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教你對「動機式晤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前些時間,接到來自「中彰投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的邀約,將於10633舉辦一整天「動機式晤談理論與技術實務應用:初階班」工作坊。
在答應這個邀約的同時,也提醒了我,好像有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家分享有關「動機式晤談」的文章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了中年之故(延伸閱讀:阿德勒教我如何面對中年危機),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每天的時間怎麼排,好樣越來越覺得不夠用。感覺好像前幾天才從博士班畢業,怎麼轉眼間又老了一歲。這一年來我到底做了什麼?除了臉書會自動將我的照片做個統整外,邁入45歲的我,也44歲的我做個簡單的回顧
44歲的前半年,我一開始做了不少與「動機式晤談」有關的事,包括:
舉辦動機式晤談的工作坊(延伸閱讀:擔任動機式晤談工作坊進階課程個案實務督導心之觸動
高雄市生命線:動機式晤談工作坊
高雄市生命線:動機式晤談工作坊
進行燁輝鑫陽企業的職場員工協助方案
燁輝鑫陽企業的職場員工協助方案
與幾位好朋友一同錄製了一些對話錄影帶、也寫了部落格的文章(延伸閱讀:動機式晤談相關文章)。
44歲的後半年,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專研「阿德勒心理學」,包括:做研究、演講,當然也包含寫了不少有關「阿德勒心理學」部落格的文章等等。
因為有前幾天「中彰投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邀約的提醒,今天,就和大家談談一些有關「動機式晤談」的文章。
由於太久沒有發表有關於「動機式晤談」的文章,後來才加入「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臉書粉絲團的好朋友,可能對於什麼是「動機式晤談」不是很清楚,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什麼是「動機式晤談」「動機式晤談」能帶給我們什麼用處
「動機式晤談」的歷史由來
話說,「動機式晤談」的一開始,是助人工作者,用來協助酒癮或是物質濫用疾患的個案,讓他們能擺脫成癮物質的控制,有機會返回正常的生活。
這樣的助人技巧,最早,是由Miller這位學者,於1983年,在「行為心理治療」這本期刊所提出。之後,於1991年,Miller和另外一位學者Rollnick,再將這樣的技巧,做更完善的論述,最後,形成現在所謂的「動機式晤談」。從此開始,就有許多學者依據這樣的精神,做了許多的闡述與相關研究。
簡單來說,它是一種整合了以「人本治療為主」「關係建立為原則」的一種治療法,是一種以案主為中心又兼具指導性,藉由探索及解決矛盾來強化內在的改變動機。過程中,助人工作者會依據前來尋求協助個案的改變階段,不同的階段,提供不同積極主動的心理介入模式,協助他們在面對物質濫用行為時,能在短時間內,有效觸發其改變的動機。
典型的動機式晤談法是短期的治療,通常在2-4次的治療每次大約20-30分鐘即可達到治療效果,而且這樣的效果可以在治療後持續達一年之久。
動機式晤談的定義
那,「動機式晤談」有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呢?
自從動機式晤談在1983Miller所提出來後,近三十年來有關於這個治療法的方法學及理念上,有部分的人一直存在著一些困惑。
1991年,Miller剛提出這樣的助人技巧時,當時,的確還沒有針對「動機式晤談」有比較明確的定義。後來,有許多不同學者,嘗試地針對「動機式晤談」下了一些不同的定義。但,是比較精確的,還是Miller以及Rollnick2013年所提出的定義
  • 動機式晤談,是一種互相合作的對話方式,目的,是為了來強化個案的動機以及承諾做出改變。
由此可見「動機式晤談」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以對話促發來談者產生改變的動機」,它可以是很簡短幾分鐘,也可以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進行;可以是個別會談,也可以是運用於團體諮商。不管是個別會談或是團體諮商,它,一定是以互相合作的態度來進行對話,而不只是單純的指導或者是一言堂的教導。
過程中,有四個很重要的基本原則(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四種非常重要的技術:OARS
  •  表達同理心 (expressing empathy)
  •  創造不一致 (developing discrepancy)
  •  與抗拒纏鬥 (rolling with resistance)
  •  支持自我效能 (supporting self-efficacy)
