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少年: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如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 Podcast 節目名稱
《培育青少年: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如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 節目簡介
在這集 Podcast 中,我分享了近期在菲律賓的跨國演講與交流心得。身為凱旋醫院精神科主任兼諮商心理學博士,我長期專注於如何結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幫助教師、諮商師、醫療人員和家長更有效地支持青少年。(節目內容連結:https://shorturl.at/NqwDv


內容從「世代差異」與「青少年大腦發展」的特點談起,深入探討阿德勒心理學的實用觀點和有效溝通技巧。更特別的是,這次交流中的當地學員,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觀點與問題:
🔹 如何打造整合性的心理健康照護?
🔹 為何成人自我覺察如此重要?
🔹 創傷教育又該如何深耕?(延伸閱讀:年輕族群社區心理衛生介入:腦科學的運用

這集節目不只是演講經驗的分享,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對話,反思我們如何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成為更敏銳、支持性的成人,共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歡迎你收聽,也期待聽見你的想法與故事!(延伸閱讀:從大腦機制談拖延症的有效改善策略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初步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twa9I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大腦機制談拖延症的有效改善策略

趁著菲律賓境外教學的空檔,我又解鎖了人生中的另一個新體驗。趁著早晨的空檔時間,我開始學習如何製作 Podcast,並嘗試運用 SoundOn 平台,親手打造我的第一集節目 Podcast 音檔連結:從大腦機制談拖延症的有效改善策略


這集節目聚焦在「習慣的養成與改變」。我深信,關鍵從來不只是靠意志力的硬撐,而是更在於洞察並順應大腦的運作模式。節目從生動的案例談起,帶大家看到多數人面對的兩大難題:好習慣總是難以維持(像是運動、減重),以及壞習慣總是難以戒除(例如刷卡購物作為情緒的出口)。(延伸閱讀: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到拖延症的解決之道

接著,我將進一步揭示了大腦裡的「計畫腦」「習慣腦」的合作機制,並說明重複行為與內在獎勵如何點燃習慣腦的動力。這集節目不僅是一段分享,更是一個邀請:邀請你一起打開大腦的奧秘,重新看待我們日常中那些「說改就改不了」的習慣。(延伸閱讀:克服拖延症的心方法

期待和大家一起在這段聲音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共鳴。歡迎收聽我的第一集 SoundOn Podcast 節目!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初步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twa9I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夜裡的大腦魔術: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視角,看夢境中那些符號與隱喻

昨晚,結束在菲律賓的三小時全英語演講後,理論上,我的大腦杏仁核應該格外活躍,夢中應該充滿各種情感的標記與鮮明的片段。畢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沒想到,醒來時卻是一片空白——讓我這個正對夢境特別著迷的人,感到有些失落。

於是,趁著夥伴們還在會場演講,我索性利用這段空檔,跟大家聊聊「夜裡的大腦魔術」。從心理學家對夢的象徵意義的探討,到神經科學對夢境生成機制的解碼,我們如今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揭開夢境之謎。(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做夢?神經科學告訴你背後的真相


夢境的世界神秘又迷人。當夜幕低垂、我們閉上雙眼,腦中的現實感暫時熄火,無邏輯的荒誕場景、深藏的情感與象徵,如洪水般湧現。從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看夢境為壓抑願望的表達到榮格(Carl Jung)認為夢是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的顯現,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為夢境的內在意義賦予深刻詮釋。(延伸閱讀:夢境大揭秘:從古老傳說到現代大腦科學,走進神秘又奇妙的夢世界!

而隨著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得以窺見夢境發生時大腦內部的熱鬧景象。從杏仁核在 REM 期的情感彩排,到前額葉皮質暫時「放假」後的荒誕劇場,夢境已不再是單純的幻象,而是大腦自我整理與創造的魔幻旅程。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這結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視角,探索夢境背後那些深藏的符號與隱喻,並看看它們如何在臨床實務中成為理解與療癒的重要資源。

一、夢境中的隱喻與象徵:從心理學到日常感知

在許多夢境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那些看似怪誕、卻又讓人忍不住細細品味的象徵畫面:

  • 自然元素:水象徵情感與潛意識,火代表激情與力量。
  • 人物角色:母親象徵保護與養育,英雄或怪物常代表內心衝突或挑戰。
  • 日常物件:鑰匙、門或鏡子,可能是自我認識與轉變的隱喻。

