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不乖,還是我們不懂?~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運用~


這幾年來自己常在不同的場合,與一些好友分享「阿德勒心理學」的運用。下個月中,有一個很不一樣的機緣,偉任受邀到「法雅客」演講,講題為「是孩子不乖,還是我們不懂?」

為什麼說這次的演講是我人生因為心理學又一次很不一樣的嘗試呢?
因為之前偉任受邀辦心理學分享活動的場合,大都是在學校、醫院、社福機構、張老師等相關助人教育機構,然而,這次邀請偉任舉辦的親子講座的單位是「法雅客」。不知道各位好友是否有聽過「法雅客」?我自己是在兩年前台南旅遊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這家店,沒想到兩年後因為心理學之故,有機會到這樣的場合舉辦親子講座。
「法雅客」是一個以旅行、音樂、電影等藝術人文、3C智能科技、美食美型家電等元素為核心的Modern Life Style Store

9/15下午,將要在這一個不是很典型的助人相關場合~法雅客的賣場~進行2小時的演講,偉任將與來參與活動的家長,談談如何看懂孩子的偏差行為。剛剛構思好演講的初步資料,就先和各位好友提前分享一下當天要講授的部分相關內容(當天預計要分享「課題分離」以及「行為目的論」的運用)。

如果要能看得懂孩子的偏差行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有一個是身為父母的你一定要先學會的技巧,那就是需要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先來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為什麼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行為前,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我們都知道,管教的當下,憤怒的腦很容易讓身為父母的我們看不懂孩子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偏差行為,之後就會掉進「誤以為孩子都需要我們隨時提示」的陷阱中。久而久之,你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變成了所謂的「直昇機父母」,你的管教就會變質成一種所謂的「慈悲的專制」,而你自己卻不自知。一但你慈悲的關心被孩子解讀成專制的介入,這樣的管教通常就很容易變質,沒有效果就罷了,還容易破壞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因此,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首先,身為爸媽的我們一定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談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延伸閱讀: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不想抓狂的爸媽可以怎麼做?阿德勒教你如何CARE孩子的心!

不知道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曾經察覺到你的管教模式會出現類似像下列的對話模式呢?
爸媽指責犯錯的孩子:「我告訴你不要吼叫,這是我最後一次……」

孩子大聲地回應父母:「不要再說了,這些我都知道,你已經說了好幾遍了……」
被激怒的爸媽生氣地指著孩子說:
  • 「孩子,別這樣對我說話!」
  • 「你說話不饒人,你會惹禍上身!」
  • 「我為你做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跟我說話?」
……
在上述的對話中,你有沒有發現,爸媽常常在心煩的情況下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在心煩的情況下,父母為了要快速地解決問題,通常我們會不自主地提高音量,一旦管教的過程中,父母提高了音量與孩子互動,就很容易讓孩子解讀成爸媽又再「斥責」。如此,原本父母管教的好意就會被扭曲成不好的介入。孩子帶著這樣的曲解,接著就會行為更讓你煩心的問題行為來回應父母的斥責。

你知道嗎?一天類似像上述這樣的管教衝突會出現多少次呢?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大約每隔6~9分鐘,孩子就會被爸媽要求做改變。統計結果,從起床到睡覺一整天,我們與孩子的管教互動大約會發生50次。換算成一年下來,你與你的孩子就會有15千次的管教互動。

想想看,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如果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原本15千次立意良善的管教,就會很容易好意變壞意,如此一來,孩子的行為沒有獲得改善,反而會變得更偏差。
這樣不經意的管教衝突每天都在上演著,而且次數超乎你的想像。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的問題行為進一步擴大,首先,在管教孩子第一步,父母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要如何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做「課題分離」。白話一點來說,就是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你要出手管教的當下,先問問看自己「這是誰的問題?」

