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身為家長的你,一定對這樣的感覺不陌生:「小時候怎麼看都怎麼可愛的孩子,怎麼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完全變了一個樣?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這幾年來,和各位好友分享了心理學的文章已經超過100篇以上,回頭看了一下,感覺好想很少與大家分享一些精神醫療、精神疾病或是腦科學相關的文章。擔任神經精神科主任也超過半年了,不談一些腦科學好像說不太過去。更何況阿德勒心理學的整體論也告訴我們說,心理會影響生理,同樣的,生理也會影響心理的表現。(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於是,今天我就以陳醫師的身分來和各位好友談談這個主題「從腦科學談孩子的青春風暴」……
看完上面這一段九分鐘的影帶,不知道各位好友有沒有對孩子青春期的困擾多一些瞭解了呢?
這段影帶的製作,大約花了我三天的時間,因為影帶的製作過程,需要一些技術的學習。這個影帶雖然製作完成,但,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待克服,比如說現身解說的影響部分解析度不是很好。看來電影製作中「綠螢幕」技巧的使用,可能是這個問題解決的答案。如果各位好友,你對於影帶的製作也有一些心得,很歡迎你提供給我一些回饋以及解決上述問題的好方法喔!


阿德勒勇氣改變術第一步: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


前些時候,參加了政府單位舉辦的「重大OOO事件」檢討會議,內心有許多的複雜的情緒。既然名為檢討會議,當然就是回頭來看看,助人工作者在其整個助人的工作歷程,有哪裡應該接到但助人工作者卻漏接而導致個案發生了重大的問題。
為什麼參加完這個會議後,今年的我,內心多了許多的感觸。雖然當天我的身份是以學者專家列席,但,去年年底我又回鍋兼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執行的工作的是政府委託的社區計畫。自殺防治中心工作的模式和責任,和我出席檢討會議被檢討的單位他們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幾乎7~8成是相雷同的。因此,在檢討會當下的討論過程,學者專家指出哪些是助人工作者該接到,但助人工作者卻漏接的地方時,我腦中就會自動化地連結我們中心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越想就越擔心。心想,擔任過八年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是膽子越來越小的緣故嗎?還是現在的社會對這些自殺防治的要求與期待提高了?抑或還有其他的原因……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多年的我,很快地就發現自己正陷在思考「為什麼?」的泥淖當中。這樣思考其實對問題的解決不會有特別的助益,反而只會讓自己逐漸地失去面對挑戰的勇氣。因此,轉個念告訴自己,與其擔心,倒不如思考「我可以做些什麼?」(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不要講「為什麼?」~ 因為人,天生就容易有非理性的想法 ~ 為什麼我們要講「為什麼?」~「心理抗拒理論」~
於是,就在今年度,給了自己一個人生的新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將自己這幾年來的所學「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以及「動機式晤談」做個結合,嘗試地應用於我們自殺防治中心的實務工作模式中。目前,這個助人工作模式姑且就稱之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看看這是誰的問題、聽聽你/我的生命故事、走出人生的新選擇)。(延伸閱讀: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這四步驟當中的第一步驟: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為什麼助人的第一步需要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呢?原因就需要從同理心說起。(延伸閱讀:從腦功能科學談人類的同理心
助人的歷程中,我們都知道「同理」是影響助人成效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在助人的歷程中,一旦助人工作者無法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就很難做好同理的工作。
談到「同理」,阿德勒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闡述「同理」在治療關係重要性的心理學家。「同理」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阿德勒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人必須從他人的眼睛來看,從他人的耳朵來聽,從他人的心來感受」來論述同理的概念。
什麼是同理心?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定義。大體而言,從現代的觀點來說,可以嘗試地從三個面向來談同理心:分別是主觀的同理、人際的同理以及客觀的同理。
一、主觀的同理:
主觀的同理和助人工作者自己內在如何與個案對話的反應有相關。在阿德勒的著作中,要有良好主觀的同理,助人工作者需要具備有辨識、想像、直覺以及感同身受的能力。上述這些能力的高低,與助人工作者自己早期生命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助人工作者在運用主觀的同理時,需要留意是否會有跨界問題發生的可能,以及對個案反移情的反應。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助人工作者在助人的歷程,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同理與同情的差異。
二、人際的同理:
人際的同理主要是助人工作者透過聚焦與個案互動的過程,來瞭解個案內在的參考架構。相對於主觀的同理,人際的同理指的是助人工作者嘗試地去理解個案主觀現象學的經驗,包括個案的感覺以及意義感。雖然,阿德勒在其著作中,並沒有明確使用過「現象學」這個字詞,然而阿德勒對個案的同理,總是以個案的瞭解為基礎,這和現象學的概念是一致的。
三、客觀的同理:
從客觀同理的立場,助人工作者為了要能從更關廣的角度來探討個案的功能,就需要運用一些具有理論基礎的素材來瞭解個案。比方說,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生命風格、行為目的論、整體論、社群感等概念,可以讓助人工作者更能夠以不同的角度來瞭解個案異於他人的獨特性。
在助人的歷程中,助人工作者依據當下與個案互動的脈絡情境,交織運用著上述三種不同同理的元素來進行助人的工作。從上述的討論看來,助人工作者如果沒有辦法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就很難從個案的眼睛看問題、很難從個案的耳朵聽問題、也很難從個案的感受去感受問題。也就是說,在助人的歷程中,如果能覺察並善用情緒,往往能讓助人這項工作事半功倍。反之,不只助人的成效容易打折扣外,還也可能會讓個案及助人工作者自己也受到傷害。
筆者從事助人工作20年多年來,歸納影響助人工作者的情緒可能的來源有三:來自機構/長官壓力來自對個案的反移情助人工作者自己的私人問題
助人工作者在幫助個案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很重要的就是要能有效地覺察上述幾種情緒來源的影響。有了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基礎,接下來就有機會讓自己停止失控的情緒。至於實務工作中要如何才能停止失控的情緒呢?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囉!
花絮:
我們自殺防治中心的同仁們,也給這個正在進行訓練的自殺防治工作模式取了個還蠻符合南台灣口味的名號:「平交道模式」。這個名號除了簡單、明暸又接地氣外,還有一個意涵,那就是面對正在徘徊人生低落有可能再也走不下去的個案,助人工作者就好像是走到了需要審慎評估的平交道前。這時,你需要做的就是停看聽,等待看清楚了個案自殺的風險並且做出妥善的評估後,身為助人工作者的你,就可以從容地陪同個案走出人生的新選擇。
自殺防治中心的夥伴,經過了幾次的上課,已經對這個「平交道模式:停、看、聽、走四步驟」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週起,開始會請中心的督導安排一些實務的演練,以期讓自殺防治中心的工作夥伴們,能早日對這個助人工作模式有比較好的瞭解及實務運用。
如果你是自殺防治工作領域的夥伴,提到北台灣馬偕醫院的自殺防治中心,你第一時間或許會聯想到的是「辯證行為的治療模式」。期待不久的將來,當你提一談及南台灣凱旋醫院的自殺防治中心,腦中就會閃過「平交道模式:阿德勒勇氣改變術」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