基於上述四種基本原則下,運用動機式晤談諮商模式的助人工作者,常用的四種技術包括有:
  •  問「開放式」的問句 (open-ended questions)
  •  給予肯定 (affirmation)
  •  回映式傾聽 (reflective listening)
  •  作摘要 (summary)
那「動機式晤談」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不知道你是否同不同意,人的一生,其實說穿了,只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決定所串聯而成的。每天,我們需要面臨的抉擇,小到早餐要吃什麼?上班要搭捷運還是坐公車?甚至,現在的你,或許也正在考慮是否要離開原來的職場,也可能正在思索是否要結束目前的這一段婚姻。而,面臨這些無數的選擇,大部分我們都在毫不懷疑的情況下做出了選擇(這些選擇不一定經過所謂理智的思考),但,在某些情境下的你,會因為「矛盾」的問題,而陷入長考,讓你遲遲無法下決定。這些矛盾包括:怎麼做都不對、或是兩邊的結果都很想要
「動機式晤談」的核心議題,就是瞭解並處理「矛盾」,也就是說,在你的生活上,如果因為「矛盾」遇到的卡關,那,「動機式晤談」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許多的研究也都證實了,動機式晤談除了可以運用於酒癮及物質濫用疾患的治療外,還可以被廣泛的運用於治療更多精神醫療上的臨床身心失調問題,比如焦慮症、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殺行為、強迫症、飲食疾患、思覺失調症(以前叫做精神分裂症)等。相關的研究都顯示,不管是個案的問題是多嚴重、是男性或是女性、是年輕或是年老,動機式晤談都有其一定的效用它可以用於其他心理治療開始之前,也可以單獨使用於治療個案上。
近幾年來,更多的學者,更將其推廣到應用於改變其他需要動機以支持改變的慢行健康問題行為,包括需要持續服藥控制的慢性生理疾病如高血壓和糖尿病、減重、運動等。
而我自己,近兩三年來,也嘗試地將「動機式晤談」融入於「阿德勒取向的親師諮詢」當中,還頂不錯用的。
總的來說,「動機式晤談」是經過科學驗證,是一套以個案為中心又兼具指導性的一種短期的助人工作模式。在改變的歷程中,助人工作者的焦點在引發個案看到自己的不一致,誘發個案承諾去解決矛盾。因此,無論你是心理健康的助人工作者、醫療專業人士,還是為人父母、主管等,如果你想幫助某人改變行為,快速又有效的「動機式晤談」,一定是你的首選喔!
談到這裡,如果你對「動機式晤談」感到興趣的話,那該如何學習?「動機式晤談」的學習,所需要的不只是學會問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好了,晤談的過程中,還需要牽涉許多高品質的聆聽技巧以及判斷改變動機的能力等。
關於「動機式晤談」的訓練,一般而言,大約需要1-2個工作天的工作坊就可以獲得初步對「動機式晤談」的基本認識(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學習的八個重點 ),以及懂得如何運用。但,如果要更精熟「動機式晤談」的話,之後,需要的是,持續性的督導及實務練習
很期待33日,在「中彰投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一整天「動機式晤談理論與技術實務應用初階班」的工作坊,與一群協助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的工作夥伴們,分享我近年來「動機式晤談」的使用經驗與心得,也期待他們能因為一整天的工作坊,對「動機式晤談」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以及能在實務輔導身心障礙者時,可以提升其就業的動機。
這篇文章,先讓大家對「動機式晤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之後,再找時間和大家談談,為何「動機式晤談」會有效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體驗後果與處罰的差異~


當父母最難的地方,你我大概都同意,那就是對孩子「管教」這檔事。
前天,兒子因為放學後,忘了將餐盒帶回家,自己感到有一些懊悔,他才信誓旦旦在家長聯絡簿上,寫了「我以後一定不會忘了拿,不料,昨天返家後,又發現餐盒沒帶回家,而且,這次連外套也忘了帶回來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該如何面對他「丟三忘四」這件事,大概是你我人生最困擾的議題之一吧!
身為爸媽的我們,在面對孩子這些錯誤行為時,下一步要做出什麼反應?似乎,大部分的父母,在結婚之前,都沒有上過「如何與孩子互動」這堂課吧。然而,就在生了孩子之後,我們馬上就要上手,來管教孩子這些所謂不成熟的行為。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各行各業(就連在飲料店打工),在新手正式上工前,或多或少,不都會接受職前訓練為何「如何養育孩子」這個工作那麼重要,在新手爸媽上手前,卻不需要所謂的職前訓練?