在你靜下心來之後,你或許會發現,有許多的管教不一定是那麼的必需。當中有許多我們誤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的管教,真實的情況,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和我們不一樣而已。我們之所以要出手管教孩子,出發點不一定是為孩子好,說不定只是要將孩子雕塑成迷你版的自己,或是要孩子去完成自己沒有完成未竟事宜遺憾的自己。因此,要能有好的管教,當中有不少努力是爸媽需要學習「覺察」及如何「收手」

要能夠有這樣的覺察,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你得學會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也就是問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延伸閱讀: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判斷「這是誰的問題?」阿德勒心理學教我們有兩個判斷的準則:

在你問自己這個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嘗試地找找,自己有哪些地雷容易被引爆?看看能不能察覺出自己是否會在某些特殊的管教議題上,特別容易上火。這些地雷類型的歸類,或許,你也可以從自己的早期回憶中找到部分的蛛絲馬跡。(延伸閱讀: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養育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們有機會更瞭解自己。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能花部分的心思關注於尋找尚未了解的自己,將是人生很不一樣的另類收穫。
為了讓自己能更有效能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有時的演講,我還會分享一些如何比較能有效能控制情緒的好方法,比如說在平常的時候就可以多多進行呼吸練習,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在呼吸上,也就是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一呼一吸的過程,特別是聚焦在吐氣上。

另外,你也可以將自己的舌頭輕輕地往上抬,將舌頭抵住上顎這個小小的舉動,以及看看你孩子小時候的照片,都可以協助失控的我們有機會快速地降低自己憤怒情緒的指數。


過程中,你也可以溫和地告訴自己「完美從不從在現實中,它只存在幻想裡」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你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隔著玻璃看著你剛出生的孩子。在欣喜的情緒下,自己暗暗地告訴自己說:「孩子,記得要開心地長大!」

但,曾幾何時,隨著孩子的長大,爸媽管教的背後就不斷地增加一些自己的期待,其中,有不少是要求孩子能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自己?也有不少是希望孩子能變成迷你版的自己?所以,當你管教孩子快要失控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
如果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且確認這個問題是孩子的問題的時,接下來你還需要的是學會阿德勒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行為目的論可以讓身為爸媽的我們能夠看懂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意圖。因為瞭解孩子的意圖,就能夠找到比較好的管教因應策略。

下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你不妨試可以看看運用上述「課題分離」的方法,再搭配心中哼一小段郭富城的歌「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勇敢地留下來」……

相信,一旦能控制好自己情緒,接下來的管教,就會有意想不到好的結果發生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教你如何做生涯抉擇~生涯建構訪談~


人一輩子一直都在做抉擇,當中一個的抉擇是關於我們的生涯……

今天下午將要北上,因為明天在台北,偉任和一群熱愛阿德勒心理治療的夥伴(上能、佳雯、珮怡、順聰)舉辦兩天的工作坊「敢被討厭不只是勇氣」。這個活動是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與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以及趨勢教育基金會一起合辦的活動。兩天的活動,將和來參加的學員一起學習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來處理我們生命中的三大任務:「親密關係、工作、人際」

待會在醫院也將要協助住院醫師進行文獻閱讀,探討一篇有關於如何運用Savickas(生涯諮商的大師)所提出的Career construction counseling的相關研究。趁著早上還有一小小的空擋,就和各位好朋友來談談阿德勒提到生命三大任務中 ~ ~ 工作

偉任就將上個月在中山大學舉辦大專校院學生生涯輔導知能研習營活動的內容做個整理,與各位好友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來進行「建構式的生涯諮商」。

首先,各位好友你可以思考一下,要成為一位有效能的生涯諮商師,你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依偉任這幾年來的經驗,一位有效能的生涯諮商師需要能有足夠能力與個案建立良好的諮商關係,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協助提高個案與工作的適配程度。諮商的過程中,也需要有足夠評估個案動機高低的能力,以及協助個案處理現實與理想矛盾和執行行動計畫的能力。

