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成績的高低~父母需要做的是……~


話說,這些年教育改革的目的,我想不外乎是為了讓學生因為這些改革更有競爭力,或是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能更開心的一些等等。然而,幾年的教改下來,會在乎孩子成績的爸媽,看來還是為數不少。
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的成績提升呢?之前讀過一本書,在書中作者提到這麼的一句話:
「因夢想而忍耐,因忍耐而圓夢」
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覺。如何讓孩子懷有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並協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在旁給予他們支持,這對於提高成績有相當的助益。
一般而言,成績不錯的孩子,爸媽會有的習慣如下:
1. 能夠讓孩子對「讀書」有良好的印象
負面的印象,不容易誘發孩子產生夢想。為了誘發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就需要對讀書有一個較好的印象。因此爸媽下次要叫孩子讀書的時候,或許可以改變自己說話的習慣,你可以考慮這樣說:
「我們來練習吧!」
「現在是受訓的時間囉!」
「今天是訓練日!」
因為「練習」、「受訓」以及「訓練」這樣的口吻,間接傳遞了讀書是「好玩」的訊息。一旦讓孩子有了讀書是一種好玩的感覺,讀書就會變得不那麼無聊。
2. 懂得運用「鼓勵」的方法讓孩子看到自己有能的地方
孩子成績表現不錯的時候,父母容易運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自己過程的用心、付出、努力、自己進步的地方、以及自己有能的地方。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到「小小的成就感」,讓他能認同「努力」這件事。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如何運用「鼓勵」這個技巧,請參考偉任另外的文章(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教你如何鼓勵氣餒的孩子~親師諮詢~ )。

3. 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基礎
俗語說的好「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就有關係」,不管爸媽想用什麼教養的方式來幫忙孩子,如果沒有良好的信賴關係作為基礎,就很容易讓原本的好意被曲解成壞意。原本爸媽的想協助孩子考好成績這件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爸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就是需要花時間。

4. 讓孩子對讀書這件事,有感動才會行動
如果孩子讀書只是因為爸媽叫我唸書我才要唸、或是因為被逼我才讀等。如果找不到自己想讀書的夢想,就不容易發生感動而去唸書。因此,爸媽可以運用動機式晤談的某些技巧來提升孩子對於讀書的動機,例如「探索價值」等。

孩子需要的是體驗感動,擁有夢想。一旦孩子擁有了夢想、希望、感動、被相信,自然而然成就就會好很多。
5. 協助孩子設立讀書的短中長期目標
爸媽需要學會的方法是,協助孩子為自己設定目標。之後在協助孩子如何從中挑檢合宜的選項擬定成改變行動方案,並且在協助孩子執行讀書行動方案。相關的步驟,可以參考偉任將要出版的書第十章。

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再次確認孩子對讀書這件事的承諾。有時,在要睡覺前的時候,和孩子一同回想一天來,自己原本設定的目標行為是否符合自己原本的承諾,也可以讓孩子有機會修正自己讀書的步調。
6. 為了孩子能擁有自己的目標,就需要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
要學會良好的傾聽,就需要學會蘇格拉底式的問句方法。運用蘇格拉底式問句詢問孩子後,將有助於孩子了解自己面對讀書背後的想法及情緒。當然,爸媽如果能運用動機式晤談OARS的會談技巧,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動機式晤談四種非常重要的技術:OARS )。
7. 教孩子學會做筆記的方法
這個部分,我之前倒是還沒有花時間與孩子來討論。這次的暑假(大兒子國中畢業、小兒子國小畢業),我可能會嘗試地讓兩位兒子試著學看看心智圖。我自己運用Xmind的心得還挺不錯的。能夠讓我自己在對一個主題,有一個較有邏輯性以及階層概念的理解。

8. 考前父母的行為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每年到了這幾個月份(5月、6月、7月),很多的父母和孩子心情,就很容易會因爲「考」季的到來,變得異常起伏。我們家,今年也有一位將要考考生。身為爸媽的我們,不管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態,十之八九都很期待孩子能在考試中獲得不錯的成績,我也不例外。
近期,我常和自己內心的聲音拔河。有時看到兒子在考前的努力程度,心裡總難免低估「你在這個時刻不是要……」,比方今天早上五點,我和小兒子要出門打網球,下週要考試的他也表達他想要和我們一起去運動。心裡就會出現ooxx的聲音,本想回應他「這時候你不是應該要……」。後來,還是吞了下去,我們家三人孩子一如往常5:30到了球場打球到了7:30
想一想,考前多讀這兩個小時,他的成績能多到哪裡?但,如果我原本善意的提醒,因此帶來了彼此間的不愉快甚至進一步的衝突,那代價有可能是讓他的成績變差很多。所以,考前的階段,父母絕對不能去指責孩子那些細小的事。在這個時期,爸媽不是為了孩子好,這些所謂「善意的提醒」,很可能是出自於自己的不安才會出口用力的叮嚀孩子。

