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心理學實證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使用過「集點卡」這樣的方法?

這個方法,在我們家也曾經被運用了一段時間。但,之前我使用它的時候,並不是很清楚為何要使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集點卡」有什麼樣的用意及好處,也沒有仔細思考過。當時,就只是很自然的就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和孩子互動。
其實,細細回想起來,還有許多我們與孩子的互動,當父母的我們好像大部份都沒有經過思考,就很自然地就這樣地管教起孩子起來。學了「心理學」多年的我,回頭再來看這些我們所謂以愛孩子為出發點的「管教」,當中有許多的方法,還真的讓人心驚膽跳。比如說「愛心小手」、「慈悲的專制」等……(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為何會有那麼多的父母會和我之前的經驗一樣,使用本能來管教孩子呢?原因無他,因為我們的社會都太小看做「父母」這個職業,所以,我們就不會在正式上工當父母前,來個職前訓練,學一些與教養孩子有關的心理學,在正式上路當個稱職的父母。
你也許會說,之前我們的父母也沒有學怎樣當爸媽,在他們用本能的教養下,我們不也過得好好的,不是嗎?這樣說也沒有錯,的確社會上也有一些有成就的人是在傳統威權的管教下成長的。

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孩子已經和以前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了。以前在威權社會下的孩子,師長叫他「跳」,孩子只會問「要跳多高?」、「要跳多遠?」現今重視民主的社會下的孩子,同樣的指令,你叫孩子「跳」,有不少的孩子會先問你「為何要跳?」

再者,雖著心理學的蓬勃發展,也已經有不少研究的結果指出,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會出現比較多的偏差行為。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過多的斥責因而缺乏勇氣而無法面對及處理人生的困境和挑戰,進一步家會出現阿德勒心理學所謂的「自卑情結」。(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有「自卑情結」的孩子,在現實的生活中就比較不容易找到屬於自己歸屬感及重要性,有不少的人會逃入虛擬的網路世界中躲避現實生活的挑戰及考驗。因此,就形成近幾年來我們常聽到所謂的「宅男」、「宅女」、「繭居族」、「蛰居族」、以及「閉門族」等社會現象。

所以,身為師長的我們,如果不想讓孩子變成「宅男」、「宅女」、「繭居族」、「蛰居族」、以及「閉門族」等,我們一定要學會一些心理學,因為心理學可以讓我們懂得如何看懂孩子的行為表現
再回頭來看看今天要和大家談的主題
心理學實證研究對於教養的重要性~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
「集點卡」為何會有其效果呢?就不得不談在心理學界很有名的「棉花糖的研究」。

沃爾特.米歇爾是美國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他找來6百多位四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告訴這些孩子說,他將會離開房間15分鐘,如果他回來的時候,原來在桌上的棉花糖還在的話,那他就會再給孩子另一塊棉花糖當作獎賞。結果如何呢?
2/3的孩子在沃爾特.米歇爾離開不久就將桌上的棉花糖吃了。只有1/3的孩子沒有吃掉棉花糖,最後獲得額外的另一塊棉花糖的獎賞。

這些1/3的孩子在四歲的年齡,就開始懂得「自律」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結果。
這個研究更重要的是,14年後,研究人員在調查當初這6百多位的孩子的狀況如何?也就是這些孩子在18歲時的表現如何?
驚人的結果發現,四歲時能夠有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有延遲享樂能力的這一群孩子,長大後比較能順利進大學讀書,他們的入學測驗成績(SAT測驗)比起另外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都來得高很多