在心理學大師的筆下,這些元素都是潛意識試圖「說話」的語言。(延伸閱讀:從作夢到寫下來:一次看懂睡眠與記憶的夢幻連結

  • 佛洛伊德:夢境是壓抑的欲望和衝突的象徵性表達。夢裡的圖像像是替代品,讓被社會壓抑的渴望得以曲折呈現。
  • 榮格:夢境裡的意象跨越了個人,連結著「集體無意識」中普遍存在的原型,反映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和深層需求。

 

二、神經科學的啟示:夢境中大腦的拼貼藝術

現代神經科學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夢中的圖像和隱喻並非全然隨機,而是大腦活動的自然結果。

  • REM 睡眠的活躍大腦
    REM 睡眠時,大腦內部雖然被外界阻隔,卻像開了場「內在的電影」:
    • 視覺皮質 仍然能生成生動的影像,哪怕沒有任何外在光線刺激。
    • 模式識別系統 像拼圖大師一樣,將零散的神經信號拼接成完整又有象徵意味的畫面。
  • 情感與記憶的融匯
    • 杏仁核:夢中情感的催化劑,強化那些讓我們夢醒仍心有餘悸的片段。
    • 海馬體:將白天的記憶與情感經驗重新組合,編織成夢中耐人尋味的敘事。(延伸閱讀: 記憶大冒險:海馬體與新皮質的雙人舞
  • 預測編碼的補完機制
    大腦習慣預測與補足:即便夢境是斷裂的片段,我們也會自動把它們「拼湊」成看似合理的故事。這種補完往往充滿象徵,像是夢中的迷宮或飛行,既是內在困惑的呈現,也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探索。


三、從夢境案例,看大腦如何打造富有象徵的劇本

舉例來說,當一位夢者夢見自己在迷宮中被神秘的身影追逐——

  • 心理學視角:這可能象徵壓力與焦慮,或是內在的衝突與自我迷失。
  • 神經科學視角
    • 白天的焦慮與情緒 在睡眠中被海馬體捕捉,成為夢的素材。
    • 視覺皮質 為這些情緒生成迷宮般的空間感,迷宮的畫面也可能源自過往的挑戰經驗。
    • 預測編碼 填補夢境的情節空白,創造了追逐與逃脫的緊張敘事。

四、臨床與藝術:夢境的啟示與靈感

夢境的象徵語言,不只是研究者的興趣,也是臨床與創作的寶藏:

  • 臨床應用
    在心理治療中,夢境的隱喻往往幫助治療師與來談者更好地理解內在衝突與情感需求。夢中反覆出現的圖像,像是無意識想傳達的訊息,引導我們看見被忽略的面向。(延伸閱讀: 開啟大腦的無限潛力:神經可塑性的奇蹟
  • 藝術與科學靈感
    • 克庫勒在夢中看見咬尾蛇,發現了苯的分子結構。
    • 藝術家達利的「融化時鐘」,靈感也來自夢中荒誕的時空感。
      夢境是無窮創造力的溫床,既能啟發日常靈感,也能提供臨床工作的嶄新切入點。

五、結論:夢境作為大腦的治療劇場

夢,不只是夜裡的幻影,也是一種深具功能的內在劇場。它讓大腦重組記憶、調節情緒,更讓我們透過象徵與隱喻看見自己。從精神分析到神經科學的跨界對話,讓我們理解夢是如何由零散的神經信號,幻化成既個人又普遍的故事。對臨床工作者而言,夢境是洞察來談者內在世界的窗口;對每個人而言,夢境是夜裡無聲的陪伴,給我們帶來探索與成長的機會。

下一次,當你夢見自己在奇幻的迷宮或飛行在無垠天空,不妨想想:這也許是大腦最真誠的邀請,邀你更認識自己、更勇敢面對日常的挑戰。

對了,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將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舉辦的活動,9/20 舉辦「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夢境解析:榮格、阿德勒與完形取向的臨床實務」的工作坊。(初步活動訊息相關資料連結:https://shorturl.at/twa9I

無論您是初探夢境世界的新手,還是希望拓展專業視野的資深從業者,這都將是一個跨領域交流、思維激盪、實務練習兼具的絕佳學習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為什麼我們做夢?神經科學告訴你背後的真相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什麼每個夜晚,我們都會進入那個充滿奇幻與神秘的夢境世界?過去,夢被認為只是無序的幻影,但隨著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現在我們終於知道:夢境其實是大腦精心編排的盛宴!它不僅僅是單純的休息時間,而是大腦在悄悄進行記憶整理、情緒調節,甚至偷偷演練未來的挑戰。本文將帶你從科學的角度,深入探索大腦如何在睡夢中編織出那場場奇幻冒險,並告訴你這背後,對日常生活的深遠啟示。