好像,管教孩子這個技能,就像蜘蛛結網一樣,是天賦的本能,不用學習,天生就擁有這樣的能力。
回頭來看,當孩子有不成熟或是偏差行為的時後,我們會怎麼看待「管教」這件事?談到「管教」,不知道你的腦袋瓜裡,第一時間浮出的答案,會不會和「處罰」有相關連?
然而,試著回想一下,我們過往在成長的過程中,諸多寶貴的學習歷程裡,通常會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讓我們有著好像脫了一層皮,真正體會到成長的感覺?
沒錯,最好的學習是來自自己親身的體驗。
經驗,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阿德勒認為:人,會從經驗中學習。他相當重視藉由「體驗後果」的過程中,讓孩子從中獲得學習。因此,為了讓孩子有所學習,不一定需要有「處罰」,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後,體驗他選擇的後果。
如何「讓孩子體驗後果」,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的,就是要用到阿德勒心理學中「自然的結果」以及「邏輯的結果」。(延伸閱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然」與「邏輯」結果於管教孩子之運用~親師諮詢~ 你瞭不瞭解,在管教上,阿德勒所謂「自然的結果」?
在協助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你是運用「自然的結果」或是「邏輯的結果」,其實,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就是要讓孩子在「體驗後果」中,學習成長。
那,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自然的結果」以及「邏輯的結果」的管教方式,這樣「體驗後果」方式與「處罰」,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從下列表格中,你或許就可以很簡單地,看出哪裡有不一樣:
體 驗 後 果 處 罰
表達現實的社會秩序情況 表達個人權威的權力
邏輯上結果與破壞行為有關 不合邏輯;只有破壞行為和後果之間的任意連結
不涉及道德判斷 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道德判斷
只關心現在會發生什麼 關注過去
關係和氛圍是友善的;憤恨被最小化 無論是公開或是暗地裡,常存在著憤怒及怨恨
發展內在的動機和自律 經常是衝動的
沒有逼迫和屈辱 常需要逼迫或屈辱
在限度內的自由選擇 沒有替代方案或選擇
孩子感到被重視 孩子感到被輕視
只給體驗 經常涉及無盡的嘮叨
使用行為 使用過多的談話和強迫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管教」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控制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做準備。因此,在執行「自然的結果」與「邏輯的結果」時,就得花一些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在過程中,參與討論和為自己做決定
或許,孩子就在父母學會部分的放手下,就能有機會體驗能夠為自己做決定的感覺,慢慢的,孩子也會感覺受到被尊重,逐漸的,滋養出自己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能力。
簡單來說,在協助孩子成熟、獨立的過程中,身為父母的我們,要留意的,並不是要對孩子採取某種行為來操縱或企圖地改變他,而是要關注,需要用哪些方法,才可以協助孩子學會到自己可以為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但,過程中,難就難在,父母需要克服情感的自己,並且在適當的範圍內,學會,放手。(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回到我兒子又忘了帶便當盒(外加忘了帶外套)回家這件事,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嘗試地將自己從情緒(生氣)的我拉回,讓理智的我來面對孩子忘東忘西這件事,想想「這是誰的課題?」,要讓孩子如何能在這件事情上「體驗後果」。之後,運用了「我訊息」的溝通模式,讓他知道我的感受,同時,也讓他知道,任信的基礎,是來自一個人平日的行為表現,而非來自他所說的話語。當然,過程中,
身為父母的我們,還需要的是,要盡可能的節制自己無盡的嘮叨

今天,和兒子吃早餐的時候,他告訴我說:「他會鎖緊忘東忘西的螺絲」,但,天知道,今天晚上他回家的時候,結果又會怎樣?套一句盛竹如的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就等著他前額葉的成熟

結論:
做為家長的我們,盡量的不要用「處罰」的方式,企圖操控或修改孩子的偏差行為,而是嘗試地,將「自然的結果」與「邏輯的結果」這樣「體驗後果」的經驗,當成孩子學習獨立與負責必經的歷程。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論~


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直接與大家互動分享一些實用的心理學,不管是用演講、工作坊、或個案討論等形式,但,畢竟身為醫院的醫師,生活有部分的時間,就不免就需要與「研究」綁在一起。昨天,105年院內研究的期末報告書,「中途學校與一般少女早期生命經驗之差異研究」,終於殺青了。又可以開心的和大家分享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文章。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人際關係論」。為什麼會和大家談談這個議題?其實,和我剛撰寫完畢「中途學校與一般少女早期生命經驗之差異研究」的研究報告也有相當的關係。在我這一篇初步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到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和阿德勒所說的「人際關係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阿德勒心理學的「人際關係論」。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離群索居,那他所有的言行,都失去了意義,談的是人如何對自己所處的群體有歸屬感,就需要談到所謂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心理學非常重視「社會興趣」,「社會興趣」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關係。那什麼是「社會興趣」?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概念,或許不是很容易就搞懂這樣的概念。

