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教養課~孩子弄髒餐桌,媽媽可以怎麼做?~


去年,和大家分享了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今年,偉任想試著從一些生活實務上的例子,來和對阿德勒有興趣的各位朋友一起來討論看看,如果是你,當面對這樣的孩子時,可以做些什麼?

話說,小學一年級的小明,在吃午餐的時候,將餐桌弄得髒兮兮的,而且地上掉了許多飯粒。一旁的媽媽看不下去,氣得說:「小明,你又這樣了,起來,把它弄乾淨。」
當媽媽這麼說的時候,小明並沒有任何的動作。
看到小明沒有動作而且還眼睛盯著前方的卡通,情急的媽媽接著就拉高音量說:「給我關上電視,把弄髒的餐桌和地板弄乾淨,馬上。」
小明依然沒有動作,只是做個無奈的表情回了媽媽一眼,並且告訴媽媽說:「幹嘛大驚小怪,待會再清理不就得了嗎!」
媽媽被激到大聲的說:「每次吃飯都這樣,算了,叫你收拾,還不如我自己來就好了,讓開!」
媽媽一邊抱怨,一邊就開始動手清理了餐桌和地板。小明還是依舊看著他的卡通,就這樣兩人沒有再說什麼。

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我們遇到和這位媽媽一樣的情境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抗拒孩子的挑釁,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當我們要對孩子的問題行為要做出衝動的反應時,這時候的我們就要記得「要處理事情前,先要處理情緒」

因此,在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身為父母的我們,首先須要看看,自己是否因為剛好有其他的事情讓自己心煩(例如剛受老公的氣、或是受老闆的鳥氣……)。或許,此時孩子問題行為只是剛好這時候出現,問題其實也沒這麼嚴重,但因為自己原來的情緒還沒有處理好,所以才放大孩子的問題行為,導致衝突的發生。(延伸閱讀: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如果經過冷靜思考後,身為父母的我們,確定自己不是因為其他事情的緣故才情緒抓狂。那下一步,就要再想想,自己的回應是否是孩子想要我們去做的,雖然有時孩子不一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玩這樣的心理遊戲。如果是的話,那要改正孩子問題行為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父母需要先改變自己回應孩子的因應方式。
比如這位媽媽說:「每次吃飯都這樣,算了,叫你收拾,還不如我自己來就好了,讓開!」但她還是將原本小明應該做的事給做完了。

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媽媽氣呼呼的大聲地要求小明把弄髒的餐桌及地板弄乾淨時,這個時候可以看出媽媽自己正在她與小明間,擺出了一個叫做「權力競賽」的擂台。小明知道只要撐過媽媽的吼叫,媽媽就會按照慣例讓步,接著媽嗎舊會提供協助,結果是,小明自己就不用弄髒餐桌及地板這件事負責。
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說的,孩子的行為都有其意義,而且你要將這樣的問題行為放在與周遭的人的脈絡下來思考。(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論~

這個故事,顯然,一開始媽媽想運用語言來處理孩子的問題,但結果她徹底失敗。孩子從很小就開始學著去試探找尋自己解決事情的方法,一旦他們發現他們的選擇可以帶來預期的結果,他們就會毫不放鬆的保有它,而且不論他們為此受過多少次的責罵。這樣的故事情節,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阿德勒心理學說,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沒錯,孩子的問題行為會一直不斷的出現,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搞錯的方向,才會讓孩子的錯誤行為一直出現。
要知道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還記得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的「行爲目的論」嗎?(延伸閱讀: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症狀的功能~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 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要了解孩子的行爲背後的意圖,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媽媽在面對孩子問題行為時,自己內在的感受為何?