一、夢的誕生:大腦的協奏曲

多數夢境誕生在 快速眼動(REM 睡眠階段。此時,大腦就像在辦一場熱鬧非凡的嘉年華會,各區域各司其職,共同打造一齣齣戲劇性的夢中故事:

  • 杏仁核:這位情緒總監在夢中盡情釋放情感,讓夢境像電影一樣,時而溫馨浪漫,時而緊張刺激。
  • 前額葉皮質:平時嚴謹負責的理性大老闆此刻卻暫時放假,讓夢境自由發揮,荒誕卻充滿創意。
  • 基底核、丘腦與頂葉:它們像背景樂手,負責調度身體動作的幻覺、感官訊息的串接與夢境的空間感,營造出一個完整又神秘的夢中世界。



這樣的分工合作,正是讓我們每晚的夢境,既荒謬又充滿情感的原因

二、夢的神經化學調色盤

夢境之所以如此生動,還多虧了大腦內部的化學魔法

  • 乙醯膽鹼:讓大腦像打了雞血般活躍,激發出充滿特效的視覺與想像,讓夢變得多采多姿。
  • GABAγ-氨基丁酸):像夢中的和事佬,抑制過度活躍的腦區,讓夢境在混亂中依舊有種奇特的美感。
  • 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在夢中被抑制,降低了現實的邏輯監控,讓夢境得以隨心所欲,恣意飛翔。



這些化學反應,讓我們的夢不僅像一場視覺盛宴,更像是心靈的狂歡派對

三、夢的功能:為什麼大腦要做夢

夢並非單純的隨機噪音,而是有其深層的功能,讓我們的生活受益匪淺:

  • 記憶鞏固:夢境像大腦的「雲端硬碟」,整理、備份白天的經驗,讓重要記憶更穩固。
  • 情緒調節:白天的壓力與情緒垃圾,透過夢得以「排毒」,醒來後,煥然一新。
  • 創意工廠:許多藝術家與科學家都在夢中獲得靈感。奧古斯特·克庫勒的「咬尾蛇」夢,讓他發現苯的環狀結構;夢境就像大腦的試煉場,激發無窮創意。



這些作用,讓夢境成為我們夜晚的心理課程,也為白天的挑戰蓄積能量

四、從腦影像看夢:科技與夢的交會

fMRIPETEEG 等技術,讓科學家能夠「直播」大腦在夢中的神奇活動

  • 杏仁核 的活躍,對應夢境中的強烈情感。
  • 丘腦 像夢的編輯室,串接內部記憶與感官片段,營造生動情境。
  • 視覺聯合區與頂葉:讓夢境有空間感,彷彿身歷其境。



這些發現告訴我們:夢不是虛無,而是大腦的「內部運作紀錄片」,折射出我們的情感、記憶與創意。

五、為何夢總那麼奇怪?

夢境的荒謬,源於大腦的「特別營運模式」:

  • 前額葉皮質休息:夢境少了理性審查,邏輯不再是重點,想像力無限飛揚。
  • 隨機信號的拼貼:夢中的畫面和情節,其實是記憶與情感碎片的隨機組裝——一場無邊界的心理拼圖。



這解釋了為何我們會夢見自己在雲端吃冰淇淋,或者在陌生城市裡飛奔——腦在用最自由的方式,重組你的生活與潛意識

六、跨界對話:精神分析與神經科學的交會

  • 精神分析:讓夢成為心靈的象徵語言,映射出深層的心理需求與衝突。
  • 神經科學:用科學證據,揭示夢如何在神經網絡間生成,證實夢的真實價值。



兩者並非衝突,而是互補。未來,隨著 AI 與大數據的應用,或許我們可以建立一套夢境解析模型,既科學又富含人文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夢境的解讀者。

結語:夢,日常的啟發

夢境,絕不只是夜裡的短暫煙火,更是大腦的「幕後工廠」——整理記憶、調整情緒、培養創造力。每晚當你閉上眼睛,這場屬於你的內心探險就此展開。下一次,當你從一個奇妙的夢中醒來,不妨想想:也許,夢裡藏著你生活的新方向與靈感,等著被發現。


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在台中「張老師」中心的活動,10/25-26 舉辦「   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工作坊(線上課程) DSM-5解讀與實務應用 」的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UbuYd

參加對象:不論您是臨床實務工作者(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職能治療等),或是助人相關科系(醫學、護理、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的學生、研究生、教師等,抑或您只是單純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感興趣者,我們都熱烈歡迎您來參加本次的工作坊。無論您的專業背景如何,這將是一個豐富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讓您的專業潛力得以釋放!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大腦看夢:神經科學揭秘夢境奧妙的新視角

