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這幾年常和各位好朋友分享如何教養孩子的訣竅,這些看似簡單的方法,其實,過程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三個重點:「覺察」「選擇」「負責」

要怎樣地「覺察」、以及如何做出「選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提供了我們一個好方法。雖然,阿德勒心理學是一門簡單的心理學,然而,執行起來可是需要不少的「勇氣」
話說這幾年常和家長老師分享一些如何教養孩子方法的我,近日,自己也遇到一些親子教養的問題。在這樣的情境下,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會問自己「為什麼孩子會……」。然而,也因為自己問了自己這樣的問句「為什麼?」,不知不覺地也讓自己陷入了不開心的情境裡。(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不要講「為什麼?」~ 因為人,天生就容易有非理性的想法 ~

幸好,自己的書房擺放了不少心理學的書籍,再次地提醒了自己:
自己的「心」交由自己決定!

今天,就和各位好友分享一下「如何走出自己生命低谷」的好方法。
人,為什麼會不快樂?
我想,你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又是在你聽完好友抱怨的過程中,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你這位好友走出困境的方法。然後,你的心中不免會覺得「為什麼他老是學不會教訓,為什麼他會一再重蹈覆徹呢?」
簡單來說,刻意讓自己陷煩惱泥沼的是自己,我們人類號稱萬物之靈,其實,比起飛蛾撲火的飛蛾也沒有高明到哪裡。
說故事高手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在生命中有很多擔憂的東西,實際上,它們之中大多數根本就沒發生過。
所以,讓自己走出不快樂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覺察自己煩惱的原因。為何會那麼煩惱?那是因為你還不夠瞭解自己的心。
要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心呢?學習心理學,就是讓自己能夠擁有駕馭自己腦子的使用說明書的好方法。

阿德勒:「人是描繪自我的畫家,只有你自己才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後的人生!

經由五官的判斷,我們認識眼前的事物,專業用語我們稱之為「認知」。因為有了「認知」,就能夠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人和動物都可以這樣的能力,只不過,動物的認知是用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人類的認知,就比動物的認知複雜了一些,因此,就有了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這樣的心理學產生。

或許大家對馬斯洛不是很熟習,那大家對於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樣的說法就應該不會陌生了吧!當中的「意」指的就是能引生意識的心,所以稱為意根。也就是說我們每天的生活,能夠為這個世界賦予意義,只有自己而已
簡單的來說,人和動物最不一樣的是,人類傾向思考後再行動。只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因為沒有學會心理學,所以就不太會使用新腦來思考做判斷。遇到困境時,還是很本能地就用舊腦來因應。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遇到下雨天的時候,你會覺得天氣是好天氣還是壞天氣呢?其實,下雨就是下雨,雨,本身並沒有「好」或「不好」的意涵。
我很喜歡一個故事,那就是「風動、幡動、心動」
有一天印宗法師在寺內講經,剛好有一陣風吹過來,寺內懸掛的幡因為風的關係漂動了起來。印宗法師就問了眾僧:「你麼覺得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就在眾僧討論中,六祖惠能大師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的心在動!」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面對的,到底是風?幡動?還是自己的心在動?

再回頭來看剛剛的問題,天氣為何會有好天氣與壞天氣的差別呢?其實,一切都需要看我們怎麼對「本來就沒有意義的事物」賦予意義。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創造性自我」,白話一點就是說:「人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故事中的老翁對於馬兒走失、孩子跌斷了腿、兒子免於徵召等,告訴我們的是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注定,一件事情是福是禍,往往不是表象可以判定的。無論現在多麽傷心煩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回想起來,這些煩惱大多都已經不會放在心上了。現在困境的我們,只要盡力權力思考「現在該做些什麼」就可以了。往往故事快要劃下終點的時候,故事的主角常常會感覺到「原來如此,失敗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啊!」

這幾年下來,經常和大家分享日常實用的心理學。其實,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最多的還是自己。因為每一次的分享,就會再一次地提醒自己。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改變習慣的第一步,需要我們「用心」才能「覺察」發現問題。接下來要讓習慣發生改變,我們更需要的是擁有「勇氣」才能做出「抉擇」
經過了這樣的整理與分享,我,好像又有了一些「勇氣」來面對自己近日的親子問題。希望不久的將來,我與我的家人都能很快地體會到賈伯斯所說的「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那時才明白那些事件發生的意義。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家庭星座的評估~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



動機式晤談的實務工作手冊在這個月終於誕生了,偉任也將會在7有兩場(台北與高雄)的新書分享會。 講座免費,但名額有限,有興趣的朋友請事先報名(https://goo.gl/u9d5KP

偉任心中下一個願望,那就是有機會再出一本「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的實務工作手冊」。有了這樣的目標後,接下來就需要開始將阿德勒心理學中重要的概念(例如「生命風格」、「行為目的」等)轉變成如何在實務運用的技巧。接下來的這幾個月,偉任又要開始大量閱讀,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並整理成相關可以運用的技巧。期待不久將來的一天,又可以和大家分享有關阿德勒心理學的實用書喔!