讓我們回來看看這一個故事,當媽媽告訴小明說:「小明,你又這樣了,起來,把它弄乾淨。」這時候媽媽內心應該會有一種很生氣的感受,當媽媽有這樣的感受的時候,就需要留意你與孩子正在進行一種「權力競爭」,其背後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在「尋求權力」。(延伸閱讀:了解孩子內心世界 )
這時,媽媽應該避開因為一時衝動而給予孩子命令式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詢問孩子說:「現在我們該怎麼做?」用這樣的話語來誘發孩子能有所回應,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個時候,有時是需要給孩子一點點時間讓他來思考及反應。如果小明還是堅持表示他什麼都不打算做的話,媽媽可以做的是給予「選擇」。雖然不要與孩子對抗,但也不可以讓步。過程中要搭配使用「溫和」與「堅定」的態度來表達你提供的選擇。

當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媽媽可以提供孩子一些選擇;如果孩子孩子年紀比較大一些的話,這時,媽媽可以與孩子先討論,邀請一起想出一些解決的方式。討論的過程,可以依據阿德勒心理學提供的原則3R1H(信賴、相關、合理、有幫助)

之後,媽媽需要是多些「行動」,少些「言語」。如果媽媽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她就必須有所行動。或許可以拉起小明的手一起來清理桌子。如果孩子依然拒絕而且情緒失控的話,小明還可以被要求到一個「冷靜專屬區域」讓自己的情緒先冷靜下來。

上述的例子,其實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協助孩子的問題行為,並沒有一個所謂「對的」標準答案,如果各位朋友,你也有一些還不錯的「撇步」,也歡迎你和我分享喔!
近日偉任因開學之故,又開始受邀到不同層級的學校辦理活動。各位好友,當面對和這個案例雷同的情況時,如果你還有其他還不錯「撇步」,也歡迎你提供我參考。這樣也可以讓我在演講時,有機會讓更多的爸爸媽媽能夠學到如何克服困難的好方法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動機式晤談」簡介


一個月前(1/11)與大家分享了「偉任出書ING」的訊息,今天很開心的再與大家分享偉任出書目前的進度:上週五,偉任和「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簽了出書的合約

接下來的一個月,會開始整理全書稿,預計三月開始進入排校,再看看四月底是否能夠順利將這本書出刊上架。至於什麼時候會有我人生第一場的「簽書會」?目前還在孵蛋中,對於我這位第一次嘗試出書的菜鳥來說,說真的這樣的經驗還有一些期待。如果有確定的話,會和大家分享這樣的訊息喔。

當然,更重要的是,各位好友這幾個月一定要存夠錢,等偉任正式出書的那一天,要記得掏出你口袋的銀兩購書,捧個場喔!

因為要等到正式出書的那一天,還需要一些時間。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部分書中的內容,談談「動機式晤談」是什麼?
(一)歷史由來
「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一開始是由Miller這位學者於1983在《行為心理治療》這本期刊所提出來的。原本的初衷是針對罹患酒癮或是物質濫用疾患的個案,為了是要協助他們改變物質成癮行為所提出行為改變取向的心理介入模式。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目的是讓他們能有機會擺脫成癮物質的控制,返回原來正常的生活。

「動機式晤談」可以說是一種結合了以人本治療以及關係建立為原則的一種助人工作模式。這樣的工作模式,同時也伴隨了一些依據個案改變階段的積極主動策略。之後,Miller和另外一位學者Rollnick1991年,再將這樣的技巧,做更完善的論述。最後,形成現在所謂的「動機式晤談」。
從此以後,就陸陸續續有許多學者依據這樣的精神,做了許許多多的闡述與大量的相關研究。當中,有許多的研究都證明「動機式晤談」是一種有實證功效的助人工作模式。
總得來說,「動機式晤談」是一種「以案主為中心」「兼具方向性」的助人模式。熟悉動機式晤談的助人工作者,會藉由探索及解決個案的矛盾來強化原本存在於個案內在的改變動機。

在整個改變的過程中,助人工作者會依據個案所處的不同改變階段,提供他們不同的心理介入模式,以期協助個案在面對自己的問題行為時,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觸發其改變的動機。