 一、前言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什麼每個夜晚我們都會進入那個神秘且充滿奇幻色彩的夢境世界?以往,夢常被視為亂象無章的幻影,但隨著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我們逐漸發現:夢境其實是一場大腦精心策劃的盛宴!在睡眠中,大腦並非單純休息,而是在忙著整理記憶、調節情緒,甚至偷偷上演各種試鏡場景。本文將帶領你走進最新的科學研究,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解讀 REM 睡眠期間大腦的運作,並以幽默生動的筆觸,揭示那些看似荒誕卻充滿隱喻的夢境秘密。


二、夢的產生與大腦區域

大部分夢境出現在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此時的大腦就像一座熱鬧非凡的嘉年華,各個腦區齊心協力,上演一場精彩的表演:

  • 杏仁核
    這個情感小能手在 REM 期間活力四射,為夢境注入濃厚的情感色彩。無論是浪漫愛情還是驚悚恐怖,它都能讓夢境變得又甜又刺激。(延伸閱讀:揭秘嫉妒:從神經科學到臨床治療的全方位解析
  • 前額葉皮質
    平常這位大老闆專門掌管邏輯和決策,但在 REM 時卻選擇罷工,讓夢境失去了清晰的規劃。結果,你可能會夢見在超市裡選購火箭,或者與外星人聊八卦,荒誕卻又妙趣橫生。(延伸閱讀:高效能親職教養秘技:神經心理諮商的運用
  • 其他區域(基底核、丘腦、頂葉)
    基底核雖然忙著規劃夢中的動作,但因為 REM 運動麻痺,你就只能在夢裡狂奔而身體卻安然無恙;丘腦則擔任感官信息的中繼站,將內部信號串連成夢境的美麗圖景;頂葉則給夢境提供了空間感,讓你在夢中也能感覺到方向感”——儘管這方向有時連自己都搞不清。

這些腦區猶如一支訓練有素的樂團,各司其職,共同編織出每晚那場奇幻冒險,讓你在夢中既能狂歡派對,又能展開一段無厘頭的旅行。


三、夢的神經化學基礎

夢境的生成不僅來自大腦硬件的運作,更蘊含著化學魔法。幾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在 REM 期間交相輝映,共同塑造了夢的特質:

  • 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ACh
    REM 期,乙醯膽鹼大量釋放,猶如注入興奮劑一般,使大腦皮層處於高度活躍狀態。它刺激視覺皮層和聯合皮層,讓夢境中的影像生動、細節豐富,猶如一部充滿特效的超現實電影。乙醯膽鹼還激活情感區域,使夢境洋溢著強烈情緒,而同時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降低大腦理性分析的作用,讓夢境超脫現實規律,充滿戲劇張力。
  • GABAγ-氨基丁酸)
    作為大腦中的主要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GABA像夢境中的安撫劑,調控各區活性。它特別抑制那些負責邏輯推理和現實監控的區域,使得夢境雖充滿奇幻視覺與情感,但同時失去理性連貫性,形成一種既詭譎又美麗的藝術感。
  • 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這兩者在 REM 期大幅下降,使大腦得以放鬆警戒,讓內在記憶和情感得以自由流動,進一步豐富夢境內容。

這一連串的神經化學反應,讓夢境既充滿創意又具有神秘感,真是大腦版的夜店狂歡,讓你在睡夢中也能享受到一場豐富多彩的派對。



四、夢的功能——神經科學的解讀

或許你會問:夢到底有什麼用?科學家們認為,夢絕非隨機亂跳的神經噪音,而是一個多功能系統,承擔著許多意想不到的任務:



  • 情緒調節
    當現實中的壓力或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時,夢境便成了情緒的排毒器,幫助你釋放並重新調整情感狀態,讓你醒來時能以全新的姿態面對挑戰。
  • 模擬試煉場
    夢境還可能是大腦的試鏡現場,在這裡你可以無拘無束地模擬各種情景,從面試表現到與外星人共進晚餐,甚至可能激發出創造性靈感。不少科學家和藝術家正是在夢中獲得靈感,譬如奧古斯特·克庫勒夢中看到那條咬尾蛇,從而發現了苯分子的神奇環狀結構,真是夢想成真的最佳例證!

