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2014年,因為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出版,所以這兩年來,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成為了書店暢銷書排行榜的熱門。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這兩年來,似乎有不少的爸媽受到了啟發,進而激發了他們想要多瞭解一些如何將阿德勒心理學,落實在日常生活管教孩子上
也因此,偉任有許多的機會,受邀到不同的場合,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於我們平日的生活裡。(相關活動連結
瀏覽我的相關活動後,如果你熟悉阿德勒心理學的五大生命任務(工作、朋友、親密關係、自己、靈性),你會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偉任受邀的這些活動當中,還少了一個面向活動的邀請?
看得出來,少的是哪一類型的生命任務嗎?
沒錯,就是少了談論與靈性相處活動的邀約。
在醫學生涯的學習過程中,常聽聞有一些醫療的前輩,在接觸了許多人生關於生、老、病、死等眾多的議題後,當中,有一些前輩們,他們的生涯也悄悄地改變了,從原來醫療的投入,慢慢地轉變成對人性的關懷,最後,也有不少人,開始對哲學靈性的議題有了不少的關心
中年的我,或許還沒有對這個議題有太多的體驗,所以,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大家分享自己在這方面的相關經驗。或許,幾年後,當你注意到偉任開始分享一些關於「靈性」相關議題的文章時,那,肯定我已經步入了老年期了。
回到今天想要和各位朋友分享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和各位父母談談,在管教孩子時,如何增進「自我覺察」的能力
你我或許都同意,教養孩子,父母一定需要不少的勇氣,這些勇氣包括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因為教養的學習,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給予孩子體驗的勇氣(父母需要有陪孩子面對行為結果的勇氣,讓孩子有機會從體驗中學習)、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因為你周遭的人,可能和你的觀念不是那麼相同,或許是你的另一半、公婆、鄰居、朋友等等)。
另外,在教養孩子時,除了需要有上述的勇氣外,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你需要的是要有「課題分離」的能力(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
不管上述種種勇氣的培養過程、或是執行所謂的「課題分離」,很顯然的,你需要的第一步是,有效的增進自我的覺察能力
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就很難做到「課題分離」,也沒有辦法理解自己該是培養勇氣的時候。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的方法。
談到「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的學習,對於一位專業助人者的養成過程,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進修的過程。回想這十多年來,心理治療學習歷程中,有關於「增進自我覺察力」的學習,從一開始的基本的「同理心」訓練、到美國Esalen完形治療機構的學習、法鼓山禪修等等,不同時期的學習,都讓我在「自我覺察」這個領域,有著不同的收穫。
這篇文章,主要想和大家談談,近幾年來還滿受大家歡迎的「正念」為什麼「正念」練習,可以協助父母看清楚與孩子的互動?
孩子,需要爸媽的擁抱,但你又不能抱得太緊。
父母要如何適度的擁抱孩子,就需要在「給予空間」「保持親近」取得一個平衡。因此,有良好的覺察力,就可以在你與孩子的互動中,做出更明智的抉擇。
如何能有比較好的覺察力,許多實證研究都已經證實,「正念」練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透過有意識的特定方式,對於當下出現的覺察,給予注意。「正念」練習,可以讓我們如實地看到,此時此刻正發生在我們生命的狀態。這些特定的方式,包括透過我們的身體感受、感覺、看到、聞到、聽到、摸到、嚐到,是一種刻意地、在當下、不帶評價的讓事物如其所示。
為什麼如實地看到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那麼重要呢?
因為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身為師長的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當下你在想些什麼?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沒有想過當下我們為何會做出這樣的回應,更不用說它們會造成什麼影響。
面對孩子偏差行為時,大部分的我們,通常是胡亂地立即馬上反應,而這些反應,不管是父母或是老師,經常是不自覺地做出全自動反應。這樣的現象,在「正念」的領域中,我們稱之為「自動導航」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自動導航」模式?