(二)「動機式晤談」是什麼呢?
「動機式晤談」有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呢?
自從「動機式晤談」在1983Miller所提出來後,近三十多年來,有關於這個助人工作模式的方法學以及相關的學理,的確有部分的人對於「什麼是動機式晤談」感到有一些困惑。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和一般的助人技巧有什麼不同?
會有這樣的困惑,也不是很意外。因為在一開始MillerRollnik提出這樣的一種助人工作模式時,當時,他們並沒有將動機式晤談給予一個明確的操作型定義。後來,有一些學者為了解決這樣的疑惑,曾經試著針對「動機式晤談」下了一些的定義來說明「什麼是動機式晤談」。但,比較明確而清楚的,還是MillerRollnik2013年所提出來的定義
動機式晤談是一種相互合作的對話方式,主要是為了強化個案的動機以及觸發讓個案去承諾做改變的一種方法。
從這樣的定義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動機式晤談」是一種以案主為中心又兼具方向性的一種助人技巧,藉由探索及解決個案的矛盾來強化自己內在的改變動機。過程中,助人工作者可藉由表達接納及同理,讓個案能有種被他人所理解的感受及想法。這樣的被理解,可以讓個案能感覺到助人工作者是願意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來解決目前的問題與困境。
當然,助人工作者除了表達接納及同理外,為了能夠在短期內有效能地觸發個案改變的動機,還需要時時地留意並在適當的時機,運用許多不同的問話技巧,聚焦於引發個案看到自己的不一致、自己的矛盾之處,有效地誘發個案承諾去解決這些矛盾,進而產生改變。
由上述的說明可知,「動機式晤談」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是:
1.    它是強調合作關係的一種助人工作模式(Collaboration
在「動機式晤談」的助人模式中,助人工作者與個案的關係,並不像傳統治療模式中那樣所謂「上對下」的關係。在傳統的助人模式中,助人工作者比較會用的是專家的角色去教導或是面質個案,並給予個案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
然而,在「動機式晤談」的助人模式中,相反的,助人工作者要避開的是「我是專家,讓我來告訴你怎麼做」這樣的訊息。因為「動機式晤談」強調的是一種以個案為中心以及強調合作的助人工作模式。在改變的過程中,助人工作者並不是一位專家,與個案的關係比較像是夥伴的關係。整個對話的過程,需要的是以合作的關係來強化個案的自主性。至於會談後的結果,「個案要不要改變」這樣的責任,就留給個案自己去承擔。
2.    它是強調個案自主性的一種助人工作模式(Autonomy
「動機式晤談」相信改變的力量是源自於個案自己的內心,唯有個案本身,才能讓自己產生改變。這樣改變的力量,並非像傳統的助人工作模式一般,是來自於外在的助人工作者。另外,強化個案的自主性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個案自己感到被充權。這樣充權的感覺,也可以讓個案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肩負起責任。
助人工作者要怎樣強調個案的自主性?很簡單,通常只是讓個案知道增強其改變的方法並非只有唯一的選擇,而他只能被迫地來接受。因此,為了讓個案感到自主,助人工作者再提供個案訊息時,需要告知個案有多種的方法,並且他可以有權力做自由的抉擇。
3.    它是強調誘發的一種助人工作模式(Evocation
為了達到改變這樣的目的,助人工作者要做的並不是直接給予個案建議,反而是需要強化及觸發個案屬於自己內在的改變動機。因為研究顯示,不管助人工作者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說服個案改變,最終,這些方法都還是比不上來自個案自發性對改變的承諾。

