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自從三年前開始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後,覺得這樣的心理學,還蠻適合用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舉凡與孩子的互動、與同事的互動、乃至於和自己的相處等等。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與運用,自己對於「阿德勒心理學」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你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見「阿德勒心理學」,它是一種生活「心」的態度;是一門非病態的心理學(非針對精神疾病);也是一般大眾可以運用的心理學,每日的生活,你都可以用得到的心理學。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並不難,難的是,「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需要一些勇氣及堅持」


為了讓對於「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朋友的你,能很快地對「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就計劃在未來的這一段時間,整理一些相關的資料與你分享我自己對「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解。
「阿德勒心理學」有幾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觀念,比方說,
「整體論」、「人際關係論」、「目的論」、「生活型態」、「自卑與自卑情結」、「創造性自我」等等。

今天,就讓我和先你分享「阿德勒心理學」的「整體論」……

前些日子,有幾位非心理專業的好朋友,帶著部分的疑惑,問了我一個問題:
「陳醫師,在你的文章中,有時候會用『阿德勒心理學』,但有時候又會用『個體心理學』,我有一點被你搞混了,不是很清楚這兩者的差別?」
不知道你是否也會有同樣的疑惑?
其實,「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個體心理學」。只是用「個體心理學」,可能會讓非心理專業的你,容易有一些困惑(其實,我一開始接觸時,也有同樣的疑惑)。
為何「阿德勒心理學」又會被叫做「個體心理學」呢?那就不得不談到「阿德勒心理學」的「整體論」了。
阿德勒說「整體」,指的是我們看一個人,是不能將其分開來討論(「不可分割」的拉丁文為:individuum),而必須從「整體」來掌握。也就是說,阿德勒反對將一個人切分成生理與心理、意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感性、超我自我本我等來討論。因此,在這個心理學一開始形成時,「阿德勒心理學」也被稱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換句話說,個體心理學就是將個體當成一個無法切割、需要整體來看一個人的心理學。
所以,如果你想對「阿德勒心理學」有更進一步的專研,想閱讀一些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比較新的觀念,那你就得在「個體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找尋相關的文章。

對了,前幾天,也有人問我說:「佛洛伊德與阿德勒,他們兩人是師徒關係嗎?」答案是:兩人並非是師徒關係。因為阿德勒不太贊成將一個人切分成不同的部分來討論,顯然地,這樣的觀念和佛洛伊德有著很大的不同。阿德勒與佛洛伊德的不同,你也可以再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延伸閱讀: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兩位心理學大師差異到底在哪裡?)。兩人有過短暫的合作,但不久,彼此因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就分道揚鑣了。所以,基本上,兩人稱不上是什麼師徒關係(倒是佛洛伊德與榮格比較有師徒關係)。



 
回來談談,什麼是「整體論」


阿德勒覺得我們應該用「整體論」來看個體。那到底什麼是「整體論」呢?


打個比方來說,在生活中,你一定會有許多機會會遇到「矛盾」。一旦我們心中有了矛盾而裹足不前,沒有辦法下決定,我們就會用「理智與情感打結」來當作藉口,告訴自己「我被情感給打敗了,所以……」、或是說「有時候,理智上,我知道該怎麼做,但情感上,卻沒有辦法接受……」。


 
人的心理,同時具備有理智與情感、意識與潛意識,乍看之下,它們好像是對立存在。不過,阿德勒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的心靈是不能切割,一切都是緊密的相連結

其實,事情沒有那麼複雜,「理智」與「情感」本來就不是對立的兩端,反而是像一台汽車「加油」和「煞車」一樣,兩者是互相合作(並非是互相對抗),只是依循你設定好的目標前進,然後,「理智」與「情感」兩者彼此互相協調(「加油」和「煞車」一樣),最後,達到你預期想要的目的罷了。



例如,一個人想要減肥,但卻抗拒不了吃甜食的誘惑,這時,他會說服自己說:「我就是天生意志力不夠。」其實,阿德勒就告訴我們說,與其說你辦不到,不如說是你自己「決定不去做」、自己「決定不想做」。
簡單的來說
就是,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其實,都是自己做了決定,你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行為。瞭解這樣的概念以後,當我們在有矛盾時,不要再把「屈服於情感」當成自己沒有行動的理由,讓自己有一個卸責的藉口。
另外,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人際關係論」、「目的論」、「生活型態」、「自卑與自卑情結」、「創造性自我」等等的概念,之後,再找時間和大家分享嘍!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