在「自動導航」模式下,我們的心,好像跑到某個地方去了。去到哪個地方呢?最常看到的是迷失在各種不同型態的思考中,例如一直在思考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焦慮)、掛念著之前沒有完成的事後悔)。
每天的生活,有一些事交給「自動導航」,由「自動導航」來操控,並不是壞事,反而,對你我來說,還會有一些助益,因為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不用過得這麼費力。然而,當思考掌控一切,它就成為問題
我們不再只是思考,而是迷失在雜亂的思緒當中,導致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陷在焦慮、後悔等負面情緒的浪潮中。也就是說,如果超越了一個臨界點,那麼,我們就不再活在現實世界,而是活在我們的腦袋裡
做個小結論:
「念頭」是我們的解釋,它們通常會受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先前的經驗所。你我對於同樣的情境,會有不同的解讀。這樣的現象,意謂著這些「念頭」,不能真確的反應一樣的情境,也就是說沒有經過覺察自動化出現的「念頭」,不會全都是正確得(通常錯的機會還比較高)。在事情的「真實的狀態」和我們「認為的狀態」當中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
簡單來說,「念頭」並非事實,它們只是心理事件而已。不幸的是,心情和感受對於塑造我們的心情影響重大,就好像透過這樣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世界(阿德勒稱之為生活型態,延伸閱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活型態~ )。而,心境,又回過頭來,塑造了我們的思考模式。一旦,想法和感覺兩者相互纏繞時,「念頭」就很難只是被視為「念頭」。
因此,我們該怎麼辦呢?光靠意志力來停止思考,是沒有辦法的,你需要的是「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即是在培養心的「同在模式」的方法。
所以,要進行「正念」練習,你得先瞭解什麼是「行動模式」?什麼又是「同在模式」?
首先,在所謂的「行動模式」裡,你要瞭解思考和記憶在「行動模式」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地位,它能將我們帶離當下經驗的立即性,也會讓我們第一時間貼上標籤。我們每天的生活,很可能都在自動導航的「行動模式」中過生活,在這樣的模式中,我們開車、走路、吃東西、甚至說話,大多數的時間,都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事。
再來,我們需要學習是,對我們自己的身體直接去感覺,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內心的喋喋不休。在「同在模式」裡,我們能與直接與經驗接近,不用被繁瑣的念頭帶著走。然而,「同在模式」並非會自動發生的,需要經過練習,才能讓我們的感知被喚起,讓我們品味到生活的豐富。
簡單來說,在「行動模式」中,我們只是透過想法來理解我們的經驗。在此模式下,我們會很快地就迷失在過度反覆思量和擔憂之中。透過「正念」練習,我們可以發現另一種「知」的方式。在這個方法中,我們可以直接對待我們當下的經驗,所謂的當下,就只是單純的覺察經驗,不要貼標籤。嘗試地去感受它、感覺它。在這樣的理解下,你就會有種單純的美,這樣的美,會讓我們即刻與更大的自由與安適相連結。
總的來說,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顯示的是我們對情境的過度解釋,而不是很單純的情境本身。
如果我們能對「行動模式」、「同在模式」,有區辨能力的話,就比較能理解當下發生些什麼事,如此一來,在教養孩子就有兩個好處:
第一:
當孩子有偏差行為時,我們就可以有足夠的能力,看清楚「這是誰的課題」。如果是孩子的課題,在適當安全的空間裡,那就還給孩子一個直接體驗的機會;如果是師長的課題,身為師長的我們,就先處理我們的情緒,在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來處理管教孩子偏差行為這檔事。
第二:
我們都知道,教養孩子是需要一些勇氣,這些勇氣包括有:改變自己的勇氣給予孩子體驗的勇氣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很容易就會錯過「該是培養勇氣」的時機。
不管上述種種勇氣的培養過程、或是執行所謂的「課題分離」,很顯然的,你需要的第一步是
~~增進自我的覺察能力~~
「正念」練習,就是身為父母的你,增進自我覺察能力時,可以嘗試的一個很好的練習。
關於「正念」練習的活動,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偉任將到高雄市政府,帶領四次的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主管減壓團體3/17:另一種理解之道;3/24:探索每日生活與心情;3/31:行動中的仁慈;4/7:接下來要做什麼)。
本篇文章,主要是要讓大家對「正念」有個初步的認識,談到平日的「正念」練習,你可以做的是:身體掃描、正念呼吸、或是將覺察帶入日常生活的常規活動中等。如果父母平日就能養成「正念」練習的習慣,相信一段的練習後,對你腦島的活化,必定會有一定的作用。
腦島是什麼?
