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場域諮商工作~諮商心理師需要懂的事~


上週與大家分享了一段最近學習影音剪輯的成果(延伸閱讀:動機式晤談簡介)。我的兩位兒子看完後,給了一些回饋,比如說:字幕太花、結束音樂不夠柔和等建議。

於是乎,我就利用上週至
高師大諮商輔導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演講的素材,再製作了下面這一段6分鐘的影帶「醫療場域諮商工作~諮商心理師需要懂的事」,嘗試地改進兒子們兩提到的瑕疵。開心地與大家分享我的學習成果。

對了,關於影音剪輯這檔事,我還在初階的學習階段。俗語說,高手在民間,期待各位好友看完這段影帶後,給予偉任建議或回饋喔!



動機式晤談的介紹


最近,又學了一些影音剪輯的小技術,所以就花了一些時間,拿我自己的資料當素材來練習一下。
經過一個下午的試誤學習,於是乎,有了這一段「動機式晤談的簡介」影帶的產出。
很開心地與各位好友分享囉!

員工協助方案,阿德勒心理學是你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前些時間,偉任應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的邀約,協助他們進行「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經過了兩場「焦點團體」的收集資料,已初步彙整出該企業主管與員工溝通時,幾個重要且需要關心的議題。下週偉任將至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和他們的中階主管們一同分享「會問問題,才會帶人」這樣主題的「員工協助方案」。
記得上個月到新竹張老師辦活動,恰巧和來高鐵站接我的義張聊到了新竹科學園區「員工協助方案」,我也與她分享了我對「員工協助方案」的瞭解。今天就和各位好友分享一些「員工協助方案」的相關概念囉!
 什麼是「員工協助方案」呢?
「員工協助方案」簡稱EAP,一開始是起源於美國,當時美國企業職場上喝酒的問題相當普遍,EAP就是被用來協助處理員工喝酒等物質濫用帶來的相關心理問題
如果要將EAP發展的歷史再往前追朔的話,戒酒匿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 Taiwan, AA)可以說是EAP的前身。它是一個戒酒的互助團體,活動是由戒酒者自己來幫助想要戒酒的人。我也曾在2005年出國進修的時候,參加過戒酒匿名團體(雖然我沒有喝酒成癮的問題,但經過他們的同意,他們也歡迎我加入他們的團體)。
因為有不少的員工受到AA的影響,戒除了酒癮,使這些酒癮的員工還能回歸原有企業工作。所以,有些企業的管理者注意到這樣方案的效益,開始聘請專家協助員工解決酗酒的問題。
之後,EAP發展的過程中,提供的項目越來越多。有一些方案也擴大了服務的範圍,除了心理評估、諮商輔導與治療服務外,也包括了協助處理家庭、法律、醫療與財務援助等相關問題。甚至服務的範圍還擴展到員工家屬。因此。許多學者對於EAP內涵因而有了不同的見解。儘管不同學者對於EAP提供服務的內容界定不是那麼的一致,但,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點就是「心理教育訓練與諮商」
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EAP的話,那就是EAP可以說是一種由管理者提供員工診斷、輔導、諮詢以及其他援助服務的總稱
接下來,就和大家談談EAP服務模式有哪些?當中,有哪些問題是被EAP所關注的?另外,如果要進行EAP,助人工作者可以運用哪些心理學及技術呢?
一、EAP的服務模式
EAP的服務模式可以分為內置模式(與組織內的其他部門一樣,是組織的一部分)、EAP服務中心模式(是獨立的組織)、委託機構外的治療機構模式、以及委託工會模式(由工會來運作)。
不同的模式的運作,在組織成本上、員工保密性上、資源有效利用率上,各有其優缺點。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潮流,比較偏向的是採取「EAP服務中心」模式來提供企業員工服務。因為EAP服務中心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它只對於企業組織的員工和主管進行EAP相關訓練、宣導、問題評估、轉介、追蹤和回饋,並不涉及直接提供治療和照顧。
二、EAP常見的問題
關於EAP心理諮詢最常碰到的一些議題包括有:心理疾病問題(例如:憂鬱、焦慮、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親子關係問題婚姻伴侶問題、以及職場問題(例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主管與部屬關係、個人職涯發展、生活/工作之平衡)等。(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做生涯抉擇~生涯建構訪談~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
本次偉任要到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分享的議題,就是聚焦在「主管與部屬關係」的問題。期待透過這一系列心理學的充能,能增進公司主管與部屬互動關係。(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當主管~不可以斥責~ 阿德勒教你如何當主管~不可以教導~ 阿德勒教你如何當主管~不可以斥責~
三、EAP核心技術與諮商理論
要協助企業處理上述常見的問題,一定要熟悉「心理學」。因為心理學可以協助企業員工更看得懂自己以及自己如何與他人的互動。(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哪些心理學比較合宜在EAP被拿來運用呢?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EAP的服務,相較於醫療領域的諮商,因為受限於經費的關係,一般而言平均諮詢的次數,大約是在1~3次左右。諮詢的過程,相當強調評估聚焦於認知、以及重視短期服務
在這樣短期的服務過程,需要的是要表現對員工的興趣,能夠積極聆聽並有效能地收集員工相關的資訊。接著,還需要能對個案問題快速地形成初步的假設,依據這樣的腳射來回答及解釋員工的問題。整個過程中,還需要能適時地鼓勵員工,增強其改變的動機。
為了能夠上述諮詢的目的,適合的心理學包括有: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以及家族治療
上述的相當適合運用於EAP的心理學,很湊巧地都剛好是我這十多年來相當喜歡的心理學。更進一步來說,前面所提到不同的心理學,都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學」當成主要架構,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一起合併於對中來被使用。這樣的概念就是心理學界「同化整合」的概念。(延伸閱讀: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的概念