總的來說,能夠有效能的協助孩子成績變好的爸媽可以分為兩類:
  1. 一種是運用方法讓孩子能增加知識的爸媽 
  2. 另一種是擅長激勵孩子讓孩子能發憤圖強的爸媽
一般來說,年齡越小的孩子,要幫忙孩子有好的成績,當第一種的爸媽就綽綽有餘。然而,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還想靠當第一種類型的爸媽讓孩子有好成績,就會有越來越困難,因為孩子需要考試的內容及範圍,就會超過身為爸媽的你能負荷的範圍。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會出現想為自己決定的心態,如果你只是考量當第一種類型的爸媽,就仍容易與孩子起衝突。此時,你需要的是學會如何誘發孩子的動機,你可能就需要學會動機式晤談囉!

其實,要撰寫這篇文章前,理應先和各位好友來討論「孩子成績高低」這件事「是誰的課題?」(延伸閱讀: 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可能因為我自己心中也還沒有完全將「孩子的分數」放下,所以,也就還沒有辦法如實地與大家討論,到底爸媽希望孩子成績更好的原因,是因為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真的期待孩子在過程中能獲得更多屬於自己有用的知識?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爸媽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成績的高低~父母不可以習慣……~

前幾天,醫院的工作夥伴問了我一個問題
「陳醫師,你的兒子今年會去讀雄中嗎?」
一下子,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因為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回答,一個部分是兒子需要有不錯的會考成績才能考上雄中當我的學弟,如果成績沒考好,那這個問題就會變成假設性問題,不用回答了;另一個部分是,如果他通過了下週的會考考驗,成績也可以上雄中,那,這個問題就會變成我和我老婆需要煩惱的問題了。因為從我們家到雄中,就30年前我就學的經驗來說,坐公車需要花一個小時左右。經過這些年的教改,現在還有需要每天再花兩個小時(來回)的交通時間,只為了到雄中上課嗎?還是選擇就近走路5分鐘就可以到的鳳新高中就好了?
這些問題,我看還是等到成績放榜後再來煩惱吧!今天,先暫且把這個問題擱著,因為要有機會來煩惱這個問題,首先就需要協助孩子能有好的成績。所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運用一些心理學,才能讓你的孩子成績變得好一些?

其實會有這篇文章的發想,起因是前一些時間睡覺前,一如往常地我和我的兒子在睡前會設定一些議題,一起聊東聊西。有心機爸爸的我,有時會運用置入性行銷,偷偷地與孩子討論「如何讓提升自己的成績」的主題。

只是這樣的心機,似乎在我的小兒子的身上還沒有辦法看出有很大的成效。心中有一點點小小焦慮的老爸,就開始讀了一些相關心理學的書籍,看看還有沒有可以做的部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些「如何提升孩子成績」的相關心理學。
爸媽的習慣會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你相信嗎?如果你相信的話,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孩子的學業成就,爸媽有哪些不經意自以為能幫孩子的習慣是不要做的?一般而言,成績不好的孩子,爸媽容易有下列的習慣:
1. 大聲斥責「去給我唸書!」
如果你會擔心孩子不讀書長大無法出人頭地,因而常常大聲斥責地對孩子說:「去給我唸書!」對孩子來說,就很容易就把這些負面的印象(討厭、被罵、自己怎麼那麼可憐等)和「讀書」連結在一起。有了這樣負面的連結,當然孩子內心就容易對讀書這件事起了反感。成績怎麼會變好呢?

2. 常講「我家的孩子都不長進」
有些孩子明明個性開朗,但一遇到爸媽就好像洩了氣的皮球似的。因為華人的爸媽有一個特質,不知道是不是不好意思在別人面前鼓勵自己的孩子,還是真的擔心孩子不努力需要時時提醒,因此常常將「我家的孩子都不長進」這一句話掛在嘴邊。必馬龍效應告訴我們,爸媽怎樣看孩子,孩子就會依據爸媽心中的樣子來長大。如果爸媽太常講「我家的孩子都不長進」,那孩子的成績怎麼會好呢?
3. 直升機型態的爸媽
身為爸媽,總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長大後比自己更好。所以常常在每一件事情都要一再地反覆叮嚀。久了以後,孩子就會缺乏自己讀書的主動性。接著,爸媽又會開始叮嚀不主動讀書的孩子說:「齁,你自己都不會主動讀書喔!」如果這樣的互動模式,孩子會主動去唸書嗎?