腦島位於顳葉頂葉交會區,是大腦負責身體感覺和情緒的地方,對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很重要。
最後,想說的是,本文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開啟身為父母的你發現「行動模式」支配你多少的生活?而是想表達,當你知道了「行動模式」與「同在模式」存在有不同的差異,就已經是邁向良好教養很重要的第一步了喔!
閱讀至此,對於「正念」練習運用於教養孩子上,有沒有多一些動心了呢?很想知道要如何進行實務練習嗎?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囉!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心理學,可以歸納幾個重要的核心概念,這一生,每一個人,都用這樣的概念,來面對愛、交友、工作」人生的3大議題。
這些核心概念包括有:
自卑與超越:談的是如何學習擁抱不足,然後拋開無法改變的想法。
貫注勇氣:談的是如何讓人擁有克服困難的力量,進一步培養出積極的人生觀。
生活型態:談的是如何與過去的負面經驗有個和解的機會,並且拿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課題分離:談的是如何區辨他人的想法不必然要成為自己的煩惱,不要活在別人的期望當中。
社會情懷:談的是如何找到對群體的歸屬感,進而激發自己的行動力。
今天,在過年後第一篇的發文,就和大家談談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動力的來源~~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沒有例外的天生都有自卑感。一開始阿德勒注重的是「器質性的自卑」,研究其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後來,他慢慢的放棄了生物學,而投入研究心理學,於是乎,將理論的重點,從「客觀的自卑感」轉向了「主觀的自卑感」
他特別強調,造成一個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根源,應該是自卑感,而不是性驅力(libido)。進一步來講,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其實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來自每個人自己「主觀的解釋」
因此,一個人為了達到消除自卑、獲得優越感的目的,有些人不斷地採取建設性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當無法透過建設性行動消弭自卑感時,就有一部份的人會偏向採取非建設性的行為(例如以不良行為、犯罪等),企圖來獲得自以為優越的感覺;又或者藉由產生對某些物質的依賴(例如酗酒、物質成癮、網路成癮等),來獲取同情或關懷,或是進一步達到支配周遭他人的目的。
當中,後兩種人,之所以會採取非建設性行為來消弭自卑、獲得優越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沒有覺察的情況,設定了目標進而產生不適當的行為。
在臨床實務上,我也經常看到不少的病人,會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更不健康,而且還努力地設法讓自己不能好起來,如此,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家屬及周遭的人。
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句話,或許就是上述現象一個最好的註解。
總的來說,同樣面對生活中的難關,為何會有些人會選擇正面積極的行動?而有些人又為何會採取負面消極的行動?兩這的差別,就在如何面對「自卑感」。若補償行動是正面的、積極的、具建設性的,最終,會對社會產生足夠的貢獻,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採取的補償動作,如果是是負面的、消極的、具破壞性,就會產生所謂的「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簡單的來說,如果,為了讓自己更好的補償心態,這時「自卑感」就變成進步的動力;但如果,害怕面對自身不足,而選擇逃避,就會變成「自卑情結」。(延伸閱讀: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種「自卑情結」的表現,即是一個人想從別的面向來證明自己的優越,用以逃避自己的不足及缺陷,例如,有些人常常向人炫耀自己手上提的是名牌包、手指戴的是紅寶石或祖母綠的鑽戒。這些人,這樣的方向,很有可能會發展成所為的「優越情節(Superior Complex)」
順便一提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及運用技巧,其實也不全然是來自阿德勒這位學者。任何的理論與學派的形成,都是經過一段歷程,而這個歷程的演進,一定也受到許多人的影響。想當然爾,阿德勒心理學,主要一定是受到阿德勒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位學者也很重要,那就是Rudolf Dreikurs(崔克斯)。前些時間我在「個體心理學」國際期刊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雖然兩人都強調孩童早期生命經驗的重要性,但文章中特別提到,阿德勒與崔克斯兩人的核心思想,還是有一小小的差異,那個差異就是:
阿德勒的核心思想,比較強調的是「自卑感」,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
阿德勒曾經說:「自卑感無法根除,事實上也無法根除,因為自卑感可成為有益的基石,讓人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茁壯。」