在國外,隨著社會的進步,企業提供心理相關的服務可以說是越來越風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公司,都已經有許多行之多年的EAP。然而,從前些時間,協助處理身心健康的成大醫院都出現員工持刀砍傷自己同事的新聞,就可以知道,台灣對於EAP的關注,似乎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

雖然台灣目前的環境對於EAP的重視還不是那麼的普及,相對來說,對於提供心理健康產業的我們,不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新藍海領域嗎?這樣一個藍海策略的新思維,就是讓我們有機會在現在的市場中,找尋尚未開拓的市場。想到這樣的一個新契機,讓中年的我又燃起了投入EAP心理學的學習與運用的動機。
這幾年來,我很喜歡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要骨架,然後在不同時機、不同場合適當地將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一起合併使用。這樣的模式,更是近幾年我在做「員工協助方案」時的好幫手喔!至於實務上是如何進行的,下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囉!

整理完這篇文章,或許在我明年正在準備出的這一本書《阿德勒取向實務工作手冊》中,也可以考慮加上「阿德勒心理學於員工協助方案的運用」這樣的一個章節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融合動機式晤談之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看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


自從十多年前開始投入心理學的學習後,除了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覺察力增加外(延伸閱讀:心理學帶我們走出生命的低谷 ),不知不覺,我的生活也起了許多的化學變化,和我互動頻繁的生活圈子,似乎從「醫院醫療的領域」慢慢地轉跨足到「教育社政等社區不同的領域」。
下週三晚上,又被「高雄張老師」邀請協助他們進行個案研討會,這次的主題談的是「脆弱與勇氣:談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疾患」。我老婆有一點狐疑地對我說:「前幾天不是才剛到新竹張老師、台中張老師、台南張老師辦活動嗎?你該不會打算將全國的張老師都走過一輪吧!」

這次的個案研討會,提案人要提的個案是一位難以接受自己罹患精神疾患的患者。機構的義務張老師們可以怎麼來協助個案?
當天,偉任將和來參加的義務張老師們,一起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以及「動機式晤談」來協助個案走過他們生命中的低谷。
昨天因為打籃球腳扭傷左腳踝變成麵龜,今天只能全天待在家中休養。所以就利用這個跛腳無法出門的時刻,和大家分享一點下週偉任將在個案研討會中和大家討論的一些觀點囉!
要談「疾病對個案的影響」這樣類似的主題前,我都會先和來參加的夥伴核對一下,在臨床實務中,自己的工作重點是什麼?不同的機構,一定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即便是同一機構,不同的人員其工作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你的工作重點如果不同,與個案的互動可能你會著重在「情感支持」、在「轉介連結」、或是在「行為改變」。不同的工作重點,當然,你所需要的「心理學」就會很不一樣。
不管你的工作重點是著重在哪一個部分,助人工作者都需要先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因為面對不同病識感的個案,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會很不一樣。這就好像醫生在面對相同疾病的病人,但因為其病情嚴重度的不同,需要採取的醫療行為就會很不一樣。
醫療上,醫師會怎樣來區分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呢?當然,不同的疾病就會有不同衡量的測量工具。比如說糖尿病,需要測量的當然一定少不了檢測血糖值。回過頭來說,當我們面對罹患心理疾病的個案時,衡量個案的「病識感」就不可或缺。
實務工作上,身心科醫師會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將個案的病識感分為六級:
第一層級:個案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第二層級:個案能覺察自己和別人有些不一樣,但哪裡不一樣,個案自己無法區分得很清楚。
第三層級:個案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總將問題都歸因於外在因素,亦即都是別人害他,他才會陷入目前的問題當中。
第四層級:個案知道問題可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但不能將原因講得很清楚。
第五層級:個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因素才導致問題持續發生。然而知道歸知道,卻無法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第六層級:個案不只知道問題所在,也能理解自己在問題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會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改變發生。