不只在學業成績表現比較好,同時這些孩子在「自信」、「成熟度」、「社交技巧」、「壓力處理」、以及「規劃事情」的面向也都表現相對出色許多。這些能力有什麼重要性呢?許多的心理學實證研究的結果都證實,孩子在長大入社會後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並且為社會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當中孩子的情緒智商(EQ)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棉花糖的研究」結果,告訴身為師長的我們,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自律」是我們相當值得投資的一件事。
懂得一些有實證研究基礎的心理學,是不是可以讓你在教養上更有一些方向了呢?如果你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也想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那阿德勒的親子教養課(父母效能訓練)就是你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是在南部的朋友,想對這樣的心理學多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很歡迎你來參加報名偉任4/21在凱旋醫院舉辦的「阿德勒親師諮詢團體」喔!當天偉任將和來參與的夥伴一起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來看懂孩子的問題行為,並協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運用比較有建設性的方法找尋到屬於他們生命中的歸屬感與重要性。(延伸閱讀:症狀的功能~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 阿德勒的教養課~瞭解孩子內心世界~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歡迎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的實務工作者(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或老師等),或助人相關科系(醫學、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學生、研究生報名參與。另外,也歡迎想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應用於孩子管教的家長報名參與喔!

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推薦序


很開心偉任的第一本書,快要孵出來了。更開心的是,我的老師吳毓瑩教授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為《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寫了推薦序,給了一個很貼切這本書的一個主題:
在掙扎與徘徊中看到希望
翻閱偉任醫師的《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彷彿看到診療室中,與案主一來一往誠懇提問與回應、身著白袍的偉任身影。我們總覺得,醫生,就是一種說話一針見血、言簡意賅的專業工作者;有些醫師甚至於連說話都省下來呢,下診斷、給處方,就是醫師的任務。至於病人的動機呢?在醫師眼中,動機不就是跟著病人也一起來了,他既然來了,就是有動機;如果沒有動機,怎會出現在診間?看醫生真的是件麻煩事,中間要歷經掛號、甚至於電腦搶時間預約掛號、或是來到現場加號、還要等號等等關卡,沒有動機,何來今日在診間的互動?
這樣想來,當案主站在我們眼前時,動機似乎已經俱足了。所以,這本實務工作手冊,好像對於非自願性個案才有效吧!如果我的案主都有動機了,那麼我要學更進一步的方法,而不是在動機上打轉;至於這本實務手冊,留給非自願個案的心理工作者去引發動機吧。
是這樣嗎?
偉任醫師在書中第14章提及,心理治療有效的各項因素中,個案自己的因素占比最大,40%,其次為治療關係30%,個案的期待15%,最後是理論模式與技術15%。再重新歸納一下,與個案直接有關的因素超過50%40%+15%),療效能否成功,最終個案自己所占的影響最大。那麼不管我們學哪種學派,學派技術能影響的,大約15%。如果,學派的首要關鍵,就是直接指向個案內在的動機與期待,那麼,就可以結合那55%,成為療效的70%。換言之,動機與期待可以調整到雙方共識願意一起合作的方向,則治療大體上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
這本實務工作手冊,看起來很基礎,卻實實在在回應了最根本的心理治療有效的核心基礎。動機,並不是單純「起心動念」而已,其實是複雜的心理歷程。中文動機二字用得好,起心「動」念的背後有著一連串的心理「機」制,是以稱為「動機」。那麼,對於這樣的心理機制,就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工作方案來細膩處理走向成功療效的步步策略,把「起心動念」一步步帶上來。
我們常說,心理工作者的基本任務乃是陪伴,偉任醫師的動機式晤談方式,就是在培訓我們如何切切實實有方向、有目標、與個案形塑共識、共同合作,來完成這個陪伴的任務。
如果還沒有起心,就需要誘發;
如果有了動念,就值得引導;
動念之後,陪伴規劃;
規劃出來,鼓勵實踐。
引導、誘發、規畫、與實踐,偉任醫師用了14個章節以及兩個附錄,步步走向這個目標。從讀者的期待開始,偉任在誘發我們的期待,「閱讀本書你將可以獲得….」,漸次導入動機式晤談的技巧、策略與陷阱,協助我們評估個案對改變的準備,到最後提供行動計畫的擬定工具與執行改變歷程的檢核。偉任醫師不僅內容精準,策略具體,且提供重要的表格工具來輔助治療行動。每一章的最後都有體驗活動,輔助讀者不僅僅是閱讀而已,更重要是親身體驗與實踐。讀著本書,讀者就是自己的老師,可以自我學習。
偉任醫師自己就是這樣的自我督促學習者,文獻研讀思索是必備功夫之外,「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更是一步一腳印記錄下偉任的實踐歷程與點滴分享。記得2017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年會時,偉任帶著他全家大小一起合作完成的阿德勒鼓勵書卡,贈送給參加的成員與好朋友,質感與顏色的調和,帶動了大家感受鼓勵與引導的美好,書卡成了當天驚豔的焦點。這本書就是這樣體現了偉任「嚴格督促自己、熱情與人分享」的風格。
這是我當時留下來的書卡,伴著我的阿德勒書呢。