有了這樣研究發現的基礎,助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觸發個案自己內在的改變動機以及發掘自己可以改變的技巧,而不是告訴或教導個案可以做些什麼或應該做些什麼。因此,想要學會「動機式晤談」,就需要瞭解在助人歷程中很重要的四個核心精神
1.    表達同理心(Expressing Empathy
具有同理心是「動機式晤談」中一個很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元素,其背後的基本態度代表的是「接納」。
接納不等於同意個案的意見,身為一位助人工作者可以接納個案的觀點,但不一定要同意個案所提出的看法。在助人的歷程中,助人工作者可以藉由反映式的傾聽,過程中不帶判斷、批評或責怪來傾聽個案的看法,給予個案充分的自由去做要不要改變的決定。
一位能夠同理的助人工作者,可以將個案的觀點視為可以被理解。當中,個案有時的陳述會自相矛盾和猶豫不決,也都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樣溫暖而且具有同理反映式傾聽的會談技巧,在整個助人的歷程中,是需要時時存在的。
2.    創造不一致(Developing Discrepancy
雖然「動機式晤談」強調接納個案,但,這不代表就要讓個案停在原地不改變。反而,助人工作者要做的事,是要協助個案看到自己目前所處的情境和其所想要的情境當中的差異,讓個案感受到目前行為與自己理想目標之間的落差。之後,再將這樣的落差加以聚焦以及擴大。在過程中,個案就會自然地形成改變的動機。
3.    與抗拒纏鬥(Rolling with Resistance
在這個精神中,助人工作者要知道如何使個案積極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就是說,助人工作者基本上是認為個案是有能力解決自己本身問題的人。因此,助人工作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持續地協助個案看到自己的不一致,邀請個案願意以一個新的觀點來看待他自己的問題,並且以不放棄的態度來參與問題的解決。
4.    支持自我效能(Supporting Self-efficacy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要能改變,當中「信心」和「希望」是發生改變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改變,一定要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認為自己可以成功地執行某種任務。
由於「動機式晤談」的建構過程,是基於由下往上的方式 (Bottom-up Approach) 所形成的助人工作模式。也就是說,「動機式晤談」的創建者一開始在創建這個助人工作模式的時候,心中並沒有持著任何無理論模式做為基礎,當時只是關心這些介入技術是否有效而已。之後,相關的學者陸續再將這些有效地技術做統整,慢慢的累積經驗就整合成所謂的「動機式晤談」的助人工作模式。

基於上述四種基本的核心精神下,「動機式晤談」最常用的四種技術包括有:問「開放式」的問句 (Open-ended Questions)、給予肯定 (Affirmation)、反映式傾聽 (Reflective Listening) 以及摘要 (Summary)。「動機式晤談」的學者將每一個技術開頭的英文字合在一起,就稱之為 OARS的會談技術。在本書後面的相關內容,這樣的會談技術會一直不斷被提及。至於要如何運用這樣OARS的相關技術,之後將會作進一步的解釋及示範。

如果你想要學會「動機式晤談」,除了瞭解「動機式晤談」核心的精神、以及OARS的會談技巧外,你要需要了解「動機式晤談」的一些基本原則 (RULE)。「動機式晤談」的知名學者RollinikRULE這樣的縮寫來闡述「動機式晤談」的基本原則。
當中,R指的是「不要立即做反射性的回應 (Resist the righting reflex)」、U指的是「瞭解你個案的動機 (Understanding your clients motivation)」、 L指的是「傾聽你的個案 (Listen to your client)」、 E指的是「幫個案賦能 (Empower your client)」。

另外,MillerRollnick2002年將「動機式晤談」的助人歷程分成兩個階段。在助人歷程的第一階段中,助人工作者主要的目標在於讓個案理解改變的重要性、提升個案自我效能、以及協助個案處理矛盾和抗拒;在助人歷程的第二階段中,助人工作者主要的目標在強化個案對於改變的承諾以及協助個案擬定行動方案。簡單來說,第一階段的重點在於個案「為什麼要改變」第二階段的重點在於個案要「如何改變」

總的來說,「動機式晤談」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以對話促發來談者產生改變的動機」,它可以是很簡短幾分鐘,也可以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進行;可以是個別會談,也可以是運用於團體諮商。不管是個別會談或是團體諮商,它,一定是以互相合作的態度來進行對話,而不只是單純的指導或是一言堂的教導。

症狀的功能~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


2/10阿德勒讀書會來到了第九次,本次的主題將要和一些愛好阿德勒心理學的夥伴們一起來閱讀「症狀的功能」。為了帶這次的讀書會,這幾天自己也再次地思考個案「症狀的功能」。

當了20年的精神科醫師的我,加上學習了多年阿德勒心理學之後,回頭再來看一位醫師每天都需要面對處理的「症狀」這件事,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延伸閱讀:為何精神科醫師的我,會愛上「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本篇文章就是將我這幾天的思考脈絡轉譯整理成文字,今天,就很開心的與各位愛好阿德勒心理學的好友分享我的思考脈絡囉!