很顯然的,面對不同病識感的病人,助人工作者需要工作的重點也不一樣。
除了運用「病識感層級(Insight level)」來瞭解個案的病識感外,動機式晤談的「改變循環輪」,也是一個評估個案的病識感很不錯的工具。(延伸閱讀: 「動機式晤談」教你如何看懂一個人改變的動機

一旦個案可以理解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和自己有關係」,接下來你所需要做的是:區辨個案將自己的問題歸因於「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因為不同的致病因素,個案需要接受的處遇計畫就會不一樣。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生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持續規則服藥。如果問題主要是來自「心理因素」,助人工作者需要做,就需要協助個案作行為的改變。

為了要協助個案能夠持續規則服藥,你可以運用「動機式晤談」相關的技術來化解個案對於服用藥物心中的矛盾。


以及強化增強個案願意服用藥物的動機。


然而,有經驗的實務工作者都知道,在實務工作中,我們很難將個案問題的歸因做這樣的二分法的歸因。因為「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常常是相互影響。(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舉個例子來說,思覺失調症主要的病因是來自於「生理因素」,要控制好幻聽,規則服用藥物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這樣病人就可以幸福快樂的過一生了嗎?很顯然的,答案是「不是!」。
服用藥物雖然可以讓幻聽的症狀獲得不錯的控制。但,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還可能會飽受疾病帶來其他相當沈重的影響,比如說:會有「抱怨老天爺為何會讓我罹患精神疾病的心聲」、會有「罹患疾病矮人一截的自卑感」、會有「擔心朋友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疾病的困擾」、會有「未來我可不可以生孩子的疑惑」等等。這些都不是服用藥物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此時個案需要的是擁有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就可以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來陪伴個案度過人生的困境。

阿德勒特別重視「自卑」,尤其是「器質性的自卑」。一個人為了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補償心態,使得「自卑感」變成了進步的動力。(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感」沒有不好,壞的是讓個案逃避生活困境挑戰的「自卑情結」
當然,當天的個案研討會,也會和來參與活動的義務張老師們分享如何給予自我概念低落的精神病患打氣鼓勵。可以運用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鼓勵技巧以及「動機式晤談」的肯定技巧。(延伸閱讀:「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還有很重要的是,同樣面對精神疾病,為何有些人能夠勇敢面對,但有些人卻因此自我放棄,當中的差別,就是每一個人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來看個案自己的問題。另外,助人工作者也不要忘了病人會以「症狀」來與周遭的人互動,助人工作者需要的是懂得「行為目的論」。因為阿德勒曾經說過「再沒有任何人比病人或弱者更強大」這樣奈仍尋味的一段話。(延伸閱讀: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

完成了這篇文章,又朝向明年出書的目標邁進的一小步。期待來年有機會又出我人生的第二本書《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手冊》

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



下週五,被邀請至學校協助處理強迫症孩子的問題。當了二十年的醫師,常被邀請到各機構協助不同的精神疾患相關問題,當然也包括處理過強迫症的個案問題。只不過,這次受邀的個案討論會,很特別的是,邀請的單位希望我能夠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來協助他們如何處理青少年強迫症的問題
明天一整天,需要到新竹張老師和他們分享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進行電話諮商。今天剛好有一個空檔,也好久沒有和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學了,所以就寫了這篇文章「從阿德勒學派觀點看強迫症」與各位好友分享我的心得囉!
先來談談看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其實是諸多焦慮疾患當中的一種,很特別的是,它會使人掉進一種極力想擺脫,但是卻無法擺脫令人沮喪重複的想法或行為的困境中。罹患強迫症的人,可能會出現過度重複洗手、計算東西、檢查門鎖等行為,病患明知道自己不需要也不必要浪費這麼多的時間,去執行上述這些行為,但,自己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念頭。