你如果仔細閱讀本書,你將發現「動機」這個機制,就是這樣起起伏伏,有時說了卻不算,更常常是不說又很像一回事。動機歷程中,每人都有著難熬的轉折--起伏不定、矛盾困惑、左右為難、又愛又恨、猶豫搖擺、掙扎徘徊,英文可稱之為ambivalence,總言之,就是那一段想向前走又躊躇的困境,這就是動機式晤談打蛇打七寸之所在。你讀下去,你會學到改變歷程中,如何掌握最矛盾躊躇的糾結心情。
動機式晤談可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呼應著阿德勒所期待的四個生命任務。動機式晤談根基於人的三個根本內在動機而設計:自主感、能力感、以及歸屬感,此三項內在動機反映了阿德勒所說的4個生命任務:
自主感--接納與鼓勵自己的勇氣;
能力感--鍛鍊且不斷超越自我的能力;
歸屬感--與人合作的歸屬以及與伴侶相屬的關係。
我與偉任醫師在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中一起工作,我們欣賞阿德勒提取出人性的積極力量,讓我們在工作時有目標。欣喜偉任醫師把動機式晤談作為走向此目標的路線與走法,清晰鋪陳出來。我想把阿得樂提醒我們如何面對孩子的這句話,同樣的,送給所有閱讀偉任醫師這本《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的讀者:
阿得樂11930英文版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書中說, 

No child should be thought hopeless. Even in the worst of circumstances there is always a particular way of approach—but this of course needs to be found. (p. 179)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能被覺得沒有希望,即使在最糟糕狀況下,永遠有適合這孩子的方法,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尋找。
當我們誘發出動機、引導著動機時,在掙扎與徘徊中看到希望,我們已行步在問題解決的路上了。
[1] 有時候我會用阿得樂,或是阿德樂,來稱呼Adler。總記得曉玲老師的女兒,看到她的媽媽學了阿得樂之後,全家都變快樂了,總是說,媽媽,阿得樂,是不是「啊!我就得到快樂了!」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不想抓狂的爸媽可以怎麼做?阿德勒教你如何CARE孩子的心!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身為爸媽的你,如果不想要再過那種日複一日抓狂的生活,那,你應該要怎樣做呢?阿德勒教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學會CARE孩子的心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提出了一個「CARE(照顧)」這樣的概念。什麼是用心照顧(CARE)呢?
為了要成為有效能的家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提出了四個具體的步驟來面對問題孩子的問題行為。
  • Catch yourself – don’t act impulsively.
  • Assess goals: What goals are served by the behavior?
  • Respond with consequences and encouragement.
  • Execute with consistency, friendliness, and respect.
將這四個步驟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CARE(照顧)
上面英文的這四個步驟,中文的意思就是說,當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
  • 抓住你自己 -- 不要衝動行事。
  • 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 運用「後果」與「鼓勵」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
  • 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
接下來,我們依照這樣的四個步驟來加以說明。
一、抓住你自己 -- 不要衝動行事
許多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都發現,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如果爸媽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行為而立即的真對孩子問題行為產生因應的行為時,通常結果對孩子都是不好的,即便原來你的用意是為孩子著想。
所以,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第一步驟就是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需要的是先吸一口氣。當我們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聽到我們說話的語氣多於聽到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其實,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還有可能是我們的語氣所煽動出來的。(延伸閱讀:阿德勒教父母的成長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我告訴過你多少次……」這樣威脅的字句,不知道被多少父母用過幾千萬次了。這一句話可以傳到給孩子的訊息是「老娘生氣了!」,實務上,這句話的用處會隨著使用的次數以及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事實上,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看看這一句話「我告訴過你多少次……」,當中「多少次?」需要一用再用,不就很明顯透露出這樣的威脅告知是沒有達到原來你想要的用處嗎。
等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接下來就要問自己的是「這是誰的問題?」(延伸閱讀: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