這次阿德勒讀書會的主題是「症狀的功能」,由字面上的意思看來,很顯然地就可以知道,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來說,「症狀」不只是一種臨床外顯的表現而已,「症狀」有其存在及出現的目的性。(延伸閱讀:當阿德勒遇見DSM診斷系統
在還沒有學習阿德勒心理學之前的我,很難帶著這樣的觀點來看個案的「症狀」表現,因為傳統的精神醫療訓練,是一種以生物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訓練。這樣的醫學模式,是強調的是科學與實證的觀點,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普遍性、客觀性、外在性的真實,這樣的真實,需要一為訓練有素的醫師來發掘及診斷。一位精神科醫師專業的成長過程,就需要將這樣的科學信念視為理所當然。在這樣的邏輯下,精神科醫師就需要熟悉如何診斷「症狀」的一些客觀的標準,也就是說,需要熟悉診斷準則《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目前已經來到了第五版,在不同的年代,不管是哪一個版本,它,幾乎都是許多地方心理衛生相關專業的主要診斷依據,當然台灣健保目前給付的標準,也是採用這樣的診斷系統。
在這樣體系訓練下的精神科醫師,看待「症狀」這件事,難免就會有其一定的模式。例如因為這樣的診斷「症狀」的系統,是採用描述性的方式來看「症狀」,它並沒有一個理論取向當核心基礎,僅僅用幾組特定的症狀來描述心理疾病,看到的大部分就是症狀的「有」、或「沒有」。

如果你有到精神科就診過的經驗,你一定會聽過精神科醫師問你:「你有沒有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情緒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失去活力?胃口不好?……」、「這樣的時間有沒有超過兩週以上?」諸多的「有」或「沒有」這樣的問句,目的是在澄清病人有沒有符合《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當中所陳列的標準。如果有的話,那你就有罹患○○○的精神疾病,反之,如果沒有達到《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當中所陳列的標準的數目,那就代表你沒有罹患○○○的精神疾病。
這樣找尋事物真實本質的方法,就是一種「邏輯實證論」的方法論,精神科醫師相信有一個外在、客觀的真實,我們可以透過系統化的科學方法來辨識這些「症狀」是否符合可以診斷為精神疾病。
然而,這樣科學的分類是否真的是客觀的存在?如果是真的真實的存在,那為何每隔幾年這樣《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又會變得不一樣?我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疑惑。學習多年阿德勒心理學後的我再來看「症狀」這件事,讓我多了另一種以「社會建構論」的方法論來看待「症狀」,也就是說,獨立排除於認知主體以外的客觀真實,是不可能完全被充分認識的。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18歲高三學生表現出的心悸症狀,另一位23歲新手媽媽表現出頭痛的症狀,如果沒有考量當事人本身的生命故事的背景脈絡,僅僅看到心跳加速或是頭痛欲裂的外顯症狀,是沒辦法充分幫助個案解決問題。

我們再舉個例子來說,假使個案呈現的是「懶惰」這樣的症狀,那我們來想想看,假如「懶惰」這樣的症狀有其功能的話,那又會是什麼呢?

倘若個案沒有用「懶惰」這樣的症狀來呈現,在他努力後其結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那他需要直接面對的就是「無能」的評價。你想想,如果你是這位個案,「懶惰」、及「無能」這兩種評價你覺得你會選擇哪一種?我想答案應該很清楚,沒有人會選擇「無能」。所以為了避開成為「無能」,個案就選擇「懶惰」來保護自己,這就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說的自我保護傾向

再舉個例子,人在遇到壓力挫折的時候,很容易給自己一個藉口說:「如果不是這些先天的缺陷,那我就……」,這樣的自我保護傾向為了就是給自己保住面子,而這種的自我保護傾向所呈現出的外顯行為表徵,就是我們所說的「症狀」。這也就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分道揚鑣的一個很重要關鍵因素,因為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延伸閱讀: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兩位心理學大師差異到底在哪裡?