大部分成年的病人都能察覺自己的行為當中的不合理,只是一旦強迫症的症狀來襲,在當下,自己沒有辦法說服自己不被這些不合理的強迫思考所影響。有不少的病人還會為了抵銷這些不合理的強迫思考(Obsessions,進而出現了奇奇怪怪的重複強迫行為(Compulsions。可想而知,這樣的困擾一段時間後,很容易就會合併有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問題。嚴重者,也可能會導致自殺的風險上升。
為什麼會出現有強迫症呢?
目前強迫症的原因尚未很明確。有研究發現指出,同卵的雙胞胎比起異卵的雙胞胎來得容易罹患強迫症,這意味著強迫症可能有部分原因是會由遺傳因子所導致。除了體質因素,有哪社會心理因素可能會導致強迫症呢?如果以阿德勒學派的觀點來看強迫症患者,又會從哪幾個觀點來切入呢?接下來會分別以「生命風格」以及「行為目的論」來看強迫症。

一、生命風格:
首先,要瞭解的是,強迫症基本上是一種的焦慮疾患。既然強迫症是焦慮疾患的一種,很基本的一個核心就會和「害怕」有關係。
「害怕」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協助人類能夠生存下來很重要的情緒反應。「害怕」可以讓我們能對外在威脅的環境作出即時的反應,對於個體的安全有相當保護的功能。
要談情緒對人體有什麼功能前,先和大家談一下腦功能科學。
我們的腦,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除了「爬蟲類的腦(腦幹)」負責我們個體基本的生命功能外(例如:呼吸、心跳等),腦子還可以分成「動物的腦(舊腦)」「人類的腦(新腦)」
「新腦」的功用主要是負責理性判斷並對外界做出合理的回應,而「舊腦」的功用是讓我們可以不經由思考,就立即從感受中就回應外界的刺激。可想而知,在我們的人類演化過程,「舊腦」扮演的功能就相當重要,因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面對的是生死的生存競爭問題,哪有時間讓個體做合宜的判斷,「舊腦」協助我們在面對外界的壓力時,就立即作出反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壓力反應「戰或逃」的壓力反應。

回到今天的主題,焦慮疾患之一的強迫症來說。人,透過五官感受,將外在的訊息傳遞至我們的大腦,當中和焦慮疾患有高度關係的情緒是,這些外在的訊息被解讀為「害怕」。更精確一點來說,解讀為「害怕」訊息的反應機制,被記錄儲存在大腦當中外側的杏仁核(Lateral Amygdala裡。

孩子在孩童時代經歷了一些事情,有一些特殊的經驗被選擇記錄在外側的杏仁核。長大後,外在的環境特過五官感受將訊息傳遞至大腦的過程中,有些訊息在還來不及傳到我們的「新腦」作判斷的時候,就先引發我們腦中「舊腦」的反應,特別是大腦當中杏仁核的神經反應。一旦外在的訊息被解讀為「害怕」,也就是會威脅個體的生命,那個體就會不經由理智地作出相對應的因應行為來保護個體。
至於強迫症患者為何會選擇將外界的訊息解讀為「害怕」?就和個體的生命風格(Life style有很大的關係。生命風格的形塑過程,在阿德勒心理學來說,就和一個人小時候的生命經驗脫不了關係,特別是10歲以前的生命經驗。(延伸閱讀: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因此,在面對強迫症患者的個案,我們得要有技巧地從個案10歲以前的生命經驗,探究出個案的生命風格。這樣的生命風格有其獨特性,病人對自己及對世界的觀點有其主觀的詮釋。
那一類議題特別是強迫症個案在早期生命經驗中,特別需要探究的呢?
擔心、焦慮、害怕讓一個人可以保持警覺,同時啟動保護的機制。從阿德勒學派觀點來看強迫症,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就是「控制(control)」議題。這個議題又分為兩個部分失控(out of control企圖重獲控制(attempt to regain control
強迫症的個案或許在孩童時代的某些時刻,在形塑私有邏輯的過程中,建構出一種自己一定要「控制」的錯誤信念。阿德勒學派知名學者Mosak提到焦慮的人容易有的私有邏輯可能是:
  • 一切必須在自己的控制下,否則將會失去一切
  • 為了採取行動,必須是好的、完美的或是對的,否則將會失敗以及失去自尊
二、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不是如佛洛伊德所說的是因果論,而是行為有其目標導向性。個體在追求優越目標的過程,可能在意識、也可能潛意識地做出某種行為。即便是潛意識是個案自己沒有察覺的,都可以在助人工作者的引導下,被帶到意識層面來理解。(延伸閱讀: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兩位心理學大師差異到底在哪裡?