當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個案與工作的適配程度,就是今天偉任要和各為好友分享的主題「建構式的生涯諮商」。
本篇文章的論述主要是依據Savickas參考阿德勒心理學所提出的生涯建構諮商(Career construction counseling,也可以稱之為生涯建構訪談(Career construction interview。這樣的建構式生涯諮商的發展概念,相當符合後現代主義的理念,能夠滿足個案自己的需求,幫助個案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有助於對工作生活的經營管理,進而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7/27偉任在中山大學舉辦了一場「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的活動。來參與的夥伴來自各地,有來自台中、彰化、嘉義、雲林、台南、高雄、屏東甚至還有來自桃園、南投以及台東的老師,還有一些朋友想來參加,但因為活動的名額已經額滿,所以有些夥伴就沒能來參加。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老師想來學「建構式的生涯諮商」呢?我想除了生涯的抉擇是一輩子的事,你我一輩子都需要做生涯的抉擇外(近日醫院有一位好同事「仁儀醫師」將要離職,有點感傷,但也祝福她將要展開她新的人生旅途),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隨著時代巨輪的演進,傳統配對式的生涯諮商的方法,已經無法十分適用於世界巨大的改變,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來自台灣各地的諮商人員,想要學習「建構式」的生涯諮商。從傳動配對式的生涯諮商轉變成建構式的生涯諮商,當中,諮商的過程有幾個典範已經悄悄地有了改變:

「建構式的生涯諮商」要如何進行呢?
諮商的歷程主要是透過提問的方式,協助個案敘說聚焦於自己的主觀經驗。然後,助人工作者引導個案對這樣的經驗、行為、情緒、思考等進行反思。過程中,助人工作者協助個案可以更近一步地發覺自己,以及進行生涯的建構。雖然早期生涯諮商那些客觀的紙筆測驗也可以提供個案對於自己特質及自我概念的了解,但,生涯建構的諮商可以讓個案更完成地了解自己的圖像,也可以比較能被跨文化的被運用。

在生涯諮商的過程中,個案從被動的接受生涯諮商訊息的一位接受者轉變成生涯探討的一位積極參與者,而,我們助人工作者則從專家的角色轉變成對個案感興趣、好奇個案生命故事的提問者,協助個案去敘說及聆聽自己的生命故事。

一般而言,可以這樣建構式的生涯諮商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在生涯諮商的一開頭,助人工作者需要學會的第一個提問是:
「當你在建構你的生涯時,我可以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

以這樣的問句作開頭,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們可以澄清個案來談的目的,過程中也可以順便評估個案自己對於生涯抉擇改變的動力有多強。(你也需要學會動機式晤談的相關技巧)

然後,再透過生涯建構訪談的相關問句來收集資料。這些問句包括:

運用上述這些問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協助個案能夠更了解自己,進一步完成屬於自己的「生涯抉擇故事」

整個諮商的過程,需要進行2~4。依據你能夠與個案工作時間的長短來決定你運用上述相關問句來協助個案反思自己的豐厚程度。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個案工作,你可以選擇上述1+2+3+4+6的問句來進行諮商,然後協助個案完成擬訂「我的生涯抉擇故事」就可以了。倘若你只有一次的諮商時間,當中你可以選擇的問句,建議就是以「1. 英雄問句」可以的話再搭配「6. 早期回憶」來進行生涯諮商。
在完成了整個生涯諮商後,最後,助人工作者可以與個案一起來回顧個案一開始來談的目的「當你在建構你的生涯時,我可以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這樣的回顧可以了解個案進行生涯諮商後有哪些的新覺察、新發現、新的勇氣等。

總的來說,進行建構式的生涯諮商主要的目的是要在諮商的過程協助個案能夠回答:

當然,不同的諮商,一定有其會遇到的問題。這樣建構式的生涯諮商也不例外。雖然經過這樣的生涯諮商可以豐厚個案對自我圖像建構的程度,然而,也會有一些限制,例如:

生涯抉擇的歷程談到這裡,各位好友有沒有很想知道實務上要如何來進行這樣的問句呢?
近日偉任再找個時間整理一下如何進行談問的方法,之後再與各位好友分享囉!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