然而,如果我們太著重於從個案本身的生命故事脈落來做「症狀」的評估,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一是沒有辦法與目前主流以《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的健保醫療體系銜接;另外是會忽略掉神經生理在「症狀」呈現中所扮演的因素。

因此,在評估「症狀」的過程中,要如何兼顧到生理與心理的因素,阿德勒心理學提供了一個還不錯的架構,那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將診斷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一般診斷(General Diagnosis;另一是特殊診斷(Specific Diagnosis。所謂的一般診斷就是透過描述性「症狀」的呈現來診斷,而特殊診斷則是透過生命風格的評估來描述。
所謂生命風格的評估,其背後的所持的觀點,就是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神認為: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社會意涵,其行為的背後都有其目的。有就是說,所有的「症狀」都有其功能,而並非單單只是外顯行為的表現而已。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以一般診斷來描述《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診斷標準中的「症狀」,另外以特殊診斷來提供了我們一個了解個案的獨特性的一個豐厚的方法。同時併用這兩種診斷來看個案的「症狀」,就可以彌補《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診斷將人病態化、生理化、及標籤化的缺點。
說得更白話一些,那就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在看待個案的「症狀」的時候,運用「診斷(Diagnosis)」來找出是什麼讓個案卡住在目前的困境中;另外,運用「評估(Assessment)」來找出是什麼支持個案能夠生活到現在。前者讓我們看清楚個案橫截面所呈現「症狀」的樣貌;後者讓我們拉長時間的視野,從個案的早期生命經驗中看到個案的生命風格,進而找出如何走出目前困境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所熟悉的DSM-IV五軸的診斷,如何用來看待個案的「症狀」。所謂五軸的診斷包括有:
  • 第一軸:臨床症狀(可能為臨床關注焦點的其他狀況)
  • 第二軸:人格疾患、智能不足
  • 第三軸:一般性醫學狀況(與臨床症狀有闗的生理疾病或醫療狀況, 例如甲狀腺與憂鬱)
  • 第四軸:心理社會與環境特質(嚴重的生病其治療方式亦會帶來心理壓力,例如癌症)
  • 第五軸:功能的總體評量(心理、社會、職業方面的表現)1-100,分數愈低狀況愈差
當中DSM-IV的五軸診斷,前三軸是有關個案的臨床狀況,後兩軸是有關於個案可能的壓力源以及整體功能。這是一種Bio Psycho Social的整體評估。
如果我們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五軸診斷,再將之區分為一般診斷以及特殊診斷,由下圖的呈現,我們就可以看到兩著是如何相輔相成。

一般診斷可以讓我們看到個案橫截面所呈現「症狀」的樣貌,而特殊診斷讓我們拉長時間的視野,從個案的早期生命經驗中看到個案的生命風格,進而找出如何走出目前困境的可能。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從個案的早期生命經驗中看到個案的生命風格,進而找出如何走出目前困境的可能,你可能需要學會運用「早期回憶」來探尋個案的生命風格(延伸閱讀:原來,瞭解孩子也可以這麼簡單~阿德勒心理學早期回憶的運用~ 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所以,下次當你再看到「孩子割腕」這樣的症狀的時候,你就可以嘗試地來看這樣「症狀的功能」是怎樣?有了這樣更深一層的了解,相信你一定能帶給個案更多的幫忙與協助。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有效能的助人改變~」出書ING