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或許你可以比較容易搞懂阿德勒的「社會興趣」。那就是可以三個面向來說明所謂的「社會興趣」,包括有:
1. 相信自己對他人是有用處的
2. 信任他人會對自己伸出援手
3. 自己在社群團體中能有一個合宜且安身的位置
所以,可以看出,如果要讓自己具有社會興趣,就要從能對他人有貢獻開始。而如何「接納自己」「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在我們的一生,就變得相當重要的課題。
腦中突然出現一個例子,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常年都在工作的人,到了退休、不再需要到公司的時候,突然,他老了好幾歲
原因無他,因為我們的社會在評斷一個人的價值時,工作幾乎佔了決定性的因素。一旦離開了工作,許多人就會覺得自己不再有價值,並且開始過著失意的日子。
臨床實務上的經驗告訴我,通常,退休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找回屬於他的歸屬感,而在找尋歸屬感的過程中,老男人好像又比老女人辛苦許多許多,不知道你是否也同意?對了,年老的人,需要找的歸屬感,也和年輕人所需要的歸屬感,也有很大的不同喔。
回頭來說看看,歸屬感對於身為人類的我們來說,為什麼那麼重要?或許我們可以從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看出部分的端倪。
怎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動物界中弱小的物種,必須過著群居生活,因為團結力量大,可以滿足生存需求。例如,水牛必須聚在一起,才可能擊退老虎,只有一頭水牛時,絕對寡不敵眾,慘遭獵食。反之,老虎則可以離群索居。以生物演化的觀點來說,人類沒有動物像老虎壯大的力氣和尖利爪牙,因此,人類為了生存,在我們的基因中,就被植下需要「歸屬感」的基因。
再回來談談「人際關係論」,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都是以「某個特定」的對象所產生的,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言行,一定要觀察他與他人的人際互動模式。
近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內容指出,一個人會不會罹患憂鬱症?可以從臉書按讚的內容,找到部分的蛛絲馬跡。這樣的發現,直接證明了歸屬感對人的重要性。
另外,前些時間,非常紅的一部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當中,女主角林真心對男主角徐太宇說的經典台詞...
「女生啊,是很難捉摸的,我們說沒事,就是有事,沒關係,就是有關係」
相信了吧!阿德勒說,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言行,一定要觀察他與他人的人際互動模式才可以。
結論: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不能被自己所重視的團體所接納的時後,就會出現我們所謂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憂鬱、失眠,甚至逐漸斬斷與社會的連節,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
PS: 關於我的研究,「中途學校與一般少女早期生命經驗之差異研究」,如果有一些朋友對於本篇文章的結果,和早期生命經驗有什麼關係這個議題有感興趣的話,或許,再找個時間和大家分享一下比較完整一點的學術發現。只是這些比較學術的研究發現,如何在「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中,用一般人比較容易懂的語言來闡述,當中的拿捏,還有一點傷腦筋。看來,我還得向阿德勒學幾招如何將「專業心理學」轉變成「一般人心理學」的功夫才可以
對了,順便和各位好友分享一個訊息。去年我的研究主題在關注早期生命經驗,今年我的研究計畫題目訂為 「運用早期回憶來瞭解憂鬱症患者之生命風格」 。這樣,感覺起來,有沒有更阿德勒一點了。
期待明年底的這個時候,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研究發現喔!

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因為寒流來襲,有感於我和我的小兒子在「長袖外套拉鋸戰」,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和各位好朋友分享了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相關概念及運用(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沒想到,這篇文章發表不久後,有不少身為爸媽的好朋友,對這個議題,覺得相當有感覺。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阿德勒關心的議題,就是你我平日都會碰得到的問題,所以我們很容易會有共鳴。
有一點岔開話題了,拉回來說,雖然我近日花了不少時間在撰寫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動機式晤談」的文章。但,我本質還是一位醫生,我還有許多臨床、教學及研究的業務要處理,很難做得太頻繁發文。
今天,我會再馬上寫了這篇文章,原因無他,只因為昨日有一位好朋友,針對「課題分離」在管教上的運用,有了些疑惑,在粉絲專頁給了我回饋,提出了她的見解,問了我:
如果孩子真的感冒了,以阿德勒的角度來看,那又會怎麼說呢?