然而,崔克斯的核心思想,比較強調的是孩子對於歸屬感的渴求,特別是對於「家」這份歸屬感的需要
這一小小的差異,提供給可能想進一步專研阿德勒心理學的朋友做參考。
如果你還有興趣的話,也順便提供你阿德勒心理學中,有關於「動力」核心概念的演進順序:
Organ inferiority (1907) --> Aggression drive (1908) --> Masculine protest (1910) --> 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1920s) -->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1930s) --> Striving fro completion and belonging (1950s to present)
小結:
阿德勒說,自卑是因為我們想追求優越,這些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定義我們的人生,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而是要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你我會因相互補償而群聚在一起,倘若每一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獨特的優勢,然後,藉由貢獻自己的優勢給自己所隸屬的團體,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妥善地來管理自己的自卑感,而且還可以讓它變成自己進步的動力,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全家總動員製作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生命風格~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說過的一些話,每每,都能讓你我在逆境中,獲得勇氣。除了之前和大家分享過的阿德勒經典名言(延伸閱讀:阿德勒的生平故事與經典名言 ),今天再和大家分享另一些偉任還蠻喜歡的句子:
  • 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意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情感的糾葛,都是謊言。所謂「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說詞,其實只是「不想做」罷了!
  • 孩子善用「情感」支配大人。長大成人之後,也想繼續使用情感驅使別人,就是幼稚的行為!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不受他人的評價左右,接受真正的自己,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重要的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使用得到的東西!
  • 自卑感是無可取代的朋友,回顧你現在擁有的一切,應該有不少是自卑感賜予的禮物!

前些時間,自己在收集整理這些阿德勒經典名言的時候,兩位兒子也來湊熱鬧,頻頻詢問我:「阿德勒是誰?」
在和我兩位兒子分享並解釋阿德勒這些經典名言含意的當下,腦中起了一個念頭,突然有一個衝動,想把阿德勒說過的經典名言變成平日隨手就可以看得到的書籤。有了這個發想後,就開始招兵買馬(其實我的兵馬,就是我的老婆、以及兩位兒子),著手進行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的製作。
沒有美工背景的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全家總動員,從嚴選阿德勒經典名言、排版、著色等等。前天,我老婆從印製廠商那裡,拿回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這件事情,總算大功告成。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全家心血的結晶。




上述阿德勒的經典名言,說穿了,就是他的心理素描、認知信念的主題、行為模式、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以及因應生活要求的方式種種的表現。從這樣的經典名言裡,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到阿德勒的自我觀、人我觀、世界觀。這些面對不同情境的人生際遇所展現出來的態度,阿德勒心理學家就稱之為「生活風格(life style)」。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我是」、「別人是」、「世界是」、「所以我要的人生態度。(延伸閱讀: 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活型態~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阿德勒說這樣的「生活風格」有其「整體性」「獨特性」的特質。
所謂的「整體性」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其所有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意識或潛意識,都是以一個整體的概念,並依據「生活風格」的軸線展現出來。(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所謂的「獨特性」,指的是這樣的「生活型態」是那樣的獨一無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符合科學上所謂客觀的真實,我們會將不符合我們自己「生活型態」的訊息刪除,選擇性的主觀知覺外在的世界,這樣的知覺歷程,阿德勒稱之為「偏見性知覺」
