兩個部分有相關,一是邊緣系統、另一是新皮質腦當中的前額葉有關。情緒控制良好的人,會藉由一些方法讓自己的前額葉發出抑制的訊號,這樣抑制的訊號可以壓制或緩和不健康的過度情緒反應,讓自己的行為合宜社會的規範或自己理想的期待,因此情緒控制良好的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對人大吼大叫。一般來說,前額葉約莫會在20歲左右發展成熟。當然,前額葉功能成熟的時間也會因為個人社會學習的程度不同而有明顯時間的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新皮質腦雖然負責的是我們的思考功能,但,很多時候還是很明顯地會受到邊緣系統的控制,甚至搞不好連配上用場的機會都沒有。比如說在你早期生命經驗中碰到嚴重威脅到安全感的性侵事件,這些經歷就會被儲存於杏仁核中,一旦你遇到一稍微類似的情境,杏仁核就會釋放出過往慘痛的情緒記憶,就會讓你出現沒有辦法自控的莫名驚恐反應,搞得周遭的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即便事過境遷已經好多年,這樣過度的反應還是依然會一而再的發生。
做個小結論,每個人對於外界情境刺激情緒的反應強度各有不同,想要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就需要擁有不過度激活的邊緣系統,以及強健功能的前額葉。不要讓邊緣系統過渡激活,就需要學會如何停止自己習以為常的負面思考模式(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要養成強健功能的前額葉,就需要讓自己擁有優質的思考、判斷以及執行能力(看看這是誰的問題、聽懂你我的生命故事、走向幸福快樂的人生)。
不知道各位好友有沒有對偉任獨創的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感興趣了呢?下一篇文章再與各位好友分享一下實務工作該如何進行這四步驟!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