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再來面對孩子。如果是孩子的問題,我們就需要用到接下來的「評估孩子的行為目的」。
二、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孩子天生會運用他的一切來獲得他自認為的「歸屬感」、及「重要性」

潛藏在孩子不適當行為背後的錯誤的想法和目的,常常因為父母長期來的不了解,進而導致這樣錯誤的想法和目的變得牢不可破。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的偏差行為變得那麼不好處理,身為老師或家長的你,一定要提早學會如何有效地便是孩子的「行為目的」。
目的是讓來參與活動的學員能夠熟悉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來處理孩子的偏差行為。歡迎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的實務工作者(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或老師等),或助人相關科系(醫學、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學生、研究生報名參與。另外,也歡迎想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應用於孩子管教的家長報名參與喔!
三、運用「後果」與「鼓勵」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
當孩子有偏差行為的時候,阿德勒教我們可以運用「自然的結果」「邏輯的結果」來讓孩子學會如何為自己負責。(延伸閱讀:你瞭不瞭解,在管教上,阿德勒所謂「自然的結果」?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然」與「邏輯」結果於管教孩子之運用~親師諮詢~; 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體驗後果與處罰的差異~

當我們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使用「邏輯的結果」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則及可能變質的原因


另外,氣餒的孩子,在面對環境挑戰的時候,容易失去勇氣。失去勇氣的情況下,就容易說不,也就容易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行為。因此,如何在平常與孩子的互動給予適當的「鼓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因為孩子有了父母師長的鼓勵,就容易滋長出屬於自己內在的勇氣。

四、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
在與問題行為孩子互動的過程,阿德勒還有一個很不錯的提醒。那就是要我們:
多用行動!少用言語。(Action! Not Words.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改變他的行為,身為父母的一定要有所行動,因為光是用說的是沒有用處。許多父母常會給予孩子一而再在而三的說教,殊不知這樣的說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對家長的話語有免疫力。雖然,許多父母和老師都知道孩子「聽不到我想說的話」,但他們還是沒有自覺地持續使用這樣無效的說教方式。
說教沒有用,現在的爸媽老師又不能體罰,那能做些什麼呢?阿德勒教我們說,記得在衝突發生的時候,只管行動,不要太多的言語。父母老師的堅持,是會被孩子所理解的,而且,這樣的行為,也比較容易帶來孩子的尊重及相信。常常孩子的學習,是要透過行動,而不是言語能達成的。
這樣的方向,就是阿德勒告訴我們的,與孩子的互動需要搭配的是「堅定」「溫和」以及「尊重」孩子的態度。(延伸閱讀:阿德勒的教養課~孩子弄髒餐桌,媽媽可以怎麼做?~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CARE這樣的簡單又實用的管教方法,當中,包含了許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親子教養觀念。如果你是在南部的朋友,想對這樣的心理學多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很歡迎你來參加報名偉任4/21在凱旋醫院舉辦的「阿德勒親師諮詢團體」



如果你有好友正在對孩子的問題行為處理感到困擾,或是想要學習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教養方法,也歡迎你將這個活動訊息分享給你的好友知道。
活動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GEAGCais3XyDdXrx2


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不想抓狂的爸媽可以怎麼做?
阿德勒教你學會CARE孩子的心!


  • Catch yourself – don’t act impulsively.
抓住你自己 -- 不要衝動行事。
  • Assess goals: What goals are served by the behavior?
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 Respond with consequences and encouragement.
運用「後果」與「鼓勵」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
  • Execute with consistency, friendliness, and respect.
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

下次當你遇到孩子一再出現讓你煩心的問題行為時,要記得可以試著運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CARE孩子的心這樣的口訣,來協助你處理孩子的問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