為何會有「偏見性知覺」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孩子小的時候,思考尚未發展得很成熟,思考事情容易二分法,因此,往往對其所經驗的事有錯誤的理解。從小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私有邏輯,反覆地在周遭的環境不斷地找尋相關的證據來印證,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之後,每一個人帶著他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過他的一生,這「生活風格」,就像是一張隱形的地圖,每一個人按圖索驥,一輩子,朝向自己心中那虛構完美的人生目標前進,「生命風格」猶如我們心理活動的基模。

大部分的人都相當重視自己的早年經驗,但,卻很少人瞭解到他們自己以早年經驗為基礎,所形塑而成的「生活風格」,其實,潛藏著不少錯誤的可能,其中,有些錯誤的解釋,還真的錯得很離譜。
我將近二十年的臨床實務經驗,這些在人生三大任務(工作、友誼、親密關係)飽受精神症狀困擾的人,歸納他們為何會出現所謂的身心症狀,有一個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人的「生活風格」,基本上都可以很間單的,就看出有很大邏輯上的謬誤。常見的基本謬誤有:

雖然,阿德勒相當重視早期生命經驗,也同意「生活風格」早在孩童時期(阿德勒說五歲以前,但晚近的阿德勒學者,有人認為是十歲以前)便已經大致形成了。但,他和佛洛伊德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反對因果論。(延伸閱讀: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兩位心理學大師差異到底在哪裡?
因此,阿德勒提出所謂的「軟性決定論」,也就是說,他雖然同意早年的經驗對一個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阿德勒認為自己本身能扮演一個主動的角色,對早期生命經驗做主觀的詮釋與運用,才是影響「生活型態」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如何運用生命經驗,比故事本身還要重要
阿德勒曾經告訴我們,所謂的治療,其實就是一種「再教育」的過程。簡單來說,面對飽受身心症困擾的個案,臨床助人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恰當的時機,助人者幫助個案開放自己,嘗試地去傾聽自己的痛苦,過程中,協助個案看懂自己那張隱形的地圖。在讓個案搞懂自己的「生活型態」之後,同時也讓個案將他自己所處的困境與他的「生活型態」相連結,並鼓勵他冒點險,觸發他嘗試做出一些行動,度過自己的困境。
在整個「再教育」的過程中,這些阿德勒經典名言,往往都能給逆境中的你我,灌注滿滿的「勇氣」
今天,開心的和大家分享我們全家總動員,花了幾個星期製作,剛出爐還熱騰騰的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
這些書籤,也記錄了我們家有過的一段經歷,不知道我那兩位寶貝兒子長大後,回憶起這些事,他們會怎麼詮釋這一段的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的製作?還是壓根兒一點也不會記住這一段故事?

國內外研討會論文發表



A)期刊論文

1.                           Chen, W.J., Huang, P.C., Tseng, T.C., Yang, J., Kern, R. M., & Stoltz, K. B. (2016).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asic Adlerian Scales for Interpersonal Success–Adult Form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72(1), 29-43.
2.                           陳偉任、夏允中、陳冠旭. (2016). 矛盾轉化:結合《易經》人生哲學於動機式晤談法的矛盾轉化歷程. 台灣心理諮商季刊7(2), 1-19.
3.                           陳偉任, & 李怡萱. (2015b). 為何身陷困境的他/她拒絕了心理治療? 諮商與輔導(351), 26-29.
4.                           陳偉任, & 李怡萱. (2015a). 心理治療個案常見之人格特質: 憂傷的 D 型人格. 諮商與輔導(349), 26-29.
5.                           Sun, F.K., Chiang, C.Y., Chen, W.J., Wang, R.H., Huang, H.M., & Lin, H.Y. (2014).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Suicide Caring Competence Scale (SCCS) for family caregivers in Taiwan.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28(4), 284-289.
6.                           Chen, W.J., Ho, C.K., Shyu, S.S., Chen, C.C., Lin, G.G., Chou, L.S., . . . Chou, F. H.C. (2013). Employing crisis postcards with case management in Kaohsiung, Taiwan: 6-month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for suicide attempters. BMC psychiatry, 13(1), 191.