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的問題,讓我心中有了牽掛,平常就習慣於早起的我,今天,更是提前起床,一大早,四點就睡不著。於是,就再寫了這篇有關於「課題分離」的文章,和各位好友進一步來分享我自己的體驗,了結心中的「未竟事宜」
對了,順便一提,現在是清晨五點,我大兒子也起床了,可能也遺傳到我,有機會,之後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家這位大兒子的互動。因為是大兒子(出生序的關係)而且是青少年,這一段時間,也讓我有不少的深刻的體察與成長。
先和大家再補述一些「課題分離」的相關概念
阿德勒認為人只要活著,無可避免的會遇到不得不解決的人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與人際問題脫不了關係。阿德勒將這些問題都統稱為「人生的課題」。這些人生課題,大致可歸類為有關於工作交友、與的課題。
因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當中,又有一大半的困擾,都是因為我們涉入了別人的課題。當我們遇到這些課題(或這些問題)時,首先,你需要做的是,就是先釐清這是誰的課題?再來討論如何拿捏將介入程度?要分別那是誰的課題,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想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就可以了。
談到這裡,不知道你會不會心中起了一個疑惑?那將「課題分離」的概念運用於「教孩子讀書」這件事,似乎會有一點問題。這個疑惑,和Genie Huang這位好友所提的疑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就先來說說,更多家長關心的議題「讀書」這件事,我們該如何來運用「課題分離」
大部分的父母,總希望他的孩子未來能一帆風順、出人頭地。因此,從小就會強迫孩子用功讀書。但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孩子因為不喜歡讀書而反抗,那接下來的結果,我想你我都知道,那就是親子關係緊繃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個典型沒有做到「課題分離」的例子,因為,小孩要不要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他須承擔他不要用功讀書的結果,父母不應有過多的插手。
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是他的課題,身為家長的我們,本不該過度涉入孩子的課題。這樣的說法,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認為父母對於督促孩子讀書這件事,應該負起相當的責任。
其實,課題分離,也不表示就要完全袖手旁觀,阿德勒希望的是彼此能在一個互信的基礎下,從旁來守護孩子不是要放任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決定,適當的時候從旁協助。而且要讓孩子知道,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過程中,保持一種不過份靠近,但卻足以適時地協助他的距離。現代當爸媽的,還有點難!
回到天冷要不要穿長袖這個議題
我的老婆昨晚針對這個議題,也以一個媽媽的角度給了我意見,
她說:「孩子要學習成長,過程中,總不可能那麼順利,當然就有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學習的代價,就像天氣冷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了短袖,結果就可能會感冒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上運用「課題分離」這個觀念時,要如何判斷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議題(例如:吃飯遲到不讀書天冷穿短袖等等),的確是一門藝術。
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身為父母就需要學著全然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
在孩子能力範圍外,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提供安全的依靠及協助,並且堅守底線要求孩子遵守規範。
這樣的過程中,難就難在,除了需考量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去承擔這樣的結果,當然有時也會牽扯到父母需要去扛部分的責任,有些議題,的確沒有那麼容易一分為二。因此,讓孩子有機會去做選擇嘗試去經驗的寬窄程度,會因為每一位父母心中考量那把尺的不同,寬窄程度也會很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所以,阿德勒說,在管教上運用「課題分離」,要學會的是,如何區分哪些是客觀事實需考量的部分?那些又是因為自己內心過度焦慮所幻化出來的藉口?這樣時時刻刻父母的自我覺察,就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這個過程還需要的是,不斷的調整。我也還在調整這個寬窄的過程中。
當你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感到迷惑時,不妨問自己:
「孩子透過這樣體驗能學習到什麼?」
這麼一來,一定能找到比較好的答案。

昨晚,與兒子「長袖外套拉鋸戰」,故事也有了一個小結局。那就是我的小兒子下課返家後,在看完了我和他的故事(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後,眼神似乎透露出一些詭異的變化,我想,他應該在過程中,有了一些不同的發現吧
額外的收穫:
因為我的老婆與大兒子也閱讀了這篇文章,我想,我們家的互動關係應該也起了一些些的化學變化
結論:
「他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煩惱,如果能畫出一條適當的警戒線,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課題分離」的精神,就是要我們遇到問題時,重點是,不要有過度的涉入。不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密,人與人之間,都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距離。倘若當中有一方超越了這個適當的界線,干涉對方的課題,那麼,雙方的關係就可能因此崩壞。
所以,你就可以了解,為何阿德勒為何要強調,要消除人際關係中的煩惱,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要做到「課題分離」了。而,這樣的觀念,除了與孩子的互動外,也適用於夫妻伴侶、朋友、同事、上司與下屬的情感羈絆議題喔!