五、從神經影像到夢境內容

現代腦影像技術(如 fMRIPETEEG)就像科學家們的高科技望遠鏡,讓我們直接窺見夢中大腦的奇妙狂歡派對

  • 邊緣系統:例如杏仁核的激活,與夢中強烈情感體驗密不可分。
  • 丘腦:作為信號中繼站,將內在生成的信息傳遞到各個腦區,塑造出生動且充滿戲劇性的夢境畫面。
  • 頂葉與視覺聯合區:協同構建出具有真實空間感的夢境世界,即便這世界有時怪異得連物理定律都不敢挑戰。

這些數據顯示,夢境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大腦在記憶重播、情緒調節和創造性激發過程中的現場直播。未來,借助人工智慧,我們甚至有望點播屬於自己的夢境大片!(延伸閱讀:夢境大揭秘:從古老傳說到現代大腦科學,走進神秘又奇妙的夢世界!


六、神經機制解釋夢境特徵

為何夢境總是充滿荒誕和反常?這正源於大腦在 REM 期間的一種內部操作系統

  • 前額葉皮質的休假
    REM 期間,負責邏輯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選擇暫時放下工作,讓夢境得以脫離現實規律,盡情發揮想像力,產生無限可能的奇幻情節。
  • 隨機神經信號的拼湊
    在記憶重播與情感處理過程中,隨機神經信號不斷交織、拼湊成各種符號與隱喻,猶如一位瘋狂的拼圖師,將日常記憶碎片變成令人哭笑不得的夢境故事。這解釋了為什麼你會夢見自己在摩天大樓上跳傘,或在冰淇淋工廠裡擔任總裁——完全是大腦在無拘無束的創作!


七、跨領域整合與未來展望

傳統上,精神分析學派總把夢當作潛意識的神秘符號來解讀,而現代神經科學則用科學數據揭示夢境背後的生理機制。其實,這兩種方法並非你死我活的對立關係,而是可以互補:

  • 精神分析:提供豐富的象徵語言,讓我們從夢中解讀出深層情感衝突與心理需求。
  • 神經科學:則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網絡的角度,告訴我們夢境是如何生成與運作的。

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進一步應用,未來我們有望從大量腦電圖和腦影像數據中提煉出夢境的普遍規律,建立一個既科學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夢境解析模型。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能訂製自己的夢境主題,享受一場屬於自己的奇幻之旅,真正做到美夢成真!

八、結語

總的來看,夢境並非僅僅是大腦無序的噪音,而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內在旅程——從記憶整合、情緒調節,到激發創造性思維,大腦在睡眠中忙得不可開交。現代神經科學正以分子、細胞乃至整個神經網絡的層面,逐步揭開夢境的奧秘,證明夢境具有深刻的功能與意義。(延伸閱讀:記憶大冒險:海馬體與新皮質的雙人舞

當你每晚閉上雙眼,進入那充滿奇幻與隱喻的夢境世界時,其實是大腦在默默調整、重組和成長。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在欣賞夢境奇妙魅力的同時,也對神經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因為了解夢境不僅能讓人變得更睿智,更可能讓你從中發現人生全新的方向——誰知道,下一個重大發現或許就藏在你今晚的美夢之中!

【額外趣味補充】

說到夢,還不得不提那些經典的夢中笑話

  • 你是否曾夢見自己突然變成超人,結果一飛沖天卻忘了穿褲子?這可能是大腦在提醒你,有時候英雄夢也需要現實中的著裝指導
  • 還有夢到與童年好友重逢,結果發現他竟然變成了一隻會說話的烏龜,這不僅讓你笑破肚皮,也提醒你:有時候,老朋友會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 或者夢見自己在一個無限循環的自助餐廳裡大快朵頤,卻怎麼也吃不飽,這似乎在暗示:現實中的你可能需要學會控制一下慾望模式

這些有趣的夢境案例,不僅讓人哭笑不得,也讓我們看到了大腦那不可思議的創造力。正如科學家們所說:夢不僅是大腦的派對現場,更是內在世界的縮影;在那裡,我們可以暫時拋開現實的束縛,任由奇思妙想馳騁,既可以解壓,也能激發創意。



和大家分享一個偉任在高雄「張老師」中心的活動,4/12-13 舉辦「當心理學遇到腦科學」的工作坊。(活動訊息連結:https://shorturl.at/DaANy


在進階工作坊中,不僅介紹神經心理諮商的原理與原則,還涵蓋了神經科學在健康生活、壓力管理、克服拖延症、高效親職和精神疾病照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不論您是臨床實務工作者(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職能治療等),或是助人相關科系(醫學、護理、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的學生、研究生、教師等,抑或您只是單純對於如何有效運用大腦感興趣者,都熱烈歡迎您來參加本次的工作坊。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