7.                           Chen, W. J., Shyu, S. S., Lin, G. G., Chen, C. C., Ho, C. K., Lee, M. B., & Chou, F. H. C. (2013). The predictors of suicidality in previous suicide attempters following case management services.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43(5), 469-478.
8.                           葉品陽, 林秀珍, 吳景寬, 陳偉任, & 余沛蓁. (2013). 從大腦神經科學看精障者的自殺防治工作: 以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例.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11(1), 58-68.
9.                           方韻珠, 陳偉任, & 林桂菁. (2013). 自殺個案的危機處遇與心理治療. 諮商與輔導(325), 26-31.
10.                     陳偉任, 方韻珠, 林桂菁, 陳冠旭, & 鍾易廷. (2012). 心理健康照護的挑戰自殺防治策略. 諮商與輔導(322), 53-57.
11.                    Chen, W.J., Chen, C.C., Ho, C.K., Lee, M.B., Lin, G.G., & Chou, F. H.C. (2012). Community-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in Kaohsiung, Taiwa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8(6), 786-791.
12.                     Ho, W.W., Chen, W.J., Ho, C.K., Lee, M.B., Chen, C.C., & Chou, F. H.C. (2011). Evaluation of the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 in Kaohsiung City, Taiwan, using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7(5), 542-550.
13.                     Chen, W.J., Chen, C.C., Ho, C.K., Chou, F. H.C., Lee, M.B., Lung, F., . . . Wang, Y.C. (201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psychiatric ill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geriatric veterans living in a veterans' hom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6), 597-601.
14.                     Kai-Da Cheng,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2010). 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of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4(4), 313-317.
15.                     Liu, R.Y., Tsai, K.Y., Chou, F. H.C., Ho, W.W., Chen, W.J., & Chen, C.C. (20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Mentally lll Patients Who Need Forced Hospital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Amended Mental Health Act in Taiwan. Taiwanese J Psychiatry, 24(2), 131-139.
16.                     Tsai, K.Y., Su, C.Y., Chou, F. H.C., Lin, K.C., Lin, W.K., Liu, R.Y., Chen, W.J., & Cheng C. C. (2010). Models to Predict Unresolve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Earthquake Survivors: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source: 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4(2), 24. 131-139.
17.                     Chen, W.J., Chen, C., Ho, C.K., Lee, M.B., Chung, Y.T., & Chou, F. (2009). The suitability of the BSRS-5 for assessing the elderly who have attempted suicide need to be referred to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in a metropolitan city,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4(10), 1151-1157.
18.                     Lin, S.C., Su, C.Y., Chou, F. H.C., Chen, S.P., Huang, J.J., Wu, G. T.E., Chen, W.J., . . . Chen, C.C. (2009). Domestic violence recidivism in high-risk Taiwanese offender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violence treatment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 Psychology, 20(3), 458-472.
19.                     陳偉任, 鄭琇分, 周立修, 周煌智, & 林耕新. (2008). 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女性門診憂鬱症患者的療效. 臺灣精神醫學, 22(1), 37-46.
20.                     張鈺姍, 湯淑慧, 陳明招, & 陳偉任. (2005). Donopezil 對阿茲海默症患者認知功能之療效. 臺灣精神醫學, 19(4), 283-288.
21.                     陳偉任, & 林清華. (2005). 產後憂鬱症的回顧. 台灣醫界, 47(4), 15-20.
22.                     林清華, 陳偉任, 余伍洋, & 陳明招. (2004). 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反應之預測因子. 臺灣精神醫學, 18(3), 200-205.