阿德勒說:「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有自卑感,無論看起來多麼優秀的人,多少都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當然就有自卑感。」……
「人生到了「中年」,如果不做些什麼,會讓自己老了會後悔?」這幾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問題的時候闖進了腦海的頻率好像有越來越多地傾向。在這樣動力的驅使下,博士班畢業後,我起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出一本自己寫的書,書名初步就定為「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有效能的助人改變~」
近日正在找出版社將它出版問世,這又是我人生一個全新的課題,也因為「出書ING,所以又開啟了我另一個學習的旅程。目前書的內容創作已經初步告一個段落,接下來將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編輯出版」。
上述這出書的過程,比起平日駕輕就熟的看診,顯然不是現在的我能夠獨自處理面對的。有了問題,於是就開始問了一些前輩朋友,也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些資料,是自費出版還是找出版社出版?要什麼樣的出版社?封面該怎麼設計?排本問題?印刷問題?如何定價?還有如何能將書送到讀者手上的銷售問題等等?看來,接下來的這幾個月,還有許多的學習在前面等了我。
先不管這麼多,今天就開心的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有效能的助人改變~」這本書的「前言」以及書目「大綱」。有機會再未來這一段時間,陸續在跟大家分享其他章節的相關內容。
前言
一)我和「動機式晤談」緣起的一段小故事……
回想十多年前,當住院醫師的我,剛開始獨立看診的時候,因為是一開始看診,所以一個診次來看診的人數,大約只有十來位病人左右。還記得那時的我,在看完診後,還會將每一位病人的病歷借回辦公室,再花一些時間整理一下他們的生命故事,以利他們下一次來醫院就診時,我和來就診的病人就可以很快地就銜接上他們每一個獨特的生命故事。還記得,當中一些病人的生命故事,如果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敘述及探詢清楚的話,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我還會約他們在看診前的半小時前來門診、或是請他們比較晚一點再來門診(因為已經沒有候診的病人),如此,就可以我們就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一起來面對及探討他們獨特的生命故事。
然而,曾幾何時,這樣的醫療工作模式,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悄悄地也改變了。我,還是提前半小時開診,只是提前看診的原因,已經改變為「沒有辦法在看診的時間內看完門診」,因為現在的我,每一個診次需要看診的人次已經超過 ……。聽一些曾經到美國或英國進修過的同事說,那裡的精神科醫師,每一個診次大約只有個位數的就診病患。天啊!這是多麽令人羨慕的一種工作環境。
但畢竟現實的生活裡,在全世界都稱羨台灣獨有健保模式下工作的醫師的我,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位高級勞工罷了。為了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協助來就診的病患有可能會有那麼一些不一樣改變的可能,學了許多心理學的我,就開啟了我思考,「在健保給付的現實框架要求下,門診的醫療,我還能做一點點什麼?」。
不同背景的你我,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想必都有著很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一位被訓練有素的醫師來說,遇到問題,第一步,就是「文獻探討與回顧」。於是我就回顧了一些探討促進個體行為改變相關的研究文獻,發現「動機式晤談」是一個可以運用的模式。
這就是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與「動機式晤談」的一段緣起……
(二)在「學」與「教」的歷程中學習