4. 習慣扯孩子的後腿
不知道你對下列的對話,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表現不好的孩子,父母最喜歡扯孩子後腿:
媽媽說:「兒子,要考試了,有沒有好好唸書啊?」
兒子說:「當然有啊!」
媽媽說:「騙人,哪有在讀書,我看你剛剛都在玩才對吧?」
兒子說:「我真的有在讀書,沒有騙人。」
媽媽說:「那,電視現在為什麼是開著?你解釋看看。」
兒子說:「我剛才開而已,而且我是在念完書後,想休息一下才開電視的,你每一次都不相信我。」
上述這樣對話的媽媽,就是容易犯了一種「扯孩子後腿」的毛病。媽媽不斷地要拆穿孩子的謊言,孩子死命地證明自己的清白。試想,如果你與孩子落入你想找孩子犯錯的證據、孩子想反駁這樣說法的惡性循環,你哪裡還有剩餘的時間去思考如何協助孩子該怎樣讀書的好方法呢?而孩子哪裡還有剩餘的力氣來讀書呢?
5. 將唸書當成是一種懲罰
雖然爸媽提醒孩子唸書是一件好事,但在不適當的時機做了這樣的提醒,很容易會讓讀書這個行為變成是一種懲罰。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這樣說過:
「你今天已經完了三小時的電動了,去唸三小時的書。」
「今天你都沒有幫忙做家事,你去乖乖唸書。」
這樣的提醒,聽起來的感覺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爸媽原本期待該做的某些事情,所以就得付出代價----讀書。試問,讀書如果是一種懲罰,孩子的成績怎麼會好呢?
6. 老是不斷地逼問「為什麼你都不會?」
「為什麼?」是這個世界上相當有力量的一個問句,偉任在許多不同場合的演講或工作坊,都會強調這樣的一個觀念(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不要講「為什麼?」~ 因為人,天生就容易有非理性的想法 ~ )。
我們來想想,爸媽很容易在自己心急的情況下,就搞不清楚自己的回應是在幫忙孩子?還是會讓孩子覺得成績不好進而感到很丟臉。很常見的情境是,當孩子考出不好的成績時,就會不斷地逼問孩子說:「為什麼你都不會?」、「這個我們不是昨天做過了嗎?怎麼還會錯?真笨!」如此一來,孩子會越來越沒有信心。
因此,當孩子成績表現不好的時候,爸媽如果不斷地逼問孩子說:「為什麼你都不會?」原本這些爸媽善意的提醒,初衷是想要讓孩子了解自己錯誤的原因理由,進一步有機會去修正改進。然而,殊不知這樣的口吻,反而很容易得到相反的效果,孩子容易因此印痕自己是無能的感受。一旦孩子知覺自己是個笨蛋,成績又怎麼會好呢?

爸媽的習慣會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你相信嗎?如果你能覺察並改變與孩子互動的習慣,孩子或許成績就會跟著不一樣喔!

那父母要養成與孩子那些良好的互動習慣才有助於孩子成績的提升呢?你可以接著閱讀:爸媽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成績的高低~父母需要做的是……~ 




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


偉任應教育部南區大專校院學生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邀約,將於中山大學舉辦全國大專校院生涯輔導知能研習。屆時將與來參與的學員分享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以及「阿德勒心理學」來協助個案作生涯諮商。
為了這次的活動,偉任剛剛利用週末假日,將自己近幾年來生涯諮商的學習及實務相關經驗做個整理,於是,有了這篇文章的產出。在還沒有開辦這個工作坊前,就先和各位好友分享我剛剛整理好熱騰騰「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生涯諮商」的使用心得。

在開始分享這個主題前,各位好友可以先思考一下,要怎樣才能有比較好品質的生涯諮商呢?或許你的答案不盡然與我相同,我自己的答案是:

要有良好品質的生涯諮商,首先,你得和個案有良好的關係。我們都曾聽過「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這句話,意味著助人工作者如果能和個案建立良好關係,你提供給個案生涯抉擇的參考,他就比較容易聽進去。再來,如何協助個案了解自己想要,也就如何提高工作抉擇的是配度問題也相當重要。自己想要和現實生活的取捨可能會遇到一些兩難,如何處理矛盾提高個案抉擇的動機,以及協助個案處理進行生涯抉擇行動方案所遇到的困難,也是助人工作者可以和個案一起努力的地方。
上面偉任認為的四個重要因素,你有沒有注意到?恰巧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改變的四個歷程相呼應