B)研討會論文

1.               Wei-Jen Chen. Development of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 of Kaohsiung City in Taiwan. WPA REGIONAL CONGRESS, OSAKA Japan, 4 June – 6 June 2015. (oral presentation)
2.               Wei-Jen Chen. Contradictory Transformation: Combination of the Life Philosophies in ‘‘I-Ching’’ with the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ontradictory Transformation. The 6rd International Asian Association of Indigenous & Cultural Psychology, Taipei, 26 September – 28 September 2014. (oral presentation)
3.               Fan-Ko Sun, Wei-Jen Chen, Wen-Ling Che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 Suicid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or Family Members of the Suicidal Patients. 23rd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Congress, Brisbane, Australia, 30 July – 3 August 2012. (oral presentation)
4.               W.J. Chen, H.C. Chou, C.C. Chen, C.K. Ho, G.G. Lin, Y.J. Fang, F.C. Sun, K.H. Chen, Y.T. Chung. The predictors of suicidality after the case management. 26th EHPS Conference,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2. (poster)
5.               W.J. Chen, H.C. Chou, C.C. Chen, C.K. Ho, G.G. Lin, Y.J. Fang, F.C. Sun, Y.H. Wu. Crisis postcards in case management: 6-month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suicide attempters. 26th EHPS Conference,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2. (poster)
6.               Wei-Jen Chen. Disaster mental health and suicide prevention: a comparis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survivor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Morakot flood. Suicide Prevention in East Asia, 2011. (oral presentation)
7.               Wei-Jen Chen, Guei-Ging Lin, Yin-Jen Yang, Jyuan-Fong Chang, Li-Shiu Chou, Kuan-Hsu Chen, Hung-Chi Wu.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oup Process after Using ‘‘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Technique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Solving Group.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Regional Meeting -- Asian Mental Health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2011. (poster)
8.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Guei-Ging Lin,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Yu-Hsiang Lin. Community-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for a half year follow up in Taiwan.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Regional Meeting -- Asian Mental Health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2011. (poster)
9.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Ming-Been Lee, Guei-Ging Lin, Ying-Chuan Wang, Yi-Ting Chung. Community-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for one year follow up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0. (oral presentation)
10.         陳偉任、周煌智、林桂菁、陳正宗、何啟功、李明賓、孫柏鈞、鍾易廷、王瀅娟、孫鳳卿:使用結構方程式探討老榮民生活品質、精神疾病及自殺意念之關係。2009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壁報)
11.         Ching-Yun Teng,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Ming-Been Lee, Guei-Ging Lin, Yi-Ting Chung, Ying-Chuan Wang. Community 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in Kaohsiung City, Taiwan. 2nd World Congress of Asian Psychiatry, 2009. (poster)
12.         Wen-Wei Ho,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Guei-Ging Lin,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Yi-Ting Chung, Ying-Chuan Wang. Evalu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y in Nanzih Veteran House: Application of the CIPP Model. 2nd World Congress of Asian Psychiatry, 2009. (poster)
13.         Frank Huang-Chih Chou, Wei-Jen Chen, Chi-Kung Ho, Cheng-Chung Chen. Effectiveness of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 in Taiwan Metropolitan City. APA 162nd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2009. (poster)
14.         陳偉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自殺遺族訪談初探 2006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口頭報告)
15.         陳偉任: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門診憂鬱症患者治療效果之研究。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五年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
16.         Wei-Jen Chen. The effect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out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depressive disorder was observed individually after two months. 12th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Scientific Meeting, 2006. (Poster)
17.         Wei-Jen Chen, Chiou-Fen Chang. TRANSFERENCE AND TESTING: A CASE OF HOMOSEXSEULITY WHO WAS UNDER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 7th 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4th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Psychotherapy, 2005. (poster)
18.         陳偉任鄭琇分: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改善門診憂鬱症患者兩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後之療效追蹤。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
19.         周立修、陳偉任、林清華、王興耀、陳明招:恐慌症生活品質研究。台灣精神醫學會43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4.
20.         林清華、陳偉任、李素芳、林姿伶: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反應不良與反應良好之精神分裂症病人比較。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壁報)
21.         陳偉任、張鈺珊、陳泰瑞、余伍洋、陳明招:Quantitative EEG Study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lation to apo-e polymorphism. 精神醫學會年會九十年度論文集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