有了這樣的瞭解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強迫症的病人之所有會出現強迫症的相關症狀,一定有其目的。阿德勒學派的觀點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是「創造性的自我」。病人會用自己很獨特的方式來回應外在的需求。
因此在面對強迫症患者時,第一步就需要瞭解病人強迫症症狀的目的何在?可以讓病人獲得什麼?或是可以免除什麼?(延伸閱讀:症狀的功能~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 當阿德勒遇見DSM診斷系統

如何才能找到證據來支持助人工作者的假設呢?很重要的是要學會聽個案描述他的故事。當中,因為阿德勒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因此,在運用「行為目的論」的過程,一定要將強迫症的個案放在整個脈絡來看,尤其是分析病人與周遭他人的互動過程。(延伸閱讀: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如果助人工作者有機會看懂病人隱藏在症狀背後的目的,然後再協助病人也能覺察你的發現,之後再修正朝向目的的歷程。另外,因為阿德勒認為個體的行為具有自我的一致性,所以個案的強迫症狀也同時反映著個案自我一致的生命風格。因此,在探究強迫症個案的症狀的同時,也可以搭配生命風格來看個案的強迫症的相關症狀。
總的來說,在幫助強迫症個案的歷程中,需要的是評估其「生命風格」「行為目的」,引導他覺察及頓悟,陪伴他願意採取新的因應模式來回應人生三大生命任務的要求(親密關係、朋友、工作)。

完成了這篇文章,又朝向明年出書的目標邁進的一小步。期待來年有機會又出一本書《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手冊》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阿德勒教你如何照顧(CARE)孩子的心~高雄市醫師公會會誌~



前些時間接到高雄醫師公會邀約,希望我能寫一篇有關於「親職教養的文章。於是,我就將之前和各位好友分享過的相關資料,做個小小的整理,寫了這一篇大家可以直接下載的文章。(文章下載連結:https://goo.gl/NE4T4b


上週六在法雅客舉辦親職講座的時候,我也有分享給來參加聽講的好朋友們。預計下週六,在台中親子愛相隨大樹計畫公益講座的活動,也會分享給來參加的爸爸媽媽們。當然,這樣的文章,也一定要和各位紛絲專頁的好朋友分享囉!


過程中,為了克服將PDF的檔案上傳以利大家可以直接下載,我又學會了如何使用 Scribd 網路上有不少可以共享文件、投影片的服務,其中的 Scribd 堪稱是電子書的 YouTube 平台。也將這樣的資訊分享的方法,提供給各位有需要的好友知道喔

是孩子不乖,還是我們不懂?~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運用~


這幾年來自己常在不同的場合,與一些好友分享「阿德勒心理學」的運用。下個月中,有一個很不一樣的機緣,偉任受邀到「法雅客」演講,講題為「是孩子不乖,還是我們不懂?」

為什麼說這次的演講是我人生因為心理學又一次很不一樣的嘗試呢?
因為之前偉任受邀辦心理學分享活動的場合,大都是在學校、醫院、社福機構、張老師等相關助人教育機構,然而,這次邀請偉任舉辦的親子講座的單位是「法雅客」。不知道各位好友是否有聽過「法雅客」?我自己是在兩年前台南旅遊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這家店,沒想到兩年後因為心理學之故,有機會到這樣的場合舉辦親子講座。
「法雅客」是一個以旅行、音樂、電影等藝術人文、3C智能科技、美食美型家電等元素為核心的Modern Life Style Store

9/15下午,將要在這一個不是很典型的助人相關場合~法雅客的賣場~進行2小時的演講,偉任將與來參與活動的家長,談談如何看懂孩子的偏差行為。剛剛構思好演講的初步資料,就先和各位好友提前分享一下當天要講授的部分相關內容(當天預計要分享「課題分離」以及「行為目的論」的運用)。

如果要能看得懂孩子的偏差行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有一個是身為父母的你一定要先學會的技巧,那就是需要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先來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為什麼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行為前,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我們都知道,管教的當下,憤怒的腦很容易讓身為父母的我們看不懂孩子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偏差行為,之後就會掉進「誤以為孩子都需要我們隨時提示」的陷阱中。久而久之,你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變成了所謂的「直昇機父母」,你的管教就會變質成一種所謂的「慈悲的專制」,而你自己卻不自知。一但你慈悲的關心被孩子解讀成專制的介入,這樣的管教通常就很容易變質,沒有效果就罷了,還容易破壞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因此,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首先,身為爸媽的我們一定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談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延伸閱讀: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不想抓狂的爸媽可以怎麼做?阿德勒教你如何CARE孩子的心!