至於談到為何偉任在運用「阿德勒心理學」協助個案做生涯抉擇時,會考慮再融合運用到「動機式晤談」呢?原因無它,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一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即便是偉大心理學家阿德勒也和我們一樣,也只能活幾個十年。一個理想的心理學,最好能將「人性的觀點」以及「如何改變的方法」說清楚講明白。
然而,在有限的時間下,通常心理學家不太能夠將兩者都描述得清楚。比如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以將「人性的觀點」說清出,但在「如何改變的方法」這個部分就稍微薄弱了些;反過來,史提夫.狄世沙和燕素.金柏夫妻所發展焦點解決,我們就可以清楚地運用他們所提出來「如何改變的方法」,但你可能就不太容易從這套心理學中看懂一個人。
早在100年就有的阿德勒心理學,對於「人性的觀點」有很好的解釋,對於「如何改變的方法」雖然也有不錯的技術,但在偉任使用的經驗看來,是有一些的不足夠。所以,偉任這幾年在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時,很常也很喜歡融合運用使用「動機式晤談」的相關技巧。「阿德勒心理學」在「心理評估」部分有其獨到之處,然而,「動機式晤談」可以協助幫忙處理阿德勒心理學在「洞察」地方的不足。不只如此,如果你是新手的助人工作者,「動機式晤談」也可以提供給你在「建立關係」很明確的說話技巧方式。在實務經驗上,兩者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其實,在實務工作上將兩者相結合來運用,也不是偉任突發奇想的,早在十年前,就有阿德勒學派的知名學者就有這樣的想法,也將之發表在國際期刊上。

再回到今天這個主題,要如何運用「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呢?人類和動物很不一樣的一個地方是,那就是人類會運用「語言」「故事」。因為有了「語言」,我們能夠與他人溝通,然後再藉由「故事」的分享,我們形塑了「我們心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於是乎,我們透過故事的脈絡成為獨特的自己。

運用「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的第一步,助人工作者會先詢問個案:
「當你在建構你的職業生涯的時候,我要怎麼做才會對你有幫助?」

這樣的問句除了可以讓會談的方向充分尊重到個案的自主性外,助人工作者還可以透過這樣的問句,了解到個案對於生涯抉擇這個議題自我感覺的「重要」以及「能力」為何?依據「重要」高低以及「能力」的高低,來談的人可以區分為四種不同屬性的個案。動機式晤談告訴我們說,不同象限的個案所需要助人者的協助會有很大的不同。

助人工作者在一開始和個案建立關係的時候,除了透過上述的問題了解個案的屬性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需要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的「鼓勵」的技巧。鼓勵可以讓個案重新獲得勇氣,有足夠的力量做出屬於自己的生涯抉擇。

當然,生涯諮商的目的,最終助人工作者是要協助個案弄清楚自己生涯抉擇的生命故事。也就是說助人工作者在適當的時機,需要運用「動機式晤談」以及「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發問」技巧來協助個案了解自己,並觸發個案為自己作出人生抉擇的決定。經由這些發問,助人工作者最後能協助個案完成自己的生涯抉擇故事

為了要完成這個「我的生涯抉擇故事」,助人工作者可以拋出的問題包括有:3~5個早期回憶、英雄式問句、座右銘、最喜歡的科目(最不喜歡的科目)/表現好(表現不好)等。




也會藉由搭配霍爾蘭職業類型論(RIASEC)來詢問個案說:
「當我做○○○這樣的工作時,內心會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


助人工作者透過發問引導個案自我敘說,過程中,協助個案豐厚在生涯抉擇時對自己的認識與覺察。
助人工作者透過上述的問題協助個案整理對自己生涯抉擇的認識時,也需要同時評估個案對於生涯抉擇的動機。如果個案無法做出生涯抉擇是因為內心有矛盾的話,助人工作者就需要運用動機式晤談鬆動抗拒解決矛盾的方法來解決個案的矛盾。

解決個案心中的矛盾後,助人工作者還需要做的是協助個案擬定生涯抉擇行動方案並執行。過程中,需要運用到上述問句中相關的訊息(例如英雄問句等),讓個案有機會解決執行方案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運用「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的最後一步,要記得回頭檢核一開始就詢問個案的問題:「當你在建構你的職業生涯的時候,我要怎麼做才會對你有幫助?」將過程中兩人一同的努力,透過和個案對這個問題回答的檢核,助人工作者可以思考個案經過了這幾次的會談後,在生涯抉擇上究竟達成了多少之前訂定的目標?
至於上述這些問句在實務工作上該要如何詢問?助人工作者在收集完這些資訊後又該如何彙整成「我的生涯抉擇故事」以進一步協助個案為自己做生涯的抉擇?7/27一日工作坊: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偉任將會和來參與活動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實務工作上這些問句的使用心得,以及如何將相關的訊息彙整成「我的生涯抉擇故事」。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