多年前,有了與「動機式晤談」的緣起,開啟了我對「動機式晤談」的學習。最初的學習是在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班的課堂上,與同學、老師藉由閱讀文獻、課堂分享、角色扮演來進行學習;當然,這樣的學習很自然地促成我將這樣的興趣轉變成博士論文研究的主題「融合阿德勒觀點的單次動機式晤談」;畢業後,也曾接受過我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楊瑞珠老師的先生馬克•布雷根教授(Mark T. Blagen)「動機式晤談」的教導。馬克教授是一位專精於成癮行為的專家,來自於馬克教授「動機式晤談工作坊」的學習,有助於我對「動機式晤談」有了系統性以及架構性的瞭解。
除了上述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近幾年來我在不同的場合,也開始與大家分享如何學習及實務運用「動機式晤談」。包括有:精神科住院醫師心理治療訓練課程融入動機式晤談的教學與示範;辦理生命線志工學習運用動機式晤談幫助自殺個案的工作坊;辦理多所大專院校(樹德大學、中山大學、彰化師範大學等)及高中職(潮州高中、台南高工等)老師學習運用動機式晤談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動機及生涯輔導工作坊;辦理職業重建中心(中彰投身心障礙職重中心、高雄勞工局、彰化勞工局等)員工學習運用動機式晤談幫助身心障礙者有效就業工作坊;辦理家庭福利中心(彰化等地)員工學習運用動機式晤談處理家暴個案工作坊;辦理高雄張老師動機式晤談實務訓練工作坊;辦理精神醫療專業人員(阮綜合醫院、藥師公會等)學習運用動機式晤談幫助病人提升服藥演講相關活動。
另外,這幾年來,我也開始學習如何撰寫文章,同時也和對動機式晤談有興趣的夥伴一同錄製影帶,並將這些相關資訊分享在我的臉書粉絲專頁。
因為有了上述這些不同的歷程成長的養分,2018年就給自己一個願望,就將這幾年在動機式晤談「學」與「教」的心得做整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三)閱讀本書你將可以獲得……
因為動機式晤談可以運用的範圍相當廣泛,因此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背景的族群,你可能是醫師、心理師、復健師、社工師、營養師、老師、個案管理員等,甚至你也可能是神職人員、家長等,只要你的工作是與人有關係的話,那麽閱讀完這本書後,你將可以從本書獲得:
  • 你將有機會理解動機式晤談的概念、精神、原則、以及相關技術。
  • 本書也提供助人工作者一些實務對話的範例、解釋說明、以及活動練習,你將能快速地獲得動機式晤談的相關學習,以及更清楚如何在實務工作中運用動機式晤談。
書目大綱
第一章、動機式晤談簡介
(一)歷史由來
(二)動機式晤談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三)動機式晤談能帶給個案什麼呢?
(四)動機式晤談為何有效?
(五)動機式晤談相關研究
(六)助人工作者該有的態度
(七)動機式晤談學習的八個重點
第二章、六種對話的陷阱
(一)「一問一答」的陷阱
(二)「專家」的陷阱
(三)「過早聚焦」的陷阱
(四)「標籤」的陷阱
(五)「責難」的陷阱
(六)「閒聊」的陷阱
第三章、OARS會談技巧的使用
(一)問開放式問句
(二)給予肯定
(三)反映式的傾聽
(四)摘要
第四章、溝通模式、訊息交換方法、以及提供訊息三步驟
(一)溝通型態
(二)訊息交換的方法
(三)提供訊息三步驟
第五章、助人改變的歷程
第六章、如何有效的開啟會談?
(一)運用開放式問句開啟會談
(二)設定會談議題
(三)一般化個案的問題
(四)詢問典型的一天
第七章、如何評估個案改變的動機?
(一)跨理論模式(改變循環輪)
(二)六種個案改變的對話
(三)量尺評估
第八章、鬆動阻抗、處理矛盾的技術
(一)為何會有矛盾?
(二)如何鬆動阻抗、處理矛盾
第九章、誘發「改變對話」的技術
(一)直接詢問
(二)擴大說明
(三)回顧過去
(四)想像未來
(五)正反雙方考量
(六)探索價值
(七)使用極致
(八)量尺問句
(九)評估回饋
第十章、個案準備改變的徵兆
(一)改變的對話增加
(二)抗拒的現象減少
(三)開始採取改變步驟
(四)對未來有所憧憬
(五)對「改變」發問
(六)減少對問題本身的發問
(七)問題獲得部分解決
第十一章、擬定改變行動計畫
(一)設定目標
(二)協助挑揀選項
(三)擬定改變行動計畫並執行方案
(四)再次確認承諾
第十二章、單次助人工作模式
第十三章、如何知道自己助人的模式是否是動機式晤談?
(一)符合動機式晤談精神的程度
(二)動機式晤談相關技術的使用程度
第十四章、改變如果都沒發生該怎麼辦?
(一)再次自我檢討
(二)接受個案暫時還沒有準備好改變的現實
附錄(一):動機式晤談快速導覽
附錄(二):學習動機式晤談的國外相關資源

對了,另外一提的是,如果你對動機式晤談有興趣的話,偉任將於2018.9.8~9兩日,在「高雄張老師」舉辦動機式晤談實務訓練兩日的工作坊,活動有30位名額的限制,有興趣的朋友,記得要早一些報名參加喔!
活動報名相關連結:https://goo.gl/zrW3sd
對了,如果你有朋友對這主題也感興趣的話,也麻煩將這個訊息分享給他們。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