不知道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曾經察覺到你的管教模式會出現類似像下列的對話模式呢?
爸媽指責犯錯的孩子:「我告訴你不要吼叫,這是我最後一次……」

孩子大聲地回應父母:「不要再說了,這些我都知道,你已經說了好幾遍了……」
被激怒的爸媽生氣地指著孩子說:
  • 「孩子,別這樣對我說話!」
  • 「你說話不饒人,你會惹禍上身!」
  • 「我為你做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跟我說話?」
……
在上述的對話中,你有沒有發現,爸媽常常在心煩的情況下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在心煩的情況下,父母為了要快速地解決問題,通常我們會不自主地提高音量,一旦管教的過程中,父母提高了音量與孩子互動,就很容易讓孩子解讀成爸媽又再「斥責」。如此,原本父母管教的好意就會被扭曲成不好的介入。孩子帶著這樣的曲解,接著就會行為更讓你煩心的問題行為來回應父母的斥責。

你知道嗎?一天類似像上述這樣的管教衝突會出現多少次呢?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大約每隔6~9分鐘,孩子就會被爸媽要求做改變。統計結果,從起床到睡覺一整天,我們與孩子的管教互動大約會發生50次。換算成一年下來,你與你的孩子就會有15千次的管教互動。

想想看,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如果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原本15千次立意良善的管教,就會很容易好意變壞意,如此一來,孩子的行為沒有獲得改善,反而會變得更偏差。
這樣不經意的管教衝突每天都在上演著,而且次數超乎你的想像。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的問題行為進一步擴大,首先,在管教孩子第一步,父母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要如何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做「課題分離」。白話一點來說,就是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你要出手管教的當下,先問問看自己「這是誰的問題?」

在你靜下心來之後,你或許會發現,有許多的管教不一定是那麼的必需。當中有許多我們誤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的管教,真實的情況,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和我們不一樣而已。我們之所以要出手管教孩子,出發點不一定是為孩子好,說不定只是要將孩子雕塑成迷你版的自己,或是要孩子去完成自己沒有完成未竟事宜遺憾的自己。因此,要能有好的管教,當中有不少努力是爸媽需要學習「覺察」及如何「收手」

要能夠有這樣的覺察,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你得學會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也就是問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延伸閱讀: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判斷「這是誰的問題?」阿德勒心理學教我們有兩個判斷的準則:

在你問自己這個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嘗試地找找,自己有哪些地雷容易被引爆?看看能不能察覺出自己是否會在某些特殊的管教議題上,特別容易上火。這些地雷類型的歸類,或許,你也可以從自己的早期回憶中找到部分的蛛絲馬跡。(延伸閱讀:找尋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為何那麼難?~運用早期回憶探索個案的生命風格~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養育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們有機會更瞭解自己。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能花部分的心思關注於尋找尚未了解的自己,將是人生很不一樣的另類收穫。
為了讓自己能更有效能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有時的演講,我還會分享一些如何比較能有效能控制情緒的好方法,比如說在平常的時候就可以多多進行呼吸練習,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在呼吸上,也就是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一呼一吸的過程,特別是聚焦在吐氣上。

另外,你也可以將自己的舌頭輕輕地往上抬,將舌頭抵住上顎這個小小的舉動,以及看看你孩子小時候的照片,都可以協助失控的我們有機會快速地降低自己憤怒情緒的指數。


過程中,你也可以溫和地告訴自己「完美從不從在現實中,它只存在幻想裡」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你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隔著玻璃看著你剛出生的孩子。在欣喜的情緒下,自己暗暗地告訴自己說:「孩子,記得要開心地長大!」

但,曾幾何時,隨著孩子的長大,爸媽管教的背後就不斷地增加一些自己的期待,其中,有不少是要求孩子能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自己?也有不少是希望孩子能變成迷你版的自己?所以,當你管教孩子快要失控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
如果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且確認這個問題是孩子的問題的時,接下來你還需要的是學會阿德勒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行為目的論可以讓身為爸媽的我們能夠看懂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意圖。因為瞭解孩子的意圖,就能夠找到比較好的管教因應策略。

下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你不妨試可以看看運用上述「課題分離」的方法,再搭配心中哼一小段郭富城的歌「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勇敢地留下來」……

相信,一旦能控制好自己情緒,接下來的管教,就會有意想不到好的結果發生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