走筆至此,早晨四點到現在,不知不覺也過了三個多小時。不得不告訴自己要停下來了,因為發文前還需要花半個小時排版,而且,待會九點,還趕要到屏東,要和一群偏鄉的老師們,談談如何運用阿德勒「整體觀」來愛自己(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
 

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網路上流傳的一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早上送孩子上學,看到一群小學生,有穿長袖的,有穿薄秋裝的,還有穿短袖的。
其中有個小姑娘鶴立雞群,竟然穿的是羽絨衣!!
有個小男孩就問她為什麼啊?
只見她45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說:「有一種冷,叫做~~" 你媽覺得你冷 "」。
今天早上高雄的天氣,氣溫只有19度,我猜,大概是今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也因為這樣,我和我的小學五年級的兒子,為了要不要穿長袖這件事,兩人有了不同的意見。
故事,應該要從前天晚上說起......
14日(星期三)晚上,台灣中央氣象局表示,15日(星期四)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有寒意,預估清晨高雄18.7度,這波冷空氣影響到17日清晨。
15日(星期四)早上,因為有這樣氣象的預報,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要出們的時候,我想,你我大概都會說的一句話,那就是
「外面天氣很冷,今天要穿長袖及外套,要不然會感冒」
然而,沒有意外的,我那寶貝兒子的回答是
「老爸,我真的不冷,我要穿短袖」
這時的我,不自主地,基於一種所謂「慈悲的專制」,稍稍提高了音量。就在這樣的氣氛下,兒子有點不情願的接受了我「滿滿」愛的建議。
但,不妙的是,大家都知道,昨天的天氣,好像沒有那麼的冷,15日(星期四)白天,反倒還有一點點熱。
今天,16日(星期五),早上我們要出門,一場長袖外套拉鋸戰又開始了,只是,今天我老婆也加入戰局,囑咐兒子要記得穿長袖及外套。
我想,你也猜得到,因為有了昨天錯誤的判斷,今天,我兒子可沒有那麼容易接受我那「滿滿」愛的建議,回答了我說:
「老爸,我沒有長袖可穿」
見鬼了,家裡怎麼可能會沒有長袖,本來想好好的對他再曉以大義一番,之後,再來個「慈悲的專制」,讓他再把長袖穿上。
就在這個時候,心中出現了另一個聲音,那就是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談的是一個人如何辨識他人的想法不是「我的」煩惱,並且也不要活在他人的期望中。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當中,又有一大半的困擾,都是因為我們涉入了別人的課題如果你對「課題分離」覺得這個詞有一些不是很清楚的話,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說,那就是「是誰的問題?」
白話一些就是說,在面對人與人的問題,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充分理解及區分,當下,這是誰的問題?如果是別人的問題,就應該學著由別人負責,不要介入干涉他人的問題。也就說,當我們遇到這些課題(或這些問題)時,首先,你需要做的是,就是先釐清這是誰的課題?再來討論如何拿捏將介入程度?
要分別那是誰的課題,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想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就可以了。
那回到我小兒子今天因為天氣冷,他穿不穿長袖這個問題,到底是誰的問題?
既然兒子他感受不到冷,又怎麼會想穿長袖呢?
如果天氣冷,他不穿長袖,結果會是誰要負責?
動物冷了,就會想辦法禦寒,今天這樣的天氣,我想他應該不會凍得太誇張吧。所以,當下就決定將「慈悲的專制」收了起來,閉上了嘴,不與他爭辯,
「那就依你的決定,但,我還是要告訴你,兒子,外面真的會冷」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父母管教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負責」,期待父母能用民主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在適當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去體驗,藉由體驗從中學習,不應該剝奪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的機會。

今天早上,在長袖外套拉鋸戰中,我做了不一樣的決定,嘗試地用「阿德勒心理學」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我不確定孩子能從這樣互動的過程中,學到些什麼?
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學會教導孩子,最大的挑戰是:
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而不是孩子。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