今天,在閱讀第五版Adleria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當中有關「家庭星座」的評估後,整理成實務可以運用的技巧,就先和各位好友分享囉!
喜歡阿德勒心理學的你,一定都知道,想要了解一個人,就需要瞭解他的「生命風格」。阿德勒認為,通常一個人在10歲左右,便決定了「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所謂的「人生風格」是指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認知、所採取的習慣,以及朝向目標邁進的態度。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評估「生命風格」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很經典也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聽個案敘說他的早期生命經驗,也就是聽個案說他早期生活中與父母、兄弟姊妹以及重要他人互動的故事。助人工作者協助個案整理這些個案的了解,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庭星座」。
實務工作上要如何來進行「家庭星座」的評估呢?
首先,助人工作者可以以下的引導語作為開端:
接下來的訪談將會幫助我們一起來了解你的早期生活。這些問題並沒有對與錯的答案,也不會用來做心理的分類。這個訪談的過程主要是在幫助你了解更了解自己。就我的經驗,大部分的人都還滿喜歡這樣的過程,而且也會有一些新的發現,那就是過程中的覺察常常和目前正在處理的事情有相關性。過程中我會做一點的記錄來幫助我記住你所說的事情。假使你說的比我記錄的還來得快的話,在你同意下,我也許會要求你將你所說的事情再講一次。你要做的,就是慢慢地放鬆,當我在詢問你10歲以前小時候的經驗時,儘可能去想想,在你的心裡出現什麼樣的畫面。有部分可能會和你的兄弟姐妹有關的事,有部分可能是關於你的父母,也有部分可能是關於小時候和你有關的重要他人。在開始之前,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我?」
在回答個案的問題後,就可以進行系統性的家庭星座評估。
我們都知道,阿德勒認為出生序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因此需要重視心理的排行,在孩子為一男一女的家庭,有時候會被當成只有一個小孩在對待。相同的道理,在兩個小孩如果差了6歲以上,有時候也會被當成只有一個小孩在對待。如果孩子們間的歲數如果差6歲以上,可以分成兩個孩子族群來看待。例如家中有四位小孩,年紀分別為121110以及2歲的話,可以分成兩個孩子族群來看待,第一個孩子群族的排序為:12歲的老大,11歲的中間排行以及10歲是最小的一位小孩;另一個孩子群族為2歲的獨生子
雖然阿德勒認為生活型態在孩子6-8歲影響最大,但近年來有不少的阿德勒心理學專家將這樣的影響擴大到10歲以前。偉任實務上也會以10作為評估的切分點。
有了上述的了解後,助人工作者就會邀請個案將自己的兄弟姐妹列出,後面標示與個案的年齡差距,當中也包括已去世的兄弟姊妹或流產的小孩。例如秋蘭是個案,她排行老二,有一個姊姊,兩個妹妹以及一個弟弟,就可以標示為:
春梅(+2)、秋蘭(個案)、文竹(-2)、亞菊(-3)、招弟(-10)(最後一個可以獨立一個群族來看)
關於兄弟姊妹的任何評論,可以書寫在最後一欄。相關的表格呈現如下:




出生
排序
名字
年齡(+ or -
評論
1



2



3



4



5



6




有了上述兄弟姐妹的基本資料後,接下來就會邀請個案描述自己的手足。
助人工作者可以這樣詢問個案:
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都是有關於你10歲以前的孩童生命經驗。假如你覺得閉上眼可能幫你比較容易以及更清楚地可以回想起小時候的事的話,你也可以再思考或回答問題的時候,選擇部分的時候閉上眼睛。首先想請問你的是,兄弟姐妹中……
A、關於「兄弟姐妹的描述」:
1.             誰和你最不一樣?哪一方面不一樣?(可能是競爭者)
2.             誰和你最像?哪一方面像?(可能是盟友)
3.             你是什麼樣的小孩?
4.             描述一下你的兄弟姊妹?
B、關於「手足特質的比較」:
助人工作者可以這樣詢問個案:
「在下列的特質,描述一下你的兄弟姊妹誰最好?誰又最差?你可以很自在的自己用你的方式去評量,有時候,我也許會問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衡量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這當中沒有所謂的標準衡量方式,我要了解的,就只是你如何衡量而已。如果你不想回答如何衡量的,也可以,沒有問題。」
關於兄弟姊妹的比較,相關的表格呈現如下:

最好
中間
最差
聰明



勤勞、認真



學業成績



幫忙做家事



叛逆(什麼方式?)



取悅他人



批評他人(什麼方式?)



思考周詳



自私



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敏感、容易受傷



易怒



幽默



理想主義



務實



運動細胞



強壯



身高



漂亮



陽剛



陰柔



被寵愛(被誰寵愛?如何被寵愛?為什麼被寵愛?)



被處罰(被誰處罰?如何被處罰?為什麼被處罰?)



誰的朋友最多(是哪一類的朋友?)



C、關於「手足之間的關係」:
1.        誰最照顧誰?
2.        誰和誰最常在一起玩?
3.        誰是媽媽的最愛?誰又是爸爸的最愛?
4.        和誰比較好?和誰最喜歡吵架?
描述完手足的關係後,當然也少不了父母的描述。
D、關於「父母的關係或是重要他人的描述」:
1.             在你出生時,你的爸爸幾歲?媽媽幾歲?
2.             你會怎樣形容你的爸爸?媽媽?(爸媽是什麼樣的人?)最什麼工作?
3.             兄弟姊妹中,誰最像爸爸?那一個部分?誰最像媽媽?那一個部分?
4.             爸媽的關係如何?誰主導性比較強?家中都是誰在做決定?爸媽如何處理他們意見不一樣?
5.             如果他們意見不一樣,你會在在你一邊?
6.             誰對孩子涉入比較多?哪一個部分?
7.             有誰和你住在一起或是明顯地影響你們?
有了上述的資料後,助人工作者就可以了解個案的家庭生活結構、生活資訊等就可以拼湊出屬於個案的「家庭星座」。這樣家庭星座的評估,不止有助於助人工作者了解個案,也可以協助個案在這個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並且有機會將這樣的發現與目前的生活問題做連結。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